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简介

合集下载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周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左右,当时的贵族们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到山林、河边祭祀祖先,祈求农业丰收和诸事顺利。

到了秦朝时期,清明节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公共的祭祀活动,人们开始在清明节登高、踏青、祭祖、扫墓,成为一种习俗。

在宋朝以后,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人们追思先人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仍然被人们世代相传。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前后踏青祭祖,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对故去亲人的追念和怀念之情,也是风俗习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民俗节日。

清明节也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节,人们踏青之际,最好的办法是接触自然,去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增强体质,也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清明节,也是一个寄托了人们哀思与祭奠情感的节日,同时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日子。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认为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去亲人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节日习俗以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第一部分:历史渊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

古代人们将大自然的变化与祭祀祖先联系在一起,因此每年的清明节成为了缅怀祖先的重要时刻。

根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出现在《周礼》中。

《周礼》是一本古代的仪礼文献,记载了周朝的礼仪和制度。

在《周礼》中,关于清明节的记录是通过祭祀文化来叙述的。

这表明清明节在古代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意义。

清明节还有一个历史渊源与古代传说有关。

相传,中国古代有个大臣叫做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重要人物。

重耳从小被迫流亡,在流亡途中,他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

在他流亡的山上,有一棵大树,名叫“神树”。

这棵树的树干斜向左侧,树叶心形,树皮有如雨滴形状,被人们称为“见血封喉树”。

据传说,重耳上山时,见到一颗树头上有一只不明生物,重耳认为这是神树,便建立了一个小坛,供奉该树。

后来,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君主,并将这个地方变成了一座神庙。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和传统,人们在每年春天都会到神庙去祭奠,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清明节。

第二部分:节日习俗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以纪念逝去的亲人和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思念。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修整坟茔,并祭奠逝去的亲人。

人们会烧香、献花、焚纸钱,并举行祭拜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这种祭祀活动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家族传统和血脉的传承。

此外,清明节期间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叫做踏青。

踏青意味着人们在春天里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人们会到郊外、公园、山区或者河畔等地,享受春天的阳光、鲜花和绿色景观。

这不仅是一种放松休闲的方式,同时也是对春天和生命的赞美。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它有哪些传说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清明节前后,人们都会怀念祖先、悼念先贤,祭拜英灵,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那么,清明节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1.古代源起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春秋先王在疆、伐外、郊、食、会盟、冕、封禅、章服、皋狁、葬攝、赋、鬯、百工、击壤、仲春、二月、取年、岁星”等古代祭祀日志,这其中就包括了清明节。

2.祭祀风俗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祭祀祖先和扫墓。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阳气上升,大地回春,适宜出行,因此选择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过程中,家人会祭奠香炷、糕饼、水果等,以此感念祖先恩德,并祈求祖灵保佑后人平安幸福。

3.寒食习俗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人们会禁火炊烟,不烟火永认。

据史书记载,在寒食节当天,当官方的臣子和平民百姓都不烧火做饭,只食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民间还有葱拌饭、冰糖葫芦、枣和槐花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这些都是寒食节的传统风俗。

4.民间传说在清明节期间,还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和习俗。

比如《愿你短袖其襒,期你纳麦其穗,愿你长眠塞下,期你乌啭山岚》就是民间对清明节的一种表达。

此外,还有关于插柳的传说、清明节扫墓的来历等,这些都为清明节增添了神秘而有趣的色彩。

5.现代纪念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纪念方式也有所改变。

在清明节当天,不少地方会举行文化活动、祭祀典礼,以弘扬传统文化,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沉思。

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在清明节期间出游、郊游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生机勃勃。

总之,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寄托亲情、缅怀先人之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意义。

通过祭祀祖先、扫墓、举行文化活动等方式,人们纪念清明节,不忘传统,将这一特殊节日传承发扬下去。

愿我们能通过清明节,缅怀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_清明节扫墓注意事项清明节有什么样的来历典故呢?有什么习俗呢?你知道扫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典故二: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故三:重耳在流亡期间饿晕,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他当上皇帝后,忘了他,后来想起来去请他请不来,有人出了个主意,逼死了他,他抱着柳树,拿着血诗,诗中有清明两字,故称清明。

典故四: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典故五: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

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

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5年4月5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起源传统

清明节起源传统

清明节的历史与传统习俗一、清明节的历史与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庆祝。

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气,也是一年一度的重要纪念日,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1. 起源与传说清明节的起源与古代祭扫的习俗息息相关。

根据历史记载,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祭扫活动与农事生产有紧密的联系。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该书提到“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清新和万物复苏。

在这一时期,人们认为清明节是进行祭扫和祈福的最佳时机,以此来缅怀先人和祈求未来的丰收。

2. 历史演变清明节在历史上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清明节是一个主要用于祭扫和祈福的节日。

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如踏青和春游。

明清时期,清明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括了风筝放飞、插柳等习俗。

现代社会中,虽然清明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在一些城市有所减少,但祭扫先人和踏青的习俗仍然被广泛保留。

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的庆祝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游春、放风筝等。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节日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春天的珍视。

1. 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墓地进行扫墓,清理墓碑上的杂草,献上花卉、食品和纸钱等祭品。

扫墓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同时也寓意着对家族未来的祝福。

仪式通常包括点香、叩拜、诵经等,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踏青游春踏青游春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节日当天,人们会到郊外踏青,享受春天的自然美景。

踏青活动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庆祝春天到来的方式。

人们通常会在大自然中散步、野餐、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3.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节日当天,许多人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寓意驱逐病邪、祈求健康和幸福。

风筝的升起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具有象征意义。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祭奠活动。

清明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意义。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蔡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清明节是蔡国人民为了祭拜蔡宗室的墓地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中国人承传几千年的传统,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整理祖坟,清除杂草,并在墓前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品,烧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同时,人们还会向祖先敬献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犒赏之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乡村和公园会举办各种游园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3. 悬挂柳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植树节日。

人们会在住宅门前悬挂柳条,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同时,柳条还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4. 蹴鞠比赛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举行蹴鞠比赛。

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人们会组织球队进行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放假出游或者外出度假,参与扫墓祭祖的人数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清明节仍然保持着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环保和文明的象征。

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人们会倡导文明祭扫,提倡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祀是隆重习俗之一,你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是否还知之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来历:最早起源于寒食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的来历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的来历二: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

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

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

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一、来源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1、节气起源清明最初是一个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天。

此时,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祭祀文化起源清明节的祭祀文化则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节传说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着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逐渐演变成寒食节。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二、意义1、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清明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祭祖扫墓,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追思,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扫墓,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教育后代不忘根本,铭记家族历史。

2、弘扬孝道,传承美德清明节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明节的祭祀仪式,人们强化了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3、踏青郊游,亲近自然除了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的重要时节。

古时,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欣赏春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习俗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与冬至,且清明影响相对更大更广。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XX年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没过清明”的农谚。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与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古代历史清明节来历
谈到清明节,懂得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