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他在简论叶芝诗歌中二元性主题讲座

合集下载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与诗论关注点独特,主要体现在其所提出的“二元本体论”矛盾上。

本文将对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矛盾进行简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张耒诗学的独特价值。

我们要理解“二元本体论”矛盾的基本内涵。

张耒认为诗歌的存在即是“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个矛盾的交织体,是一种命题、一种声明、一种对世界的观照。

他认为诗歌创造具有双重性格,既有客观存在和有限性的特征,也具有意识的抒发和超越有限性的追求。

张耒把诗歌创作看作“有限性-无限性”矛盾的艺术表达。

在张耒看来,诗歌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有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上。

诗歌创作必须依靠语言,但语言却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意想法。

诗歌也处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真正超越现实。

这种有限性的存在使得诗歌的表达受到一定的制约,限制了诗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张耒看来,“二元本体论”矛盾的解决体现在诗歌作品中的具体表达。

他提倡诗歌创作要追求“真实性”,即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和表达来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对现实的观照可以使诗歌变得饱满丰富,真实地反映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现实的表达则可以通过语言等艺术手法来突破有限性的束缚,给予诗歌更多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矛盾旨在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和价值。

他认为诗歌既有有限性的存在,受到语言和时空的限制,又具有无限性的创造性和表达功能。

通过对此矛盾的深入思考和处理,张耒提出了对现实的观照和表达,以实现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张耒的诗学思想对当代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理解和发展中国现代诗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

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

万方数据一,叶芝.泰戈尔之“神秘主义”产生的因素【一)形成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时代因素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社会中互不相容的信仰在目的和方法上丧失了一致性;批判的理性夺走了信仰:对人类和文明的新的讽嘲观点则常常引起意志的神经性瘫痪。

叩J叶芝生活的时期正值世纪的转换期,也是泰戈尔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的时期。

此时.诗人们倾向于使用象征性表达,用他们的梦幻.想象表现他们的思想。

这种象征主义发端于法国,最终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运动;并且逐步由初期单纯的情感.直觉,排斥理性.发展到成熟的情感与理智并存。

而此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如叶芝所说“整个世界被看做一个单一的生命.在东.西方之间具有一种关系,就像互补的梦之间的关系一样,欧洲是对应的.亚洲是根本的……约瑟夫・斯特泽郭斯基描述了象征的东方,也许在他对西方的描述中——他说西方既吸收又利用,是一个子宫.他也描述了我们象征的西方。

12】(二)叶芝、泰戈尔的作学之道由于时代的影响,人们不再满足于自赴英学习的泰戈尔则受到印度传统哲己原有的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双重影响。

当时强。

一些西方诗人对东方“神秘主义”有印度受西方殖民统治,但他的求学方式绝极强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与其说是“神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愤恨西学,而是认秘主义”,不如说是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哲真分析.深沉思索,取之所长,弃之所短,学观。

叶芝就是其中一员.他参加伦敦风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靡一时的“异教运动”.钻研秘密法术.跟风格。

泰戈尔的诗被称为哲理诗.全部都随俄裔通灵学权威勃拉瓦茨基夫人学习东是用一个个.一组组象征的意象表达出来方象征主义体系,]!JflA.基督教神秘教义者的。

这些意象所表达的.就是泰戈尔的神教派的”炼金术研习生“.并学会沉思冥想秘主义。

他与叶芝一样.象征是一种途径,的形式.有多次召灵体验……。

在很大程他们最终要表达的则是”神秘主义”。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

论叶芝名诗《丽达与天鹅》的政治与性别维度翟莹莹【摘要】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以神话暴力和性色彩著称,具有突出的政治与性别维度,在文本阐释上充盈着理论张力。

这首诗隐含了对爱尔兰民族运动的政治期望,以及对整个人类历史命运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女性的矛盾观点:一方面将女性置于男权话语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又将女性作为历史主体的代表,构成了政治与性别研究的重要问题框架。

%The famous Irish poet William Butler Yeats’s“Leda and the Swan”is wellknown for its myth of violence and sexual color, with the prominent political and gender dimensions, and its text interpretation filled with the tension of theory. The poem implies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s for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fate of the whole human history;it reflects the poet’s contradictory views on the female: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puts the female in the passive position according to patriarchal dis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he treats the femal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subject, and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problematic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gender.【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6-69,86)【关键词】叶芝;丽达与天鹅;爱尔兰;政治维度;性别研究【作者】翟莹莹【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5叶芝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作于1924年,其文本阐释充满了张力,可以从新批评、精神分析、政治蕴涵和性别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重释叶芝艺术创作思想中的布莱克_雪莱_莫里斯因素

下,叶芝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与信仰,完成了艺术与民族、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叶芝; 布莱克; 雪莱; 莫里斯
中图分类号: I562. 3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10( 2012) 01 - 0061 - 05
威廉·巴特勒·叶芝( 公元 1865 - 1939 年) 出生于都柏林一个艺术家家庭,1923 年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作 为 爱 尔 兰 民 族 的 最 伟 大 诗 人、世 界 文学巨匠,叶 芝 通 过 艺 术 创 造 留 给 人 类 的 精 神 财 富是无与伦比的。早在埃兹 拉· 庞德初遇叶芝 时,他便认为 叶 芝 是 唯 一 值 得 认 真 研 究 的 当 代 诗 人,并将叶芝 视 为 连 接 前 期 象 征 主 义 和 后 期 象 征 主义的桥梁。托 马 斯· 艾 略 特 则 称 叶 芝 为“我 们 时代最伟大的诗人”。[1]叶芝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 同其“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 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这样的“思想”形成又离不开 来自布莱克、雪莱、莫里斯的影响。
生的超然之 态 深 深 地 影 响 了 叶 芝,不 断 为 叶 芝 启 示着理想世 界 的 不 朽 之 在,启 示 着 一 条 超 越 苦 难 的朝觐之 路。 当 然,叶 芝 早 在 童 年 时 期 就 开 始 接 触莫里斯 的 诗 歌 了。 莫 里 斯 的 诗 歌 富 于 想 象、超 验和理想的象征意象,让叶芝非常喜爱,并因此同 持唯物论的 父 亲 多 次 发 生 冲 突,直 接 导 致 了 父 子 之间长期 关 系 紧 张。 所 以,莫 里 斯 诗 歌 对 早 期 叶 芝的影响非常明显。

1886 年,在都柏林的一次集会上,叶芝首次遇 见了作为诗人和理想主义者应邀到会作讲演的威 廉·莫里斯。莫 里 斯 属 于 叶 芝 的 父 辈,同 其 父 交 往甚密。年轻的叶芝在结识了莫里斯后便认识到 自己可以从 对 方 那 里 得 到 更 多 的 帮 助,能 从 莫 里 斯身上获得 自 己 父 亲 所 缺 少 的 那 些 品 质,所 以 他 总是以一种钦佩与赞同的态度来看待莫里斯。因 为在叶芝看来,莫里斯的生活平静而祥和,而且于 祥和中透射出融融的智者之光。在与莫里斯结识 并密切交往 的 过 程 中,莫 里 斯 的 人 格 魅 力 和 对 人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CRITICISM ON FILMSAND TELEVISIONS 影视批评《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

影片于2007年上映,从表面看来,《老无所依》是一部通俗类型片,但其思想内涵却远远超越了通俗影片。

影片标题“老无所依”源自诗人叶芝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该诗的基调相仿,片中老警官贝尔无处安放的悲凉与无奈情感贯穿全片;而文本作者麦卡锡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主旨已超越了老者个体的抑郁、惋惜情绪,其表达的是对整个国家和边境安宁的忧虑。

电影中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有生存危机感,为现代社会中美国人的脆弱和堕落感到担忧。

一、主人公齐格与摩斯的“男性气概”影片主人公之一安东·齐格是其中富有典型男性气概的代表人物。

在希腊文中,男性气概(andreia)被用来指勇气或勇敢。

本文中所谓典型或通俗的男性气概定义,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的著作《男性气概》,指刚毅、果决、敢于冒险的,具有攻击性的、在与外界交流时坚持自己主张的性别特质。

[1]片中,由贩毒组织雇佣以对抗齐格的另一位杀手威尔斯,曾表示他害怕与齐格正面交锋,因其是“那个无敌的齐格先生。

”他着重突出“齐格先生”的表述,表现出对齐格强大“男性气概”的敬畏。

可以看到,齐格的“男性气概”首先表现为较强攻击性,他的武器是一杆系簧枪,本是屠户屠牛所用,齐格选用这种枪支,体现出其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可以随意夺取。

影片中枪支的广泛使用,也象征着当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不可逆改变,介于荒野与文明世界之间的田园诗意已不复存在。

此外,影片中有两幕齐格投掷硬币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该角色在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皆处变不惊的男性气质。

第一幕场景发生在谢菲尔德的一个加油站,齐格执意要求加油站老板和他玩抛硬币打赌的游戏,幸运的是老板猜赢了硬币,不然他会因此丧命;之后,齐格将硬币作为“幸运物”送给了老板。

在齐格看来,历史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硬币对于他来说,是在金属外衣包裹下一种真理的象征,他坚定地认为影片可以左右人的命运,这是其遵循的“人生哲理”。

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

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5(4):110-115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sk@ 收稿日期:2010-12-08 修回日期:2011-02-21 网络出版时间:2011-07-01 11:05 作者简介:周海峰(1978-),男,云南广南县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生态批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kcms /detail /53.1044.S.20110701.1105.201104.110_024.html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1.04.024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周海峰(文山学院外语系,云南文山663300)摘要:当今社会,生态危机重重,生态批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旨在通过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和文化根源,从而变革人类的思想文化,进而为人类和生态的未来和福祉做出贡献。

文学经典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它的生态解读也就成为生态批评中重要的一环。

叶芝是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创作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也恰逢爱尔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

爱尔兰的生态在此过程中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通过对部分叶芝诗歌的分析,以解读其诗歌作品中的生态性。

关键词:生态;生态批评;叶芝;诗歌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1)04-0110-06Ecology in Yeats ’Poems在匀韵哉匀葬蚤鄄枣藻灶早(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300,China)Abstract :In a modern world of eco⁃crisis,eco⁃criticism thus comes into vision.It devotes to de⁃root the sources of thoughts and culture which cause eco⁃crisis nowadays and,therefore,make it possible to revolutionize human thoughts and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and favor of ecology.With their great influence,classic literature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eco⁃criticism.As a significant poet in I⁃rish literature,Yeats has gone through the changes from Romanticism to Modernism.Also,it was a time agricultural Ireland transformed into an industrial one.Irish ecology was faced with a disaster.This paper is to decode the ecological description in Yeats’poems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his poetryworks.Key words :ecology;eco⁃criticism;Yeats;poems 作为英语文学的分支,爱尔兰文学在英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20世纪初期的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文化批评家。

他的诗歌批评观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二元本体论”,这一概念揭示了他对于诗歌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二元本体论”是指张耒认为诗歌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本质,即“质”和“形”。

他认为,诗歌的“质”是指诗歌的内在精神、思想和感情,是诗人灵魂的抒发。

而诗歌的“形”则是指诗歌的语言、音韵、格式和结构等外在形式的表现。

张耒认为,诗歌的“质”和“形”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又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对于诗歌的“质”,张耒认为,诗歌的内在精神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途径。

诗歌的“质”是诗人自身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和感受的一种抒发。

它包含了诗人深层次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各种情感和思想。

在张耒看来,诗歌的“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存在的根本。

通过“二元本体论”,张耒强调了诗歌的本质是一种矛盾的统一。

他认为,诗歌的“质”和“形”两者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制约。

没有内在的精神,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空洞的;没有外在的形式,诗歌的内在精神就无法被有效地传达。

只有在“质”和“形”的统一中,诗歌才能真正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张耒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他强调了诗歌的内心力量,以及对于形式的追求和驾驭。

他认为,诗人应该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注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他提出了“质性形式”、“形质形式”等观点,试图探索一种既包含了内在情感,又具有独立形式价值的诗歌创作方式。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揭示了诗歌存在着质和形这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本质。

他通过强调诗歌的内心力量和对于形式的追求,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视角,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诗歌文体分析——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叶芝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叶芝的诗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多样化,他涉及到许多主题,如民族主义、宗教、历史、爱情、
生命等等。

在其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功能和认知两个角度来对其文体进行分析。

首先从功能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的文体。

叶芝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
的形式。

例如,他在《被遗忘的人》一诗中表达了对被遗忘之人的同情和人性关怀。

他在《复仇》一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承载着社会和
历史责任感,通常带有一定的宣示功能,传达出他对人生、人类、民族和历史的高度
负责任的精神,而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核心。

其次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的文体。

叶芝的诗歌通常带有深层次且具有启发性的
思想,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语言来表达,激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二十三年》一诗
中的“时刻荣耀地毒害”呼吁人们反思社会现状,思考人性的“败坏”问题。

他通常
使用起伏、音韵等手法来强调思想内容,例如,在《复仇》一诗中,他通过短句和强
有力的声音和形象来表达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这种文体的特色使他的诗歌
成为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艺术形式。

因此,可以说叶芝诗歌的文体既具有功能性,传达着作者对历史、民族和人性的责任感,也具有认知性,激发读者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样的角度来分
析叶芝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伍琦诗作品《无声告白》中二元对立研究开题报告

伍琦诗作品《无声告白》中二元对立研究开题报告

二、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故事耐人寻味,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受到了一致好评,伍琦诗也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不仅《纽约时报书评》对作品做了如下评价: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

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2014年出版的《无声告白》讲述了1977年5月3日,莉迪亚溺死在附近的池塘里,她是一个亚裔男性李先生和白人女性结合的家庭是我孩子。

是意外还是他杀?没人知道……故事围绕探寻莉迪亚的死因展开,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经历和心里想法都进行了叙述,小说总共分为12个章节,但是在文章的最后,根据作者的叙述,全家人依然不知道莉迪亚是怎么死的。

这部小说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所作,整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种族歧视、家庭矛盾、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性恋、跨种族婚姻等。

这看似一部以移民家庭为主题的小说,实则在进行关于人生的永恒追问:终此一生,我们能否拜托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国外研究:1、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养育方式最著名的研究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她采用两种观察法,将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三种,分别是专制型和放任型和权威型。

夸美纽斯提出: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

它是易于被震荡和受伤的,甚至成为不可补偿的损伤。

Ivan Illich认为,就算学生们在同一年龄进入同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出身一般或者贫穷的学生很少能赶上出身富裕的学生。

Buck和Doris对期望的定义是“个体根据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对未来事的预料或构想,也是导致个体希望某种事件出现的一种态度。

”Tocci,C.M.认为,文化信仰和父母期望对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成就影响非常大,因为孩子态度和信念的形成会受到身边重要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的影响。

叶芝诗歌中的探寻与隐藏

叶芝诗歌中的探寻与隐藏

【 关键词】 探寻 ; 隐藏 , 唯美主义 ; 意泉主 义} 现实 主义 【 圈 分 类 号 ]5 2 中 i6 【 献 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o 9 5 7 (o 2) 8 1 5 2
作 为“ O 纪最伟大 的英语 诗人” 诗人 艾略 特语) 威廉 ・ 诗人 又不 自觉 地进人 到另一个 隐藏 中。 2世 ( , 巴 特勒 ・叶芝为诗 歌界 涂 上 了浓 重 的一 笔 。无 论 从早 期 的浪 漫 主 叶芝受其 学生庞德 的意象 主义运 动的影 响 , 歌开 始呈 现一 诗 义、 唯美 主义 、 征主义及 至 中期 趋于 冷静 的现 实主义 , 象 还是 后期 种正视 现实 的简朴 和诚 挚 的诗 风 。意 象 主义 要求 直 接表 现 主客 具 有哲理 色彩 的 现实 主 义 , 芝 诗 歌 中能 够 挖 掘 出一 种 精 神行 观 事 物 , 除 一 切 无 助 于 “ 现 ” 词 语 , 口语 节 奏 代 替 传 统 格 叶 删 表 的 以 为— —探 寻与 隐藏 , 即他 在诗歌 中以 自我的 两种矛 盾方 式试 图 去 律 , 反对 过多 的情感 和技 巧 。因此 , 诗人 在 诗歌 写法 上 抛弃 了隐 调 和矛盾 , 在矛盾 的碰撞 中他 的诗歌 呈现更 有张 力 的特点 。通过 藏 , 但在 思想实质 上 , 探寻 的同时 又进入 另一 种隐 藏 。如《 库勒 庄 分析 这种 隐藏与探 寻倾 向的表现及 产生 的原 因 和效 果 , 可从 纵深 园的野天 鹅》 诗集 中的《 渔夫 》 就体 现了 叶芝在 维护 旧 的阶级秩 序 角度 纵观 叶芝的思 想及诗歌 价值 。 上的一种 探寻 , 夫是 隐藏 在 事物 表 面 的一个 智 慧 的人 物形 象 , 渔 早 期 诗 歌 : 独 地 探 寻 。 纯 地 隐 藏 孤 单 他 的 捕 鱼 行 为 实 际 上 还 是 象 征 着 对 世 界 的 探 寻 。正 如 叶 芝 所 说 : 大卫 ・皮尔斯 认为 ;1 “ 9世纪 , 国奴役 下的爱尔 兰丧失 了 自 “ 夫 并 不 存 在 , 个 并 不 存 在 的 人 , 个 只 是 一 个 梦 的 人 。 叶 芝 英 渔 一 一 ” 己 的 语 言 , 治 意 志 被 削 弱 … … 文 化 扭 曲 变 形 , 了 荒 谬 可 笑 的 利 用渔夫这个 形象 , 表着 爱尔 兰农 民形象 , 刻地 反 映 了爱尔 政 成 代 深 模 仿 。 凌 驾 于 一 切 之 上 的是 罗 马 教 廷 和 英 国 王 权 。 在 反 殖 民 民 兰农 民在爱 尔兰 民族文 化 中 的重要 地 位 。诗 人 透过 这个 形 象展 ” 族 主 义 斗 争 中 … … 文 化 民 族 主 义 者 以 回 逆 的 方 式 , 已 绝 迹 的 古 示 了 渔 民 的 田 园生 活 以及 与 自 然 的 浑 然 天 成 , 在 以此 证 明农 民 是 爱 爱尔兰 文化 中寻求重 构 爱尔 兰身 份 认 同 的灵丹 妙 药 …… 叶芝 试 尔 兰农 耕 文 化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部 分 。 图创造 一种具有 爱尔 兰 主题 和格 调 的爱 尔兰 文 学 以复 兴古 老 的 叶 芝 重 视 爱 尔 兰 农 民 在 于 其 思 想 观 念 , 产 阶 级 的 日益 壮 大 中 爱 尔 兰 文 明 。1 [ ] 使 叶芝 选择 了逃离新 的社 会形态 , 而他保 守 的思想一 直认 为农耕 诗 人 生 活 的 年 代 正 是 爱 尔 兰 完 全 被 英 国 吞 没 的 时 期 , 此 他 文 化 和 城 市 贵 族 是 爱 尔 兰 民 族 的 根 本 , 固步 自封 地 隐 藏 在 旧 的 因 他 早 期 希 望 成 为 英 雄 , 得 民 族 认 同 感 , 世 界 认 识 到 爱 尔 兰 的 历 阶级和 文化秩序 内 , 获 让 建构着 他 的民族文 化 。叶芝 曾经说 过 : 有三 “ 史, 勾画 出爱尔兰 民族文化 的轮廓 。因此诗人 早期 诗歌 都 与爱 尔 类 人 创 造 了 所 有 美 好 的 事 物 : 族 创 造 了 美 好 的 仪 容 , 为 他 们 贵 因 兰神 话 、 奇和 民间 传说 有 关 , 常 带着 神秘 和 忧郁 的色彩 。诗 位 高 , 以 居 于 生 活 的 恐 惧 之 上 ; 夫 创 造 了美 好 的 故 事 和 信 仰 , 传 经 所 村 人 在 表 达 对 理 想 王 国 的 探 寻 时 , 常 隐 藏 于 诗 歌 世 界 里 。 或 隐 藏 因 为 他 们 没 有 什 么 可 失 去 的 , 以 不 会 患 得 患 失 ; 术 家 创 造 了 却 所 艺 于梦幻 的仙 境 , 失 窃 的孩 子 》 精灵 的 国度 } 隐 藏于 亦真 亦 所 有 的 美 , 为 上 帝 使 他 们 无 忧 无 虑 。 【 此 , 芝 把 自 己 的 想 如《 里 或 因 , , 因 叶 幻的 自然美景 中 , 《 尼斯 弗 利 岛》 或 借 由 诗歌 里 的英雄 来 展 法 隐 藏 在 《 夫 》 样 的 诗 里 , 夫 即 是 诗 人 隐 藏 的 一 个 梦 , 个 如 茵 ; 渔 这 渔 一 现 自己 , 郭 尔王之癫 狂 》《 如《 、 佛格斯 与祭 司 》《 、 乌辛 漫游 记 》 面 探 寻 旧 世 界 文 化 守 成 的 理 想 的 梦 。 叶 芝 在 创 作 中 常 用 爱 尔 兰 下 里 的传奇 人物 , 带有浓 重的爱 尔兰色彩 。 都 层 民众做 自己的“ 面具 ” 希望 自己和 爱尔 兰人从 这些 人物 身上继 , 另外, 贯穿 于叶芝 一 生 的是 爱欲 与 激情 , 种激 情 的来 源 处 承 和发 展 这 一 优 良 的文 化 传 统 。a 这 _ 是 一个 爱尔兰 民族 主义 者茅德 ・冈 , 叶芝从 二 十三岁 遇见 这个 女 叶芝立足于现实的诗歌创 作, 主动 的想象 和华 丽 的辞 藻中逃 从 人起 , 一生 都在追 求 中 品尝拒 绝 , 这种 浓稠 热 烈 的感情 在 现 实 离 出来, 当 从对神话和传说的疯狂激情 中走 出来 , 将与之相反 的冷静视 世 界 中无 处 可 去 后 , 而 在 艺 术 世 界 得 到 进 发 , 人 借 由 意 象 辗 为 激 情产 生 之 处 , 寻 与 隐 藏 的相 互 交 织 中 , 有 嘲讽 的色 彩 。 转 诗 探 具 转 表 现 探 寻 爱 情 的 意 愿 。 比如 , 8 9年 出版 的 诗 集 《 间 风 》 的 19 苇 中 晚 期 诗 歌 : 绝 地 探 寻 与 隐 藏 决 《 浪 者 安 古 斯 之 歌 》 是 安 古 斯 渴 望 寻 求 与 一 个 仙 女 结 合 的 故 流 , 叶 芝 晚 年 的 诗 歌 更 趋 于 哲 思 , 与 诗 人 自身 的 沉 淀 及 思 想 体 这 事 , 歌 通 过 一 个 诗 人 化 身 的 戏 剧 人 物 安 古 斯 展 现 了 叶 芝 对 爱 的 系有关 。在世 俗生 活 中 , 求渴 望 的人 未 果 , 诗 追 在精 神 世 界 中, 因 追 求 , 管 所 探 寻 的 爱 情 无 方 向 或 者 无 休 止 , 人 仍 然 饱 含 着 极 “ 心 写 不 好 最 后 一 首 诗 ” 在 创 作 中疾 步 行 走 , 中 间 的 苦 闷 和 尽 诗 担 而 这 大 的 勇 气 , 坚 持 在 幻 想 的 世 界 中 圆 了 幻 想 的 梦 :在 草 丛 漫 步 , 历 练 使 诗 人 进 入 一 种 更 为 决 绝 的 探 寻 之 中 。 爱 尔 兰 富 于 浪 漫 、 并 “ 神 去采摘 银苹果 和金 苹果 ” 。其 中, 金 苹 果” 银苹 果 ” “ 和“ 的原料 金 话 色彩 和英雄 气息 的精神传 统是 叶芝精 神的家 园 , 是他一 生致 也 和 银 说 明 了这 种 情 感 的 珍 贵 , 且 随 着 时 光 的 流 逝 不 会 变 化 。 叶 力 于重建 的事业 , 隐藏于梦 幻世界 中到 经历 了一系列 民族 主义 并 从 芝 探 寻 的 实 质 是 爱 情 的 永 恒 , 不 过 在 探 寻 的 过 程 中 , 于 现 实 运 动 , 只 由 他开始 怀疑 自己是否离 目标越 来越 远 。通 过对 时事 的讽 刺 的不可 能 , 诗人 隐藏在 安 古斯 身 上 , 借安 古 斯希 冀 与姑 娘在 象 征 他 表明要理性 地看待 世间俗 物 , 坚守住 最后 的精 神世界 。 的秘境里 天荒地 老 。 诗歌《 向拜 占庭 》 驶 即是 作者 思 想 升华 和探 寻 出路 的一 个代 无论 假扮英雄 还是追 求爱情 , 叶芝 是 以个体 形象 理想 化单 纯 表作 , 叶芝在 这首诗 中 已经 忽略 了拜 占庭 的地 域性 , 把其 作 为 而 化 得 藏 匿 于 幻 觉 中 , 现 出 孤 独 探 寻 者 执 意 前 行 的 姿 态 , 诗 歌 精神 的栖 居地 , 漫 长 的探 寻 之 中 , 抛 弃 了现 实 , 呈 其 在 他 直抵 神 灵之 中浪 漫主义 和唯美 主义 的特色使语 言尤 为华丽 。 地 。而在这个过 程 中, 讥讽 了所 处 的 环境 是 不适 合 “ 人 们待 他 老 中 期 诗 歌 : 足 现 实 冷 静 地 探 寻 与 隐 藏 立 的 ” 充 满 着 “ 种 肉 感 的 音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学理论被称为“二元本体论”,这一理论包含了矛盾和对立的观点。

本文将对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进行简析。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论述了诗歌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意义维度。

他认为诗歌有一种浓烈的本体意义,即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直接、原始的感受和体验。

与此诗歌也有一种传意的维度,即诗歌通过语言和符号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两种维度在诗歌中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本质。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着重强调了作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主体性。

他认为诗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体现了作者的个体情感和思想,并通过诗歌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共鸣。

在这一理论中,作者和读者都是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作者通过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意图,读者则通过阅读和解读进行感悟和领悟。

这种主体性的矛盾与统一使得诗歌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多样性。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还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与统一。

他认为诗歌的形式是诗歌内容的表达方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既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可以影响读者的感受和理解。

正因为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与统一,使得诗歌作品既能够展示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启发。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他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过于关注诗歌的传统性和规范性,忽视了诗歌的个体性和多样性。

他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观念,通过“二元本体论”强调诗歌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

张耒诗学中的“二元本体论”是他对诗歌本质和诗歌创作过程的思考和归纳。

这一理论包含了矛盾与对立的观点,强调了诗歌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以及作者与读者的主体性和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与统一。

通过引入这一理论,张耒试图批判传统的文学观念,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叶芝诗歌中的探寻与隐藏

叶芝诗歌中的探寻与隐藏

叶芝诗歌中的探寻与隐藏作者:殷惠来源:《神州》2012年第38期【摘要】爱尔兰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作为1923年诺贝尔得主,一生创作颇丰,他的诗歌汲取了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精华,风格独特,在艺术上被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缩影。

在他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中,通过剥离其创作精神中隐含的探寻与隐藏倾向,对理解叶芝诗歌创作中主体精神的矛盾和复杂性有重要作用,更能充分领略其诗歌由此产生的纷繁芜杂的瑰丽色彩。

【关键词】探寻;隐藏;唯美主义;意象主义;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95-02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诗人艾略特语),威廉·巴特勒·叶芝为诗歌界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无论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及至中期趋于冷静的现实主义,还是后期具有哲理色彩的现实主义,叶芝诗歌中能够挖掘出一种精神行为——探寻与隐藏,即他在诗歌中以自我的两种矛盾方式试图去调和矛盾,在矛盾的碰撞中他的诗歌呈现更有张力的特点。

通过分析这种隐藏与探寻倾向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和效果,可从纵深角度纵观叶芝的思想及诗歌价值。

早期诗歌:孤独地探寻,单纯地隐藏大卫·皮尔斯认为:“19世纪,英国奴役下的爱尔兰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政治意志被削弱……文化扭曲变形,成了荒谬可笑的模仿。

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是罗马教廷和英国王权。

”在反殖民民族主义斗争中……文化民族主义者以回逆的方式,在已绝迹的古爱尔兰文化中寻求重构爱尔兰身份认同的灵丹妙药……叶芝试图创造一种具有爱尔兰主题和格调的爱尔兰文学以复兴古老的爱尔兰文明。

[1]诗人生活的年代正是爱尔兰完全被英国吞没的时期,因此他早期希望成为英雄,获得民族认同感,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

因此诗人早期诗歌都与爱尔兰神话、传奇和民间传说有关,经常带着神秘和忧郁的色彩。

叶芝_1916年复活节_里的历史和神话

叶芝_1916年复活节_里的历史和神话

〔英国〕特里・伊格尔顿马海良译叶芝《1916年复活节》里的历史和神话 叶芝的《1916年复活节》(“Easter 1916”)写于同年九月,起义领导者们被处决之后已经过了三个多月。

三个月的时间足以对事件隐含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但是还不足以作出任何坚实的历史结论,所以这段时间对于理解该诗的情感结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叶芝的许多成熟诗作一样,《1916年复活节》把自信的肯定陈述与对苦苦不得其解的歧义的坦率承认结合起来。

在民谣式的副歌所形成的框架里,修辞的坚定性使互相冲突、甚至互相矛盾的态度和语气受到约束: 难道不是夜幕沉沉? 不。

这是死亡的降临; 难道这是无谓的牺牲? 英格兰或许会坚信 做过的一切,说过的一切。

可我们知道他们的梦, 他们梦想过,死了……像叶芝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的语言就是要对含混的情感予以分离、澄清和限定,而不是神秘地糅合在一起。

歧义现象本来就属于历史经验,而不是记录历史经验的语言的属性,所以该诗在语言上的纯洁性表明,它能够把握和估量这样的事件及其含混不明的后果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这也是叶芝诗歌中常有的情况。

然而,我想说明的问题并不是这首诗的语言本身没有任何含混不清的地方,而是说,这首诗承认复杂性的存在,同时或者把它们挡开,或者把它们减弱为诗表面之下干扰不大的一种共鸣声,或者把它们集合为一种肯定陈述,通过这种策略建立起诗的主调。

通过诗歌行为获得的平衡和诗歌所表现的还未显豁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张力,这是理解诗的关键所在。

《1916年复活节》显然是在创造神话:目的不是评析死去的造反者,而是“用诗句(把他们)写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仪式化行为,确定艺术自身的界限和条件。

于是,对可能损害神话的批评分析的拒斥是以一种高雅的———适于体裁的・66・———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形式出现的。

叶芝能够使自己在政治上的保留看法发挥诗的作用,给诗加进种种修饰限定成份,同时却仍能保持挽歌式的平衡,因为造反者的死并没有使它们成为相互关联的成份。

怎么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

怎么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

怎么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感受到的是一种高于高兴但不及兴奋的感情,事实上我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喜爱要大于我想要去回答这个问题的热情~笑。

对于叶芝,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当我们年老时》,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但也有人说《驶像拜占庭》算是他最高成就的作品。

对我而言:诗,受雇于诗人、马,受雇于马头、而诗人,却受雇于现实。

我会以为诗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一面镜子,但这同样也是诗人最大的悲凉。

我门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诗人却为了成为镜子把光线反射,令自己丢失在了现实中。

因此你问说想要人解读这首诗,我以为你应该是想要人解读这个人~笑。

解读这个把自己丢了却要被后人寻找的人。

“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驶向拜占庭》”首先,我不会对这首诗逐字逐句的分析,这样毫无疑义,大概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教大家解读诗句,诗歌无非在于言志,以物言情,飞鸟、瀑布、金树枝等等,诗中的实物都可以拿来推敲诗人的心情,但我说这种阅读理解从来都是毁了诗歌你也应该同意吧~笑,以诗来解读诗是最好的,所幸叶芝是我很喜欢的诗人,当然如果你是期刊爱好者可以参考下这个——原创:叶芝《驶向拜占庭》中二元对立的象征意象,好,这一段是废话。

首先,得说的是:这首诗里有绝望。

当然这或许和“文章憎命达”诗人早期的经历有关。

但人为什么会绝望,那些因绝望到极限而自杀的人,他们到底如何想的呢?又或者说:当一个人面对怎样的绝望时,他才必死无疑?而绝望却像是一种上瘾后的并发症。

叶芝就如同对所有毒品的上瘾症一样,上瘾通常都会把人领入死亡。

因此,人们会因面对死亡时感到的恐慌而惧怕上瘾,这却只不过是对死亡的一种偏见。

本质的上瘾不过是我们单纯的以凡人的智慧去感受神的思想的结果,好像人类自身的感情一样,抽象而又低级,这却代表了一个凡人最基础的神性,而哲学也正是从这种神性中诞生的。

“哦,智者们!立于上帝的神火中——《驶向拜占庭》”绝望是一种对智慧的上瘾,当你真正拥有了些许可以用来思考智慧时,你会发现自己多么的渺小,渺小的简直令人绝望...你无知,所以你强大,而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些真理,用你老去的年华换来的智慧,却是让你绝望的“毒药”。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论叶芝诗歌对浪漫派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论叶芝诗歌对浪漫派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前往 拜 占
” 而叶芝就是深
过像济慈这样深刻的 影 响.
庭,
实现灵魂 的 拯 救;而 «夜 莺 颂»中,诗 人 同
同父亲(
拉斐尔前派画家)
探讨济慈作 品. 济
慈惯于脱离苦难的现实去创造一个想象 中 的
慈诗歌大都 有 着 梦 幻 意 境,而 叶 芝 诗 歌 同 样
美 的 世 界. 借 助 梦 境 之 美 对 现 实 的 “逃
芝后期诗歌的代表,
但依然能听到«希腊 古 瓮
和超 越,分 析 济 慈、雪 莱、布 莱 克 对 叶 芝 的 影
颂»
和«夜莺颂»的余响.“
象征主义诗歌 比 浪
响,
兼论叶 芝 诗 歌 对 爱 尔 兰 民 族 身 份 建 构 的
漫主义诗歌 更 为 含 蓄 凝 练,但 如 果 不 是 站 在
关注.叶芝通过爱尔兰书写构筑了一个 想 象
«
.这 首 爱 情 诗 不 落 俗 套,不 赞 扬
当你老了»
爱人的美貌,
不表达爱慕之情,
而是向读 者 展
如此高度呢? 从另一位大师艾略特的话 中 我
现了爱人年老色衰后因拒绝诗人而懊悔 的 情
们可知一二:成 就 叶 芝 伟 大 诗 名 的 一 个 重 要
景.该诗对欧洲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叶
原因就是“在以个人身份讲话之初,
和发扬了济慈的崇古诗风、雪莱的象征手法以及布莱克的神 秘 主 义,创 造 了 一 个 想 象 的 共 同 体,实
现了凯尔特文化的复兴和爱尔兰民族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 叶芝; 济慈; 雪莱; 布莱克; 爱尔兰; 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I
1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落潮深处的倩影——解读W.B.叶芝的《鱼》

落潮深处的倩影——解读W.B.叶芝的《鱼》
甘 文婷
广州 5 10 ) 1 30
( 广东商学 院 华商学院 , 东 广
[ 摘
要 ]可从对立、 爱情和追 求真理三 个主题 来分析 威廉 ・巴特勒 ・ 叶芝的诗集《 苇间风》 鱼》 中《 这首短 小精悍却 富
有 内涵 的短诗 。此诗 中的“ 和“ 象征 着叶芝的关于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 ; 鱼” 我” 结合叶芝的坎坷爱情经历 , 此诗 中‘ ‘ 鱼” 象征着诗人一生 求而不得 的爱人 , 以及从诗人哲学思想解读“ ” 鱼 是诗人 追求的主观 真理 。 [ 关键词 ]威廉 ・巴特勒 ・ 叶芝 ; 鱼》 对立 ; 《 ; 爱情 ; 主观 真理 【 中图分类号 】I 6 【 1 0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83 2 1 )30 2 - [ 0 85 2 (0 2 0 -0 00 2 收稿 日期 ]2 1 0 02— 3—1 6
为你薄情寡义,并且狠狠地把你斥责。 /
斥 责鱼 呢?他 的犹豫 让人怀疑 , 他是想 网住 鱼 的身体 ,
傍 晚月 落涨潮 , 儿 隐匿在 落潮 深处 , 夫屡 屡撒 还是 鱼的灵 魂? 因为 他一 次 一 次试 图捕 捉鱼 的灵魂 , 鱼 渔 网落空 , 儿跳过 渔 网银 索 , 之天 天 。诗 表 面看 来不 而鱼却 回避了他 , 以才会 认 为 鱼 “ 鱼 逃 所 薄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 样 才能
者认 为 , 这首短诗 可 以从 三层象征含 义来 分析 。

而诗 中 的“ 也 总是不 能网住 那落潮深处 的“ 。 我” 鱼” 二、 爱情 诗 这 首诗 也可 以看作 成一 首情 诗 , 且是 献 给 叶芝 而


对 立
这首诗 虽 然短小 , 表现 了叶芝 诗 歌 中经 常 出现 却 的一 个 主题 — —对 立 。叶 芝 诗 歌 受 威 廉 ・布莱 克 的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文化批评家,他在文化批评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诗学理论中的“二元本体论”是他主要的思想之一。

本文将对张耒的“二元本体论”进行简析。

“二元本体论”是张耒构建的一种诗学体系,是他对诗歌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和整合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现代诗歌的本体存在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即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他认为,诗歌的形式是诗歌的物质基础,是诗歌存在的媒介和呈现方式,而诗歌的内容则是诗歌的精神内核,是诗歌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在张耒看来,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关系是诗歌存在的内在原因,也是诗歌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张耒认为诗歌的形式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和结构。

他将形式分为语言形式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

语言形式是指诗歌的语言特点,即诗歌的韵律、节奏、音韵等方面的特征。

结构形式是指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结构、章法结构等。

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形式来说,张耒认为,它们是诗歌的物质基础,是诗歌存在的前提和保证。

没有形式的约束和规范,诗歌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失去艺术价值和审美感受。

他强调了形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主张诗歌创作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和结构,以体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

张耒同时也认识到,仅仅追求形式的规范和完美是不够的,诗歌的内容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诗歌的内容包括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等方面,是诗歌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诗歌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他看来,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形式为内容提供了表达的方式和手段,而内容则赋予了形式以精神内核和艺术感受。

他主张诗歌创作要注重内容的塑造,要通过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来增强诗歌的内涵和感染力。

张耒的“二元本体论”充分体现了他对于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诗歌形式和内容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是诗歌存在的基础和动力。

他主张要在追求形式完美的注重内容的塑造和表达,以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和谐统一。

解读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郭雷唐利梅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早期诗歌中,叶芝描绘的温顺的女性符合传统的女性的形象;中期新女性既有美丽的可怕政治的特点又有男权社会弱势对象的特点;晚期诗歌中,他创造出的女性为艺术表现者,或为感悟的智者。

关键词:叶芝;女性形象;早期;中期;晚期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6-01尽管对叶芝的研究极尽繁细,但个别领域内的研究还是存在相对的缺陷。

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总结就是其中之一。

长久以来人们对叶芝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关注多集中在叶芝早年爱慕的女演员毛德身上,多数人认为叶芝诗歌以歌颂毛德女士的美貌以及表达对其求而不得的思念和伤感为主。

这种观点在本论文看来是片面的,本文通过对叶芝早期,中期和晚期诗歌创作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归纳出叶芝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曲线。

1.叶芝早期诗歌中的传统女性形象早期女性形象是传统的,以温婉的形象示人,美丽、恭顺、不具有独立思想。

但是叶芝几乎没有提及女性的外貌和对她们的感受。

这些女性多为沉默的、"不在场"的女性,是被剥夺了话语权和主体性的女性。

从《当你老去》中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外表上是外貌上闭月羞花,沉鱼落叶,但是同时没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沉默的女性。

众所周知,《当你老去》是叶芝献给毛德·岗的著名爱情诗。

毛德·岗是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在对其苦苦的思恋中,叶芝笔下的女性是毛德·岗的化身,是美貌至极的,是诗人的理想化对象。

虽然《当你老去》没有正面描写女性的外貌,但是我们知道诗歌中的第二人称"你",曾是多少人爱慕的对象。

然而,诗中,"你"没有正面回应出女性的感受,没有话语。

诗人只是在《当你老去》中,表达出自己爱的成熟、坚贞,并在默默持久地关注所爱的人。

《白鸟》中的百鸟象征着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以温婉的,恭顺的,没有话语权的。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

简析张耒诗学中“二元本体论”矛盾张耒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二元本体论”这一独特的美学观念。

这一理论在张耒的诗歌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简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张耒诗学中的矛盾。

我们要了解“二元本体论”是什么?“二元本体论”是指在张耒的诗歌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本体,一种是清晰明了、形象逼真的本质存在,另一种是模糊、虚无的本质存在。

这两种本体存在并行于张耒的诗歌创作之中,构成了他诗歌创作中的核心矛盾。

我们来探究这一矛盾是如何体现在张耒的诗歌中的。

首先是清晰明了的本质存在,张耒在他的诗歌中对于生活、自然、人性等主题的描写常常是清晰明了的,他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切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而与之相对立的是模糊、虚无的本质存在,张耒在诗歌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于存在的怀疑和疑惑,他对于生命、宇宙、时间等抽象的概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表现出一种模糊、虚无的感觉。

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张耒的诗歌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了很大的多样性和张力。

在一些诗篇中,张耒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致,表现出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而在另一些诗篇中,他的表达却是模糊、隐晦的,让人感到迷离和沉思。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主题上,清晰明了的本质存在与模糊虚无的本质存在相互对立、相互补充,使得张耒的诗歌既有现实的写照,又有深刻的思考,既有明了的情感,又有深邃的哲理。

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张力使得张耒的诗歌中充满了矛盾。

在他的诗歌中,真实与虚无、明了与隐晦、清晰与模糊等各种矛盾元素相互交织,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和磨难。

这种矛盾既是张耒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其诗歌创作中的困扰所在。

那么,这种困扰又是如何影响了张耒的诗歌创作呢?矛盾的存在使得张耒的诗歌产生了一种不稳定感。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波澜起伏、忽聚忽散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常常难以捉摸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而,叶芝的浪漫、唯美终究不能持久, 正如一个人的青春期总有结束的时刻。
▪ 要想对叶芝有更深入的了解,光看他的早 期诗作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年华渐长,叶 芝的诗艺日趋成熟,格调渐趋硬朗峭拔。 正如《一九一六年复活节》里提到的“但 一切变了,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 诞生。”现在,让我们来浏览一下大诗人 叶芝的全貌吧。
▪ 不幸处境,但他的某些诗也因而蒙上了一 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而在早期阶段,叶芝 的作品不时流露出一抹唯美主义的色彩, 那些神秘传说中的岛屿原在虚无缥缈间, 而爱情上的挫折更使他灰心绝望,于是他 转而沉浸在唯美的绝对理想化的“他在” 世界中,在他的笔端常冒出这种意象“帐 篷似垂下的乌发”。诗人躺着,姑娘俯在 他的身上,让她长长的头发垂在他的脸上, 在这个“帐篷”里,丑恶的现实消失了。
▪ 叶芝的面具是“‘一个刻意想象出的普通 自我所缺少的质构成的第二个自我,因而 能够与普通的自我对决。’从抒情的角度 看,它不再是单一的自我抒情,而是非个 人化的第三者的抒情,这些乞丐、小丑、 老人甚至玩偶等‘第三者’时而观察,时 而评价,显示出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背后 总有一个思想着的叶芝,从而达到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这是叶芝对现代抒情诗的独 特贡献。”[2](P14)
▪ 中期的叶芝一方面转向爱尔兰民族戏剧的创作,另 一方面,在诗歌中,他抛弃了早期的那种过分雕琢 的唯美主义和华而不实的语言风格,转而变得准确 而刚硬,也更为严苛与热情。“肥皂泡的颜色褪去 了,仙境的音乐渐渐消失;我们眼前看到的,只有 清晰的尘世,‘冰冷的加利山、格威山及荆棘’的 线条。”[1](P28)这段时期的叶芝潜心研究了威 廉·布莱克的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作以及法国象 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诗人不满于萧伯纳所建立的 “现实的”戏剧传统,提出“最小化”戏剧理论并 将之运用到戏剧和诗歌创作中。他还提出了非常重 要的“面具理论”,诗集《绿色头盔及其他诗歌》 (1910)便充分运用了“面具理论”。
1.多变的叶芝
▪ 伟大的爱尔兰民族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其众 多意蕴丰富、充满遒劲灵感和深刻智慧的诗篇而 影响了整个现代主义诗坛。他的诗人生涯风格多 变。叶芝在其创作早期深受浪漫主义及唯美主义 的影响,斯宾塞、雪莱、王尔德等人是他早期学 习、效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叶芝自小就对 世界和事物抱有神秘、敬畏的情怀,再加上他习 惯于从爱尔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中汲取 素材,他早期的诗作虽杂糅着浪漫派的柔美情感 和朦胧的想象,但毕竟多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神 秘、抽象和理智的成分。
此在与他在简论叶芝诗歌中二元性 主题讲座
▪ 傅浩译: 《他冀求天国的锦缎》

假如我有天国的锦绣绸缎,

那用金色银色的光线织就,

湛蓝、灰暗和漆黑的锦缎,

黑夜、白天、黎明和傍晚,

我就把那锦缎铺在你脚下;

可我,一贫如洗,只有梦;

我把我的梦铺在了你脚下;

轻点,因为你踏着我的梦
▪ 早年叶芝对梦幻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 叶芝的早年名作《白鸟》
▪ 年轻的叶芝念念不忘那个世外仙境——丹南 湖滨,星光,百合,玫瑰,奔腾的波浪上的 白鸟。但他并非只是一味沉湎于前期拉斐尔 派的浪漫主义余脉中。在他大多数的早期作 品中,爱尔兰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更是他 幻梦的背景,梦里其实还闪烁着民族传统文 化的光辉。在叶芝看来,诗不是一种逃避, 而是要人类回到天真时代,要使爱尔兰重新 成为一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土地。叶芝歌唱爱 尔兰的民族英雄,是为了用过去的光辉幻象 挽救现时的
▪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的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 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 在那里,岁月会将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 终其一生,叶芝孜孜不倦地探求生命的本质, 他追求爱情和人生的圆满,攀登诗艺的巅峰, 然而,他的一生被诸多的对立两极所包围, 如他在《踌躇》中所揭示的“在极端和极端 之中/人走完了他的历程”:神话仙境与现 实人生、肉体与灵魂、意象与其所代表的事 物、青春与衰老、工业化时代冰冷的科学理 性和温情的诗歌世界、血色迷糊的无政府状 态与诗歌中理想的有序世界、艺术的永恒和 生命的短暂,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屡屡遭遇 的爱的挫折等等,所有这些两极及它们的对 峙(有时是统一)形成了叶芝作品中的独特 张力和诗性魅力。
▪ 晚期的叶芝则写出了大量最成熟、最有智慧 含量的诗作,此时的他“写得更为松散,也 似乎更为轻易。他的语言变得更直接,更幽 默——思想行转得更坦率,直面一个普通人 的喜悦与烦忧:他时而严厉,时而浪荡,时 而冒失,时而粗糙。”[3](P46)他写下的有 关艺术和人生、灵魂和死亡、文明的兴衰和 历史的循环等不朽之作将持久地存在下去, 给予我们永恒的诗性智慧的馈赠。
▪ 西可本身确实无可指责:他们无所谓道德,超越生 死,对他们而言仿佛连时间也不存在;从我们人类 的角度来看,他们仙界的观点的确不可企及。但对 于生活在神仙之间的凡人来说,失落了人类世界的 法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选择了现实 以外的世界——他逃避了人类生命的责任,终究亦 不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在《西可的出征》这首勾人 心魄的诗中,一群驾着奔马的精灵一边召唤着,一 边扑面而来,他们面颊白皙,头发披散,胸膛起伏, 嘴唇张开,宛若前拉斐尔画派中的性感女神,他们 在召唤诗人“倒空心中的凡俗的梦”,成为他们中 的一员。然而,很显然,只有死了的人才能进入西 可这个世界。
2.早期阶段:琅嬛福地里的阴影
▪ 叶芝早期的所有诗歌都指向一个带有象征 意味的神话世界。他的短篇小说与诗歌的 主人公——乌辛、韩拉汉(Red Hanrahan)、梦见仙境的人——全都从真 实世界逃进西可(Sidhe)的神仙境界。他 所构筑的那个想象世界是无比欣悦的和无 比诱人的,让人依恋又目迷心醉,仿佛与 充满哭泣的现实世界扞格不入,也提醒我 们能够离开现实是何等甜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