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精选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精选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比较两首贬谪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诗“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
韩愈也未能逃脱。
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
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韩愈在潮七个多月,却影响了千余年。
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中学九班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低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低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殊是碰到雪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简单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同学做得,不一而足,老师要多激励,多称赞)喔!同学们把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学问的广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现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同学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同学可能说出多种情况,老师最终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自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同学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痛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日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同学读记)三、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名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降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了解西湖雪景的漂亮吧。
请齐读课文(同学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同学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赏识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对象适用对象:高中学生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作者简介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歌背景解释“左迁”一词的含义,说明诗人被贬的原因,以及蓝关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3.2 词语解析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苍山远”、“白发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情感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忠诚、忧国忧民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4.2 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悲愤、忧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5.2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诗歌为灵感,创作一篇作文,表达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的理解。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6.2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韩愈的诗歌艺术特色,如用词造句、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魅力。
第七章:比较学习7.1 比较分析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7.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比较学习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2)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仰和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3)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心境。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提问学生对“左迁”一词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短文;3. 调查并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准确翻译和解释重点词语。
(3)分析并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翻译和解释。
(3)诗歌情感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内涵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韩愈,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展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翻译与解释(1)逐句翻译诗歌,解释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情感分析(1)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作者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强调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作者简介等相关资料。
2.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1.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写一篇关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感悟。
3.收集其他韩愈的诗歌,进行阅读分享。
【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翻译】早晨上奏章到朝廷,晚上就被贬到潮州离京城八千里远的地方。
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阴云横亘在秦岭,家乡在哪里?大雪堆满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同学们在讨论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现实意义时,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这是非常可贵的。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可能需要我在引导时更加注意拓宽他们的思路。因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补充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
-在主题分析方面,强调诗人虽然遭遇不幸,但依然坚守信念,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所表达的责任感和不屈精神。
2.教学难点
-诗词语言的精练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文中简练、含蓄的语言表达,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意象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所运用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如“朝奏”与“夕贬”的对仗,以及“弊事”与“残年”的对比。
4.诗词鉴赏:指导学生如何品味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诗词背诵与默写: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6.诗词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简要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其历史价值。
7.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就诗词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学会运用准确、优美的词语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官员左迁至蓝关,意味着被贬谪到边远之地,诗人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人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2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官至刑部侍郎。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主张文言文的复兴,提倡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为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诗歌采用平水韵,韵脚为“ang”。
2.2 诗歌内容前四句写诗人左迁至蓝关的遭遇,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与无奈。
后四句写诗人对侄孙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忠诚于国家,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气馁。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了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人对侄孙湘的期望,体现了对忠诚、正直品质的崇尚。
3.2 思想内涵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人希望侄孙湘能够坚守忠诚、正直的品质,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改变。
第四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4.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正直等品质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详细讲解。
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采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5.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6.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如“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官员左迁至蓝关是指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诗人背景下写下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人韩愈因上书谏言皇帝而被贬,他在途中经过蓝关时,给他的侄孙韩湘写下了这首诗。
1.2 诗人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在文学上提倡复古,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提倡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2.2 诗歌内容解读:第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表达了诗人被贬至边远地区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句“雪拥蓝关马不前。
”通过描绘雪拥蓝关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前进道路的艰难。
第三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继承自己的志向。
第四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题是诗人的左迁经历和对侄孙的期望,通过对左迁至蓝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的遭遇的反思,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也流露出对侄孙的深深期望和关爱。
第四章:诗歌教学与鉴赏4.1 诗歌教学: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对诗歌内容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2 诗歌鉴赏:鼓励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关注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等方面。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诗歌进行个人的解读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的诗意;(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左迁”、“蓝关”、“侄孙”等;(3)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3.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的意境体会;2. 作者情感的把握;3. 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重点词语等;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意境;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杜牧及《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的创作背景;2. 讲解诗文: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意;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意境;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6. 欣赏诗词: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语文素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8. 作业布置:背诵诗文,掌握重点词语。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确保能够熟练背诵;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重点词语的理解程度;3.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意境的把握;4. 搜集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评估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诗人韩愈的生平简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1.4 教学步骤:介绍诗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讲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创作这首诗。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诗歌的结构分析。
诗歌的意义解读。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韵律等。
解读诗歌的意义,包括主题、情感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读成果。
第三章:诗歌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歌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背诵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3.4 教学步骤:讲解背诵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进行默写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4.4 教学步骤:讲解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互相交流分享。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相关的文学作品。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
5.3 教学方法:讲解法:总结学习内容。
推荐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3)诗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翻译;(2)诗文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3)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主题思想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诗文背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官至蓝关途中,为勉励其侄孙韩湘而作的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也透露出对晚辈的关爱和期许。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掌握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家庭和亲情的眷恋;(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寓意和哲理的解读;2.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深层次寓意和哲理;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4.1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如意象、节奏、韵律等;4.2 学生尝试独立赏析其他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5.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关爱家人和国家。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7.1 背诵并理解诗歌;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和创作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杜甫,介绍他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解析诗歌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描述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
2.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题目的含义。
3. 学生是否能朗读诗歌,并表达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 分析诗歌的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份和遭遇。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左迁”、“蓝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学生是否能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翻译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确保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能够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3.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文;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韩愈的诗、文、论、辩诸种文学成就中,诗歌成就最为突出,其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2 作品背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因上书谏言宰相被贬至蓝关(今陕西蓝田)时所作。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第三章:诗文解析3.1 诗文内容诗文内容如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2 词语解析朝奏、夕贬、潮州、弊政、衰朽、秦岭、蓝关、瘴江等词语,分别代表了诗人的人生经历、贬谪之地、政治理想、岁月流逝、地理环境、交通险阻、疾病困扰等意象。
3.3 情感分析诗人以激昂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面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侄孙的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第四章:诗句欣赏与背诵4.1 诗句欣赏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欣赏,并分享理由。
4.2 诗句背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句背诵,要求学生理解背诵,能够背诵并默写。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创作要求学生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题材,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5.2 创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进行创作。
5.3 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背景介绍唐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官场生涯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蓝关,此诗作于贬官途中。
1.2 作者介绍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首联:叙事点题,写自己因上书谏言被贬官。
颔联:抒发感慨,写自己虽遭贬官,但内心仍坚定。
颈联:表达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勤勉学习,有所作为。
尾联:表达自己的坚定态度,不畏艰难,保持正直。
2.2 重要词语解释“左迁”:贬官,降低官职。
“蓝关”:地理位置,指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
“示侄孙湘”:给侄孙韩湘看的,表达作者对后代的期望。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表达作者在被贬官后的心境变化和内心坚定。
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和品德。
3.2 思想内涵批判当时的政治环境,官场的不公和腐败。
强调个人的正直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点韩愈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韵味。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4.2 意象与情感表达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左迁”、“蓝关”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六章:诗歌情感分析6.1 诗歌情感概述分析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被贬的失落到坚定的自我信念。
通过对侄孙的期望,体现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6.2 情感细节分析首联中透露出作者对被贬的不满和无奈。
颔联中转折出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坚持。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3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注音并简介作者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经历和创作意图;(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奋发向前;(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全文背诵;(2)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典故和意象的理解;(3)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的解读;(2)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典故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2)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心得体会的质量;3. 课后拓展:评价学生对类似诗歌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了解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领略作者的忠诚与坚韧,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友谊、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2.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和句子的流畅度。
3. 解析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古今异义词,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的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诵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通过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3. 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朝奏”“夕贬”“肯将衰朽惜残年”等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愤懑不平和刚正不阿的精神。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2)感悟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守信念、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官员被贬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代官员被贬谪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韩愈被贬谪时写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赴潮州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给侄孙韩湘。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等。
(3)小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主备人:刘冰
一、课堂导入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徊惆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由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以元缜、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
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首贬谪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五、教学指导
1、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识补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
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
韩愈的一个十二岁小女儿,卧病匆忙前行的途中,死而埋在道旁。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六、文本研读
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整体感知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七、小组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明确:“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九、作业布置:背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