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不负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笔记B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树《不负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笔记By:墨倾影遥
▪由Moinn
▪on 11月02, 2018
▪in 笔记
第一章导论——认识职业生涯
1.1梦想与目标:
后马拉松症候群:就是经过高难度的挑战之后,如果没有新的目标,人就会处于一种觉得万物皆无聊的状态。
如果没有新的愿景和目标,你马上就会随波逐流。
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模式:Being》Having》Ding【我们原本是Having>Doing>Being】
1.2目标的功用:
当你清晰地知道未来的愿景和目标,越是能清晰地界定和固定它们,越是可以产生强大的张力。
让你自己像箭一样,射向未来的目标。
这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橡皮筋效应(彼得-圣吉)
愿景和现实之间存在一种【创造性张力】,这种张力带给人们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张力也会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
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降低目标。
目标损耗:每一次都隐秘地调低一点自己的愿景,慢慢的完全活在自己的舒适区,过着自己触手可及的人生,慢慢地失掉应有的活力。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一个个梦想的追逐过程中构建出来的。
那些沉甸甸的痛并快乐的日子里,就充满着意义。
目标只要引发了行动,行动自己会带来新的改变和视野,再引发新的行动。
这些改变自会修正你未来的目标。
目标背后带出的力量,才是真正宝贵的。
1.3梦想的样子
心里面没有那种想起来就充满干劲的梦想,一是因为我们此前除了通过各种考试,很少为什么而努力,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更大的视野;二是因为目标太空洞。
找不到梦想时,应该制作一份愿景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张力,但由于后马拉松效应和目标损耗,很多人不能抓住自我超越的机会。
过一个好的大学有四步:1.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2.思考和描绘愿景;3.把愿景变成目标;4.行动行动再行动。
大学生活也是四步,对应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1.《呐喊》;2.《坟》;3.《彷徨》;4.
《朝花夕拾》。
1.4有多少时间可以重来
简历抑郁:简历中除了基本信息,没什么可写
大学最后悔的事40%的人认为是【虚度光阴】
最浪费大学生时间的事情:睡懒觉、打游戏、看连续剧、谈恋爱、参加不知所云的
社团活动。
“过生活”里的这个“过”字最有意思,好多道理要过了才知道,“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给当时的人听,却没人愿意听取.
1.5生涯、职业、职业生涯规划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能力的话。
和你一同站在起跑线上的人,他的人生有什么可能?
别人的成功不能复制,因为有太多的机缘巧合。
我们应该学习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
用你的数据输入在你大脑中正确的思维模式,就会得出属于你自己的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内容:
1.找到兴趣
2.确定目标
3.积极行动
4.能力提升
【生涯】:词源是来自拉丁文的“战车”,特点:未知、冒险、奋进、向上。
【职业】:满足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的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社会的交换形式。
以下不属于职业:
小偷(因为没有被偷的社会需求)
游戏玩家、吃货(因为没有专门的知识技能)
以下属于职业:(有专门的知识技能)
游戏设计师
美食鉴赏家
美食记者
职业生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伯(Super)在1953年首次提出,他定义为:个人一生中经历的一系列职业与角色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历程
总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你的一生中,以奋进、向上的态度面向未知、去冒险、去有章法地经历那些职业和角色的过程。
第二章自我认识-技能探索
2.1能力,真正的硬通货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达到的水平,更包含了一个人的潜力。
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分不开。
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分不开,说的是你需要拥有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求职竞争的规则是判断大学生是否具有为企业创造真实财富的能力。
能力在将来的职场就是硬通货。
2.2能力的三把剑
专业知识技能k(knowledge),专业知识不仅要全面还要将之系统化,存储并内化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可迁移技能(skill),可以完成许多类型的工作。
需要通过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思考,最终通过练习练习练习来获得。
可迁移技能(skill)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部分。
可迁移技能(skill)是一个黑盒子,它只能通过你做过的事情来间接地说明你拥有这种能力。
可迁移技能(skill)永远需要有事件来证明,也永远只有练习才能提高。
不是所有的经历都会自动变成经验,它需要你不断地总结、复盘(总结自己任务中的方法和表现,然后找出优解)和修正。
自我管理技能trait, 就是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质(如:努力、热情、认真、善良、坚韧、守时、自律)。
这种能力通常通过认同、模仿、内化等途径来获得。
是由内到外的教育过程。
所谓系统化,就像知识管理严明的超市,货品齐全,分门别类,提取快捷。
美国心理学所罗门-阿希“家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在人类的品质”品质实验证明:在人类品质的描述中,热情和冷漠成为人类品质的中心,它决定了一些其它相关品质的缘由。
它包含了更多有关个人的内容,因而热情被称为中心性品质,热情的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热情成为一个优秀形象所具备的基本品质。
它让人联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优良批品质,这正是光环效应的反映。
对于年轻人来说,热情是获取资源过程中最核心的品质。
2.3技能的提升——“练”就一个字
如何提高技能,就是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心理学把人的学习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真正会读书的人,是永远要找一些对自己说有挑战的书来看。
绝大部分的技能通过练习都可以获得, 但技能的速成绝无可能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有的
技能的修炼必须靠积累
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
2.4什么是真正的人际交往能力?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学习的目标才不停地学习”,80%的能力靠积累就好
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拥有有效的人脉。
人脉圈是“公平交换的结果”
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可能成为“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人脉圈就会慢慢枯萎。
如何打造人脉圈: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2.学习并拥有跟多更好的技能;3.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4.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获得尊重。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2.5我该拿什么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交换才是硬道理
不成熟的人只会想要的东西,不顾自己一无所有
浮躁的人:一无积累,二无方法和经验。
“我要”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不是由他享过的福,而是由他受过的苦来决定的。
你曾经被逼到怎样的困境,触碰过什么样的极限,超越之后的泪水与汗水,那才是你的厚度和宽度。
2.6 编外篇
2.6.1 技能的定义
能力与技能的区别:能力(来源)可以划分为先天的能力(指天赋和潜能)和后天的能力(就是所谓的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
天赋和潜能可以改变的部分太少,但是技能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获得
互联网的时代,有一技之长的人将获得竞争优势
2.6.2 技能的三分法
人们专业知识技能的标准: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将专业内相关的概念和定义按自己的体系存放。
在专业邻域内形成自动化输出的过程和专业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背诵和熟记相关知识。
自我管理技能k,指个体所能胜任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内容。
因其具有通用性,所以被称为可迁移技能,也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部分。
可迁移技能主要靠练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获得。
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品质。
这既叫做一个角色的胜任特征,也叫社会对这个职业的期待。
自我管理技能通常是通过认同、模仿、领悟等途径获得,是从职业化向专家化转变的重要部分
面试中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技能的KST模型来发问
技能的特点:专业知识技能关注的是你是学什么的,是我们走进新行业的第一步(它决定了简历是否能够入围),专业知识技能主要通过背来获得;可迁移技能关注你能做什么,(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部分),主要通过练习来获得;自我管理技能展示出你是怎样的人,对社会而言是职业化的要求,对求职而言决定着能否走得更长远,个人在未来更有发展,是个人生涯成功的关键,主要通过模仿来获得。
2.6.3 技能与职业的关系
技能,匹配才是最主要的。
—-帕森斯
技能与职业的另一个关系,就是平衡。
—-舒伯
技能探索:1.模拟面试(面试中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技能三分法KST模型来发问);2.寻找核心技能(用人单位最看重)(理想工作=兴趣+能力+社会需要);3.个人证明
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区别专业学习和业余爱好的关系;可迁移技能的获得需要经过职业化的训练,学习规范地工作流程和方法,而不是靠感觉来做事情;自我管理技能是唯一无法由外向内,无法由别人强加的过程。
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
—-菲尔普斯
技能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能力,分别是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靠背诵和记忆,可迁移技能主要靠不断地练习,自我管理技能靠认同后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