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失业统计与失业人口_理论与现实
对我国失业统计问题思考

对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的思考摘要:失业是世界各国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我国在失业统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使得失业统计无法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的比较。
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同时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我国失业统计在失业的定义、失业统计口径、失业统计制度、失业统计指标以及统计数据发布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目前的失业统计也有可以继续保留之处,应针对我国失业统计中的问题加以完善以利于国际间比较以及宏观经济分析。
关键词:失业;失业统计;统计体系完善一、引言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经久不衰的两个难题,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已逐年凸显,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打击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
然而历史上中国并非不存在失业问题,只是计划经济时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失业问题,以至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的失业统计是空白状态。
而后我国建立的失业统计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失业的界定科学地界定劳动力资源及其相关的劳动范畴是正确统计失业状况的前提。
据国际统计惯例,劳动力资源量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并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正在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
它又可以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供给的人。
具体划分见如下[1]:其中失业人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定义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通常是16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员。
我国目前有两种失业人口的定义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城镇调查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是指具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以内(16岁以上及退休年龄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而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定义为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1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和其他商品交易活动的发展,随着价格定价和经济波动,在就业市场上会出现过剩人口。
这些过剩人口将被迫寻求其他方式来了解经济生活,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职位。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是一种永久性的现象,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过剩人口将会成为日常现实。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与中国当前失业现状相关,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约化和市场规模扩大,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中被逐出,对比就业市场供应数量和就业申请数量,把握到“过剩人口”。
而且,当前的现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所导致的。
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流向了大城市,这些劳动力都是从农村流出的,而他们的技能中尚不足以适应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部分劳动力没有能力在大城市就业,形成了失业问题。
因此,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是一种长期、持久的现象,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所导致的,而这种不匹配也正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所指出的过剩人口所造成的。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
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
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
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1.5亿之多。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就业压力特别紧张,很长时间以来,失业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心头留下巨大的阴影。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失业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本文主要就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标签: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一、失业原因分析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概括起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
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或者,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
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
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便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但从全社会看,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
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
目前我国对城镇人员的部分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低保和失业保障方面,而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
前者投入是缓解暂时的困难,后者投入才是解决长远问题,因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
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
一、城镇失业人员的现状(一)离岗、失业、待业和特困人员日益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
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
另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抽样调查及对某些省份的典型分析,由于我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隐性失业和其他未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应在7%左右,即不少于3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
仅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待就业人员就达700万人左右。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经高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全国领取最低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235万人。
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长春工业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报考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准考证号: 291511100215 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摘要: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业原因影响对策The current Chinese unemployed cause of formation 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 t】At present, the unemployment ( including off-duty )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focus problem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why will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unemployed population, should understand how the current society appear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the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 what kind of tren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it, these all have now become the new subject in front of us. Un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is a sensitive social problem,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phenomena, but too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ill endanger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ull employment is the modern country of macroscopical economy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refo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nemployment situation, reason, seek the efficient way that solves unemployed problem, have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目录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1)(一)失业的定义 (1)(二)失业的类型 (1)(三)我国失业的现状 (1)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4)(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4)(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 (5)三中国就业形式 (5)四、失业的影响 (6)(一)积极影响 (6)(二)消极影响 (7)五、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8)参考文献 (13)一、我国失业的现状(一)失业的定义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 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

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失业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深入探究失业的原因和类型,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1、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逐渐萎缩,新兴产业不断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劳动者由于技能和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从而导致失业。
例如,曾经繁荣的制造业在智能化、自动化的浪潮下,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减少,而对具备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
2、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尤其是与毕业生专业和技能匹配的岗位不足,这就导致了结构性失业。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依然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3、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减少了对某些岗位的需求。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使得工厂减少了对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可能会取代一部分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工作,如数据录入员、客服等。
4、宏观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往往会裁员以降低成本;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期,企业扩大生产,就业机会则相应增加。
5、国际贸易摩擦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贸易摩擦的加剧,对我国的出口型企业造成冲击。
一些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
6、政策调整某些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也可能导致失业。
比如,环保政策的加强使得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面临整改或关闭,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因此失业。
7、劳动者自身素质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较低,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中国当前失业的类型1、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好坏,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详细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失业率的整体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年底,我国失业率为4.1%,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
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失业率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略微上升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就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我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对较高。
然而,由于技能结构不匹配、缺乏相关培训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劳动者面临就业难题。
此外,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也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导致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因素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平衡。
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但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滞后、劳动力流动性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调整劳动力供求结构,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是解决失业率上升问题的关键。
除了结构性问题,我国失业率上升还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导致了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不得不减少工人数量或停止招聘。
同时,外贸出口的放缓也导致了相关行业的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内外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针对我国失业率上升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的用工需求。
其次,应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劳动力调配,鼓励劳动力向需求较高的地区和行业流动,缓解地区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不均衡现象。
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

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失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其主要类型,并提出对策。
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升级和劳动力市场不匹配。
首先,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传统产业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而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仍未完全释放。
这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失业时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应用给一些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他们可能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而失去工作机会。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也是导致失业的原因之一。
很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城市,但在就业市场上却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局面。
根据失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失业划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首先,结构性失业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力需求向高技能、高素质和创新型产业转移,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劳动力结构的不匹配。
其次,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对机会的选择观望,导致暂时性的失业。
由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和就业期待过高,造成了失业率的上升。
最后,季节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某些行业或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例如,农业、旅游业和零售业等行业在某些季节可能会出现较高的失业率。
针对当前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和解决。
首先,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提供各类技能培训课程和职业教育学习机会,帮助劳动者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和中介服务,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对称性。
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的匹配。
此外,鼓励创业创新,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提供更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简化创业手续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措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就业增长。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第一篇: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对研究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是我国当前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解决对策主要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社会财富;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分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相对过剩人口;失业问题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3)11-0001-03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1]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绝对存在的失业人口,这些过剩人口绝对隶属于资本,并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随时为资本主义扩张补充人力资源。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主义对工人的需求来说只是暂时的失业,并不是绝对的过剩,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的产物。
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被看做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1.资本积累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2]“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为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第一篇: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式,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
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
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失业现状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近年来,失业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失业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失业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失业现状1. 失业率上升。
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特别是疫情以来,失业率一度达到历史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2%,较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
2. 失业群体扩大。
失业群体不仅包括初次就业的年轻人,还包括中年失业者、下岗职工等。
此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3. 失业原因复杂。
当前,我国失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裁员现象增多;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行业面临淘汰,失业人数增加;三是就业观念转变,部分求职者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四是技能培训不足,部分求职者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失业原因分析1. 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导致裁员现象增多。
2.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逐渐萎缩,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崛起,导致部分行业失业人数增加。
3. 就业观念转变。
部分求职者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追求高薪、高福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4. 技能培训不足。
部分求职者缺乏就业竞争力,技能培训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应对策略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传统产业失业人数。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减轻失业者生活压力。
3. 加强就业培训。
提高求职者的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降低失业率。
4. 拓宽就业渠道。
鼓励创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失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 引导就业观念。
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我国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入手,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从而产生失业问题。
而我国当前失业现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突出。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核心观点,结合我国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探讨了马克思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启示。
在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失业现状的关联进行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我国,失业现状,政府,建议,关联1. 引言1.1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简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大批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与需求岗位间的不匹配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劳动市场充斥着竞争激烈、工资低下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祸端的体现,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困境,督促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就业问题,通过改革政策来缓解失业压力,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各种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技术进步的推进,都为失业率的上升埋下了隐患。
如何针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1.2 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概述我国失业现状复杂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失业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失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大学生就业、工业企业职工下岗等多个领域。
我国失业人口的统计界定

作者: 李涛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12-12页
主题词: 中国;失业人口;统计工作;年龄;农村
摘要:1995年,在国际劳工组织专家的指导下,国家统计局与劳动部修订了对失业人口的界定,与1979年制定的失业定义相比较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失业的界定由原来的在劳动部门登记改为以'工作时间'(具体指季末的两个完整周内工作时间不足一小时)为准;第二,失业人口统计的范围由原来的城镇登记人口扩大到包括城镇人口和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非城镇人口,寻找工作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而是采取任何一种明确的方式即可,这样就将部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失业统计的范畴,当然,在城镇居住时间少于半年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依然没有统计在内;第三,将失业人员的年龄上限由原来的男50岁和女45岁提高到'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退休年龄'.。
中国失业统计标准

中国失业统计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中国失业统计标准包括:
1.就业状态:在调查期内,没有工作,但是有工作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被认定为失业人员。
2.就业人口: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参加劳动力市场的人口。
3.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16-74岁人口。
4.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5.就业中的就业类型:包括全职、兼职、临时性工作和自由职业者等,也包括非法劳动。
6.就业行业:各行业的从业人数。
7.就业地区:各地区的从业人数。
8.失业时限:失业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员被认定为长期失业人员。
具体时限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划定地区也有所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失业的定义和统计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可直接将中国的失业统计标准作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照标准。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讲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学生姓名:牛路光学号:1113001414252 指导教师:刘彦刚年级:分校:定州电大提交日期:2012.8.26 1 内容提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间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1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
2008 年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天成平指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
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失业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
然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从1994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为%、%、%。
如何处理经济高增长与失业高增长并存问题对策研究,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中西方失业理论介绍对于中西方失业理论,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研究和借鉴。
(1)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是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办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人口的物质基础;二是关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论述;三是关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人口问题,未涉及结构性失业人口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人口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
(2)西方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现象;既有失业人口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而且,菲利普斯曲线、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对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
但其缺陷在于: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明显。
每一个学派的理论,都只适合于当时的特定背景。
二是失业理论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角度中心。
西方各学派失业人口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
(3)国内学者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从西方已成熟的理论出发对策研究,系统地整理、介绍西方的失业文献;另一方面从我国失业与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理论研究与治理模式。
其缺陷在于:描述性、现象性分析较多,很少有理论建树;对于国外有关失业人口理论直接借鉴的较多,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以解决或说明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所提治理对策建议角度单一,可操作性强的不多,等等。
中国统计失业定义

中国统计失业定义探秘中国统计失业率的“庐山真面目”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失业"二字,犹如一把无形的秤砣,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
国家统计局对失业定义的独特解读和严谨统计,正是这把秤砣背后的精准刻度。
它不仅仅关乎冰冷的数据,更承载着无数劳动者的期待与希望,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晴雨表。
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啥是中国统计意义上的“失业”。
在官方的话语体系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堪称核心指标,这是指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然而,这个概念并非简单直白,其中蕴含了诸多考量,比如是否包括农民工群体、灵活就业者等多元就业形态,这就凸显出统计口径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再者,中国的失业统计还着重强调了“登记”二字,这意味着只有主动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劳动者,才会被纳入失业人数统计。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积极应对态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实际失业状况可能比统计数据更为复杂多样,毕竟还有大量未登记的隐性失业者有待关注。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就业形式逐渐丰富,给传统的失业定义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国也在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新经济模式下的失业统计标准,力求让数据更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就业市场状况。
咱不得不感叹一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每一项关于失业的统计数据背后,都是一幅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和人生百态。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精确掌握并理解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通过推动就业创业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式,有效缓解失业压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的来说,中国统计失业定义所展现的,既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
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也折射出我们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智慧。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中国失业统计分析1.2.2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量进⽽掌握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员在劳动⼈⼝中所占的⽐率,即失业率 =%100?劳动⼒⼈数失业⼈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法是: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城镇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3.1我国失业的基本趋势和特点3.1.1我国改⾰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峰表⼀城镇登记失业⼈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图⼀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08)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规模的失业⾼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分明显,然⽽⾃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次失业⾼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数541.5万⼈。
这⼀时期各级政府通过⿎励国有企业建⽴经营实体、⼦⼥顶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1.8%;第⼆次失业⾼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始对就业存量进⾏改⾰,在国有企业实⾏富余职⼯的下岗分流,开始真正触及劳动⼒的存量结构。
在下岗分流的⾼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911万⼈,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达到改⾰开放以来的最⾼峰。
第三次失业⾼峰⼤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就业的影响不断加⼤;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些部门的就业机会不仅不会增加,反⽽有所减少,从⽽带来了更多的结构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