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2)

合集下载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上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重要地位的高度重视,对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建设责任的自觉意识。

全面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紧密结合我国文化建设实际,我们应该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当代中华文化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做到文化软实力的与时俱进。

一个国家的倔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文化软实力其实是指你自身的内在修养于个人而言。

于国家来说是就是文化的传承,例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软实力体现在综合国力。

现在的中国非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现在的中国是腾飞的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样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所在。

《2024年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2024年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价值观、制度等非物质因素所展现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维护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探讨。

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1. 维护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2. 促进国际交流: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创新现代文化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现代文化发展。

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电影节等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4.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关键。

应加强国民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5. 完善文化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为文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措施1.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

2.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聚集文化产业人才,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3. 培养文化人才: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

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2)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2)

2、中外文化软实力现象描述
文化软实力可以属于每一种文化和每个时代的文化。文化软实力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凝摄自固力量和外化动态创生力量。并且文化软实力是完全可以不依赖于硬实力而存在、而发展的:罗马帝国的胜利,以希腊城邦的被消灭为标志,但是,希腊文明却并没有因此而被消灭,而是武装了罗马帝国。试想想,如果没有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的武装,使罗马成为文明的象征,它会支撑那样久远吗?
塞缪尔的文明冲突论,引来广泛的讨论与批评,赞同的或反对的,不绝于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塞缪尔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少展示了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即过去那种单纯地追求军事、经济、政治斗争取胜的硬实力时代已经过去,文化和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开始登上国际竞争舞台,并构成其取胜与否的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一、文化软实力现象的历史性描述
人是生活在群中,由人组织起来的民族、国家,同样生活在更大的群中。只有当人或民族、国家生活在群中谋求生存或发展时,才有实力之谓。所以,实力总是自己相对他者而论:自己对他者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这就是实力。实力之于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暴力性、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被动承受的,这就是硬实力;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非暴力、非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主动接受影响或感召的,这就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之一种,也具如此性质与特征。
奈对软实力的描述,是精妙而恰当的:
首先,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
其次,软实力是通过价值观和制度而得到呈现的。
其三,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却是一种主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和一种崇拜的榜样力量。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强求人“你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能够如此”。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 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 际公众在心理、行为上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时会产生比经济、军事更加显著的效果。新 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 形象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 开放进取、和平发展的中国日益赢得国际社会 的尊重与支持。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 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 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 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 化认同。中国以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的 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国因素在 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话语权明显增 强。
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 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 积极作用。
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 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 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 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 留得住、用得上。
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 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 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 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 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道家、儒 家、兵家等百花齐放;绘画、园林艺术、瓷器;中 国功夫、书法、绘画、传统服饰、京剧、中医等在 世界上都很有吸引力。

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

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

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首先,我想说。

“说不上为什么,本人从初中到大学,一直以来都对国内外的形势或多或少的有所关注,为此也积淀了一些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下面我想谈谈本人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点点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谅解。

既然是谈文化软实力,那我开头就不卖关子了,所谓的“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为此,一个国家的崛起、强大,让其它国家对其没辙,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我的观点。

“硬实力”是具体,而“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似乎又是无形但深刻的,而事实表明我国在“硬实力”上虽强但“软实力”暴露多方面欠佳,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行动中将其提上日程。

据网络民意调查显示~~~~~,为此xx调查者干脆把调查的结论有趣的概括为:中国年青一代的80、90后喜欢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而湖南的这代人且带着全中国的年轻人看韩剧。

why。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内陆最火的一部电影竟不是本国如周一谋导演拍摄的犹如看到黄土高原,让人边看边有点想哭的、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而是韩国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青春偶像剧。

而究其原因,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在内陆火起来,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赶时髦,虚荣心在作怪,其实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韩剧,而碍于面子,当有人问你看过韩剧不,你的一句从某某地方学来的“噢吧”——哥哥的意思回答他、她。

他就知道你看过韩剧,如你再介绍xx韩剧里面的“xx长腿噢吧”——大帅哥,朋友就不会说你落伍(out)、特别是在交男女时对方会说咱俩没代沟、都喜欢看韩剧、有共同语言。

至此,我本人陷入了沉思,我开始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欠佳的事实陷入了沉思,感叹软实力不佳之时,我想不明,xx年由美国华尔街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硬实力”都撼动不了我国强大的经济体这一“硬实力”——通过扩大内需解决不能出口的产品问题。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导言二、中国文化的概念1. 定义及内涵2. 文化之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1. 中国文化软实力优势2. 中国文化软实力短板四、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对策1. 支持文化英才的培养2. 增加文化出口数量及文化产品质量3. 改进对外传播方式并加大力度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5. 国家政策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引导五、案例分析1. 文化体验带动国家软实力崛起——日本2. 改变传统形象创新文化模式——韩国3. 坚持传统文化风格推广特色文化——印度4. 讲述民间故事增添文化内涵——俄罗斯5. 全球影响力延伸提高文化声誉——美国六、结语导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竞争更加激烈。

传统的硬实力如军事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不再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软实力日益成为各国角逐全球霸权的必备手段,国家之间在文化领域的软实力竞争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具有浓厚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还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呢?本篇文章将在探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及内涵、现状、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列举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

中国文化的概念1.定义及内涵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精粹总和。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思想、信仰、价值、传统、艺术、文学、科学、技术、制度、风俗等各个方面。

综合来看,中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内涵:1) 厚重深厚: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丰富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2) 多样性: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文化最为多样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体系非常庞大、繁复、多样。

3) 求实性:中国文化注重实现人类的现实需求,其文化内涵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性与强制性,而是更加“隐性”的实践性。

2.文化之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国家的凝聚力,而国家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文化的支撑。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B1201班胡伟(0911120117)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然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制度,二是文化,三是技术。

仅此三个元素中,文化软实力就占据了两个,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分析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在研究美国崛起的方式时,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美国属于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结合得比较好的国家,或者说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比较平衡的国家。

美国拥有强大的硬实力,这是不用阐述的事实。

即便在本次金融危机之中,美国也并没有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由此而转向衰落了。

相反,从201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已经走向复苏,特别是一些新兴制造业复苏非常快。

奥巴马2012年的国情咨文又通过减税、免税等激励措施来打造“美国制造”。

因此,美国经济的实际可能比某些人预期的要乐观。

不过,对美国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它的文化软实力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现在,我以美国电影为例分析美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美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强国,虽然美国只有200余年历史,没有什么历史底蕴,但在几百年的短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梦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

当代世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可以繁荣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使其他民族共享。

因此,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因此,我们应当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超越民族的先进文化。

(二)积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和谐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文化具有包容性、普世性。

这就需要我们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

文化还具有交流性和传播性。

世界文化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一国文化本身也需要对外交流,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国家才具有强大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的关键之一,就是提升文化影响力。

应当加强传播中国的和谐文化,使我们的和谐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使他们由衷地欢迎和喜爱中国文化,真挚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事业,从而在战略高度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强文化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借助经济全球化平台,利用其国际分工的高端优势,垄断文化内容的传播,输出文化资本,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占领全球文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怎样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怎样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论述怎样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先,应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1、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条件。

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体民众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全体民众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实现文化创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文化风尚,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这些工作做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可以成为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维系社会和谐有序的精神纽带,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活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才能够得以充分发展。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制定促进文化生产力繁荣发展的相关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使经营性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主体,把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转变为多元化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5篇材料]》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5篇材料]》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5篇材料]》第一篇: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

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

很难想像,当国内社会公德普遍缺失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以德服人”;当国内普遍缺乏诚信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使人相信我们是“以诚相待”。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

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

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

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

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

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

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篇一: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和平与发展”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都是重要的参照。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我们看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吃肯德基、麦当劳,穿NIKE、adidas可是走出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是否也接受我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又或者是所谓的”中国大片”呢?相比于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我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但这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了中国在提高软实力方面的一切努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21年的上海世博会都为我国在宣传本国文化上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两次盛会都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为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最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

《2024年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2024年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软实力不仅关乎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重要性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文化传播等手段,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影响他国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1.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2. 创新文化产品与传播方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

同时,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 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4.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文化自信国民文化素质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我们要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国民。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四、结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品与传播方式,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文化自信。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PPT课件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PPT课件

.
7
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文化 产业可以定义为:生产文 化意义内容的产业。
.
8
可以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最狭 义的概念,即文化创作业,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创 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 计,以及其他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领域。还包 括文化艺术活动的生产和销售系统,如艺术场馆, 博物馆,展览馆,艺术拍卖,以及各种形式的文 化娱乐、演出、教育活动。二、扩展性概念,即 文化制作与传播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业、 影视业、音像业、网络业,等等。三、最一般的 概念,即文化产业是以文化意义为基础的产业, 包括所有具有文化标记(商标等)的产品,无论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的若干思考
.
1
一、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
2
软实力
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以直接或间接 方式改变人类思维、理智、社会生活和个 人生活的事实和影响,都被称为文化的一 种因素。
.
3
“国家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
16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的 发展,都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 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吸引力和辐射力。
.
17
我们还要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 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高等学 校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历史责 任。
.
14
文化产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 的影响
文化产业将为一大批产业生产附加价值 文化产业将转换一些产业的价值主体 创造新型的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对传统产业
重组后将形成一些新型文化产业门类和就业机会 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集中表现在国际文化产业组

国旗下讲话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国旗下讲话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国旗下讲话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首先,非常感谢您提供的题目:“国旗下讲话,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下面我将按照文化建设和软实力的角度,为您撰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

国旗下讲话: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在中国,常见的一幕是每天早晨,学校和单位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整齐划一的队伍列队站立,随着国歌的奏响,国旗冉冉升起。

这个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提醒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和文化软实力。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以文化为核心的繁荣时期。

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加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教育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石,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

学校应该加大对语言、历史、文学和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学生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辨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要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家庭,弘扬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加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共同努力,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此外,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国家形象的传播。

我们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加强文化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加强友好合作的桥梁,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渠道之一。

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合作,推动国家形象的宣传和文化的传播。

(完整版)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完整版)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文化语境和必然发展趋势,当然也是我国所处的现实文化语境和面临的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并且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力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一、中国传统文化非现代化的困境。

1、中国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乃至价值系统,从而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而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于其普世性不足,需要作学理上的系统化、跨文化转化,挖掘提炼其普世价值。

2、思维方式问题是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问题。

就文化发展过程来看,西方文化中那种重视逻辑分析来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得很不充分。

中国古代传统的整体直观思维只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模糊性,很难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这正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方法论原因。

3、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民本”、“人本”思想原本是异常丰富的。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传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禁锢,民主思想精华几近淹没殆尽了。

另外,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集体主义主张对个体采取压抑手段,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主题之一,其所推崇的家族观念和家国同构观,对中国政治结构负向影响深远。

4、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重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崇尚道德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温文尔雅”的美誉。

浅谈我国文化软实力 超级经典总结版 形势与政策得高分

浅谈我国文化软实力 超级经典总结版 形势与政策得高分

浅谈我国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而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是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

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认识,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下我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1、我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1)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旷新年则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用祝东力先生的话说,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2)文化相关产业起步晚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2007 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412 亿元,同比增长约18.4%,占GDP 比重2.6%。

但是,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有名气的中国作家;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国韩国和日本;跨国旅游方面,2009 年社科院分析指出,中国在100 多个主要国家中排第61 位;企业和品牌方面,中国鲜有公司或商标品牌能像美国的可口可乐或微软那样在全球无处不在、无人不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

这个任务的实现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关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并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这个时代,文化的变化速度非常快,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培养和挖掘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加强文化创新机构的建设,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三、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文化产品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监管和管理,鼓励和支持有创意、有质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同时,培养和引进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使文化产品更具竞争力。

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界。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加强在国际舞台的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注重文化教育与普及文化教育与普及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工作。

要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注重培养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途径,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增强公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研究生的视角谈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指文化自身蕴涵的内在力量,而且还包括一种能够被他者的认同、被别人接受的文化思想。

所以,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兑现的文化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应走在区域社会的前头,引导区域社会文化发展,主动促进社会文化软实力提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研究生;提升
就在刚刚过去的平安夜、圣诞节之后,我选择增强中华软实力作为中特结课论文更能表达我此刻的所思所想。

我不是单纯的盲目排外,我只是通过这件事情在想,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新时代研究生的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我们或是国家来讲到底有什么用?而由小及大我们又应该怎么落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

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

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二、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竞争已构成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大国普遍强化了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并将之作为国家战略
来筹划实施。

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赢得主动。

(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的变革机制影响着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国家力量的消长。

(二)文化因素成为各国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基础性要素。

(三)文化能够为国家创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文化“主体性”构成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本质内容。

(五)文化环境越来越成为增强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

(六)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三、从研究生视角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提升自我文化品位
研究生应该引导社会文化软实力提升,并不等于说研究生就一定能承担起引导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职责。

研究生自身必先具备先进文化特征,自身必须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才能引导社会对现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否则,如果研究生自身文化建设上存在问题,不能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但不能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甚至通过研究生对社会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生主动促进社会文化软实力提升职能的实现,有赖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品位提升。

(二)研究生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批评和创新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研究生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浅层现实需要,还要批评社会,维护和引导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当代社会,作为时代“智力良心”的研究生,不应仅仅依赖于习惯迎合时尚,被动地应答社会的各种需求,成为单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像一面镜子被动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应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念为基础,成为一个正确引导社会需求的独立思考及批判中心,通过“高深学问”回应社会需求这一题中应有之义,促进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以牵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研究生不应仅仅建立在被动适应现成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对社
会的现实需要有求必应,不仅应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理念和人才。

而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整合与创新,整理并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中心和理智发展加速器的作用,不断引导人们从各种蒙昧和盲从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超越由大众文化所诱发的人类各种当下的、流行的生存状态。

(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直接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它的现代性转化不是靠我们去教孩子背诵几句古代圣贤的格言,也不是靠我们复制一批传统文化的经典就能够奏效。

它要靠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提升。

这种创造性的提升既包括对传统物质传播媒介的升级换代,如用活动影像取代报刊纸张,用彩色图像取代黑白文字,用流动的互联网取代静态的印刷品。

还包括对传统文化表述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转型。

即把一种原本属于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学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一种属于传播学、艺术学、产业学的新型表述形态。

尽管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转化为一种故事在大众媒介上进行艺术化的传播,可是,我们毕竟能够将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搬上银屏,能够把百年前的传奇故事拍成电影。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还要把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不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改写”与“重构”。

特别是直接以古代历史为题材的文化产品,更要对创作素材进行必要的前期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才能够保证文化产品的精神质量。

毋庸置疑,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文化产业宝贵的创意资源,也是我们社会赖以发展的精神财富。

对这些资源与财富应当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涵养。

尤其要防止对其进行破坏性的开采。

此前,在自然界我们曾经有过极其严重的教训,但愿在文化领域我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竞争已构成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虽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基础,但同时也面临诸
多现实问题和挑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日益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文化强国建设日显重要和急迫。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始终离不开不懈追求真善美的大学。

大学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组织载体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批判和创新中心,是传承、创新、引导文化的重要基地,其不朽的生命力在于弘扬和引导社会先进文化,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主动引导社会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当代大学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大学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

所以,作为新时代研究生的我们,对于中华软实力的增强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理.引导文化软实力提升: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云梦学刊,2010,(3).
[2]高文兵.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8,(1).
[3]谈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国[J].南方论坛,2012,(1).
[4]赵可金,鹏萍萍.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
[6]卢丽君.引领文化:学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