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生食: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熟食:以烧和烤为代表
烹饪:多种烹调技艺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 配。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主食
菜肴
饮料
主食: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主要为粮食作物:米饭、面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粮食作物的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
总之,在中国传统的的饮食中可以 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饮 食习惯里,能够具体而微妙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的某些特性。
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 瓜果、调味六种类型,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 配和烹制,进而产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烹调艺术, 形成了不同的菜系。
饮料:
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包括酒、茶、奶等。
中国各民族中普遍盛行饮酒的习俗。但由于采用的原料、配制方法和 饮酒习俗不同,酒在各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饮茶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此外,有些瓜果类食品,也是很好的清凉饮料。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食品加工上 —— 以热食、熟食为主。 饮食方式上 —— 讲究聚食制。 食具方面 —— 使用筷子。
《吕氏春秋·本味》
“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 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 除膻”。
中国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 烹制和食用过程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 风俗习惯,又称食俗。
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 事象之一。
中国烹任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饮食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述
1 . 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 2 .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3 . 中国民间饮食的特点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传统的饮食大国,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健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饮食结构中国饮食结构主要由主食、副食和菜肴组成。

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包括米饭、面食、馒头等。

米饭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地位至高无上,堪称中国菜的灵魂。

面食则是北方人最常见的主食,如面条、饺子等。

除了主食,中国人还喜爱吃一些副食,如豆类、杂粮、酱菜等。

副食在中国饮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丰富口味,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

而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中国菜系众多,包括川菜、粤菜、湘菜等,每一种菜系都有独特的味道和制作方法。

中国菜肴以烹饪技巧讲究、调味品丰富、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

二、饮食礼仪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在餐桌上讲究坐姿端正、举筷有方、进食有序。

在宴会上,主人和客人之间的礼仪称为宴会礼仪,包括主人敬客、递酒、劝酒等。

主人在宴会上要主动照顾客人的饮食需求,适时给客人倒酒,并要掌握好递酒的次序和递酒的方式。

客人在宴会上要恭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不得过于咆哮或发出嘈杂声音。

这些饮食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礼貌,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饮食健康中国人注重养生保健,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倡导的是均衡饮食,即荤素搭配,粗细搭配。

传统的饮食理念认为荤腥不能多食,多吃素菜对身体有好处。

中国餐桌上也有一句名言:“色香味俱佳,合理搭配,齐全齐美”,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讲究的重要原则。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讲究吃得慢、细嚼慢咽,这种吃饭的方式有助于消化吸收和保护胃肠道健康。

中国人还注重食材的选择,认为应该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免疫力。

总结起来,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健康三个方面。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膳食中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追求平衡的营养摄入。

五谷代表主食,如稻米、小麦、玉米等,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五果指的是各类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素;五畜代表动物类食品,如猪肉、鸡肉、鱼肉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

通过摄入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其次,传统膳食结构注重新鲜和季节性食材。

中国传统食谱在选择食材时通常优先考虑新鲜和季节性的特点。

这种做法能够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新鲜的食材通常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季节性的食材在当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下,更能满足人体的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天然营养,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第三,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如炒、煮、蒸、煎、炖、烤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增加食欲,并在不改变食材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前提下,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例如,炒菜能保持食材中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含量,而蒸菜则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通过这种多样性的烹饪方法,人们能够在膳食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和营养平衡。

第四,传统膳食结构注重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节制和适量的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过于饱食或暴饮暴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并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因此,传统膳食结构中提倡适量的食量和饮食习惯,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益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社交和文化的体验。

中国传统膳食要求人们尊重食物,注重与他人共享饮食的乐趣,重视饮食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这种习俗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心健康。

总之,我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平衡、新鲜、多样、节制以及社交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均衡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选择新鲜和季节性的食材、采用多样性的烹饪方法、适量进食以及注重社交和文化体验,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样、营养平衡、健康有益的膳食,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1. 平衡饮食:传统膳食结构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以及
豆类、蔬菜、水果等。

这种多样性的摄入保证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摄入,有
助于维持健康。

2. 注重季节性食材:传统膳食结构倡导季节性食材的选择和食用,如春季食用嫩豆腐、秋季食用柿子等。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充分利用季节性食材的新鲜度和优势,并且能够
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3. 轻油少盐:传统膳食结构注重使用少量的油脂和盐分,尤其在烹调过程中减少油
盐的使用。

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减少高油高盐食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4. 多种烹调方式: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多种烹调方式的应用,如清蒸、炖煮、煎炸等。

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丰富的口感和味道。

5. 膳食习惯与文化传承:传统膳食结构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代代相传,形
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这样的饮食文化的传承不仅增加了饮食的乐趣,还有助于保持身心
健康。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季节性、轻油少盐、多样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和
优势,对于人体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凸显了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食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1.主食为主导: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主食的摄入量通常较大,有时甚至超过膳食指南的建议。

这是因为主食在中国家庭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中国人认为美食的一部分。

2.荤素搭配:我国的膳食习惯中,荤素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注重荤素搭配,荤食与素食相结合,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荤食指的是 meat,包括牛、羊、鸡、猪等,而素食则指的是 vegetable。

荤素搭配的原则在中国饮食中广泛传承,并且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饮食,开始选择素食。

3.地域特色饮食: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味独特。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美食。

例如,粤菜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菜系,以其清鲜、细致和口味酸甜而闻名;川菜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菜系,以麻辣和香辣而著名;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

这些地域特色饮食的存在,使中国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而丰富。

4.象征意义:在中国餐桌上,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它还有象征意义。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多以食物为象征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吃饺子来象征着团圆和好运;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并驱邪避祟;中秋节时,人们会吃月饼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这些食物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快餐的流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快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快餐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快餐通常缺乏营养平衡,含有过多的油脂和盐分。

这对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特点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特点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食为基础:传统膳食以主食作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米饭、面食、杂粮等。

主食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果蔬菜丰富:传统膳食注重摄入各类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摄入。

蔬菜和水果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青菜、豆角、西红柿、苹果、橙子等。

荤素搭配:传统膳食注重荤素搭配,即搭配肉类、鱼类、禽类等动物性食品与豆类、蔬菜等植物性食品。

荤素搭配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满足人体多种营养需求。

烹饪方式多样:传统膳食采用多种烹饪方式,如炒、煮、蒸、炖等,以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常见的烹饪方法有炒菜、煮粥、蒸鱼等。

饮食习惯和节气节令:传统膳食与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节气节令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选择当季的食材,如春季多吃春笋、嫩豆腐,冬季多吃鲫鱼、羊肉等。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可能已经有所变化。

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现代营养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搭配。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优点与缺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优点与缺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优点与缺点介绍:膳食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摄入不同食物的比例。

膳食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中国,由于地域、文化、饮食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膳食结构相对较为特殊。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1.多样的食物种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民族众多。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湘菜等,有利于提供多样的营养素。

2.以谷类为主食:中国人饮食习惯中,以谷类为主食,如米、面、粥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3.多蔬果摄入: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以蔬果为辅助食物。

蔬果富含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5.古老的饮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以养生和药膳为特色,如炖汤、煲饭等。

这些烹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营养。

缺点:1.油脂摄入过高:中国人在烹饪过程中较常使用高温油炸食物,这导致油脂摄入过高,易发胖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重肉轻蔬果:中国饮食文化中,肉类在餐桌上占据主导地位,而蔬果的摄入量相对较低。

由于肉类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3.糖分摄入过多:中国传统的糖分摄入较高,如糖水、糕点等,导致肥胖和血糖波动问题,容易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4.盐摄入过量:中国人的盐摄入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这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5.不均衡的膳食结构:虽然中国膳食结构多样,但在一些地区和社会群体中,缺乏一些必需的营养素,如钙质、维生素D等,容易导致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症等健康问题。

结论: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有着优点和缺点。

要改善膳食结构,需要加强公众对于营养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高热量、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在膳食上增加谷物、蔬果和海鲜的摄入,并且注重营养搭配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物作主食,副食则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

烹调大多使用植物油且搭配大豆酱、醋等发酵食品。

其特点是:食物中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占人均60%-65%的主食谷物。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类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指导
中餐有“主、副食”之分。

主食即“五谷”,不仅有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薏米等。

且以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不含丙烯酰胺),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

除米饭、馒头、面条外,如八宝粥(包括红小豆、豇豆、蚕豆、花生、糯米、粳米、绿豆、莲子等)、八宝饭(包括糯米、红豆沙、薏苡仁、花生、瓜子仁、红枣、核桃、葡萄干等)、腊八粥(多种谷类、豆类干果混合熬制)、荞麦面、莜麦面和各种杂粮粥,米糕、面糕等。

正是谷物带来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功效,使中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世间万物米称珍”。

人们保持了“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日常膳食原则,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粮
物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提倡食品来源多样化及不同营养成分食物之间的互补。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指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

这一论述框定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的食物原料,包括谷类(含豆类)10 多类,200余种;蔬菜20 多类,100多个品种(包括豆荚类);鱼、肉、蛋约百余种,充分体现了食物原料多样性的原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具有的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使之不仅符合人类消化道的组织结构,适应人体生理全面营养的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和种族繁衍,而且还能够缩短人类的食物链,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提高食物资源效益。

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人民当前的膳食结构既由目前的经济生活水平、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平衡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人民千百年来的饮食生活经验积淀而成。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

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

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饮食营养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生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当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饮食,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早在古代,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的见解。

在调治疾病、养生防病中,包括着不少药用食物。

在运用食补过程中,尤重保养脾胃之气。

如服桂枝
汤后“啜热稀粥”,即取其调和营卫、培补汗源(脾胃)之功;又白虎汤中用粳米,在于保养胃气;十枣汤中用大枣,取其甘温养胃补中之功。

中医营养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辨证用膳”,与现代营养学从分析食物成分入手、从所含营养物质来分析食物营养价值的还原论方法存在有明显的区别。

在这一点上,中医营养学有极强的实用性:选择适当的食物配膳或佐餐,使各类食物相应起到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多方面的功效。

“五味入口,各有所归”,注重食物性、味与人体五脏的特定对应关系。

以化肥、农药、机械、单一种植为格局的现代农业所造成的食物单一化、食品营养元素贫瘠化、营养物质不平衡,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的主要历史经验。

(1)我国古代在膳食结构上非常强调平衡,提倡含不同营养食物之间的互补。

(2)提倡杂食与适量肉食。

中国有食用蔬菜140多种,食用豆类20多种,能食用的动植物200多种。

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能促进土壤中更多的营养元素进入自然食物链的循环。

中国众多长寿老人以素食为主,食品多而杂。

膳食偏简求精,有害无益,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症。

(3)中国人饮食中的纤维素含量高,每天摄取量为34克,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推荐量相近,高纤维的饮食可能阻止矿物质的吸收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4)把医药和膳食结合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理论,药膳就是根据人的健康状况,利用中药补充和调节人体营养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