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读书笔记

散文读书笔记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

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

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

《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

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

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

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

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

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

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

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

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果真

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

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

“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

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

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

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

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

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

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

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

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

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

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那么,在当时所

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乃

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过火的问题。它太过矫情。再以“王道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打算

给道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亏本的“出口贸易”,作

者想为此“大哭一场”。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

方面沉浸在老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大众或

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认可,这两者最终发生了统一。没有任何一种

统一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古怪。

与诗歌相比,中国散文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堆积在文学史的边缘,成为每

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长期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

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尽管获得了城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局限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充满着阔大意象的中国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这就为所谓“大散文”诞生提供了一

个有力的理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在我看来,余进入历史和政治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

慢地崩溃。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

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

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

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述和历史语法,同时

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

散文的方向。

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

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

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