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2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2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Word版,含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为长者折枝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4.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 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 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____________乐岁:丰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课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齐桓晋文之事》)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含义(1)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___(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3)为长者折枝.__________________(4)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5)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__________________(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__________________(7)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__________(9)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__________________②度.,然后知长短__________________③王请度.之__________________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⑤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__________________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__________________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动词);表示另提一事(介词)(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5)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7)不能进于是..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8)请尝试.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试,试验(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10)乐岁终身..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而言);特指婚姻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__________(4)欲辟土地,朝.秦楚__________________(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__________________(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_________________(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__________________(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__________________(9)将以求吾所大欲.也__________________(10)为肥甘..不足于体与__________________..不足于口与?轻暖(11)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_________________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__________③牛何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_______⑤舆薪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⑥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__________________⑦蚓无爪牙之.利(《劝学》)__________________(2)以①是以.后世无传焉__________________②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___③将以.衅钟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__________________⑤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__________________⑥挟太山以.超北海__________________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⑧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__________________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⑩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_________________(3)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__________________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__________________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__________________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1)是乃仁术也__________________(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__________________(3)是诚不能也__________________(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_______(5)臣未之闻也__________________(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__________(7)何由知吾可也__________________(8)牛何之__________________(9)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__________________(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12)百姓之不见保__________________(13)天下可运于掌__________________(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15)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16)将以求吾所大欲也__________________(17)夫子之谓也__________________7.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________衰,________兴。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忖度.(dù)哂.之(xī)舞雩.(yú)喟.然(kuì)B.觳觫.(shù)便.嬖(biàn)邪侈.(chǐ)庠.序(yánɡ)C.庖.厨(páo)肯綮.(qìn)怵.然(shù)大郤.(xì)D.章甫.(fǔ)褊.小(biǎn)中.音(zhòng)铿.尔(kēng)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诉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①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①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①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7.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8.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①鸡、豚、狗、彘之.畜①然后从而.刑之①然后驱而.之善A.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不同C.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相同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解释重要词语。

(1)何之:_______________(2)衅钟:_______________(3)舍之:_______________(4)觳觫:_______________词类活用2、弱固不可以敌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_______________4、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_______(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_______________(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_______________(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_______________(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_______________6、古今异义。

①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②依乎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③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④视为止,行为迟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⑤因其固然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

7、名词的活用①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动词的活用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朝秦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以一服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 .褊.小(bi ǎn) 忖度..(c ǔn dù) 便嬖..(pián bì) C .吾惛.(h ūn) 邪侈.(ch ǐ) 庠.序(yánɡ) D .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答案】 A【解析】 B 项忖度..(c ǔn duó)。

C 项庠.序(xiánɡ)。

D 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解析】 A 项长—掌。

B 项帮—邦。

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废衅钟与.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 .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

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B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 .朝.秦楚【答案】 B【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D、将以衅钟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

B、何以异?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

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①王说,曰……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 ①为长者折枝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答案 D解析 A 项①“说”同“悦”;②“颁”同“斑”。

B 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刑”同“型”。

C 项①“枝”同“肢”;②“罔”同“网”。

D 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答案 B解析 B 项古今义均表示“对某一方面花费力气”。

A 项古义,不说;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C 项古义,莫怪;今义,没有不同。

D 项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过)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C.⎩⎪⎨⎪⎧ 则牛羊何择.焉(区别)以御.于家邦(治理)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长久)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陷害) 答案 B解析 超:跃过。

莅:统治。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何爱.一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度.,然后知长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寡固.不可以敌众秦孝公据崤函之固.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吝惜,舍不得”。

B 项丈量/揣测,估计。

C 项本来/险要的地势。

D 项憎恨/痛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权.,然后知轻重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欲辟土地,朝.秦楚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①④/②③⑧/⑥/⑤⑦B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C .①⑦/②③⑧/④⑥/⑤D .①④/②③⑧/⑤⑦/⑥答案 C解析 ①⑦都是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⑧都是名词作动词;④⑥都是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名词。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

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三)理解性默写: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文言课外阅读,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三)理解性默写: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害⑫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1)sh 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 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 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 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 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衅.钟(xìn)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庖.厨(páo)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赡.养(shàn)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二、情景默写3.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胡龁.(hé)觳觫..(húsù)衅.钟(xìn)B .褊.小(biǎn)忖度..(cǔn dù)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邪侈.(chǐ)庠.序(yánɡ)D .赴愬.(sù)莅.临(wèi)厌恶.(w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B 项,“忖度”,应读作“cǔn duó”。

C 项,“庠”,应读作“xiánɡ”。

D 项,“愬”应读作“shuò”;“莅”应读作“lì”。

故选A 。

2.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

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 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

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含答案)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保民而王(安、安抚)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C.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度,然后知长短(估量,考虑)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不用力焉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②功不至于百姓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若: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若: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如此,代词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B.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D.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为何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8.下面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轻暖不足于体与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弱固不可以敌强C.欲辟土地,朝秦楚抑王兴甲兵,危士臣D.权,然后知轻重刑于寡妻,至于兄弟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的主语是()A.宜 B.百姓 C.我 D.百姓之谓我爱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 B.何由知吾可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臣未之闻也11.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大王来何操/未之有也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⑭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1)sh 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衅.钟(xìn)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2、答案 A 解析A项“固”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

B项“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

C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D项“而”: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3. D(独,副词,却)4.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4.A5.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5.BD(主谓倒装)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6.B(不仅涂钟)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7.B(侈,放荡)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8.D(非通假字)9.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9.B(A做。

B随即/跟随。

C何不。

D.舒缓语气)10.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10.C(还有教育百姓)四)简答:1.文章开头一再提到“恒心”和“恒产”,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具体是指什么?1、答:稳定的思想状态和固定的财产。

恒心具体指遵守法纪,一心向善的思想;恒产指土地、房屋等。

2.文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其中“五十者”、“七十者”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指人的年龄,也有人说“五十”是指所植桑树的数量,“七十”是指所养的鸡豚狗彘的数量。

你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为什么2.答:应以指年龄更为妥当,因为下文有“老者衣帛食肉”的句子,说明五十者、七十者都是“老者”。

五)课外阅读拓展逍遥游(节选)庄周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弗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途,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

今夫斄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注】 ①瓠(hù):葫芦。

②瓠落:宽大的样子。

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pínɡ):浮。

澼(pì):漂。

(kuànɡ):丝絮。

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能用作器材。

⑦狸(lí):野猫。

狌(shēnɡ):黄鼠狼。

⑧罟:网的总称。

⑨斄(lí)牛:牦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