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第五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第五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考试禁填缺考标志。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各位考生按要求作答并将答案涂到答题卷相应位置。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分封制度的推行

D. 血缘政治的打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分配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广建封国,拱卫王室的制度,其中姬姓王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非宗法制度的衰落;B选项与材料不符合,贵族统治需要体现出世袭特权,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分封制度本身就是血缘政治的一部分,故无法体现血缘政治打破。

2.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

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A.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在汉代,排除。

3.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

A. 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

B. 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

C. 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

D. 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有的认为,士农工商各有所得各有所难,都是百姓本业,说明他重视工商业发展,也说明传统的轻视工商业的观念在宋朝发生了转变。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士农工商的地位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平等性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秩序弱化,排除;D项,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商人的逐利观念是增强了而不是“淡化”,排除。

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详解】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虽然“四书”地位提高但是不能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D错误。

【点睛】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5.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 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C. 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 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关系。根据材料中“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租佃关系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城镇化,排除选项B;材料中说的是地主移居城市,田地委于佃户,这并不能证明城乡差距缩小,选项C排除。

6.1853年,清廷下旨允许各地“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允许各省征收贸易税一一厘金,厘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厘金税率由各省决定,洋货免纳厘金,1931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厘金制度

A. 冲击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

B. 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D. 因兴办洋务的需要而设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的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的支出由中央拨给。厘金制度的产生,使得地方的财权得到扩大,进而对晚清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A项正确;厘金最初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因此B、D两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过于绝对。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

A. 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B. 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

C. 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

D. 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士大夫一直持有天朝上国思想,材料中“海岸之国”仍然是按照地域相连国家划分,“海岛之国”体现出对于外国的鄙视,显然没有摆脱传统华夷观念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于“海国”概念的说明国人对于世界了解并不充分,故A项错误;材料显然没有冲破传统夷夏观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外国人仍然持有鄙视心态,故C项错误。

8.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