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文献述评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流动人口指的是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外来人口,他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选择迁居到城市中。
然而,这一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旨在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在社会中的融合情况,并提出解决途径。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流动人口往往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他们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其次,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了融入的一大阻碍。
由于流动人口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来,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接纳和认同程度较低。
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不熟悉城市的规则和制度,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解决途径与办法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途径与办法。
首先,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增加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护力度,推动企业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
其次,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待遇。
此外,增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文化教育也是促进融合的有效途径。
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理解和认同,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最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与制度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可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力度,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结论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政府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帮助;社会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理解和接纳,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个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自身的社会融入能力。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和路径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和路径【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涉及含义、测量、路径、影响因素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在会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会详细阐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方法、路径探析、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在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方法、路径探析、影响因素、社会影响、研究总结、未来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动人口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家乡或户籍地,到外地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问题逐渐凸显,其社会融合程度对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关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仍存在较大空白。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些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合的挑战,包括文化适应、社会互动、经济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和融入感。
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方法、路径探析、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人口社会学论文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社会学论文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
这些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对上海的社会融合和影响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社会融合的定义、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社会融合的定义。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上海城中村中,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差异,包括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
因此,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并不乐观。
首先,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外来人口往往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沟通困难,这导致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不畅。
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人口往往聚居在城中村的边缘地带,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隔离。
再次,由于法律意识的差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纠纷。
那么,影响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外来人口往往来自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上海谋生,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选择聚居在城中村等相对廉价的地方。
这导致了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其次,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外来人口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还反映在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方面。
这些差异使得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此外,法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法律意识的差异,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法律纠纷。
这些法律纠纷不仅影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融合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无论是国际间的移民潮,还是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这些人口的流动都对社会融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1.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有助于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对立。
例如,移民群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摩擦和分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人力资源的流失与输送人口流动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的流失和输送。
移民潮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外流,削弱了本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而在接受移民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引进可能会导致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社会福利的分配与公平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的分配和公平提出了挑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农村转城市人口流动导致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剧。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移民潮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分配不均,引发社会的不满与不平等感。
二、应对人口流动的社会融合挑战1. 建立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国家或地区应制定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为移民提供合理的流动通道。
这不仅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也有助于避免非法移民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社会融合政策,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包括提供语言培训、文化适应指导等。
2. 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教育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偏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凝聚力。
3. 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社会融合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治理,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公共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不同群体之间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与测量的研究述评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与测量的研究述评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谋求发展,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本文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和社会融合的测量维度进行文献梳理,得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忽视研究对象的内在差异性。
第二,对理论研究不足。
第三,在研究方法单一。
第四,测量维度标准不统一,且对各测量维度下的指标也争论不一。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测量作者简介:郑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出现了“民工潮”的现象。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更多流动人口为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像“候鸟”一般迁徙到城市,于是就出现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和测量维度选择的研究结论,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经济因素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桂新(2006)认为外来人口能否在城市里生存,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居住,即要有栖身之地;二是就业,即要能有维持一定的生活源泉,这是外来人口能否在城市立足、生存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在经济因素中,月收入水平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影响最为重要。
把社会融合度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因素(就业状况、职业类型、住房状况、月收入水平)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四个变量对社会融合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其中,月收入水平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影响最为重要。
但经济因素并非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产生影响。
陈湘满(201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他认为在经济因素中,工作行业、单位性质和就业身份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具有显著影响,但上个月工资收入、天平均工作时间、周平均工作天数对社会融合影响均不显著。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范文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现象日益突出。
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时间融合问题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形成原因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在迁入地与原居住地之间的时间适应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时间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冲突。
2. 地域差异: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域的生活节奏、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时间安排、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适应困难。
3. 政策制度: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难以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时间资源和权益。
三、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影响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层面均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表现为:1. 影响个人发展: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面临时间适应和心理认同的挑战,可能导致其社会融入困难,影响个人发展。
2. 家庭稳定: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可能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稳定。
3. 社会和谐: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4. 国家发展:流动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时间融合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制约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四、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策略为有效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
具体策略如下:1. 个人层面: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和心理调适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节奏和社会规范。
2.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应对时间和心理上的挑战,维护家庭稳定。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构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本地无户籍户口并在外地有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数量性。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却给城市发展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就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探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城市有效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实现更好的城市发展。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是国家转型期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形成较明显的流动人口特征。
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如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3.03亿人,其中,涉及非农行业和城市居民68.6%。
城乡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往城市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然而,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受到冲击。
许多原本的本地居民找不到工作,因此压力越来越大。
2. 住房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住房供求紧张。
大部分流动人口都只能居住在狭小的住房中,住房条件极为拥挤和简陋。
很多人甚至选择被房东涨价逐出,无家可归。
3. 教育入学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没有户籍,子女入学也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只能就读于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并且质量参差不齐。
4. 社会保障缺失。
流动人口因为没有户口问题,往往无法享受社会平等的待遇,如缺少医疗、养老保障,这些都成为他们在城市融入中的障碍。
5. 文化冲击。
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的文化气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以往城市的文化风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部分居民感到文化冲击较大,导致一些文化矛盾。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研究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而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逐渐增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融入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分析其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首先,城市化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活体系,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于刚刚迁入的人口来说,融入城市社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然而,城市中的工作、住房等资源有限,使得一些流动人口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
这不仅制约了他们的融入,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其次,流动人口的背景特征对社会融合度有着重要影响。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的特点与需求各不相同。
以农民工为例,他们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而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机会。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不同人口群体的背景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其社会融合度。
此外,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对流动人口的融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覆盖率是评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强,他们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难题。
例如,流动人口是否可以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是否能够获得住房保障,都是检验城市化进程对流动人口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的关键。
此外,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也对社会融合度有着重要影响。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促进交往等方式,增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了解,减少彼此之间的代沟和敌意。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生活和需求,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融合。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城市带来了新的人力资源,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外来人口的规模庞大,社会融合问题更显突出。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融合的角度,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状况1. 文化融合外来人口作为新来者,与当地居民存在文化差异。
在传统价值观、生活习惯、方言语言等方面,外来人口面临着融入当地文化的挑战。
调查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外来人口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困扰,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合带来了障碍。
2. 就业融合外来人口来到城市大多是为了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限制、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种就业差距不仅导致了收入差距,还使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融入度低,缺乏发展空间。
此外,就业歧视也限制了外来人口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
3. 空间融合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空间也存在融合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外来人口只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城中村等人口密集区域。
这种空间分隔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融入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外来人口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二、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1.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户籍限制、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和融入度。
2. 社会认同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
当地社区、单位、学校等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融合的发展。
影响人口流动的社会因素分析与预测
影响人口流动的社会因素分析与预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人口流动是指人群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转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口流动对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影响人口流动的社会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从社会、经济、政策等角度出发,对影响人口流动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人口流动做出一些预测。
一、社会因素1.1文化因素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
在国内,文化因素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其经济活动已成为南海地区的重要纽带,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从内地迁往广东。
这些人在当地生活、工作、经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因此,在影响人口流动方面,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2教育因素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资源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外地读大学。
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省份内部,特别是与当地相邻的省份。
而当这些学生毕业后,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就业和生活。
因此,教育因素也十分重要。
二、经济因素2.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
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吸引着人口的流动。
例如,在中国的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江浙一带、广东、北京、上海)拥有极具的吸引力,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于发展的投入,而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流动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在国外,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获得了众多的技术和人才。
2.2地域因素地域因素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不同,也会给当地的人口流动带来影响。
例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柳州这座工业城市,其中最受青睐的工业领域是钢铁和铝业,因为当地拥有丰富的铝土矿和高质量的钢铁资源。
因此,在流动的过程中,工业区域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也需要考虑地域因素。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 测量及影响因素3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2M arch201011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3任 远 乔 楠【内容摘要】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
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乔楠,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卫生服务研究与政策博士研究生。
Soc i a l In tegra ti on for M i gran ts:Process,M ea surem en t and D eterm i n an tsRen Y uan Q i a o NanAbs tra ct:Socia l I n te g ra tion fo r m ig ra n ts is a com b ined p rocess of i ncre a s ing a ss i m il a tion a nd re duci ng exclus ion,a nd a p rocess of coo rd ina ting e xp ecta tion of m i g ra n ts a nd a ccep ta nce of u rba n secto r,a nd a p rocess of deve l op i ng coun te r re l a ti ons a nd bu ild ing socia l ne t w o rk am ong m i g ra n ts a nd l oca l p eop l e.T he p ap e r m e a su res soci a l in teg ra ti on deg re e of tem p o ra ry m i g ra ti on in fou r d i2 m ens i ons,i ncl ud i ng i de n tity recogn iti on,e xp e cta tion to city li fe,in te ra ction w ith l oca l re s iden ts a nd fe e ling of socia l a ttitude s from loca l citize ns.Re su lts show tha t va ri ous va ria b les ha ve d i ffe ren t i m p a ct on d i ffe re n t a sp e cts of socia l in te g ra tion.Ba se d on a reg ress i on m ode l,the p ap e r tes ts th re e hyp o th2 e s is on the fa cto rs a ssoci a ted w ith soci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g ra n ts:m i g ra n t ind ividua l a nd fam il y cha r2 a cte ri s ti cs a re s ign ifi ca n tl y a ssocia te 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com m un ity p a rti ci p a ti on a nd socia l cap2 ita l s i gn i fica n tly a ssoci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a nd i ns titu ti ona l a rra ngem e n ts s ign ifi ca n tly a ssoci2 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I n i m p roving soci 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 g ra n ts,the p ap e r a rgues fo r com2 p rehe ns ive p o li cies a dd ress ing the va ri e ty a nd com p lexity of the p rocess of socia l i n teg ra ti on,inclu2 d ing those tow a rds na tu ra l i n teg ra tion a nd i n te rven ti ona ry in teg ra ti on,a ctive in te g ra tion a nd i n te ra c2 tive in teg ra ti on,a nd p rom o ting a g ra dua l a nd m u ltid i m ens i ona l in te g ra tion p rocess.Ke y w o rd s:M i g ra n ts,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De te r m i na n tsAu tho rs:Ren Y ua n i s PhD a nd Professo r of Dem og rap hy a nd U rba n Stud i e s,Fuda n U n ive rs ity, Sha ngha i,Ch ina.E m a il:yre n@fuda ;Q i a o N a n is PhD ca nd i da te of Hea lth Se rvice Re2 sea rch a nd Po li cy Prog ram,U n i ve rs ity of Roches te r,US A.E m a il:na n_q ia o@u r m c.roches te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与社会融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发展
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发展人口流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其他地方谋求生活发展的机会。
这些流动人口在他们所到之处,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自身在社会融合发展中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发展展开论述。
首先,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给接收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流动人口通常涌入城市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会导致当地市场需求的激增,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承担了大量的劳动力,填补了某些行业中的劳动力缺口,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效能和生产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各种交往与融合,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社会整体的凝聚力。
然而,在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在接受城市中面临着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市场规则的制约,流动人口往往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公共服务资源的平等分配,这加剧了社会中的分层和不平等。
此外,由于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文化背景、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也给他们的融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语言交流、文化习惯、社交圈子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为解决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全面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权益,让他们在接受地感受到公平与公正。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其融入接受地的动力。
同时,要加强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社区互助等形式,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除了政策层面的改善,流动人口自身也应积极融入接受地社会。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VS
国内研究
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研 究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社会融入及其影 响因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数据来源
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年鉴、相关学术论文等。
06
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学特征因素
性别
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城市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女性流动 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程度往往较低,需要关注其权益保障和生活 质量。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需求和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而老年人则面临更多挑战。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社会认同。
要影响。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扩大社交圈子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
会融入程度。
制度政策因素
01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 重要因素之一。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 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 益,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02
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 险、失业保险等,是保障流动人口基 本生活需求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重要 手段。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现有研究缺乏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空 间分异的深入探讨,且较少考虑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的影响。
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城城流动人口在不 同城市、不同区域间的社会融合差异及其 影响因素,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深入研究。 同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探讨促进流动 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18年6月第21卷第12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n.,2018Vol.21,No.121 研究背景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比上一年减少了171万。
这是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使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转化为新市民;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等人口流出地区的帮扶力度,相当一部分的低收入群体在本地实现了脱贫致富;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结构与人口比例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都是近两年流动人口规模下降的重要原因。
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流动人口依旧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
根据现代推拉理论,人口流动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更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实现这些的基础便是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完成社会融合,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身份和地位上的融合,其次达到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融合。
2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在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水平依旧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那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因素会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产生影响。
2.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设置的流动壁垒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设立之初严格限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能使流动人口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众所周知,居住在城市里面的流动人口大多数都是一些低收入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流动本来就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压力。
进入城市以后,还要承担自身的生活、医疗问题,对于一个随迁家庭来说,甚至还必须承担子女在城市里面的教育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所为之付出辛勤汗水的城市却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礼遇。
每个城市都存在成片状分布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这些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显著特点是人口稠密、环境较差、治安混乱,与高档小区和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场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和路径-最新年文档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和路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与人口城市化相伴相生的问题,是我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2.47亿人,其中农民工1.69亿人。
1982年,流动人口数量只有687万,33年间增加了35倍,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0.67%上升到2015年的18%。
特大城市里的人口增长更是迅速和惊人。
例如,1991年后上海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就处于持续的负增长状态,但1990―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从1334万增加到2415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非户籍人口。
目前,上海流动人口大约有1000万,主要集聚在郊区和城中村地区。
[1]59-60流动人口的新常态是“流动人口不流动”,其稳定性增强,表现在举家流动的比例上升、在流入地居留时间延长、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等。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含义在我国,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人口跨地区移动至少一个月以上,二是户籍不动。
在西方研究国际移民的文献中,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被看作是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学者将之概括为“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
“同化论”认为跨境移民在接受国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对移民来说,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进而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
而“多元文化论”认为,移民将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其生活的地点,并有助于建构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2]“社会融合”是相对于“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离”而言的,造成社会隔离的原因有制度、政策、文化、社会网络、个体适应能力等诸多因素,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制,将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流动人口不具有市民身份。
[3]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
[4]任远、邬民乐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流动人口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居住但非户籍人口,也称为外来人口或农民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流动人口在中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城市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非户籍身份和特殊的生活状况,他们面临着许多社会融合的问题。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人群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经济融合、文化融合、政治融合等方面。
对于流动人口来说,社会融合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测量并探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方法和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测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指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经济、教育、健康、居住等方面。
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他们通常以低技能的劳动力身份进入城市工作,面临着低收入、不稳定就业和缺乏社会保障等挑战。
因此,测量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是评估流动人口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依据。
教育是社会融合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随父母一起迁徙到城市,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面临着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困难。
因此,测量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率、教育质量和学习成绩等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在教育领域的社会融合程度。
健康是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流动人口的非户籍身份,他们享受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的权益存在限制,面临着医疗资源不均衡和就诊困难的问题。
因此,测量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覆盖率和就医便利度等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他们在健康领域的社会融合水平。
居住是社会融合的基础条件之一。
流动人口通常面临着住房问题,由于租金高涨和住房限购等原因,他们常常只能选择较为简陋、不稳定的住所。
因此,测量流动人口居住稳定性、住房条件和社区融入程度等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在居住方面的社会融合状况。
在测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理论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范文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流动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与时间上的流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在时间融合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二、流动人口时间融合的背景与意义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是指流动人口在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时间感知、时间安排和时空认知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协调。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往往面临时间上的差异和冲突,如工作时间、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差异,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产生社会融入障碍。
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流动人口时间融合的影响因素1. 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时间观念,流动人口在迁入新地区后需要适应新的时间观念和文化传统。
2.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具有更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和更快的生活节奏,这对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社会网络关系: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会影响其时间安排和时空认知。
4. 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对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四、流动人口时间融合的现状分析1. 时间安排不协调: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往往难以立即适应新的时间安排。
2. 社交融入困难: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流动人口在社交活动中遭遇困难,影响其时间融合。
3. 时间感知差异:不同地区的时间观念和节奏差异可能导致流动人口的时空认知混乱,影响其生活质量。
五、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对策建议1. 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2.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健身房、文化中心等,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文化活动场所。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范文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流动人口不仅涉及到个体在地域间的迁移,更涉及到他们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与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在时间融合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转换不适应由于地域间的差异,流动人口在新的地域环境中面临着时空转换的问题。
他们在生活节奏、作息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流动人口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 时间观念的冲突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后,往往会遇到与原居住地不同的时间观念。
这种时间观念的冲突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不适应。
例如,一些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后,需要适应城市的高效工作节奏和快节奏生活。
3. 时间利用的不均衡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往往面临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挑战。
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时间利用的不均衡。
例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而加班加点,却忽略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三、成因分析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地域文化差异地域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时间融合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生活习俗、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需要流动人口在新的环境中进行适应和融合。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这需要流动人口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
3. 政策制度因素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城乡发展不均衡、户籍制度等政策因素,使得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面临诸多挑战。
四、影响与解决策略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对其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范文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即如何在时空变迁中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的时间同步与融合,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分析其现状、影响及解决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时间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一)现状当前,流动人口的时间观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时间观念。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动人口在时空跨度上呈现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态势。
(二)问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在时间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工作与休息时间的错位、节假日观念的差异等,导致社会活动难以协调一致,影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此外,流动人口的时间观念差异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三、时间融合问题的成因分析(一)文化差异与观念冲突文化差异是导致时间融合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和习俗,这使得流动人口在融入当地社会时面临一定的文化适应问题。
此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也使得时间融合问题更加复杂。
(二)政策与制度不健全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时间融合问题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城乡规划、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缺乏针对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与制度安排,使得流动人口难以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四、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路径(一)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是解决时间融合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时间观念的融合。
此外,媒体应发挥传播文化的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时间观念。
(二)完善政策与制度完善政策与制度是解决时间融合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制定针对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与制度安排,如提供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2M arch201011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3任 远 乔 楠【内容摘要】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
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教授,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乔楠,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卫生服务研究与政策博士研究生。
Soc i a l In tegra ti on for M i gran ts:Process,M ea surem en t and D eterm i n an tsRen Y uan Q i a o NanAbs tra ct:Socia l I n te g ra tion fo r m ig ra n ts is a com b ined p rocess of i ncre a s ing a ss i m il a tion a nd re duci ng exclus ion,a nd a p rocess of coo rd ina ting e xp ecta tion of m i g ra n ts a nd a ccep ta nce of u rba n secto r,a nd a p rocess of deve l op i ng coun te r re l a ti ons a nd bu ild ing socia l ne t w o rk am ong m i g ra n ts a nd l oca l p eop l e.T he p ap e r m e a su res soci a l in teg ra ti on deg re e of tem p o ra ry m i g ra ti on in fou r d i2 m ens i ons,i ncl ud i ng i de n tity recogn iti on,e xp e cta tion to city li fe,in te ra ction w ith l oca l re s iden ts a nd fe e ling of socia l a ttitude s from loca l citize ns.Re su lts show tha t va ri ous va ria b les ha ve d i ffe ren t i m p a ct on d i ffe re n t a sp e cts of socia l in te g ra tion.Ba se d on a reg ress i on m ode l,the p ap e r tes ts th re e hyp o th2 e s is on the fa cto rs a ssoci a ted w ith soci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g ra n ts:m i g ra n t ind ividua l a nd fam il y cha r2 a cte ri s ti cs a re s ign ifi ca n tl y a ssocia te 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com m un ity p a rti ci p a ti on a nd socia l cap2 ita l s i gn i fica n tly a ssoci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a nd i ns titu ti ona l a rra ngem e n ts s ign ifi ca n tly a ssoci2 a ted w ith 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I n i m p roving soci a l in te g ra tion of m i g ra n ts,the p ap e r a rgues fo r com2 p rehe ns ive p o li cies a dd ress ing the va ri e ty a nd com p lexity of the p rocess of socia l i n teg ra ti on,inclu2 d ing those tow a rds na tu ra l i n teg ra tion a nd i n te rven ti ona ry in teg ra ti on,a ctive in te g ra tion a nd i n te ra c2 tive in teg ra ti on,a nd p rom o ting a g ra dua l a nd m u ltid i m ens i ona l in te g ra tion p rocess.Ke y w o rd s:M i g ra n ts,Soci a l I n teg ra ti on,De te r m i na n tsAu tho rs:Ren Y ua n i s PhD a nd Professo r of Dem og rap hy a nd U rba n Stud i e s,Fuda n U n ive rs ity, Sha ngha i,Ch ina.E m a il:yre n@fuda ;Q i a o N a n is PhD ca nd i da te of Hea lth Se rvice Re2 sea rch a nd Po li cy Prog ram,U n i ve rs ity of Roches te r,US A.E m a il:na n_q ia o@u r m c.roches te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与社会融合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同时得到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以及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项目的支持。
人口研究34卷12 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结构的转变。
大量的城乡移民能否在城市定居下来,完成其城市化过程,并通过市民化带来宏观社会结构的转变,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动这样的过程,也有利于城乡关系的协调、贫富差距的缩小、缓解社会矛盾,建设良好的和谐社会。
同时,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工业化,也能够为现代工业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村的建设提供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改变有两各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流动和暂住城市提高了经济的活性;第二个阶段是从21世纪初以来,如何继续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和市民化,是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国发展面临的更重要任务。
本课题通过笔者课题组在浙江省绍兴市开展的社会调查,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内涵、过程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对策方略进行分析。
1 对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的简单综述1.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内涵社会融合的经典定义是一种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
芝加哥学派的Park等提出同化是是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相互渗透、交往,相互分享各自的文化记忆,并和所在的城市相互适应,汇入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的过程(Park,R.and E.Burgess,1924)。
国内的学者如任远和邬民乐认为社会融合是不同个体、群体或文化间的相互配合、适应的过程(任远、邬民乐,2006)。
童星和马西恒提出社会融合是指新移民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童星、马西恒, 2008)。
O ru m和Chen(O rum,A.and X.Chen,2003)则提出移民群体扩展和生活地点的紧密联系,创造具有内聚力的地方社区,并通过地方性的行动积极融入城市社会。
从同化的另一面看,社会融合是相对于社会排斥而言的。
例如欧盟认为社会融合是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并通过其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及在其居住社会中享受应有的正常社会福利的过程(嘎日达、黄匡时,2008)。
郎友兴根据国际上有关的指标,提出社会排斥包括享受物质待遇、就业、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健康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郎友兴,2007)。
因此,1995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指出,社会融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这种社会必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尊重人群和基本自由、文化与宗教差异、弱势及处境不利群体的社会正义和特殊需要、民主参与和法制;使社区组织更大程度的参与制定和执行当地项目,尤其是在教育、保健、资源管理和社会保护方面;确保有一个法律框架和一个支持型结构,以鼓励成立社区组织和个人自愿结社,鼓励做出建设性贡献;鼓励所有的社会成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充分参与社会、并认识到靠政府不能满足社会的全部需要(丁开杰,2005)。
因此,社会融合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使移民群体能够享有必要权利,并结合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参与、共同发展。
这样的过程可以用“市民化”来概括。
刘传江和周玲提出,农民工的市民化使离开原居地半年以上、在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它包涵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产业转换和地域转移,以及农民工生活观念、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化(刘传江、周玲,2004)。
不同学者研究社会融合的角度不同,有些定义认为社会融合是双向的概念,即融入者和被融入者通过相互作用,达到融合的过程;而另外一些定义则强调融入者主动地适应被融入环境的过程。
不同学者研究社会融合的内容不同,有些定义强调文化和情感的融入,有些定义则强调经济和社会 2期任 远 乔 楠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13的融入。
有些研究强调融合的过程,而有些定义则强调社会融合即是过程又是结果。
但总而言之,社会融入包括的概念都包含了作为进入者的差异性群体,以及该群体对地方社会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和最终融合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差异群体之间、移民群体和地方社会之间的排斥、阻碍和相互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