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技术(一)

合集下载

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题及答案

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题及答案
险。 (√ ) 37.闪点较低的物质危险性较小。 ( × ) 38. 一般可燃物质燃烧并非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
热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燃烧。 ( √ ) 39.乙醇与氧作用生成乙酸是放热的化学反应,也属于燃
烧现象。 (×) 40.常压的容器是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的。 (√ ) 41.盛装具有腐蚀性介质的容器,底部尽可能不装阀门,
19.防火间距就是当一幢建筑物起火时,其他建筑物在热 辐射的作用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时,也不会起火的最小 距离。 ( √ )
20.D类火灾是指固体火灾。 ( × ) (A类火灾是指固体火灾) 21.在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正常照明电源切断情况下,
应在5s内自动切换成应急电源。 ( √ ) 22.细水雾灭火系统灭火效率高,同时对环境无影响,它
第四章 安全生产技术
(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共282题
一、判断题(127题)
1.一般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 阶段。 ( √ )
2.四氯化碳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均可作为机动的消 防器材。 ( × )(四氯化碳在灭火时由于高温的作用,产生有毒
光气,属窒息性毒剂,对人畜都有危害。已禁止使用)
向。( × ) 54.不是任一个点火源都能引燃每一种可燃物。( √ )
55.对制气、燃气和用气系统,在开车前或点火前,必须用惰 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 ( √ )
能够代替卤代烷等对环境有破坏的气体灭火系统及现有的 会造成水渍损失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 ) 23.由于着火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如石油液化气 或城市煤气火灾,具有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 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 ( × )

2024年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三篇)

2024年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三篇)

2024年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一、1.火药燃烧的特性(1)能量特征。

标志火药作功能力的参量,一般是指1kg火药燃烧时气体产物所做的功。

(2)燃烧特性。

标志火药能量释放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火药的燃烧速率和燃烧表面积。

(3)力学特性。

火药具有的强度,满足在高温下保持不变形、低温下不变脆,能承受在使用和勤务处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力的作用,以保证稳定燃烧。

(4)安定性。

火药必须在长期贮存中保持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为改善火药的安定性,一般在火药中加入少量的化学安定剂,如二苯胶等。

(5)安全性。

在配方设计时必须考虑火药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安全可靠,不发生爆轰。

2.炸药爆炸的三要素(1)反应过程的放热性在炸药的爆炸变化过程中,炸药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热的释放是爆炸变化过程的发生和自行传播的必要条件。

爆炸变化过程所放出的热量称爆炸热(或爆热),一般常用炸药的爆热约在3700~7500kJ/kg。

(2)反应过程的高速度炸药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事先充分混合和接近,许多炸药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共存一个分子内,能够发生快速的逐层传递的化学反应,使爆炸过程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通常为每秒几百米或几千米。

(3)反应生成物含有大量的气态物质。

二、1.起爆器材、工业炸药和烟花爆竹药料的燃烧爆炸敏感度火炸药在热、电、光、冲击波、机械摩擦和撞击等外界作用下引起燃烧和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火炸药的敏感程度,简称火炸药的感度。

火炸药有各种不同的感度,一般有火焰感度、热感度、机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针刺感度)、电感度(交直流电感度、静电感度、射频感度)、光感度(可见光感度、激光感度)、冲击波感度、爆轰感度。

2.爆炸影响因素炸药的性质、装药的临界尺寸、炸药层的厚度和密度、杂质及含量、周围介质的气体压力和壳体的密封、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三、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产品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分类、特点、危害及发生发展历程燃烧爆炸事故的类型按过程分为:(1)定压燃烧燃烧产物能及时排放,其压力始终与初始环境压力相平衡,直接危害不大,但可诱发火灾或爆炸;燃烧过程较慢,燃烧传播速度通常每秒数毫米到每秒数米,最大的也只有每秒数百米。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及燃烧条件1.燃烧的含义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或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二是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A.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B.有助燃性物质,常见的有空气和氧气;C.有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电火花、高温物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构成燃烧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只有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且都具有一定的“量”,并彼此作用,才会发生燃烧。

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二)燃烧的种类1.闪燃各种液体表面都具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上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2.自燃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产生的着火燃烧,通常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无外部火源条件下,在常温下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阻,热量积聚逐渐达到燃点而产生燃烧。

自燃又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叫受热自燃,如: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受热自燃。

而自热自燃是没有外来热源影响,由于物质内部发生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逐渐积聚,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

造成自燃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都是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其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根据物质燃烧原理,根据物料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提出了生产过程中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是使燃烧系统不能形成,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危险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消除一切足以导致着火的火源以及防止火焰及爆炸的扩展。

(一)控制和消除火源燃烧炉火、反应热、电源、维修火灾、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吸烟、火灾和其他点火源是易燃易爆物质着火和爆炸的常见原因。

控制这类火源的使用范围,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火灾、维修火灾及其他火源。

(1)供暖火灾加热易燃体时,尽量避免使用明火代替蒸汽或其他热载体。

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闭,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筑或隔离。

为防止易燃烧物质漏入燃烧室,设备应定期作水压试验及空气压试验。

装置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液体和蒸汽的工艺设备的存储区域,并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2)维修火灾维修火灾主要是指焊接、喷灯以及熬制用火等。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业,最好将需要维护的设备或管段卸载到安全的地方进行维修。

进行焊接作业的地方应与易燃易爆生产设备管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对运输、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进行焊接时,应将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气体分析合格后方可进行动态焊接。

可燃气体浓度应符合以下标准: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应小于0 .5%。

爆炸下限小于4%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应小于0.2%。

当需要修理的系统与其他设备连通时,应拆除连接的管道,并用金属盲板断开或堵塞,以进行隔离,防止易燃的物料窜入检查系统,在动火时发生燃烧或爆炸。

电焊线破残应及时更换或修理,与易燃易爆生产设备连接的金属零件不能用作焊接地线,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高温或电火花。

对熬炼设备要经常检查,防止烟道燃烧和沸腾锅泄漏,盛装物料不要过满,防溢出,并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

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

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

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

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

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

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培训(1)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培训(1)
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 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点的影响因素
(1) 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 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加。
(2)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 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设。
(3)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4)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5)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6)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 均值。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 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 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 表面的大小有关。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过程及形式(4)
(3) 低熔点可燃固体燃烧
低熔点可燃固体常温下是固体,受热后迅速熔化,如石蜡、 沥青、松香等。它们燃烧时,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分解,直 至燃烧出现火焰。例如用火柴点燃蜡烛,当火焰接近时,它并不 马上燃烧,而是首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气化,发生氧化分解, 氧化分解产物和空气中的氧化合而进行燃烧,所以也称为分解燃 烧。
不同组成、不同结构的固体物质,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影响因素: (1)组成、结构 (2) 风向和风力 (3) 含水量 (4) 比表面积(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
热传播
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 辐射三种方式向外传播。
热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 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叫做热传导。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燃烧与爆炸 ➢ 第二部分 可燃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 第三部分 防火防爆措施 ➢ 第四部分 消防知识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4
目录
• 防火防爆技术概述 •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 防火措施与设备选型 • 爆炸防护措施与设备选型 •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管理 • 培训教育与宣传推广
01
防火防爆技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防火防爆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 段和措施,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 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综合性 技术。
爆炸性环境通常存在于密闭空间,如 储罐、管道、容器等,限制了气体或 粉尘的扩散,增加了爆炸风险。
爆炸性粉尘环境
存在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 爆炸性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爆 炸。粉尘环境包括纤维、煤尘、金属 粉尘等。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依据
设备防爆等级
01
根据爆炸性环境的分类和特点,选择具有相应防爆等级的电气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建立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 各指标权重。
指标选取
包括危险源固有属性、环境条件、安全措施 等。
评估结果应用
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制定防火防爆措施、应急 预案等方面。
03
防火措施与设备选型
建筑结构防火设计要点
趋势
未来,防火防爆技术将继续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强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的融合,提高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同时,防火防爆技术还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02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火灾爆炸原因及条件
01
02
03
火灾原因
包括明火、电气故障、自 燃、静电等。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1.防火措施1.1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在关键区域和易燃易爆物储存区域安装火灾报警设备,及时发现火灾并采取适当措施。

1.2建立火灾疏散通道:在建筑物内设置一定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1.3对建筑物进行防火处理:使用防火材料对建筑物进行包覆、涂覆或隔热处理,降低火灾蔓延速度。

1.4定期维护和检验消防设备:保持消防设备的完好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1.5教育培训员工:提供必要的消防知识和培训,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技巧。

2.防爆措施2.1对爆炸危险区域进行分区:根据危险程度,将工厂、车间或储存区域分为不同的爆炸危险区域,采取不同的防爆措施。

2.2使用防爆设备和仪器:在易燃易爆物贮存和处理区域使用防爆电气设备和仪器,如防爆电机、防爆开关等。

2.3防止静电积聚: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管道和操作进行处理,采取防静电措施,如接地、隔离和加装静电消除装置。

2.4保持通风畅通:确保爆炸危险区域的通风设施良好,避免积聚可燃气体或蒸汽。

2.5管理化学品储存:合理储存化学品,避免混储、混装和过量贮存,定期检查容器和管道的密封性。

3.应急措施3.1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包括灭火、疏散、救援等各项应急措施,以应对突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3.2配备应急设备:准备应急设备,如灭火器、呼吸器、消防栓等,以应对紧急情况,并确保员工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备。

3.3定期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火灾和爆炸应急演练,让员工熟悉应急措施和逃生路线,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总结起来,防火防爆技术措施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采取。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来保护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5篇)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5篇)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引言:化工行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工生产过程中常涉及很多危险品和易燃易爆物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防火防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防火和防爆两个方面介绍化工生产的相关技术。

一、防火技术在化工生产中,防火技术是避免火灾事故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火技术:1. 安全管理合理的安全管理是预防火灾的基础。

化工生产企业应制定周密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利,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培训,确保所有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2. 阻燃技术阻燃技术是一种防止火灾蔓延的重要手段。

阻燃剂是一种能够抑制燃烧的物质,通过添加阻燃剂到可燃物质中,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燃烧性能,减少火灾蔓延的速度和程度。

3. 自动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是一种常见的防火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火灾的发生。

常见的自动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和水喷淋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启动,及时进行报警和灭火,有效避免火灾事故的扩大。

4. 隔离与分隔化工生产场所应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合理的隔离和分隔设计。

不同性质、危险性和易燃性的物质应分别存放,并设置防火隔离带或分隔区域来避免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5. 通风系统通风是防止火灾扩大和排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手段。

化工生产场所应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确保通风效果良好,及时排除有害气体,降低爆炸和火灾的风险。

二、防爆技术在化工生产中,防爆技术是避免爆炸事故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爆技术:1. 防爆设备和工具化工生产过程中应使用防爆设备和工具,例如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灯具等。

这些设备和工具经过特殊设计,能够防止火花或静电等因素引发爆炸。

2. 空气净化系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爆炸的重要源头。

化工生产场所应设置空气净化系统,及时清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定期检测和清理空气净化设备是防止爆炸事故的重要环节。

3. 防静电措施静电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爆炸源。

采取适当的静电消除措施,例如使用导电地板、设置导电设备和可导电空间等,能够有效防止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总分86,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存放化学纤维和毛织品等物品的仓库属( )类火灾危险性储存。

A.甲B.乙C.丙D.丁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2.油品罐的安全附件主要有呼吸阀、( )、阻火器、放水阀、排污阀。

A.泄压阀B.止回阀C.安全阀D.报警器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3.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

A.火三角B.助燃剂C.可燃物D.引火源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4.火灾是一种( )燃烧现象。

A.建筑物倒塌的B.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C.自然和人为的D.固体可燃物发出明火的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5.一般情况下,火灾的初期阶段,( )是反应火灾特征的主要方面。

A.烟气B.温度C.延期浓度D.特殊产物含量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6.属于D类火灾的物质是( )。

A.钠B.铜C.磷D.木材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7.可燃或易燃液体燃烧,其燃烧速度取决于( )。

A.气体喷出速度B.液体的蒸发速度C.液体的燃烧特点D.外界助燃剂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8.60度的白酒,其闪点小于28℃,那么它属于( )。

A.甲类火险物质B.乙类火险物质C.丙类火险物质D.丁类火险物质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9.易燃液体的闪点是( )。

A.>45℃ B.<28℃ C.<18℃ D.≤45℃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10.下列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闪点小于28℃的液体其危险性属于甲类易燃液体B.闪点小于60℃大于等于28℃的液体其危险性属于乙类易燃液体C.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其危险性属于丙类易燃液体D.闪点大于60℃的液体其危险性属于丁类易燃液体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D11.非接触式探测器可以在离起火点较远的未知地进行探测,其探测速度较快,适宜探测( )的火灾。

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专业安全技术一、背景介绍防火防爆是一门专门研究火灾和爆炸防范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安全设计和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预防和减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防火防爆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防火防爆技术原理1. 火灾防范原理火灾防范的基本原理是燃料、氧气和可燃物的三要素理论。

它认为火灾是由这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失或无法相互作用,火灾就无法发生。

基于这一原理,防火工程会采取各种措施,如隔离、灭火和排烟等,防止火灾蔓延。

2. 爆炸防范原理爆炸防范的基本原理是控制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足够浓度时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以及使用防爆设备和实施防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爆炸发生的风险。

三、防火防爆技术的应用领域1. 工业领域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领域,火灾和爆炸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防火防爆技术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工厂设计和建设阶段,需要考虑火灾和爆炸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还需要安装防爆设备,如防爆电器、防爆灯具等,以提供安全保障。

2. 建筑领域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因此,防火防爆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尤为重要。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防火分区、防排烟等因素,以提高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安装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装置等设备,确保火灾及时发现和扑灭。

3. 交通领域在交通运输中,防火防爆技术同样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需要安装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信号设备,以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稳定。

此外,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还需要考虑燃料和氧气的供应方式,以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防火防爆技术的发展趋势1. 节能环保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防火防爆技术也在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例如,在工业领域,人们正在研发高效节能的防爆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火灾和爆炸事故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由于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了解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规律,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防止生产和生活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根本保证。

一、燃烧和爆炸燃烧和爆炸现象是一种迅速而又复杂的过程,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热能,使压力急剧上升,对周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同时,爆炸时压缩周围的空气介质,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以传播到离爆炸中1J b很远的地方,致使事故损失严重,波及面广阔。

二、爆炸危险环境正确划分爆炸危险环境的类别和级别是选用防爆设备、采取防爆措施的基础。

我国国家标准是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危险环境进行分区的。

(一)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1、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危险区域。

2、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危险区域。

3、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即使出现也仅可能是短时间存在的区域。

4、非爆炸危险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1)没有释放源,且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2)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大体积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的区域;(3)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大体积浓度超过10%,但其所出现小时不超过限定范围的区域;(4)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使用表面温度超过该区域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炽热部件的设备附近;(5)在生产装置外露天或敞开安装的输送爆炸危险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

(二)粉尘、纤维爆炸危险场所粉尘、纤维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设备周围环境中悬浮粉尘、纤维量足以引起爆炸以及在电气设备表面会形成层积状粉尘、纤维而可能形成自燃或爆炸的场所。

1、10区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频繁出现的区域。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火灾和爆炸是生产生活中常见且极具破坏性的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采取科学合理的防火防爆技术措施至关重要。

一、防火技术措施1、控制火源明火控制:在易燃易爆场所,应严格禁止明火。

如禁止吸烟、禁止动火作业等。

对于必须使用明火的情况,如焊接、切割等,要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如清除周围的易燃物、配备灭火器材等。

电气火花控制: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和使用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接地情况,防止短路、过载等故障引发电气火花。

在易燃易爆场所,应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静电火花控制:在易燃易爆液体的输送、装卸、储存过程中,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如接地、增湿、使用防静电剂等。

工作人员应穿着防静电工作服和鞋。

摩擦火花控制:对于可能产生摩擦火花的设备和部件,如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应采取润滑、安装防护装置等措施,减少摩擦和撞击。

2、控制可燃物储存管理:易燃易爆物品应分类存放,储存场所应符合防火要求,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

储存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得超量储存。

运输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路线,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如防止泄漏、避免碰撞等。

使用管理: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控制使用量,剩余物品应及时清理和妥善存放。

3、控制助燃物通风换气:保持生产场所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降低其浓度,使其达不到爆炸极限。

惰性气体保护:在一些易燃易爆的生产过程中,如储存易燃液体的储罐、反应釜等,可以充入惰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降低氧气含量,防止燃烧和爆炸。

4、建筑防火防火分区: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和建筑面积等因素,划分合理的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进行分隔,防止火灾蔓延。

安全疏散:建筑物应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安全疏散通道、楼梯和出口,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疏散。

防火防爆技术(一)

防火防爆技术(一)

第三节防火防爆技术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1.防火基本原则根据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应采取如下基本技术措施:(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和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2.防爆基本原则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第一过程的出现,控制第二过程的发展,削弱第三过程的危害。

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2)严格控制火源.(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着火源,例如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着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过热和火花、静电放电、雷击和日光照射等。

消除着火源是防火和防爆的最基本措施,控制着火源对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明火明火是指敞开的火焰、火星和火花等,如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焊接用火及其他火源是导致火灾爆炸最常见的原因。

(1)加热用火的控制。

加热易燃物料时,要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设备,而宜采用热水或其他介质间接加热,如蒸汽或密闭电气加热等加热设备,不得采用电炉、火炉、煤炉等直接加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应布置在其上风向或侧风向.对于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布置在上述设备的侧风向.如果存在一个以上的明火设备,应将其集中于装置的边缘。

如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密闭且附近不得存放可燃物质。

熬炼物料时,不得装盛过满,应留出一定的空间.工作结束时,应及时清理不得留下火种。

(2)维修焊割用火的控制。

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碎粒低的温度高达1500—2000℃,高空作业时飞散距离可达20m远.此类用火除用于正常停工、检修外,还往往被用来处理生产过程中临时堵漏,或在生产现场增加必要的设施,所以这类作业多为临时性的,容易成为起火原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01)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01)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01)1一般要求1.1 消防机构必须健全,消防器材的设置必须按规定配备齐全。

厂区内的一切消防设施,未经许可(非火灾情况下)不准随意动用。

消防道路必须保持畅通无阻,未经批准,不得占用。

1.2 企业所有员工必须进行消防教育培训,掌握防火防爆知识,并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消防器材。

1.3 加强明火管理,严格执行“动火用火管理规定”。

1.4 使用、搬运危险品,或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搬运铁质物品时,不准抛掷、拖拉或滚动。

1.5 在带有易燃易爆物质的设备、管道、容器上工作时,禁止使用铁质工具,应使用铜质等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若必须用铁质工具,则需在工具接触面上涂以黄油。

1.6 空分装置压缩机吸入口附近地区严禁排放乙炔气等炔类有机物。

1.7 禁止使用汽油、苯等易挥发可燃蒸气的液体擦洗设备、工具及衣物等。

1.8 禁止使用氧气代替空气对设备、管道充压、保压、试压、置换或吹扫。

禁止擅自向缺氧的设备、管道、井下等场所输送氧气。

1.9 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甲乙类生产所用设备,管道的保温层,应采用非燃烧或难燃烧的材料,并应防止可燃液体渗入保温层。

高温设备、管道禁止使用易燃物料保温。

1.10甲类生产区在有可燃气体容易泄漏扩散处,应设置可燃气浓度检测报警装置,并应加强气体监测工作。

1.11 生产厂房、建、构筑物应符合地区防震烈度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1.12 车间、厂房等应根据需要设置事故照明、事故通风泄压设施和备用安全电源。

1.13易燃易爆场所电气设备的布置和安装(包括临时用电设备)必须符合电气设备设计安装防火防爆的要求。

1.14 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应有良好的防静电装置,定期检查确保良好。

单独用于防静电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00欧姆。

管道法兰之间电阻不大于0.03欧姆。

1.15 危险物品仓库、气柜、主配电设备,高大建筑物和高大设备等必须装设避雷装置。

每年雨季前必须对装置检查试验一次。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模版(4篇)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模版(4篇)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模版一、施工现场火灾防控措施1. 建立健全施工火灾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 编制施工现场灭火预案,明确火灾爆炸的预警、报警与紧急疏散措施。

3. 在施工现场设立各类消防器材,保障灭火和疏散的需要。

4. 加强电气设备和用火用电的管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消除火源。

5. 严禁在施工现场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保持场地整洁,防止火灾隐患。

6. 定期组织施工现场消防演练,提升员工的火灾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7. 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确保其完好有效。

二、施工现场防爆安全技术措施1. 对施工现场危险区域进行标识和封闭,设立警示标志,防止非相关人员进入。

2. 对具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分类管理,做到专人操作、定期检查和维护。

3. 建立施工现场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存储和运输。

4. 配备专业的防爆工具和设备,确保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5. 加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防爆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爆意识和操作技能。

6. 加强对施工现场气体、液体等易燃易爆物品的排查和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7. 定期组织防爆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三、施工现场应急管理措施1.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应急响应的及时和有效。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配备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专业的急救和救援服务,确保伤员的及时救治。

4.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配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应急灯具、防护装备等。

5. 定期进行施工现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危险品泄漏、有害气体等异常情况。

6. 健全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实时传递信息和指示。

7. 对施工现场的应急演练和事故处理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改进和完善应急措施。

以上是施工现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模版的一个简要概述,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机械防火防爆技术(三篇)

机械防火防爆技术(三篇)

机械防火防爆技术火灾和爆炸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机电装置,特别是电气装置起火成灾的事例是很多见的。

电气原因造成火灾事故仅次于一般明火造成的火灾事故,居第二位。

一、引燃源(一)电气引燃源1.危险温度电气设备运行时发热和温度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异常情况下可能产生危险温度。

1)过热产生的危险温度(1)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流增大为正常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产生危险温度。

雷电放电电流极大,有类似短路电流但比短路电流更为强烈的热效应,也可产生危险温度。

(2)接触不良。

不可拆卸的接点连接不牢、焊接不良或接头处夹有杂物,可拆卸的接头连接不紧密或由于振动而松动,可开闭的触头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或表面粗糙不平等,均可能增大接触电阻,产生危险温度。

特别是不同种类金属连接处,由于二者的理化性能不同,连接将逐渐恶化,产生危险温度。

(3)严重过载。

过载量太大或过载时间太长,可产生危险温度。

(4)铁芯过热。

电气设备铁芯短路、线圈电压过高、通电后不能吸合,可产生危险温度。

(5)散热失效。

电气设备散热油管堵塞、通风道堵塞、安装位置不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距离外界热源太近,使散热失效,可产生危险温度。

(6)接地及漏电。

接地电流和集中在某一点的漏电电流,可引起局部发热,产生危险温度。

(7)机械故障。

电动机、接触器被卡死,电流增加数倍,可产生危险温度。

(8)电压波动太大。

电压过高,除使铁芯发热增加外,对于恒电阻负载,还会使电流增大,增加发热;电压过低,除使电磁铁吸合不牢或吸合不上外,对于恒功率负载,还会使电流增大,增加发热。

两种情况都可产生危险温度。

2)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的危险温度电炉、电烘箱、电熨斗、电烙铁、电褥子等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的工作温度较高。

电炉电阻丝的工作温度达800℃,电熨斗和电烙铁的工作温度达500~600℃,100W白炽灯泡表面温度达170~220℃,1000W卤钨灯表面温度达500~800℃等。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放出大量 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 混合物质的爆炸。 原子爆炸(核爆炸):核爆炸的能量相当于数万吨到数千万吨TNT(黑 色炸药)的爆炸的能量,可形成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爆炸中心产 生数百万兆帕的的高压。
5、常见爆炸类型
B、产生的能量是气体爆炸的数倍,温度可上升到 2000-3000℃左右,这是因为单位体积内碳氢化合物多。 粉尘爆炸首先出现爆炸,过0.1-0.2s后,形成火焰,在 常温常压下,火焰波初期速度为2-3m/s,因燃烧粉尘的 膨胀,继而压力上升,其速度以加速度增加。由爆炸引 起的冲击波传播速度约为300m/s,并且随火焰速度的上 升而上升,比火焰速度快得多。
影响其反应发生的因素:温度、释放的能量、热量、 加热时间
它是表达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危险性的重 要参数。如氢气的最小点火能为0.02mJ。正庚烷为 0.7mJ
(2)着火延滞期(诱导期)
——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从 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
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称为诱导期,在燃烧 过程中又称为着火延滞期或着火落后期。单位用ms 标识。
着火(自燃或点燃)
持续燃烧 放热 物质燃烧过程示意图
气态可燃物: ——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与氧
气边混合边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所需的热量只用于本身 的氧化分解,在火源作用下被加热到 着火点(燃点)就能氧化分解燃烧, 是最容易燃烧的。
液态可燃物: ——通常为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 气再与氧化剂发生燃烧。
2.火灾的定义
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 造成的灾害。
指失去控制蔓延成灾的燃烧现象。或指超出有 效范围的燃烧。通常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人员和财产损失较轻时,有时也称火警或未遂 火灾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防火防爆技术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1.防火基本原则根据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应采取如下基本技术措施:(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焰的蔓延。

(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和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2.防爆基本原则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第一过程的出现,控制第二过程的发展,削弱第三过程的危害。

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着火源,例如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着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过热和火花、静电放电、雷击和日光照射等。

消除着火源是防火和防爆的最基本措施,控制着火源对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明火明火是指敞开的火焰、火星和火花等,如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焊接用火及其他火源是导致火灾爆炸最常见的原因。

(1)加热用火的控制。

加热易燃物料时,要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设备,而宜采用热水或其他介质间接加热,如蒸汽或密闭电气加热等加热设备,不得采用电炉、火炉、煤炉等直接加热。

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易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和储罐区,并应布置在其上风向或侧风向。

对于有飞溅火花的加热装置,应布置在上述设备的侧风向。

如果存在一个以上的明火设备,应将其集中于装置的边缘。

如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密闭且附近不得存放可燃物质。

熬炼物料时,不得装盛过满,应留出一定的空间。

工作结束时,应及时清理不得留下火种。

(2)维修焊割用火的控制。

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碎粒低的温度高达1500—2000℃,高空作业时飞散距离可达20m远。

此类用火除用于正常停工、检修外,还往往被用来处理生产过程中临时堵漏,或在生产现场增加必要的设施,所以这类作业多为临时性的,容易成为起火原因。

因此,在焊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输送、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上,或在可燃可爆区域内动火时,应将系统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洗或清理。

如该系统与其他设备连通时,应将相连的管道拆下断开或加堵金属盲板隔绝,再进行清洗。

然后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气体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焊。

同时可燃气体应符合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百分数)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5%;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2%的标准。

2)动火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将可燃物品清理干净。

在可能积存可燃气体的管沟、电缆沟、深坑、下水道内及其附近,应用惰性气体吹扫干净,再用非燃体,如石棉板进行遮盖。

3)气焊作业时,应将乙炔发生器放置在安全地点,以防回火爆炸伤人或将易燃物引燃。

4)电焊线破残应及时更换或修理,不得利用与易燃易爆生产设备有联系的金属构件作为电焊地线,以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高温或电火花。

(3)其他明火。

存在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所,如厂房、仓库、油库等地,不得使用蜡烛、火柴或普通灯具照明;汽车、拖拉机一般不允许进入,如确需进入,其排气管上应安装火花熄灭器。

在有爆炸危险的车间和仓库内,禁止吸烟和携带火柴、打火机等,为此,应在醒目的地方张贴警示标记以引起注意。

明火与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和仓库相邻时,应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例如化工厂内的火炬与甲、乙、丙生产装置、油罐和隔油池应保持100m的防火间距。

2.摩擦和撞击摩擦和撞击往往是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爆炸物品等着火爆炸的根源之一。

例如机器轴承的摩擦发热、铁器和机件的撞击、钢铁工具的相互撞击、砂轮的摩擦等都能引起火灾;甚至铁桶容器裂开时,亦能产生火花,引起逸出的可燃气体或蒸气着火。

在易燃易爆场合应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工人应禁止穿钉鞋,不得使用铁器制品。

搬运储存可燃物体和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时,应当用专门的运输工具,禁止在地面上滚动、拖拉或抛掷,并防止容器的互相撞击,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燃烧或容器爆裂造成事故。

吊装可燃易爆物料用的起重设备和工具,应经常检查,防止吊绳等断裂下坠发生危险。

如果机器设备不能用不发生火花的各种金属制造,应当使其在真空中或惰性气体中操作。

在有爆炸危险的生产中,机件的运转部分应该用两种材料制作,其中之一是不发生火花的有色金属材料(如铜、铝)。

机器的轴承等转动部分,应该有良好的润滑,并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物污垢。

敲打工具应用铍铜合金或包铜的钢制作。

地面应铺沥青、菱苦土等较软的材料。

输送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管道应做耐压试验和气密性检查,以防止管道破裂、接口松脱而跑漏物料,引起着火。

3.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或线路出现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时,就成为引起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着火、爆炸的一个主要着火源。

电气设备发生危险温度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设备和线路的短路、接触电阻过大、超负荷或通风散热不良等造成的。

发生上述情况,设备的发热量增加,温度急剧上升,出现大大超过允许温度范围,不仅能使绝缘材料、可燃物质和积落的可燃灰尘燃烧,而且能使金属熔化,酿成电气火灾。

电火花可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两类,前者是电气设备(如直流电焊机)正常丁作时产生的火花,后者是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生故障或错误作业出现的火花。

电火花一般具有较高的温度,特别是电弧的温度可达5000—6000℃,不仅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的火源。

电气设备或线路出现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时,便成为引起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着火、爆炸的一个主要火源。

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出现事故火花和危险温度,对防火防爆有着重要意义。

要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则需保持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升等参数不超过允许值,保持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能力以及良好的连接等。

电气设备和电线的绝缘,不得受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气及气体的腐蚀,因此电线应采用铁管线,电线的绝缘材料要具有防腐蚀的性能。

在运行中,应保持设备及线路各导电部分连接的可靠,活动触头的表面要光滑,并要保证足够的触头压力,以保证接触良好。

固定接头时,特别是铜、铝接头要接触紧密,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

在具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可拆卸的连接应有防松措施。

铝导线间的连接应采用压接、熔焊或钎焊,不得简单地采用缠绕接线。

电气设备应保持清洁,因为灰尘堆积和其他脏污既降低电气设备的绝缘,又妨碍通风和冷却,还可能由此引起着火。

因此,应定期清扫电气设备,以保持清洁。

具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内,应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按照防爆结构和防爆性能的不同特点,防爆电气设备可分为隔爆型、充油型、充砂型、通风充气型、本质安全型、无火花型等。

隔爆型是指在电气设备发生爆炸时,其外壳能承受爆炸性混合物在壳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并能阻止爆炸火焰传播到外壳的周围,不致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如隔爆型电动机。

充油型是指可能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电弧或危险温度的带电部分浸在绝缘油里,从而不会引起油面上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通风充气型是指向设备内通入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并使其保持正压强,能阻止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内部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是在正常工作或故障情况下产生电火花,其电流值均小于所在场所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爆电流,而不会引起爆炸的电气设备。

应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特征选择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根据危险区域内危险物品的理化性能选择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

有可燃气体或蒸气爆炸危险的场所,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的表面最高温度(极限温度和极限温升)不得超过表4--9的规定。

在有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内,电气设备外壳的表面温度不应超过125℃。

如必须采用超过该温度的电气设备时,则其温度必须比粉尘或纤维混合物的自燃点低,即低于75℃或低于自燃点的2/3,所用防爆型设备外壳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200℃。

工厂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环境温度为40℃,煤矿用的为35℃。

表4--9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极限温度和极限温升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表面及可能与爆炸性混合物直接接触的零部件充油型的油面爆炸性混合物的组别极限温度极限温升极限温度极限温升TI36032010060T224020010060T316012010060T41107010060T5804080404.静电放电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有些甚至造成巨大的灾害。

防止和消除静电危险十分重要。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到几万伏以上,静电除可能引起多种爆炸性混和物发生爆炸外还可能造成电击。

为防止静电放电火花引起的燃烧爆炸,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

如以下几种措施:(1)控制流速。

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必须加以控制,例如易燃液体在管道中的流速不宜超过4—5m/s,可燃气体在管道中的流速不宜超过6—8m/s。

灌注液体时,应防止产生液体飞溅和剧烈的搅拌现象。

向储罐输送液体的导管,应放在液面之下或将液体沿容器的内壁缓慢流下,以免产生静电。

易燃液体灌装结束时,不能立即进行取样等操作,因为在液面上积聚的静电荷不会很快消失,易燃液体蒸气也比较多,因此应经过——段时间,待静电荷松弛后,再进行操作,以防静电放电火花引起着火爆炸。

(2)保持良好接地。

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下列生产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输送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的管道以及各种阀门、灌油设备和油槽车(包括灌油桥台、铁轨、油桶、加油用鹤管和漏斗等);通风管道上的金属网过滤器;生产或加工易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设备储罐;输送可燃粉尘的管道和生产粉尘的设备以及其他能够产生静电的生产设备。

为消除各部件的电位差,可采用等电位措施。

例如在管道法兰之间加装跨接导线,既可以消除两者之间的电位差,又可以造成良好的电气通路,以防止静电放电火花。

(3)采用静电消散技术。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总是伴随着产生和消散两个区域,静电电荷在这里依照电荷守恒定律进行着交换。

在静电产生区域是把静电分离成相等的正、负电荷,在静电消散区,带电物体上的电荷经过泄漏而消散。

显然,通过增强消散过程可以使静电危害得以减轻和消除。

流体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一般来说管道部分是产生静电的区域,管道末端的容器(对液体输送而言) 或料斗、料仓(对粉体输送而言)等接受容器则是静电消散区域。

我们已经在管道上采取了一些静电接地措施,消散了部分静电电荷,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果在管道的末端再加装一直径较大的“松弛容器”,还可大大地消除流体在管内流动时所积累的静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