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病理诊断-李江
Ki67、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收 稿 日期 : 0 0 1 - 3 2 1 -10
基 金 项 目 : 山市 科 技 攻关 计划 资 助项 目( 山市 科 技 局 20 —8 ) 佛 佛 0 48 7 作 者简 介 : 文 军 (9 4) 男 , 杨 1 5一 , 新疆 乌鲁 木齐 人 , 山 科 学 技 术 学 院主 任 医师 。 佛
多 形 性 腺 瘤 的发 生 展 有 一 定 关 联 。 发
关键词 : 瘤 ; 形 性; 腺 ; 腺 多 涎 细胞 核增 殖 抗 原 ; 休 克 蛋 白 7 热 O
中 图分 类 号 : 7 o 2 1 R 3 . 6 文献标志 中最 常 见 的一 种 , 占涎 腺 上 皮性 肿 瘤 的 5 . ¨, 直被 认 为 是一 种 良性 39 一
慢 性生 长 的肿瘤 。由于其 临床具 有较强 恶 变潜能 , 因此 , 据其 组织 病理学 及 生物 学特 性 , 根 WHO 将其 定 为 临界性 肿瘤 。 于此 , 何尽早 准确 判断 多形性 腺 瘤 的生 物 学行为 , 时确定 其 恶性潜 能 的大小 , 鉴 如 及 以便 为 患者选 择合 理恰 当的治疗 方法 提供 可靠 的 临床病 理学依 据 , 对患者 的健 康具 有 重要 意义 。
7 8
1 2 试 剂 与 方 法 .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2 8卷
() 1 i 。将 石蜡包埋 组织作 5, 的连续切 片 , a剂 u m 分别 用常规 HE染 色和免 疫组 织化 学染 色 。S P试
剂盒 、 AB显 色试剂及 一抗 等均购 自福建迈 新生物技 术开 发公 司 。 D
(. 山科 学技 术 学 院 医 学 院 , 东 佛 山 5 8 0 ; 1佛 广 2 0 0 2 第 一人 民 医院 口腔 科 , 东 佛 山 5 8 0 ; . 广 2 0 0 3 佛 山市 口腔 医 院 , 东 佛 山 58 0 ; . 广 2 0 0 4佛 山 市 南 海 区妇 儿 医院 口腔 科 , 东 佛 山 5 8 0 ) . 广 22 0 摘要: 目的 研 究 细胞 核 增 殖 抗 原 ( 6 ) 热 休 克 蛋 白 7 ( P 0 在 涎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中 的 表 达 , 讨 其 与 该 肿 Ki7 和 0HS 7 ) 探 采用 S P免 疫 组 化 染 色 方 法 检 测 3 3例 多 形 性 腺瘤 中 Ki7和 HS 7 6 P 0的表 达 , 用 采
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和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对比
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和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对比宋晓陵;张玮;陈盛【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1(27)7【摘要】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 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最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 ACC ) and 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 ( PLGA ). Methods 10 cases of PLGA and 12 comparison cases of ACC were retrieved, the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intwo groups of tumo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c-kit、galection-3、α-SMA、p63 and Ki-67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total of PLGA accounted for 6. 9% of minor salivary gland malignant tumor in the same period, the tumors were all intraoral and 80% occurred in the palate. Histologically, PLGA shared cribriform, tuhular and solid patterns. infiltrative borders and neurotropism with ACC. However, tumor cells in PLGA were uniform, round to cuhoidal with bland vesicular nuclei, arranged in diverse architectural patterns, including tubular, trabecular, papillary, papillary-cystic, lobular, cribriform, strand-like and so on,the tubules were lined by a single layer of monomorphic tumor cells , single filing of tumor cells and targetoid patterns were usually seen in PLGJA.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expression extent and pattern of the five markers were different in the two tumors.Conclusions PLGA isa rare malignant tumor of minor salivary gland with a predilection for the palate;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remain the most reliabl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hetween these two tumours . PLGA is characterized by hland-looking tumour cells and highly variable growth patterns. C-kit、galection-3 、α-SMA、p63 does not appear to be an speical marker for ACC or PLGA,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ay he only used to support morphologic dignosis as an adjunctive method.【总页数】5页(P693-697)【作者】宋晓陵;张玮;陈盛【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研究所/口腔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研究所/口腔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研究所/口腔病理科,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R739.87【相关文献】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 [J], 丁旭;李怀奇;张玮;陈盛;吴煜农;武和明2.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比较 [J], 朱鸿;傅静;李科;王雷;刘丹丹;徐钢;宋林红3.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李丹;常筱颖;杨向红;高霭峰4.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研究 [J], 王淑珍;胡永升5.涎腺腺样囊性癌CKs及MSA免疫组化观察 [J], 刘荣森;袁志萍;张海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涎腺腺泡细胞癌(salivary acinic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唾液腺的腺泡细胞,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多形性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与正常腺泡细胞明显不同。
在病理切片中,可见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呈实腺状,细胞质呈玻璃状,胞质丰富,核深染。
癌细胞形态的异质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 免疫组化特征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免疫表型特点是其诊断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包括CK7、CK19、CK14、EMA、S-100、Ki-67等。
其中,CK19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表达较强,是其特异性免疫标记。
3. 分子遗传学特点涎腺腺泡细胞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该肿瘤的发生与部分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如MYB-NFIB融合基因突变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常见,因此可用于辅助诊断。
二、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部位涎腺腺泡细胞癌最常见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和舌下腺。
少数病例也可见于其他唾液腺。
2. 疼痛和肿块患者常以颌下腺区域的局部疼痛和肿块就诊,有时可伴有面部肿胀和压痛。
3. 淋巴结转移涎腺腺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患者出现颌下、锁骨上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提示疾病的进展。
4. 远处转移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如肺、肝、骨等,为晚期病例的典型表现。
三、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涎腺腺泡细胞癌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选择行局部切除、腮腺切除或颌下腺切除等手术方式。
涎腺肌上皮癌病理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合分析 二次 活检 与免 疫组 化染 色结 果 : 修正 诊 断为小 涎腺 源肌 上皮 癌 。
2 讨论
[] Si r G 1 e e t .Hi oo i l y ig o s l ay ga dt mos M] 2 d f s l c pn f a v r ln u r.[ . n t g at i
、 + +
I
, √
一
图 1 A
圈 1 B
圈 1 C
图 1活 检 : 瘤 细 胞 上 皮 细 胞 样 , 浆 丰 富 . 仁 清 晰 . . A, 胞 核 HE 染 色 1 0 B 免疫 组化 瘤细 胞 s 0 0 ;, 一1 0阳性 ; 。 细胞 c C瘸 KP阴性 。
大出 入。
[ ] N g o T, u a o . hd e .S l a y l d l n n o p 3 a a S g n I ia Is Y, t 1 ai r a i a t a v g n ma g my e —
ih l ma l i0 a h lg ca d i tei o :a ci c p t o o i n n mmu o it c e c l t d f e n h s o h mia u y o n s t
…
! ! ;; ; ;; ;; ; i i i ;; ;; ;; i jj i
. 床 璺萋… …… … …… … ……0 -…. 篁 …. … … … …… …… 匿璺焦息 … …… …… …… …… 21 F ̄ … 鲞 . 期 …… …… …… … …… 0. … . 9 … f 筻 ….
窦 , 上颌 窦 内残 留肿物 及骨 质取 出 , 下 眶底 , 除翼 突 。术 后 病 理综 将 留 凿
涎腺肿瘤组织病理特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规用于涎腺肿瘤鉴别诊断1.淀粉酶用于确定腺泡细胞癌之透明细胞变异型;2.S-100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用于鉴别肌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3.细胞角蛋白用于区分未分化癌和恶性淋巴瘤与肉瘤;4.癌胚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鉴别原发性涎腺腺癌和转移性甲状腺癌。
二、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据报道,全部涎腺上皮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
病理:浅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区域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有囊性变时,囊腔大小不一,内含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
偶见出血和坏死灶。
肿瘤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纤维化和钙化。
混合性:肿瘤性上皮,粘液,软骨样基质,上皮细胞常组成腺管样结构或肌上皮和鳞状细胞团片。
肿瘤细胞可分为: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以及其间呈过度状态的细胞。
2.肌上皮瘤导管样结构少于5%-10%为肌上皮瘤,超过者多为多形性腺瘤。
细胞位于不等量粘液样基质中,但一般不形成软骨样结构。
粘液软骨样基质是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产物。
3.腺淋巴瘤约占腮腺全部肿瘤的5%-10%。
病理:剖面大部位实性,灰白色,质地均匀,有时呈干酪样。
部分为囊性,囊内含有粘液样或乳汁样物;有时囊液稀薄,色黄,呈云雾状,并可闪光的胆固醇结晶。
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
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入官腔内,其上皮细胞排列成假复层。
腺淋巴瘤由嗜酸性上皮细胞及淋巴样间质组成。
其超微结构特点是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畸形线粒体。
4.嗜酸性腺瘤亮细胞、暗细胞5.基底细胞腺瘤无神经麻痹症状。
病理:上皮团块或条索周边层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明显的基底膜样物包绕。
分为小梁型、管状型、实性型及膜性型。
6.管状腺瘤剖面呈棕黄色,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腔或小梁周围无肌上皮细胞管状腺瘤也是单形腺瘤,且同样好发于上唇。
管状腺瘤的管壁由双层柱状细胞组成,胞浆嗜酸性,而基底细胞胞浆少,嗜碱性;管状间质疏松,缺乏纤维,富于血管;管状腺瘤的基底膜不如基底细胞腺瘤明显;7.乳头状囊腺瘤腮腺最多见。
Ki67、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Ki67、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杨文军;刘应时;陈巨峰;康博;张学斌【摘要】目的研究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例多形性腺瘤中Ki67和HSP70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Ki67和HSP70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结论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Ki67和HSP70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均有明显较高水平表达,提示其与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6【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腺瘤;多形性;涎腺;细胞核增殖抗原;热休克蛋白70【作者】杨文军;刘应时;陈巨峰;康博;张学斌【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口腔医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南海区妇儿医院口腔科,广东,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1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3.9%[1],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慢性生长的肿瘤。
由于其临床具有较强恶变潜能,因此,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WHO将其定为临界性肿瘤。
鉴于此,如何尽早准确判断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时确定其恶性潜能的大小,以便为患者选择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临床病理学依据,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有关肿瘤细胞增殖的指标很多,其中以细胞核增殖期抗原(Ki67)最具有代表性,Ki67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志。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 rotein 70,HSP70)是一种应激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细胞中,HSP70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起到细胞保护作用,而在许多肿瘤中,HSP70常被激活使肿瘤细胞也能通过过度表达HSP70,从而使肿瘤避免凋亡,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最新精品医学研究汇报-涎腺肿瘤诊断基本原则和鉴别诊断要点
2005 WHO分类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24种涎腺上皮性良性涎腺的基本结构涎腺是由口腔外胚层对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众多分布于上呼吸消化道粘膜固有层的小涎腺构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6周形成腮腺和颌下腺,第9周才形成舌下腺涎腺为产生和分泌唾液的外分泌腺,分为纯浆液性腺:腮腺、味腺正常涎腺(混合性腺)结构,腺泡呈小叶状分布,可见清晰的黏液性和浆液性细胞纯浆液性腺泡纯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注意在黏液细胞外周的浆液性新月细胞小叶内的导管:闰管和纹状管注意管径的大小和细胞形态小叶内的导管:纹状管由胞膜皱褶和线粒体构成小叶间的导管:排泄管可出现杯状细胞闰管与纹状管相连排泄管假复层上皮和杯状细胞(切勿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所有涎腺导管上皮均表达除CK20外的角蛋白标记,正常不表达CD117,肿瘤时可表达浆液性腺泡表达CK8/18,淀粉酶,不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和EMA,S-100约10%阳性黏液性腺泡表达MUC5B,不表达CK7及其它高、低分子量角蛋白CK8/18CK5/6肌上皮细胞及其变异型的免疫组化特征正常肌上皮细胞Calponin/ Actin/ CK/ S-100黏液软骨样细胞型S-100/ Calponin/Vimentin/ Actin梭形细胞型Calponin/ Actin/Vimentin/ CK浆细胞样型CK/ Vimentin/Calponin/ S-100上皮/透明细胞型CK/ Calponin/Actin/ S-100假囊可表达)真腺腔S-100p63AB-PAS染色多形性腺瘤的两种细胞构成肌上皮瘤的单一成份**(少数可有导管分化,但应<5% Warthin瘤的两层细胞Warthin瘤的基底细胞p63阳性腺样囊性癌的两种细胞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CK7阳性多形性腺瘤完整包膜多形性腺瘤包膜中有瘤细胞侵犯不是恶性特征多形性腺瘤卫星结节伸入邻近涎腺组织不是恶性特征Warthin瘤多灶性生长,邻近淋巴结内结节不是恶性囊性型黏液表皮样癌缺乏明显的囊壁浸润,仍诊断为癌基底细胞腺瘤肿瘤境界清楚,可见包膜基底细胞腺癌肿瘤浸润周围间质神经腺泡细胞癌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结节不要误诊为良性病变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为境界清晰的灶筛孔结构,类似于乳腺低级别导管内癌4 熟悉各种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异实体性结构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癌肌上皮瘤筛孔状结构腺管样结构囊性/多囊状结构条带/梁索状结构淋巴细胞背景乳头状结构透明细胞嗜酸细胞鳞状细胞伴有鳞状细胞化生的Warthin 瘤易误诊为“囊性型黏表”黏液表皮样癌(表皮样细胞显著)易误诊为“鳞癌”坏死性涎腺化生(表皮样细胞显著)易误诊为“黏表”或“鳞癌”低倍镜下涎腺小叶轮廓沿存腺泡破坏形成黏液湖,可见鳞状细胞团,与”黏表“类似完全鳞化的细胞在间质中呈团巢状分布,类似”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没有完全鳞化的腺泡尚存黏液细胞,类似”黏液表皮样癌“,但注意小叶轮廓尚存免疫组化:鳞化上皮和腺上皮均CK7弥漫+,仍提示其为导管来源,是源于黏膜表面的鳞癌所不具备的重要鉴别具有鳞状细胞特征或伴鳞状化生的涎腺病变鉴别囊状或多囊,可见经典嗜酸性细境界清楚Warthin瘤可见经典的腺管和肌上皮成份,形不同程度异型细胞形成团巢和条索混合有黏液细胞、中间细胞界清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形性腺瘤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皮脂腺细胞伴有皮脂腺分化涎腺肿瘤少见,可能起源于涎腺组织中的皮脂腺细正常口腔黏膜、腮腺、下颌腺以及腮腺周围淋巴结内均含皮脂腺)软骨黏液样间质注意肌上皮细胞“融入”间质中黏液样间质腺管上皮位于黏液样间质,肌上皮细胞位于玻璃样间质透明细胞常常有玻璃样间质上皮样肌上皮细胞可有玻璃样间质也可有黏液样间质腺样囊性癌的玻璃样间质和假囊内的黏液膜型基底细胞腺瘤的玻璃样物质黏液表皮样癌浸润形成的促纤维增生间质要的意义SMCACC涎腺肿瘤较为复杂多变,除了上皮和肌上皮成份的变化外,组织结构的多变也是导致部分非典型病例难以确诊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应有充分的理论背景,在广泛取材、全面观察,充分利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
涎腺肿瘤的基因研究
涎腺肿瘤的基因研究
*导读:日前,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生导师
王洁教授等人,经实验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基因突变位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
日前,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生导师王洁教授等人,经实验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基因突变位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直接危害面神经,容易造成术后面瘫。
目前对于该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由于该肿瘤易复发,反复多次的手术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人员在探索基因治疗用于该肿瘤的临床。
而要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该肿瘤基因突变的种类和类型。
为此,王洁教授等人留取14例涎腺多形腺瘤新鲜标本及正常腮腺
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形多态分析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了P53基因突变的密码及类型和c-myc基因的改变。
其中P53基因突变发生在第5、6、7、8外
显子,有多种突变方式,涉及点突变,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等多个密码子。
研究显示,第6外显子第204号密码子突变频率较高;第7外显子碱基突变位点集中在第242号密码子上,出现碱基替换(T—C),第8外显子碱基突变位点296号密码子突变频率较高。
涎腺多形性腺瘤斑点杂交显示,c-myc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的1.7倍,而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myc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的2.0倍,表明c-myc基因的激活和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及分化中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王洁教授已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多基因位点病”的学说,课题组正进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29例涎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29例涎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孙宏晨;高文涛;杨淑华;欧阳喈
【期刊名称】《诊断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1994(1)2
【摘要】本文报告了29例涎腺肌上皮瘤,其中发生于腭部13例,腮腺12例,颌下腺2例,口内上颌结节后部和口底各1例。
男性17例,女性12例。
病程13天~40年。
随访18例,随访时间1~7年。
其中1年内复发者2例,1~2年间复发者l例,2~3年间复发者1例,无一例因肌上皮瘤死亡。
镜下由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四种细胞类型构成,分别排列成片块状、条索状、网状或筛孔状结构。
对涎腺肌上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2页(P81-82)
【关键词】涎腺肿瘤;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学
【作者】孙宏晨;高文涛;杨淑华;欧阳喈
【作者单位】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70.2
【相关文献】
1.涎腺肌上皮瘤3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J], 杨耀武;毛天球;孙劲东;胡晓光;程晓兵;
孙沫逸
2.涎腺肌上皮瘤光镜和电镜观察 [J], 汤晓飞;朱虹
3.15例涎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J], 高立永;丁瑾;潘二辉
4.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J], 周晓莉;范钦和;鲍永仪;王更芳
5.涎腺肌上皮瘤1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J], 罗志飞;郭峻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涎腺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涎腺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摘要目的探讨涎腺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存在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CD31和PAS双重染色技术对本院2008年至2017年间收治的4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标本及正常涎腺腺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酶组化染色,观察涎腺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并观察拟血管结构形态。
结果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其结构为肿瘤细胞和管腔间被一层PAS染色阳性物质间隔或被PAS阳性物质填充。
部分病例中可见VM结构与相邻的CD31及PAS阳性血管相通,可在管腔中发现红细胞。
结论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而正常腺体组织中无拟血管涎腺存在。
关键词涎腺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Vasculogenic mimicry in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Gao qiong , Mao benyuan .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 Gui Yang Medical College , Guiyang 550004 ,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f the vasculogenic mimicry(VM) exist in the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and further to evaluat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43 samples of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were collected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from 2008to2017 samples of normal salivary gland were used to be control group.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VM . Results VM exist in the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 the VM structure on the grounds of tumor cells surrounded by non-endothelial cells lining attached to the pipe-like structure.There was a layer of PAS staining-positive material sequestered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luminal, or filled with PAS positive material. In some cases, VM structure connected with the adjacent CD31 and PAS-positive blood vessels, and red blood cells can be found in the lumen. Conclusion VM exist in the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Key words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 Vasculogenic mimicry, Angiogenesis中图分类号:R739.87 文献标识码:A涎腺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25%,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其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43例涎腺肿块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
343例涎腺肿块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刘利敏;赵雅桐;康劲松;李钫【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1(029)006【总页数】1页(P426)【关键词】细胞病理学;涎腺;肿块;细针穿刺【作者】刘利敏;赵雅桐;康劲松;李钫【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细胞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细胞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细胞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细胞室,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涎腺肿块较为常见,良性居多。
针吸细胞学能较准确地判断口腔涎腺肿块的良恶性,是目前肿瘤术前诊断的较好方法。
本文报告343例涎腺肿块针吸细胞学的诊断结果。
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2002~2009年来我室检查的涎腺肿大患者343例。
1.2 方法对检查有明显肿块、无溃破者,用7号细针无菌穿刺,将抽吸物迅速制片;对囊肿标本抽吸后再行囊壁残留处针吸,经离心后用沉淀物制片;有溃疡及瘘道形成的病变则采用刮片或夹取少许病变组织压片。
涂片干燥后经BaSo刘氏细胞染色液染色,显微镜观察。
2 结果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见表1。
343例穿刺标本中,良性肿块占92.4%,其中炎症占39.7%,囊肿占29.4%,良性肿瘤占23.3%;恶性肿块占7.6%。
表1 343例涎腺肿块针吸细胞法诊断结果分类诊断类型例数(%)炎症急性炎症2(0.6)结核性炎症 3(0.9)慢性炎症 131(38.2)囊肿黏液囊肿 38(11.0)甲舌囊肿16(4.7)腮裂囊肿 24(7.0)不明囊肿 23(6.7)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 53(15.4)单纯性腺瘤 11(3.2)淋巴性乳头样囊腺瘤 16(4.7)恶性肿瘤恶性多形性腺瘤 4(1.2)腺癌 6(1.7)黏液表皮样癌 3(0.9)鳞癌 11(3.2)恶性嗜酸性肉芽肿 1(0.3)骨巨细胞瘤 1(0.3)。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161例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161例临床病理分析胡宇华;李江;李蕾;傅涵冰【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7(23)1【摘要】目的分析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病理复片诊断为MPA的161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1例MPA中,152例为原发性肿瘤、7例为局部复发性肿瘤、2例为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灶.152例原发MPA中发生于腮腺85例、腭部39例、颌下腺21例、颊部3例、唇部2例、磨牙后区1例、上颌骨1例;男性95例,女性57例,男女比为1.7 ∶ 1;发病年龄为27~92岁,平均59岁.恶性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肌上皮癌62例、非特异性腺癌59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导管癌3例、腺鳞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癌肉瘤3例、未分化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1例.组织学高、中、低度恶性的分别为45、69、38例.同一肿瘤中恶性成分≤50%的为21例,>50%的为131例.侵袭性、微侵袭性、非侵袭性癌分别为106、10、33例.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MP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渐大性肿块,以近期生长迅速为特征;组织学表现为常同时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和恶性肿瘤成分,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恶性成分以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腺癌为多见;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总页数】5页(P43-47)【作者】胡宇华;李江;李蕾;傅涵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相关文献】1.涎腺组织外恶性多形性腺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郑舟军;孙蕾娜;潘毅;孙保存2.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J], 陈志兴;张诠;郭朱明;魏茂文;杨安奎3.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J], 徐靖4.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J], 金晓龙;刘瑷如5.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11例病理分析 [J], 周金良;陈泳莲;王岚;王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右腮腺肿块
右腮腺肿块
张春叶;李江
【期刊名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7(5)3
【摘要】1病例报告女,3岁,出生后1周时发现右腮腺区花生米大小肿物,渐进性增大,第一次术后3个月复发并且快速生长,因“右腮腺肿瘤术后复发6个月”入院。
查体: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腮腺区可及
5.0cm×4.5cm大小肿物,质中偏硬,无明显压痛。
口腔黏膜及咽扁桃体无明显异常,腮腺导管口未见异常分泌物。
无家族性疾病史。
全麻下行右腮腺区肿物扩大切除术。
【总页数】2页(P239-240)
【关键词】腮腺;成涎细胞瘤;涎腺肿瘤
【作者】张春叶;李江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7
【相关文献】
1.腮腺肿块的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的对比研究 [J], 李传亭;刘延庆;沈天真;张盂殷
2.电子束CT腮腺造影并三维重建在腮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J], 李传亭;沈天真
3.以腮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合并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J], 孙培龙;卢洪洲;胡静波;杨昌明
4.腮腺肿块原是癌少见肿瘤需细察——一例腮腺淋巴上皮癌误诊的教训 [J], 高福平;魏谨;朱有珍;吴妙
5.腮腺炎性肿块误诊为腮腺混合痛6例分析 [J], 刘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2例涎腺混合瘤穿刺细胞学诊断
102例涎腺混合瘤穿刺细胞学诊断
孙学连;王军
【期刊名称】《江西医学检验》
【年(卷),期】1989(007)001
【摘要】涎腺混合瘤多发于腮腺、颔下腺等部位.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
过去靠病理活检加以确诊,这样不仅诊断时间长,而且切取纽织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近年来通过穿刺针吸涂片端氏染色进行诊断,具有快速、准确、安全、易行等优点,越来越受口腔科医师及病人的欢迎。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孙学连;王军
【作者单位】解放军94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7
【相关文献】
1.涎腺多形性腺瘤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 [J], 张文杰;闻春艳;戴维群
2.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混合瘤的标准探讨 [J], 滕茂芳;潘秦镜;张智慧;曹箭
3.涎腺混合瘤的中间丝分布特点—兼论混合瘤的起源 [J], 司徒镇强
4.143例涎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 [J], 陈卫民;吴段秀
5.12种凝集素受体在涎腺混合瘤及恶性混合瘤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J], 杜历;潘世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涎腺肿块521例病理分析
涎腺肿块521例病理分析
尚永一;江中明;周中华
【期刊名称】《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3)001
【摘要】涎腺肿块可以是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也可是囊肿或炎性肿块,既可来自腺体,也可来自腺外组织,给诊断造成了困难。
现总结上海长海医院口腔科从1998年3月~2003年3月间,收入病房行手术治疗的5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尚永一;江中明;周中华
【作者单位】010031,呼和浩特,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口腔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7
【相关文献】
1.涎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J], 谢杰
2.涎腺肿块的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分析 [J], 姚咏芳;孟令秋;李建民;侯燕
3.涎腺肿块的超声分析与病理对照 [J], 张敏惠;顾鹏;曹礼庭;陈欧迪
4.343例涎腺肿块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 [J], 刘利敏;赵雅桐;康劲松;李钫
5.51例涎腺肿块声像图与病理对照分析 [J], 沈海平;田财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联合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对唾液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CT联合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对唾液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姜德奇;龚忠诚;林兆全;尹小朋;杜柏兴;王岳森【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32)8【摘要】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检查以及二者联合对唾液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4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的唾液腺肿瘤病变患者197例。
所有患者均需在我院同时行术前CT、术中快速冰冻检查,比较这些检查诊断与最终常规病理检查诊断的符合度情况。
根据以上比较结果评价CT、术中快速冰冻检查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在唾液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CT、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在唾液腺肿瘤诊断上有差异(P〈0.05)。
CT诊断符合率64.0%(126/197);术中快速冰冻检查诊断符合率82.7%(163/197)。
而二者联合应用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二者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94.4%(186/197),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在唾液腺肿瘤诊断中各具优势,且二者联合应用在唾液腺肿瘤诊断中具有各高的价值,为我们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总页数】5页(P823-827)【关键词】唾液腺肿瘤;CT;快速冰冻检查;常规病理检查【作者】姜德奇;龚忠诚;林兆全;尹小朋;杜柏兴;王岳森【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98【相关文献】1.印片细胞学与快速冰冻联合在甲状腺肿瘤术中病理诊断价值 [J], 任玉宝2.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査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分析 [J], 王宇3.探讨印片细胞学与快速冰冻联合在甲状腺肿瘤术中病理诊断价值 [J], 刘杨4.CT联合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对唾液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J], 许会卜;崔豹;陶亚飞5.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J], 占承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NA甲基化与口腔癌
DNA甲基化与口腔癌
田臻;李江;张志愿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32)005
【摘要】DNA甲基化是一种酶介导的DNA化学修饰过程,不改变DNA的一级结构.目前多认为是肿瘤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条途径,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DNA启动子CpG岛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与口腔癌的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3页(P353-355)
【作者】田臻;李江;张志愿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20001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上海,20001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DNA甲基化转移酶及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视角 [J], 李明;宋永胜;吴斌;卜仁戈
2.蓝莓花青素通过下调p53基因DNA甲基化抑制口腔癌KB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J], 陈琦;李少伟;贾宇臣;王利
3.口腔癌患者唾液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J], 刘馨彤; 胡亮; 杨彬; 李
华
4.通过目标区域DNA甲基化测序对隐源性肝癌差异性DNA甲基化谱的研究 [J], 汪鑫;闫亮亮;王兴宇;张剑林;王恒毅
5.p53和DNA损伤调节基因1在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对口腔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J], 董庆旭;赵郑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良性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
良性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李江【期刊名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7(5)5【摘要】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是3种性质不同但又存在某些关联的病变,本文对3种病变的病因、组织病理学表现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叶为民等论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总页数】2页(P379-380)【关键词】良性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癌;MALT淋巴瘤;病因;病理【作者】李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9.8【相关文献】1.API2-MALT1融合基因变异体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中的分布及凋亡的关系 [J], 杨文秀;李甘地;周桥;刘卫平;陈铌;龚静2.肺MALT淋巴瘤并腮腺淋巴上皮病1例及文献复习 [J], 姚成才;张义;姜杰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BCL-10蛋白表达及其与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关系 [J], 李雷;李甘地;江炜;杨文秀;刘卫平;张文燕;李吉满;唐源4.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差异基因表达 [J], 柳睿;吴昊;赵鹏翔;葛心;张敬学;马建民5.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为淋巴瘤2例报告 [J], 郑凌艳;俞创奇;胡北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细胞来源的涎腺肿瘤的特点
1 闰管 (干) 细胞 (小导管)
• 涎腺肿瘤中的一大类 肿瘤
• 有腺上皮、肌上皮/基 底细胞
• 有肿瘤性基质,与肿 瘤性肌上皮、基底细 胞相邻
• 有显著肌上皮的肿瘤, 多来源于闰管干细胞
25
不同细胞来源的涎腺肿瘤的特点
2
分泌管
(中导管)
• 肿瘤细胞呈腺样上皮
• 嗜酸性胞浆(分泌管含 丰富线粒体)
璃样变或黏液样物之间
42
组织学表现
腺样囊性癌
管状型
• 肿瘤细胞排列成导管样结构
• 由肌上皮细胞包绕中央的管腔形成的上皮结构
• 管腔内物质强嗜酸性,PAS染色 (+)
43
组织学表现
腺样囊性癌
实体型 • 最为少见,分化较差 • 主要由肌上皮细胞构成,可见少量管状结构及假囊腔
44
腺样囊性癌 组织学表现
双层或多层 外层 基底细胞(储备/干细胞)
内层 腺泡细胞 外层 肌上皮/基底细胞
21
正常涎腺与肿瘤
闰管
多形性腺瘤
• 腺上皮 (导管细胞)
• 肌上皮/基底细胞
• 肿瘤性基质 (基底膜)
22
涎腺肿瘤的多向分化
闰管—肌上皮/基底细胞 ↓
肿瘤的多种组织学构型
23
一些常见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发生
1 闰管 (干) 细胞 (小导管)
样、玻璃样(与肿瘤性肌上皮相邻)
需要了解各亚型涎腺肿瘤的基本
32
组织学、细胞学特点
诊断思路
1. 临床特点:年龄,姓名,肿瘤部位 2. 肿瘤生长方式(有、无包膜) 3. 来源小导管(闰管)、中导管或大导管(排泄管)
↕ 5. 有否肌上皮(肿瘤性)构成
肿瘤性基质 4. 细胞排列方式
33
内容
• 工作背景 • 涎腺肿瘤病理诊断思路 • 常见恶性涎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新类型肿瘤列举
7. 基底细胞腺癌
19.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8. 皮脂腺癌
20. 鳞状细胞癌
9. 皮脂淋巴腺癌
21. 小细胞癌
10.乳头状囊腺癌
22. 大细胞未分化癌
11.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23. 淋巴上皮癌
12.黏液腺癌
24. 涎腺母细胞瘤
11
涎腺肿瘤(2005 WHO 头颈肿瘤分类)
二、良性上皮性肿瘤
1. 多形性腺瘤 2. 肌上皮瘤 3. 基底细胞腺瘤 4. Warthin 瘤 5. 嗜酸细胞瘤 6. 管状腺瘤 7. 皮脂腺瘤 8. 淋巴腺瘤
64
组织学表现
腺泡细胞癌
1. 实体型 • 主要由腺泡样细胞组成,片状排列,类似于正常的涎腺
65
2. 微囊型
组织学表现
腺泡细胞癌
• 可见细胞内空泡样改变和细胞间微囊形成
• 微囊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破裂、细胞内空泡融合、液体潴留
• 闰管样细胞、腺泡样细胞、空泡样细胞不同比例混杂
66
组织学表现
腺泡细胞癌
表皮样细胞 • 与鳞状细胞形态相似,但细胞间桥少见 • 胞核呈泡状,多角形,细胞丰富 • 可见个别细胞角化,但角化珠及大片的角化少见
52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表现
中间细胞 • 卵圆形或基底细胞样,较表皮样细胞和黏液细胞小,胞浆
少,核深染 • 可以分化为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
53
组织学表现
低度恶性 • 黏液细胞较多,> 50% • 也可见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很少 • 核无异形性,有丝分裂像极少
皮脂性
非皮脂性
9. 导管乳头状瘤
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头状涎腺瘤
12
10. 囊腺瘤
涎腺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类型多,形态多样、复杂
异质性 多形性
同一肿瘤不同区域有不同组织学形态
多形性腺瘤:上皮样区,黏液样区
同一来源细胞有不同细胞形态 肌上皮细胞:上皮样,梭形,透明细 胞样,浆细胞样
交叉性
不同类型肿瘤出现相似组织学结构
实体型 • 上皮巢中央可见坏死 • 可见细胞多形性及有丝分裂
45
腺样囊性癌
组织学表现
• 神经周侵犯是该肿瘤的一个显著特征 • 具有沿血管、胶原生长的特性
46
2. 黏液表皮样癌
巨检 低度恶性 • 直径2~3 cm,个别可大于 5 cm •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但界限尚清 • 实性区域灰白或浅粉色 • 特征性表现是可见很多充满黏液的微囊
头颈部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2199
10673
Non-salivary lesion Salivary lesions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2013) 17.1% (2199/12872)
9
涎腺肿瘤
类型多,形态多样、复杂 不断有新类型(entity)的肿瘤被报道
涎腺肿瘤分类,WHO迄今出版3版 第1版 1972 年 第2版 1991 年 第3版 2005 年 第4版 2016 年
34
(一)常见恶性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35
恶性肿瘤
1. 腺样囊性癌
巨检 • 边界不清,常有局部浸润 • 质硬,切面灰白
• 个别织发生 • 组织发生
腺上皮 ↗ 闰管储备细胞 ↘
肌上皮/基底细胞 → 细胞外基质
(基底膜样、玻璃样、黏液样物质)
37
病理
腺样囊性癌
肿瘤无包膜,显著侵袭性生长 细胞来源:闰管储备细胞 有腺上皮、基底细胞/肌上皮 有肿瘤性细胞外基质
黏液表皮样癌
54
组织学表现
黏液表皮样癌
低度恶性 • 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形成很多囊腔 • 囊腔内可见嗜酸性黏液
55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表现
低度恶性 • 黏液样物质溢入周围间质可引起炎症反应 • 呈推进式生长,而不是浸润式
56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表现
高度恶性 • 主要由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黏液细胞< 10%
结构比对
X
结构分析
√
1 肿瘤包膜(非常重要),有时诊断恶性时, 重要性:生长方式>细胞异形
细胞构成(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 2 胞,表皮样细胞),非常重要,部分肿瘤
良、恶性的界定依靠细胞构成,而非生长 方式
3 组织学构型(histologic patterns)
细胞外肿瘤性基质的量,黏液样、软骨
4
10
涎腺肿瘤(2005 WHO 头颈肿瘤分类)
一、恶性上皮性肿瘤
1. 腺泡细胞癌
13. 嗜酸细胞癌
2. 黏液表皮样癌
14. 涎腺导管癌
3. 腺样囊性癌
15. 腺癌,非特异性
4.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16. 肌上皮癌
5. 上皮-肌上皮癌
17.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6. 透明细胞癌,非特异性 18. 癌肉瘤
57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表现
高度恶性 • 肿瘤细胞多形成实性细胞巢 • 核异形性和有丝分裂像多见 • 可见神经血管、周围软组织的侵犯
58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表现
中度恶性 • 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较多,形成实性团片 • 囊腔较低度恶性者少、小 • 轻-中度异形性,核分裂偶见
59
组织学表现
黏液表皮样癌
3. 滤泡型 • 类似甲状腺滤泡结构,像是腺泡-微囊型的扩张型 • 滤泡周围为立方、低柱状细胞,腔内含胶冻状物质 • 滤泡间见腺泡样细胞、空泡样细胞、非特异性腺细胞
67
组织学表现
4. 乳头囊状型 • 以闰管样细胞为主 • 增生的上皮形成乳头突入囊腔
涎腺肿瘤病理诊断
Nov 6, 2015
李江, DDS, MS, PhD 口腔病理科,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
1
内容
• 工作背景 • 涎腺肿瘤病理诊断思路 • 常见恶性涎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新类型肿瘤列举
2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综合性医院 •上海东南部,黄浦区 • 创始于1920年
3
39459 M2 病房部
门诊部
4
口腔及整复外科大楼
5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中国著名口腔颌面疾病诊治中心之一
6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国内领先
口腔病理
国内口腔病理每年诊断量居首位
7
内容
• 工作背景 • 涎腺肿瘤病理诊断思路 • 常见恶性涎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新类型肿瘤列举
8
涎腺病变(包括涎腺肿瘤)
47
巨检
高度恶性 • 界限不清,侵入邻近组织 • 切面常为实性,灰白,质硬 • 也可见囊性变,常可见出血
和坏死
黏液表皮样癌
48
组织发生
黏液表皮样癌
↗ 表皮样细胞 → 鳞状细胞 排泄管储备(干)细胞 → 中间细胞 → 黏液细胞
↘ 透明细胞
49
组织学表现
黏液表皮样癌
肿瘤无包膜,有界限或侵袭性生长
• 肿瘤组织内可见透明细胞、 嗜酸细胞、皮脂腺细胞
60
腺泡细胞癌 病理
巨检 • 圆形或分叶状,常有包膜,但不完整 • 剖面实性,红、褐色 • 可见坏死和囊性变
61
组织发生
闰管储备细胞
腺泡细胞癌
腺泡样细胞 闰管样细胞 空泡细胞(细胞内脂滴, 部分为细胞间空隙) 透明细胞 腺细胞(非特异性)
肌上皮细胞(无/少) 肿瘤性细胞外基质(无)
隙外周形成假囊腔, 腔内为 肌上皮细胞分泌的基底膜样物 质,形成筛孔样图像
腺样囊性癌
40
组织学表现
腺样囊性癌
筛状型
• 没有真性腺腔,缺乏微绒毛和顶端连接复合体
• 假的管腔内可见嗜碱性的黏液样物或嗜酸性的玻璃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