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中医部分 中药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3.热淋涩痛
煎服,6~15g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药名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穿心莲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燥湿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浮萍
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
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
3. 风疹瘙痒;4.水肿尿少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
1.温病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喘证;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煎服,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4.咽喉肿痛,小儿热疮,痱子;
煎服,6~15g;
&连翘
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无论风寒风热,均易配伍选用
&防风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1.外感表证;
《中药学》完整版电子书
《中药学》完整版电⼦书中药学跳转到:导航, 搜索《中药学》,药学著作。
南京中医学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
这是⼀部较系统整理古代中药学的教材。
共分篇。
上篇总论中药简史及炮制、制剂等基本知识。
中篇各论部分收录药约560种,分别介绍其产地、科属、药材、性味、归经、主治、功⽤、古⼈论述等,并各附有⽣药形态图。
下篇附录古代⽂献资料作为参考。
1959年由⼈民卫⽣出版社出版。
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多数,使⽤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
这些药物的应⽤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化、⾃然资源等⽅⾯的若⼲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形式,所以中国⼈民把它你为“中药”。
⽽“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
“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法等知识的⼀门学科。
⼏千年来,中草药⼀直被中国⼈民⽤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具,⽇渐积累宝贵的⽤药知识,并形成⼀整套中药理论体系。
在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关于药物的⽂字记载。
到了东汉末期(公元⼆世纪),中国第⼀部药典--《神农本草经》诞⽣。
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书中还简要⽽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从⽽发展了药物加⼯技术。
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种。
⼜创⽤药物按⾃然属性分类的⽅法。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李励、苏敬等⼈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
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药物达844种。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概括为⼗类,从⽽提出了著名的“⼗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
该书收载药物达⼀千四百种。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疗法。
中药学教材电子版
中药学教材电子版介绍中药学是指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的学科。
中药学教材是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的基础教材之一,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中药的标本鉴定、质量评价、生药加工及中药组方等技术和方法。
本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药学教材的电子版及其优势。
电子版教材的定义电子版教材是指将纸质版教材制作成电子格式的教材,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和学习。
中药学电子版教材的优势便携性中药学电子版教材可以在多种电子设备上使用,如电脑、平板和手机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学习,不再受纸质教材的限制,方便携带和随时随地学习。
可搜索性电子版教材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功能快速定位所需内容。
学生可以使用搜索功能,快速找到相关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支持中药学电子版教材可以支持多种多媒体形式,如音频和视频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频的方式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
更新方便中药学电子版教材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更新,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内容。
教材作者可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电子版教材进行修订和更新,保持教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互动性中药学电子版教材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练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功能与教材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获取中药学电子版教材获取中药学电子版教材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图书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借阅或下载相关电子版教材。
2.在线教育平台:许多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中药学电子版教材的下载或在线阅读服务。
3.教材出版社网站:一些教材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提供了中药学电子版教材的购买或免费下载。
建议学生在获取中药学电子版教材时,确保教材来源可信,以获得准确、完整的教材内容。
结论中药学电子版教材以其便携性、可搜索性、多媒体支持、更新方便和互动性等优势,成为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中药学电子版教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a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桃仁、 红花、穿山甲 –下瘀血汤
b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赤芍、当归、桃仁 -复元活血汤
c血瘀经闭-桃核承气汤
医学课件
36
4清热解毒 • 痈疮肿毒、丹毒 • 肠痈腹痛-大黄牡丹皮汤 • 烫火伤-配地榆、麻油外敷 • 5清泄湿热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消食积(全 消)
开胃健脾、散寒解 表
6 ~ 15
鸡内金
甘,平
消食积(全 消)
医学课件
开胃健脾、涩精止 遗、散结石
3 ~ 10
22
六催吐药
凡具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 作用,祛除胃内容物或毒物的药物称催吐 药或涌吐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宿食停胃或误食毒物。 本类药物全部具有毒性,只能短暂使用, 中病即止,不可连服。
医学课件
37
大黄
[用法用量]煎服 3~10克 攻下通便用生 大黄,后下。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 用大黄炭,同煎。
2散寒解表 用于食滞伴有感冒者
3止泻 治食积腹泻神曲炒焦用,
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炒焦
[用法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17
医学课件
18
麦芽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胃、肝经。
医学课件
19
麦芽
[功效主治] 1消食健胃 能助消化淀粉类食物,以面 食类为主,与神曲、陈皮同用。小儿消化 不良、吐乳、疳积用之。 2回乳 用于妇女断乳,以生麦牙60~120 克煎服。 3疏肝行滞 用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pdf-2024鲜版
评估中药的毒性作用,包括急性毒 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等,以确 保用药安全。
32
中药临床应用研究
辨证论治研究
探讨中药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即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信息,选择合适的 中药进行治疗。
个体化治疗研究
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研究如何 制定个体化的中药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汤剂
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吸收 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等优点。
散剂
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具有 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
丸剂
指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等作为赋形剂制 成的固体剂型。具有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节省药材等优点。
一般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辛温发散 药更应热服;特殊情况下也可冷服, 如热性病用寒药可冷服;治真寒假热 证用热药可冷服;止血药可用凉开水 调服等。
注意事项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 化,影响疗效;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 则;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某 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 处方上需加以注明,有先煎、后下、 包煎、另煎、溶化(烊化)、泡服、 冲服等。
04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 皮、赤芍等,用于血 热证。
2024/3/28
14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等,用于实热积 滞证。
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等,用于水肿、 臌胀等证。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等,用于肠 燥便秘证。
2024/3/28
15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完整版)中药学
麸、土、米:降低刺激性,提高疗
效
与砂、滑石 烫炒:使药物酥脆, 哈粉同炒 易于煎出 有效成
分,便于服用。
炒黄:用文火至药物表面微黄
炒焦:用武火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 内部颜色加深,并有悠香气者。
炒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部分炭化, 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即
存性)者。
2.炙: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称为炙—— 常用液体辅料及作用
本质的区别,可以统一于中药的概念之中。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 的药物,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 的地域性,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
2、现代——“中药学”
广义:有关中药的一切学问 中药学 狭义:
广义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植物 分类、生长环境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种类、化学 结构、化学特性、提取分离法
广东:陈皮、化橘红、藿香、高良姜、 砂仁、草豆蔻、芦荟;
甘肃:当归、黄芪、锁阳; 内蒙古:黄芪、肉苁蓉、甘草; 宁夏:枸杞子; 山西:党参;
河北(承德):黄芩; 河北(易县):知母; 浙江:香附、白芍、白术、杭菊花、浙
贝母、杭白芷、台乌、延胡索;
安徽:牡丹皮; 云南:茯苓。 西藏:冬虫夏草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姜汁:药物用姜汤拌炒至干燥微香即得, 姜用量为6%—10%(姜汤用水为姜的8~ 10倍,浓缩至4—2倍),入中焦,散寒、 止呕、解毒。
中药鉴定学:研究鉴别植物药的内部构造、 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 确定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学:研究中药加工成饮片的方法、 工艺、标准及其成分变化
中药制剂学: 研究将中药制成中成药 的方法、工艺流程
中药制剂分析:分析中成药的化学成分、 确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中药学》打印版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学整理资料电子版
中风口,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眩晕,瘰疬痰核蛇咬惊痫抽搐,风中经络,口,风热头痛,风疹瘙痒,痰核瘰疬药物比较1、麻黄、桂枝、香薷共性:散太阳经之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风寒表证。
麻黄用于冬季外感,表实无汗,宣肺平喘。
香薷用于夏季外感,表实无汗,祛暑化湿。
桂枝用于有汗无汗均可,温通经脉。
2、桑叶,菊花两者都能清泄肺肝,故外感风热,目赤肿痛常相须为用,肺燥咳嗽用桑叶而非菊花,菊花常于平肝明目。
3、石膏,知母均能清气分火热,知母长于滋阴,用于里热轻津之伤者。
石膏长于清热,用于里热重两津未伤。
4、黄芩,黄连,黄柏三者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治上焦,偏于泻肺火,又能安胎凉血止血。
黄连治中焦,偏于泻心胃火,除烦止呕。
黄柏治下焦,偏于泻肾火,退虚热。
5、独活,羌活二者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挟湿地表证和风湿痹证。
羌活辛温燥烈,发散强,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及痹证偏于上半身者。
独活微温,辛散力缓,善驱在里之风寒湿邪,多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6、附子,干姜二者均可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回阳救逆附子强于干姜;疏风散寒干姜胜于附子。
7、大蓟,小蓟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用于血热出血,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大蓟强于小蓟,以吐血咳血及崩漏为佳。
利尿消肿,利湿退黄小蓟强,以血尿、血淋为佳。
8、川芎,丹参川芎,辛温,寒凝血瘀,气滞为好,祛风止痛,善治头痛及风湿痹痛。
丹参,凉血消痈,治热入营血之痈毒。
9、半夏,天南星均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半夏辛散专走肠胃,止呕,去肠胃湿痰效果好。
天南星温燥性强于半夏,专走经络,主入肝经,善治经络风痰。
10、川贝,浙贝,均能清热化痰,解毒散结,治疗热燥和痈毒,川性凉甘,长于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阴虚久咳不止。
浙苦寒重,开泻力大,长于清火散结,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之肺热咳嗽及瘰疬疮痈之症。
11、桑白皮,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痰热痈肺,咳嗽喘满及水肿等实证。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中药学完整课件
【预防措施】
1. 遵守炮制: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 用的特殊要求。
2. 控制剂量: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 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 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 早诊断、早处理。
中药的应用
配伍
【配伍】 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七情】 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 之间配伍规律的七种情况。
动物药(全虫、内脏、皮、骨、器官 甲片、粪便等)
矿物药(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碳 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这是其他 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 占据垄断优势。
牛黄
朱砂
代赭石
中药的炮制
炮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药材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加 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经过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 材的特殊处理。也称“炮炙”。
等作用,适用于阴寒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
【概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又包括
淡、涩两种药味。 【确立依据】
1. 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感觉之味 2. 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功能之味
【作用※及适应证】
1. 辛: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适用于表证
相杀指二药合用,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害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相恶】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指两药合用后,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完整版)中药学表格[全
苦微寒,肝
清肝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苦、寒,肺、胃、胆、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1、善清上焦湿热(心、肺);2、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炒,止血炭炒。
黄连
苦、寒,心、肝、胃、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2~5g,善清中焦湿热,尤为湿热泻痢的要药
黄柏
苦、寒,肾、
膀胱、大肠
1、疏散风热用黄菊花(杭菊花,味苦);
2、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滁菊花,味甘)。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治风热上扰,目赤肿痛,目昏多泪;诸阳不升,目生翳障,耳聋耳鸣等,善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退热生用,疏肝醋炙,升阳蜜炙,行经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拌炒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的六大功效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治疗气滞痰凝的梅核气;
2、治疗鱼蟹中毒,可单用至30~60g,不宜久煎;
3、苏叶长于发汗解表,苏梗长于理气安胎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呕家圣药”;2、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之轻证;
3、误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发麻者,食鱼蟹中毒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不宜久煎;
2、“夏月麻黄”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1、不宜久煎
2、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中药学概述•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药基础理论体系目录•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未来发展与挑战中药学概述中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学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药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地位作用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意义方法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草药资源概述中草药资源的定义01中草药资源的特点02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03常见中草药种类及功效如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具有补肾强腰、清热燥湿等功效。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等功效。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等功效。
草药木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矿物药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采集方法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片、晒干、炒制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
贮藏方法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
中草药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可持续利用策略中药基础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中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如寒凉药治热证、温热药治寒证等。
五行养生法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金木水火土,代表不同的体质、脏腑和中药属性。
药物分类中药按阴阳属性分类,如阳性药物多具有发散、上升、温热等作用,阴性药物多具有收敛、下降、寒凉等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药学中应用经络系统中药归经原理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药物归经根据药物归经原理,将中药分为不同的归经类别,如肝经药、心经药、脾经药等。
脏腑功能可治疗肺虚证、清心药可治疗心火亢盛等。
脏腑经络理论与药物归经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中药的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如升阳药可提升阳气、降火药可降火下行等。
中药学目录
第1页:01.绪言第2页:02.总论、第一章:中药知识的..第3页:03.中药学的发展第4页:04.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第5页:05.中药材的储存、中药的炮制..第6页:06.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第7页:07.中药的性能:概述第8页:08.中药的性能:四气(一)第9页:09.中药的性能:四气(二)、..第10页:10.中药的性能:五味(三)、..第11页:11.中药的性能:归经(二)、..第12页:12.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第13页:13.中药的性能:毒性(二)、..第14页:14.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第15页:15.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第16页:16.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第17页:17.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第18页:18.解表药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第19页:19.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第20页:20.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第21页:21.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第22页:22.细辛苍耳子辛夷蒿本第23页:23.发散风热:桑叶菊花蝉蜕蔓..第24页:24.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第25页:25.清热泻火:石膏知母第26页:26.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戛火..第27页:27.清火燥湿:黄芩黄莲黄柏龙..第28页:28.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板蓝..第29页:29.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第30页:30.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第31页:31.清热凉血:生地黄玄参牡丹..第32页:32.清虚热:青蒿地骨皮白薇银..第33页:33.泻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A 第34页:34.攻下药大黄(二)芒硝第35页:35.攻下药番泻叶芦荟,峻下逐..第36页:36.峻下逐水:芜花牵牛子商陆..第37页:37.祛风湿散寒药概述第38页:38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第39页:39.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第40页:40.祛风湿强筋骨:五加皮桑寄..第41页:41.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第42页:42.利水退肿药:茯苓猪苓泽泻..第43页:43.意苡仁B利尿通淋药:车前..第44页:44.利水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第45页:45.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46页:46.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第47页:47.行气药:青皮枳实木香沉香..第48页:48.行气药:薤白柿蒂消食药概..第49页:49.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第50页:50.驱虫药:鹤草芽槟榔雷丸鹤..第51页:51.凉血止血药概述及药:大蓟..第52页:52.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五灵..第53页:53.活血止痛药:延胡索郁金姜..第54页:54.活血调经药概述及药:丹参..第55页:55.活血疗伤药概述及药:土鳖..第56页:56.化痰药概述及药:半夏第57页:57.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第58页:58.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第59页:59.止咳平喘药概述及药:苦杏..第60页:60.止咳平喘药:批把叶桑白皮..第61页:61.安神药概述及药:酸枣仁柏..第62页:62.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第63页:63.平肝潜阳药概述及药:石决..第64页:64.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第65页:65.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第66页:66.开窍药概述及药:麝香冰片..第67页:67.补虚药概述、补气药概述及..第68页:68.补气药:人参(二)西洋参..第69页:69.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第70页:70.补气药:大枣蜂蜜饴糖。
中药学pdf
中药学pdf
中药学pdf
一、中药的性质
1.中药的种类:中药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植物药和动物药,还包括矿物药,发酵药及其他药物。
2.药物来源:中药材大多收集于天然界,比如植物药从植物体,流质或矿物中收集,动物药从动物体或动物制品中获得,其他药物来源包括
发酵药物、微生物及新技术合成的药。
3.药物的生产:中药打碎炮制、浸泡发酵、蒸馏提取、熬制分离等传统工艺生产,也有新型工艺获得现代中药。
二、中药成份
1.植物药:主要含有甙类、皂质素、黄酮类、挥发油、微量元素、醇油、糖苷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2.动物药:主要由脏器(肝脏、细胞、腺体)、腺体制品(皮毛、血清、血液)等构成。
3.矿物药:包括软骨石、钙化物、碳酸钙、硅矿物、硼矿物、硫矿物及
硫酸盐等。
4.其他药物:包括发酵药物、微生物及新技术合成的药物等。
三、中药的功效
1.主治病症:中药的功效多样,基本上可以被应用在所有的疾病中,包括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结缔组织病、消炎、止血、补血、止泻、安神、镇咳、消热、抗癌等。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药中的活性物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细胞免疫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3.脱病恢复: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内环境、消毒杀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可以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对慢性病和重症病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4.防治病毒:中药可以抑制和杀灭病毒,抑制它们的复制,且没有副作用,当细菌对常用细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时,中药也可以起到防治病毒的作用。
电子书中医部分中药学
电子书中医部分中药学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第三篇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执业2001);如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归肺脾经(助理2001/2003),蝉蜕能治疗风热感冒、急慢惊风,归肺肝经(助理2000)。
●升降浮沉:药性升浮一般主上行向外,多为具有升阳、开窍、祛风、散寒、解表、透疹、涌吐等功效的中药(执业2005);药性沉降一般主下行向内,多为具有潜阳、平喘、利水、止呕、通便、清热、利尿、安神、熄风、消积、补虚、止血、敛汗等功效的中药(助理2006)。
中药的配伍●中药配伍的内容⏹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中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助理2001/2003)。
⏹相畏即一种中药的毒烈之性或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中药减轻或消除(执业2006)。
如生半夏的毒烈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谓生半夏畏生姜(执业2001)。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助理2002/2004)。
中药的用药禁忌●十八反的内容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瓜蒌壳、瓜蒌仁、瓜蒌根)、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执业2001/2002/2003,助理2002/2004)。
●十九畏的内容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执业2002/2003/2004/2006)。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包煎有毛,易刺激咽喉的中药,如旋覆花、辛夷(执业2004/2005),再如气腥臭、易碎之五灵脂(执业2005)。
解表药●解表药的功效和应用:解表药多具有辛味(执业2002/2004)。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二、四气的确定
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言的,从药物的治 疗效应当中概括出来的。
减轻或消除热证 寒凉药 减轻或消除寒证 温热药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31
31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升浮
清热、泻下、安神、止呕、止咳
沉降
42
三、影响因素
炮制和配伍。
荆芥 炮制
荆芥炭
祛风解表 收敛止血
升浮 沉降
43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用 药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广义:是药物的偏性,毒药就是所有的药物。
44
二、影响因素
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判藜芦。
58
58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59
59
二、妊娠禁忌
禁用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的药。 如巴豆、大戟、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
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活血化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
滑利类药物。 如牛膝,大黄、枳实,附子等。
60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汤剂特殊煎法
1.先煎 有效成分难溶 如矿物、动物角类 久煎可降毒 如川乌、附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执业2001);如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归肺脾经(助理2001/2003),蝉蜕能治疗风热感冒、急慢惊风,归肺肝经(助理2000)。
●升降浮沉:药性升浮一般主上行向外,多为具有升阳、开窍、祛风、散寒、解表、透疹、涌吐等功效的中药(执业2005);药性沉降一般主下行向内,多为具有潜阳、平喘、利水、止呕、通便、清热、利尿、安神、熄风、消积、补虚、止血、敛汗等功效的中药(助理2006)。
中药的配伍●中药配伍的内容⏹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中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助理2001/2003)。
⏹相畏即一种中药的毒烈之性或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中药减轻或消除(执业2006)。
如生半夏的毒烈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谓生半夏畏生姜(执业2001)。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助理2002/2004)。
中药的用药禁忌●十八反的内容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瓜蒌壳、瓜蒌仁、瓜蒌根)、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执业2001/2002/2003,助理2002/2004)。
●十九畏的内容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执业2002/2003/2004/2006)。
/fudao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包煎有毛,易刺激咽喉的中药,如旋覆花、辛夷(执业2004/2005),再如气腥臭、易碎之五灵脂(执业2005)。
解表药●解表药的功效和应用:解表药多具有辛味(执业2002/2004)。
⏹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止咳平喘:用于多种喘咳:用于风寒外束之喘咳;用于热邪壅肺之喘咳;用于寒饮内停之喘咳;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兼表证者(执业2001/2005,助理2002/2004)。
⏹桂枝--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
本品发汗力缓,无论表有汗,还是表实无汗皆可应用;温经通阳:用于风寒湿痹证;用于心阳虚之心动悸、脉结代;用于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用于胸痹;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执业2005/2006,助理2001/2003)。
⏹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助理2001/2003/2005/2006)。
⏹荆芥--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
本品药性平和,微温不烈,故风寒、风热表证皆可应用;透疹止痒:用于麻疹⏹白芷--擅治阳明经头痛(助理2005)。
并能够燥湿止带(执业2002/2003/2004)。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夏季乘凉,过食生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执业2001/2002/2004)。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用于风寒头痛、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助理2001/2003)⏹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执业2002/2003/2004,助理2001/2003)。
⏹薄荷--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清利头目利咽: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透疹解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
(执业2005/2006,助理2002/2004)。
⏹蝉蜕--归肺、肝经(执业2001,助理2000)。
⏹牛蒡子--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解毒透疹: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等证;利咽消肿: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咽喉肿痛;用于痈疮肿毒、痄腮喉痹。
(执业2002/2004,助理2000)。
⏹葛根--发表解肌: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执业2002/2003/2004);葛根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助理2005)。
/fudao⏹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外感风热之头昏头痛及偏头痛;用于风热上扰之目昏或目赤肿痛、多泪;祛风湿: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
(执业2000、助理2001/2003)。
清热药●清热药的功效和应用⏹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执业2002/2004)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用于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疹;用于肺热喘咳痰稠、发热、气喘;用于胃火牙痛、头痛;收湿敛疮(煅):用于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湿疹。
煅石膏研末外用(执业2001,助理2005)。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执2002/2003/2004);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用于肺热喘咳;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燥咳;用于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证;用于消渴症(助理2001/2003)。
◆栀子--泻火除烦:用于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高热等证。
本品善泻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执业2000/2006,助理2000)。
◆夏枯草--清肝火: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用于肝阴不足之目珠疼痛;散郁结:用于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执业2000,助理2000)。
◆芦根--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之烦热口渴;用于肺热咳嗽及肺痈咳吐脓痰;除烦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利尿,用于热淋涩痛(执业2000/2001/2005,助理2000/2002)。
⏹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湿温、黄疸、泄痢、热淋等各种病证。
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泻火解毒用于肺热咳嗽;用于热病烦渴、面赤便秘;用于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用于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助理2002/2004/2006)。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而泻肺火,用于肺热咳嗽,还具有止血,清热安胎作用,用于吐及热病心烦;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而泻肾火,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湿热淋、足膝肿痛等证,还具有退虚热作用,用于阴虚发热(执业2002/2003/2004,助理2006)。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发热而微恶寒者;热入营血证;痈肿疔疮、肠痈、肺痈;热毒血痢(助理2002/2004)。
/fudao◆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用于热入营血之发斑、神昏、壮热、烦躁等证;用于血热毒盛之丹毒、痄腮、喉痹、口疮、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证(助理2002/2004)。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血。
为治肺痈之要药;用于肺热咳嗽;用于热毒疮疡;利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助理2002/2004)。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用于咽喉肿痛;用于痰盛之喘咳(执业2002/2003/2004,助理2002/2004)。
◆贯众--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毒发斑;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杀虫,用于治疗虫疾(执业2002/2004,助理2000)。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执业2000,助理2001/2003)。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执业2003);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尿血、出血(执业2003)。
◆玄参--清热凉血:用于邪热入营之身热夜甚,心烦口渴;用于热陷心包之神昏谵语;用于温病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疹;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阴之口渴便秘;用于消渴证;用于痨嗽咳血、骨蒸痨热;解毒散结: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脱疽、咽喉肿痛等证(执业2005,助理2001/2002/2003/2004)。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助理2002)。
泻下攻积:大黄苦寒沉降,有较好的泻下作用,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为治积滞便秘的要药,尤以热结便秘为宜。
用于热结便秘;用于冷积便秘;用于湿热痢疾初起;用于食积腹痛,泻而不爽;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牙龈肿痛;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解毒:用于痈疮肿毒;用于肠痈腹痛;用于水火烫伤;活血化瘀:用于瘀血之产后腹痛、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等证;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淋证(执业2000,助理2001/2003)。
⏹芒硝--泻下软坚:用于热结便秘;清热: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用于目赤肿痛;用于乳痈初起(可回乳)(助理2005)。
⏹攻下药比较:大黄泻下用生,止血用大黄炭(助理2005);芦荟不入汤剂,入丸散服,具有泻下,清肝,杀虫功效(执业2005)。
●润下药⏹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用于肠燥便秘、水肿、脚气水肿(执业2000/2001)。
●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胸水、腹水;消肿散结,用于痈疮肿毒,风痰癫痫(执业2002/2003/2004,助理2002/2004)。
/fudao⏹甘遂巴豆: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生品只供外用(助理2002);巴豆入丸散,多制成霜剂,以减低毒性(助理2005/2006)。
⏹独活--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证。
性善下行,主入足少阴肾经,故尤宜治下半身的风湿痹痛;解表:用于风寒挟湿的表证(执业2002/2003/2004,助理2002/2004/2005)。
⏹木瓜--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证、筋脉拘急、脚气肿痛。
本品味酸入肝经,益筋和血,善于舒筋活络,尤治筋脉拘急,为治筋脉拘急之要药;化湿和胃:用于吐泻转筋(助理2001/2003)。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治游走性关节疼痛尤为适宜;治骨哽:用于诸骨哽咽(执业2006,助理2005)。
⏹防己--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湿痹证。
本品性寒,尤适用于湿热痹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痰饮(助理2002/2004)。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证,筋脉拘急。
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下肢痿弱,小儿行迟;利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执业2002/2003/2004)。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执业2006,助理2001/2002/2003)。
⏹桑寄生与五加皮性能功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均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用于风湿痹证,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执业2006);不同点:桑寄生兼具安胎功效,用于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五加皮兼具利水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执业2000)。
化湿药●化湿药的功效和应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执业20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