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及异常数据判断分析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环境监测数据是衡量和评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监测数据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浓度、气候变化等信息,为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监测数据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可能会对环境监测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一、异常数据的定义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指的是与正常规律相悖的数据,即明显偏离正常数值范围的数据。

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仪器故障、操作失误、环境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污染物的异常排放或污染事件所致。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异常数据,都需要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二、异常数据的分析方法1. 数据分布分析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常用的方法有绘制箱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通过这些图表可以直观地查看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找到异常数据的存在。

2. 趋势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异常趋势。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趋势,可能是由于环境污染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所致,这时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寻找异常数据的原因。

3. 相关性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往往是多个指标的综合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发现异常数据。

如果某些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发生变化,可能是异常数据的表现,需要及时进行分析。

4. 质量控制分析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是异常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数据,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分析包括数据审核、数据核查、数据比对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数据。

三、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排除发现异常数据后,首先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排除,将异常数据从数据样本中剔除。

排除异常数据的方式可以是根据专业经验判断数据是否合理,也可以是根据统计学方法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2. 数据修正对于异常数据,有些可以进行修正,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是保障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中异常数据的定义、原因和处理方法,以及异常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与正常环境监测数据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的数据点或者数据集合。

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仪器故障、人为误操作、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环境监测数据而言,异常数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监测结果的失真,影响环境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三、异常数据的原因1. 仪器故障:仪器的故障可能导致数据采集的不许确性,例如传感器的漂移、校准不许确等。

2. 人为误操作:操作人员在采集环境监测数据时可能存在误操作,例如操作不当、数据录入错误等。

3. 环境变化:环境本身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数据的异常,例如突发的气候变化、污染源的变化等。

四、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验证:对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检查。

可以通过比对其他站点的数据、历史数据或者参考标准值等进行验证。

2. 数据清洗:对异常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剔除无效数据、修正错误数据和填补缺失数据等。

可以采用插值法、平滑法或者其他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清洗。

3. 异常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异常数据的特征提取、异常数据的分类和异常数据的趋势分析等。

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方法或者其他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异常数据分析。

4. 异常数据处理:根据异常数据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重新采集数据、修正数据或者剔除异常数据等。

五、异常数据处理的重要性1. 提高数据质量:处理异常数据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减少误差和偏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保障环境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异常数据的存在会影响环境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处理异常数据可以减少评估结果的偏差,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3.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及时处理异常数据可以减少数据处理的工作量,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环境保护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操作错误或环境突发事件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异常数据的识别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异常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数据等步骤。

通过预处理,可以减少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识别异常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极差等。

通过计算这些统计指标,可以找出与其他数据相比较明显不同的数据点,从而初步识别异常数据。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另一种有效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

通过绘制散点图、折线图、箱线图等图表,可以直观地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

同时,还可以利用颜色编码、标记等方式突出显示异常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异常数据的分析1. 异常数据的原因分析对于识别出的异常数据,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设备故障、环境变化、人为操作错误等。

通过分析异常数据的产生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修正。

2. 异常数据的影响评估异常数据可能对环境监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评估其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误差传播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异常数据对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决策。

3. 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数据,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删除异常数据、替换异常数据、插值填补等。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特点、异常数据的原因以及后续分析和决策的需求。

四、异常数据处理的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假设在某一天的监测数据中发现了一个异常值,超过了正常范围。

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发现异常值是由于设备故障导致的。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在环境监测中,异常数据是指与正常数据明显偏离或者不符合预期的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采样过程中的干扰等原因导致的。

对于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异常数据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例如绘制趋势图、柱状图、箱形图等,以便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异常情况。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点。

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是真实的异常数据。

可以借助规则判断,例如判断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标准偏差、判断是否连续出现异常值等,以确定异常数据的有效性。

然后,对于确定是异常数据的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即将异常数据从数据集中删除。

可以采用简单的3σ或4σ方法,将超过3或4倍标准差的数据视为异常数据,然后进行删除处理。

另一种处理方法是进行数据插补,即根据其他数据的趋势和规律来填充异常数据。

可以采用移动平均法、线性插值法、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来进行插补。

应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验证,以确保处理过程的有效性。

可以重新绘制数据图表,观察处理后的数据是否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变得更加平滑和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异常数据分析和处理时,应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并兼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应当结合实际场景和专业知识,避免过度处理和数据误删,以免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

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引言概述:环境监测数据在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以及提供科学依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环境监测数据中可能存在异常数据。

准确分析和处理这些异常数据对于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异常数据的定义和分类1.1 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指的是与其他数据点相比,具有明显偏离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是由于仪器故障、人为误操作、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1.2 异常数据的分类根据异常数据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随机异常和系统性异常。

随机异常是指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异常,其分布没有明显规律;而系统性异常是由于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异常,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3 异常数据的影响异常数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数据,将导致数据的偏差和误判,进而影响环境保护和决策的准确性。

二、异常数据的检测方法2.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常用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数据的分布、均值、方差等统计指标,可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检验、标准差检验、箱线图等。

2.2 模型方法模型方法是基于建立数学模型来检测异常数据的方法。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拟合,然后比较实际数据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2.3 时间序列方法时间序列方法是针对时间相关的数据进行异常检测的方法。

通过分析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征,可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常用的时间序列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季节性分解等。

三、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3.1 数据修正对于一些明显的异常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修正的方式进行处理。

修正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替换为合理的数值,也可以是根据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插值或拟合。

3.2 数据剔除对于一些无法修正的异常数据,可以选择将其剔除。

在剔除异常数据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判断和依据,避免过度剔除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地开始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数据是对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的客观反映,对于科学分析和评价环境状况非常重要。

在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对于环境状况的准确评价产生了影响。

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于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十分必要。

异常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常数据,并进行对比和验证。

常用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均值判断法、极差判断法和样本标准差判断法等。

均值判断法是根据数据的均值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当数据值与均值之间的差距超过一定的标准差时,可以将其判定为异常数据。

极差判断法是根据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进行判断,当差距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可以将其判定为异常数据。

样本标准差判断法是根据数据的标准差进行判断,当标准差与均值之间的比值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可以将其判定为异常数据。

异常数据处理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或排除,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常用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删除法、修正法和插补法等。

删除法是将异常数据直接删除,不纳入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范围内。

修正法是根据异常数据与其他正常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将异常数据进行修正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

插补法是根据异常数据前后的数据进行插补,以填补异常数据的缺失,然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进行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和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需要建立合理的异常数据判断和处理方法,以提高分析和处理的准确性。

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验证和审查,以确保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及时处理异常数据,以避免对环境监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还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存档机制,以备后续的数据使用和检索。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为科学分析和评价环境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估和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各种原因,监测数据中可能存在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会对环境评估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因此,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指的是与其他数据点相比较具有明显偏离的数据点,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设备故障、人为干扰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三、异常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指标,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箱线图、正态分布检验、Z-Score方法等。

2. 时间序列方法时间序列方法适用于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数据,可以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进行预测和比较,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常用的时间序列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等。

3. 空间插值方法空间插值方法适用于具有空间相关性的数据,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插值模型,对数据进行插值和比较,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等。

四、异常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修正对于明显的异常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修正的方式进行处理。

修正方法包括替换异常值、插值填充、平滑处理等。

修正数据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可信度和合理性。

2. 数据剔除对于无法修正的异常数据,可以选择将其剔除。

剔除异常数据时需要考虑数据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以及剔除对结果的影响。

3. 数据分析对于异常数据,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探索异常数据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找出异常数据的潜在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通过统计方法和时间序列方法对数据进行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首先,计算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绘制箱线图,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然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进行预测和比较,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改善。

然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有时会浮现异常数据,即与正常情况明显不符的数据。

本文将针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与分类1. 异常数据定义:异常数据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与正常情况明显不符的数据。

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2. 异常数据分类:根据异常数据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异常数据分为以下几类:(1) 离群值:指与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偏离的数据点,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或者设备故障引起的。

(2) 超出范围值:指超出了设定的监测范围的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者环境变化引起的。

(3) 数据缺失:指在监测过程中浮现的数据缺失情况,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者数据采集错误导致的。

三、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1. 异常数据分析方法:(1) 离群值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如3σ原则、箱线图等,识别离群值。

对于离群值,可以进行数据平滑处理或者剔除。

(2) 超出范围值检测:根据监测范围设定的上下限,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判断。

对于超出范围值,可以进行数据修正或者剔除。

(3) 数据缺失检测:通过观察数据采集过程,判断数据缺失的原因。

对于数据缺失,可以进行插补或者重新采集。

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平滑处理:对于离群值,可以使用滑动平均、中位数平滑等方法进行处理,以减小其对整体数据的影响。

(2) 数据修正:对于超出范围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如根据历史数据趋势进行插值或者校正。

(3) 数据剔除:对于无法修正或者平滑处理的异常数据,可以将其剔除,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插补:对于数据缺失,可以使用插值方法进行数据填补,如线性插值、多项式插值等。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评估和保护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异常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或者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

本文旨在介绍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以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异常数据的识别1. 数据质量控制在进行异常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这包括检查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缺失值或者异常值等。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或者数据可视化工具来匡助识别数据质量问题。

2. 数据异常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与其他数据点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的数据点。

可以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监测指标的关联性等因素来定义异常数据。

常用的方法包括3σ原则、箱线图等。

三、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1. 异常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方法:可以使用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如果数据点与平均值相差超过3倍标准差,则可以被认为是异常数据。

(2)趋势分析: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例如,如果数据呈现非线性或者突变的趋势,可能存在异常数据。

(3)关联性分析: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数据。

例如,如果温度和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某个数据点的温度异常,可能是异常数据。

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修正:对于已经确认为异常数据的情况,可以进行数据修正。

修正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使用平均值、中位数等替代异常数据。

(2)数据删除:对于无法修正或者无法确定修正方法的异常数据,可以考虑将其删除。

删除异常数据时,需要注意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数据标记:对于无法删除的异常数据,可以将其标记为异常值,以便在后续分析中进行特殊处理。

四、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例以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为例进行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1. 数据质量控制:检查数据是否完整,排除缺失值和异常值。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标准格式。

一、异常数据分析1. 数据采集:采集环境监测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数据。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缺失值处理等。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 数据统计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

4. 异常数据识别:通过设定合适的阈值或者使用统计方法,识别出异常数据。

常用的方法包括箱线图、3σ原则、Grubbs检验等。

5. 异常数据分类:将识别出的异常数据进行分类,包括孤立异常、集群异常、周期性异常等。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异常数据的特点和原因。

二、异常数据处理1. 数据验证:对识别出的异常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其真实性。

可以通过重复采样、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验证。

2. 数据修正:对验证后的异常数据进行修正。

修正的方法包括插值、平滑、替换等。

根据异常数据的特点和背景知识,选择合适的修正方法。

3. 数据分析:对修正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趋势分析、时空分析、模型建立等。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异常数据的原因和影响。

4. 结果评估: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异常数据处理的效果。

可以使用指标评估、模型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估。

5. 报告撰写:将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

报告应包括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处理过程、结果评估等内容。

三、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通过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发现了某一时段空气质量异常波动的原因。

经过验证和修正,最终确定了该时段的异常数据是由于附近工厂的排放问题所导致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工厂的排放超过了环保标准,对空气质量造成为了严重影响。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过程。

然而,在监测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异常数据,即与正常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偏差的数据。

异常数据的浮现可能会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指的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与正常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偏差的数据。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环境变化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

异常数据的存在会干扰正常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识别和处理。

三、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当数据与正常情况相比超出一定范围时,可以将其识别为异常数据。

2. 趋势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方法是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识别异常数据。

常见的趋势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挪移平均等。

当数据的变化趋势与正常情况明显不符时,可以将其识别为异常数据。

3. 模型方法模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识别异常数据。

根据已有的数据建立模型,并将新的数据与模型进行比较,当数据与模型的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时,可以将其识别为异常数据。

四、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使其符合正常数据的分布特征。

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包括删除异常数据、替换异常数据、插值等。

根据异常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清洗方法进行处理。

2. 数据修正数据修正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使其更接近正常数据的取值。

常用的数据修正方法包括基于统计规律的修正、基于模型的修正等。

根据异常数据的特点和背景知识,选择合适的数据修正方法进行处理。

3. 数据标记数据标记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可以将异常数据标记为特殊的数值或者添加额外的标识字段。

通过数据标记,可以方便对异常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是环境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环境监
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管理和决策具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于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是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异常数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数据异常的原因和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
理和修正。

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检测和识别。

一般来说,异常数据通常是指离群值或偏差值,与其他数据明显不相符。

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图形方法和专家意见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异常数据的检测。

统计方法包括均方差法、标准差法和箱线图法等,图形方法主要包括散
点图和曲线图等。

当异常数据被检测和识别出来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异常数据的原因多
种多样,可能是由于监测仪器的故障、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人为操作误差等。

对于监测
仪器故障引起的数据异常,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修和维护。

对于环境变化或人为操作误差
引起的数据异常,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确定异常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处理异常数据时,首先需要考虑是否需要修正。

对于那些明显错误的异常数据,应
予以剔除或修正。

修正异常数据时,可以选择替换为平均值、中位数或线性插值法等方法
进行修正。

对于那些不明确的异常数据,应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监测操作的规范化,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各种指标进行定期观测和数据收集的过程。

然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可能会对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环境评估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与其他数据点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的数据点。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设备故障、环境变化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

异常数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数据分析的误差,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异常数据分析方法1. 数据可视化通过绘制数据的图表,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异常数据的存在。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折线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通过观察数据图表,可以发现异常数据点的位置和数值。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

可以使用统计指标,如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如果某个数据点与其他数据点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可以将其视为异常数据。

3. 时间序列分析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可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检测异常数据。

常用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季节性分解等。

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四、异常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修正如果异常数据是由于测量误差或设备故障引起的,可以尝试对其进行修正。

修正的方法包括插值、平均值替代等。

通过修正异常数据,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2. 数据剔除对于无法修正的异常数据,可以选择将其从数据集中剔除。

剔除异常数据的方法包括删除、替换为缺失值等。

然而,剔除异常数据可能会导致数据量减少,从而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结果。

3. 模型建立对于复杂的异常数据,可以尝试建立模型来描述其生成机制。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对异常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发现某个时间点的PM2.5浓度与其他时间点相比明显偏高。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操作错误、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中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异常数据的识别1. 数据质量检查在进行异常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这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

例如,检查数据是否存在缺失值、数据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等。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识别异常数据的方法。

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指标,如均值、方差、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等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通过比较观测值与统计指标的差异,可以识别出异常数据。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一种直观的方式来识别异常数据。

通过绘制数据的图表,如折线图、散点图、箱线图等,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

异常值通常表现为与其他数据点明显偏离的点。

三、异常数据的处理1. 数据清洗异常数据识别后,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清洗。

数据清洗是指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删除或者替换的过程。

修正异常数据的方法包括插值、平均值替代、中位数替代等。

删除异常数据的方法包括直接删除异常值或者使用合理的删除规则。

替换异常数据的方法包括使用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或者使用相邻数据进行替代。

2. 数据修正在进行数据清洗时,有时候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

修正异常数据的方法取决于异常数据的原因和特点。

例如,如果异常数据是由于设备故障引起的,可以修复设备并重新采集数据。

如果异常数据是由于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通过重新操作来修正数据。

3. 数据分析异常数据处理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来分析数据,以获得更深入的结论。

例如,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来研究异常数据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聚类分析来发现异常数据的潜在模式。

四、异常数据的预防除了处理异常数据之外,预防异常数据的产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的过程。

在环境监测数据中,可能会存在异常数据,即与正常数据相比具有明显偏离的数据点。

异常数据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在一组数据中与其他数据相比具有明显偏离的数据点。

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对于环境监测数据而言,异常数据可能会导致误判环境状况、影响环境评估结果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三、异常数据的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等指标,通过与正常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偏离较大的数据点。

2. 趋势分析法: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如使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找出与趋势不符的数据点。

3. 模型分析法: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模型,如ARIMA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对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找出与模型预测值偏离较大的数据点。

四、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修正:对于明显偏离的异常数据,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或者根据相关规范进行修正。

修正方法可以包括数据平滑、插值、替代等。

2. 数据剔除:对于无法修正或者修正后仍具有较大偏离的异常数据,可以考虑将其从数据集中剔除,以避免对后续分析和评估产生影响。

3. 数据标记:对于异常数据,可以在数据集中进行标记,以便后续分析和使用时能够识别并加以注意。

五、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意义1. 提高数据质量:通过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因异常数据引起的误判和误导。

2. 保证环境评估的准确性:环境评估是基于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的,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保证环境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优化环境管理决策:异常数据的存在可能会对环境管理决策产生影响,通过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环境监测数据在如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及时发现环境中的异常情况。

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成为了环境监测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产生原因、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以及异常数据的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异常数据的产生原因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传感器故障:环境监测中使用了各种传感器来采集数据,传感器可能存在故障或者损坏,导致采集的数据出现异常。

2. 外部干扰:环境监测过程中,外部因素如天气、人为干扰等可能会对传感器进行干扰,使得监测数据出现异常。

3. 数据传输错误: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数据传输错误,导致监测数据异常。

4. 环境变化:环境本身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比如突发的自然灾害、人为污染等。

上述原因导致的异常数据会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

二、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在环境监测数据中,识别异常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1. 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曲线等方式对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观察数据的波动情况,可以初步发现异常数据。

2. 统计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的计算,通过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来识别异常数据。

3. 时间序列分析: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时间特征的分析,发现数据的周期性和趋势性,从而识别异常数据。

4. 模型识别:采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监测数据的模型,通过与模型预测值的比较,来发现异常数据。

上述识别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准确识别异常数据的目的。

三、异常数据的处理与利用1. 数据清洗: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和清洗,可以通过删除异常数据或者采用插值等方法来修复异常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污染的增加,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环境监测数据中常常存在着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会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就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一、异常数据的原因
1、人为因素。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有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例如人为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因素。

3、未知因素。

有些异常数据由于未知因素所导致,例如环境污染物的复杂性,以及有些设备可能存在的瑕疵等。

二、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
1、基于统计学的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对数据进行异常点识别。

2、基于模型的方法。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预测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并将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识别异常数据。

4、基于人工经验的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长期观察和总结,根据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识别异常数据。

1、剔除异常值。

当异常数据的数量不多时,我们可以将其从监测数据中删除,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2、拟合处理。

对于某些异常数据,我们可以采用拟合处理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离群点可以通过拟合曲线的方法替代。

3、填补处理。

对于一些异常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填补的方法来处理,例如通过均值、中位数等方法来填补缺失数据,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深入分析。

对于一些比较特殊或者复杂的异常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引言概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监测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异常数据的情况。

这些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或者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对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异常数据的定义与分类1.1 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与正常数据相比,具有明显偏离或者异常特征的数据。

它们可能是极高或者极低的数值,或者是与历史数据相比有明显变化的数据。

1.2 异常数据的分类根据异常数据的性质和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2.1 突变异常数据:指在短期内数值剧烈变化的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者突发事件引起的。

1.2.2 孤立异常数据:指与周围数据相比,单个数据点明显偏离的数据,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者人为误操作引起的。

1.2.3 长期异常数据:指在较长期范围内数值持续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可能是由于环境变化或者设备老化引起的。

二、异常数据的检测方法2.1 统计方法2.1.1 均值与标准差法:通过计算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将偏离均值超过一定倍数标准差的数据视为异常数据。

2.1.2 箱线图法:根据数据的四分位数和箱线图的规则,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2.1.3 残差分析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2.2 模型方法2.2.1 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模型,将实际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2.2.2 空间插值模型:通过将环境监测数据在空间上进行插值,比较观测值与插值值之间的差异,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2.3 专家经验法2.3.1 基于专家经验的判断标准: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制定一套判断异常数据的标准,进行人工判断和筛选。

三、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3.1 数据修正3.1.1 删除异常数据:对于确定为异常的数据,可以直接删除或者标记为缺失值。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进行定量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监测环境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环境的变化趋势,评估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本文将重点讨论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二、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与其他数据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的数据点。

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测量设备故障、人为干扰、自然变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

准确识别和处理异常数据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三、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之一。

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

通过计算数据与这些统计指标的偏差程度,可以判断数据是否异常。

例如,如果某个数据点与均值的偏差超过3倍标准差,则可以认为该数据点是异常值。

2. 算法方法除了统计方法,还可以利用各种算法进行异常数据识别。

常用的算法包括聚类、回归、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环境数据的变化趋势,然后将实际数据与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 规则方法规则方法是基于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异常数据识别。

例如,可以设置阈值,当数据超过阈值时即判断为异常。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合于某些特定的环境监测指标。

四、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修正当发现异常数据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修正的方法包括删除异常数据、用其他数据进行插值或者平均等。

具体修正方法应根据异常数据的原因和性质来确定。

2. 异常数据的原因分析对于异常数据,需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导致异常的具体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测量设备故障、环境变化、人为干扰等。

通过分析异常数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数据验证修正异常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验证,确保修正后的数据符合环境监测的要求和标准。

验证方法包括与其他数据进行比较、与历史数据进行对照等。

五、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案例以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假设某天监测到的某个监测点的PM2.5浓度远高于其他监测点的平均水平。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引言概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在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可能会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因此,对于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异常数据的定义与识别1.1 异常数据的定义异常数据是指与其他数据点相比存在显著偏离的数据点。

这些数据点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设备故障、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1.2 异常数据的识别方法(1)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偏差或标准差来判断是否为异常数据。

(2)模型方法:利用已有的数据模型来预测数据点的取值,如果实际取值与预测值相差较大,则可以判断为异常数据。

(3)专家知识方法:依靠领域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是否为异常数据。

1.3 异常数据的影响异常数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误导性的结果和错误的决策。

因此,准确识别和处理异常数据对于环境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二、异常数据分析的方法2.1 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数据的图表,如折线图、散点图等,可以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分布和趋势,进而识别异常数据。

2.2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如箱线图、离群点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数据。

2.3 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可以通过构建模型,如聚类、分类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数据。

三、异常数据处理的策略3.1 数据修正对于确定为异常数据的情况,可以通过修正数据的方法,如插值、平滑等,将异常数据修正为合理的数据。

3.2 数据删除对于无法修正或修正后仍无法满足要求的异常数据,可以考虑将其删除,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数据标记对于一些异常数据,可以对其进行标记,以便在后续的分析中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挑战与展望4.1 挑战(1)异常数据的识别准确性:由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复杂性,异常数据的识别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及异常数据判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22T14:11:35.917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1期作者:尹鹏[导读]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检测部门进行环境评价以及采取合理治理方案的关键。

鹤山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鹤山 529700 【摘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检测部门进行环境评价以及采取合理治理方案的关键,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审核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其异常数据的判断提出较为有效的措施,为广大环境监测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审核;措施 0 引言
环境监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城市中,为群众提供了较为及时、高效、准确、权威的环境监测数据,并为相关部门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和加快应急事件的控制提供数据依据。

但由于环境监测属于一项长期与短期行为互补的工作,监测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以及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容易对监测数据收集造成影响,形成数据误差,容易产生大量异常数据,下面就如何保证环境监测系统日常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相关探讨分析。

1 数据审核的内容
1.1 数据的原始性
原始记录是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环境监测各项活动和业务活动所做的最初的数字或文字的记载。

它是环境监测各项活动的客观反映,是未经过加工整理的第一手资料。

因为现场监测的条件较为恶劣且具有不确定性,而原始记录是日后综合分析监测结果与相关数据的重要原始资料。

因此,保证原始记录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完整、规范的填写,也是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1.2 检测的规范性
监测中所使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应规范。

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样点的时空分布应能正确反映所监测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选择分析方法时应选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采用非标准方法时必须进行等效性试验,验证合格后并报上级监测站批准后方可采用。

1.3 检测的时效性
环境样品由于其成分复杂,待测组分含量低等特点,决定了待测组分在样品中不稳定,为避免样品变质影响检测结果必须保证样品在规定期限内测定,《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了水质样品不同检测项目的保存时间。

数据审核时应注意样品的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避免无效测定。

1.4 数据的合格性
数据处理必须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如对计算过程要进行全面的验算,检查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单位换算是否正确,回归方程是否合格,结果的表达方式、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按计算规则要求处理数据,有效数字保留和数值修约运用是否正确等。

质控指标的计算也应全面复查,如平行样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密码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加标回收率是否符合要求及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校准曲线系列浓度点数一般应作5 点以上(未计零浓度点),各浓度点吸光值在仪器最佳范围内。

对回归曲线截距、斜率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回归曲线截距、斜率值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曲线线性一般要求≥0.999。

校准曲线一般应在样品测定之时同时绘制,当所测项目的校准曲线较稳定时,可在样品测定之时带做一个浓度点,其测定值与原曲线对应点无显著性差异性,可不必重绘曲线,但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使用。

只要标准溶液、显色剂或其它主要试剂更换或重新配制后,校准曲线就必须重新绘制,其它项目应每次做校准曲线。

2 现场监测数据的审核方法
现场监测数据的审核,是指对现场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原始记录正确与否的核查,使监测数据获得有效监控。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水平,代表着审核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代表着监测站的技术水平,对环境监测的报告出具及监测质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2.1 原始记录是否填写完整
现场监测数据记录的基本要求是将监测的全过程完全纳入QA、QC可控范围内。

原始记录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清晰、规范;监测数据及相关结果做到具备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

原始记录的审核首先应审核记录信息是否填写完整,除记录实测数据以外,还应记录一些辅助参数,如水质样品添加固定剂的种类与量、气象参数、样品的性状、采样量、气样保存方法及条件、监测的时段等。

往往一页原始记录上监测人员容易忽视重复填写的内容,如监测污染因子、样品的性状(气味、颜色等)、监测日期等。

原始记录上的相应空格应按照要求填写完整。

其次应注意填写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样品的取样量、流量、取样条件等是否与标准中或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相同。

再次,应关注相应的计算结果是否按照相应的规范执行,如取样的标态体积、污染物的实测浓度、烟气密度、标态气量等。

2.2 计算公式是否准确
除去在现场可以直接填写的记录,在监测结果中有部分数据是通过原始记录的几个基本参数共同计算而得到。

那么针对这部分监测结果审核时,应结合原始记录与相应的执行的标准或规范,通过正确的公式进行计算。

审核这部分数据时,应注意参与计算的基本参数的数值是否与原始记录上相符,应注意计算的公式是否正确,如标准体积的计算、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浓度的折算、烟气密度、流速、流量的计算以及过量空气系数等。

应该注意针对不同的标准、规范会有不同的固定的折算系数,审核时应注意折算系数的应用是否正确,最后应关注有效位数的修约。

常见的折算系数见表1。

表1 环境监测常用折算系数表
2.3 原始记录细节的把握
在进行现场监测原始记录审核的时候,除了关注上面的两点以外,还应注意对原始记录中的细节把握,在遇到异常数据的时候,审核人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对现场监测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比如通过对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型号规模、处理能力、监测期间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描述,可以判断出该治理设施处理效率的一个范围。

另外,加强对监测点周围情况、污染物排放规律、被测企业的实际生产负荷等信息的了解,也有助于审核人员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判别。

3 异常数据的判别
异常数据是指和实际数据出入较大,可能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环境质量和建设项目环境污染状况的数据。

在整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中如果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分析监测时的监测环境和工况条件及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异常数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监测数据确实反映企业排污和环境影响实际情况,二是监测数据由于监测误差和不具代表性造成异常,三是无法确定异常监测数据产生的原因。

3.1 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判别
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其管理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及地表水等环境质量都会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形成较为全面的数据库。

各种环境监测数据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审核人员在进行此类监测数据的审核时候,如果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偏高或者偏低,首先应了解现场监测期间监测点周围环境情况。

比如地表水采样时候,采样点位布设在河道闸口的下游不远处,采样时正好处于开闸期间,则会造成SS的异常偏高。

再比如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数据偏离正常值,则要考虑监测期间周围机动车尾气的影响,而氯化氢的监测结果则受到采样容器的洗涤方法及对空气中含氯离子颗粒的过滤情况影响。

审核人员在掌握相关的历史数据以及对现场监测有一定经验的条件下,可以对异常数据有一个直观快速的判断。

3.2 按照相似性进行判别
针对某一被测单位一套数据进行审核时,可利用同类监测对象的环境统计资料作类比分析。

两个工厂产品相同,工艺条件相似,其污染物性质、成分、排污状况大致都在一个范围波动,准确掌握其中一个工厂的污染源监测数据,对另一个工厂的排污监测数据的审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合其他环境要素,综合分析监测数据。

3.3 根据逻辑关系进行判别
监测数据审核过程中,既要考虑整体,又要考虑各监测因子之间应该存在的逻辑关系。

很多环节监测数据中都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进行数据审核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别,从而发现监测数据中明显不合逻辑的数据。

从理论上来说,污染物处理设施出口的污染物浓度肯定低于进口浓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数据倒挂的现象。

比如对某车间的废气中苯含量进行监测时,处理设施出口浓度高于进口浓度。

针对这一现象,在排除了监测人员现场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外,到被测企业实地查看以后发现,该处理设施内用于苯吸附的活性炭早已过期,已经起不到吸附效果,反而因为活性炭上的苯浓度过高,经过引风机以后有部分的苯被带出,这样就造成了监测数据前低后高的现象。

经过更换活性炭以后,监测数据恢复正常。

在进行某燃煤锅炉除尘及脱硫效率测试的时候发现,烟气中的氧含量过高,达到18%左右,明显偏离锅炉正常运行时候的烟气中氧含量。

该锅炉的除尘设施为砖混结构的老式水膜除尘器,针对这种情况,审核人员首先应考虑是系统漏风造成的氧含量异常。

经过现场仔细检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该除尘器由于修筑时间较长,顶部开裂,从而造成大量的空气进入。

4 结语
总之,监测人员在进行监测数据准确性审核时,需要依照国家规范及行业规定,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检查和筛除,选取符合真实情况的数据记录进行报告分析。

审核人员应当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环境监测数据,以保证数据审核的质量,并对数据异常现象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凡.浅谈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甘肃科技.2012(02)
[2]黄鹏飞.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J].北方环境.20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