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

这意味着社会的演变是由人类生产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动态而决定的。

2. 剩余价值: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破解了传统学说将企业家和劳动者视为平等合作者的幻象,强调了资本家所占支配地位和资本主义盈利的本质。

3. 马克思对货币的观点:马克思对货币的功能与现代货币经济学的解释基本相同。

马克思强调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通用媒介,并关注货币对经济及社会属性的影响。

4. 当代意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指明了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如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程度、实行公有制经济,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等,以实现经济公正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实质,强调劳动者应当获得等价报酬,避免劳动力被剥削。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劳资关系中的对立冲突,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续性,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局限性和危机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资本论读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本论读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本论读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是人们研究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资本论》为著名代表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探讨资本论读书时应注意的基本原理。

一、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是生产资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统一组成的生产关系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出其维持生存所需的价值量。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商品和货币的二重性商品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形式,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货币则是商品交换媒介和价值的尺度。

商品和货币的二重性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商品交换中的等价关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购买其他商品,实现了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指出,等价交换背后隐藏着劳动价值的交换,而劳动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总量。

四、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值是商品内在的劳动时间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而价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的。

五、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和萧条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内在的、无法避免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出现经济危机和萧条,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律。

六、剥削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剥削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出卖劳动力而产生的。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七、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包含着自身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对马克思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对商品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载体,更是价值的载体。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这种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

通过商品交换,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实现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

其次,货币经济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手段,更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货币的存在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也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更加隐蔽和深入。

同时,货币的流通和储备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

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高度集中,这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崩溃埋下了隐患。

最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束缚。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研究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它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并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崩溃的趋势,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是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即交换的双方在交换中得到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价值是社会劳动的凝结形式,是一种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劳动力所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特点和变化。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等。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辩证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上层建筑也会相应改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渐进到飞跃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辩证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经济领域,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采用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即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有机的整体。

它强调研究经济问题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况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崩溃的趋势,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能得到一个等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剩下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通过剥削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成为资本积累的基础,也是推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作为被资本家剥削的人群,被剥夺了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夺回自己的权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打破资本主义的束缚,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暴露出种种弊端的同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也进行了系统探讨。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包括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等内容。

公有制经济强调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消除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计划经济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经济生产和分配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为寻找解决之路提供参考。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它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内在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三个方面。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意识形态、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

它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剥削关系。

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剥削程度和资本积累不断加剧,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货币、价格、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更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自身表现形式,货币催生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循环。

价格则是商品交换的量度形式,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和分配。

三、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规律和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按劳分配”和“公有制”等原则,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它探索了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经济计划、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学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阐述了关于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回顾和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商品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商品和货币,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要素。

商品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则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普遍接受的媒介。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矛盾。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维持其生存和繁殖所需的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规律,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正性。

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这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危机现象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衰退是由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而引起的。

在繁荣时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扩大,会导致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演化规律,为理解和预测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价值转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价值转化理论。

价值转化是指劳动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转化为价格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对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不平等和剥削关系。

五、经济调控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生产和分配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套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展开讨论,并深入探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对经济现象的独特见解和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它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强调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分工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过时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这部分价值被剥削者占有并用于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现象,并对阶级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还涉及到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影响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揭示。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对社会阶级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产值中除了足以弥补他们自身生活所需要的价值之外,还存在着一部分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现象来源于劳动力的价值与创造出来的价值之间的差距。

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这是由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恩格斯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本文将概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崛起,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态度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实质,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而获取利润。

这两个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研究。

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分析是其独特的贡献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研究,揭示了危机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反周期政策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涉及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剥削和压迫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对于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力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增长是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获取的报酬,这种差距形成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

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获得了对工人的支配权,使工人成为雇佣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压榨工人,不断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时间。

这种剥削关系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还提出了解放工人阶级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主张工人阶级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消灭阶级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成为全社会的共有财产,劳动成果将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思路。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公有制要求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而计划经济则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是一套完整的关于经济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同时提出了解放工人阶级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结构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主张通过改变经济制度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自身权益,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经济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认为,经济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利益关系,而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领域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更好地组织和调控经济活动,确保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除了上述原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包括其他重要的内容,如社会生产力、价值与价格理论等。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是关于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革和变革的路径。

在当代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们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济学基础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基础。

一、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据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还强调了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商品的价值则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通过对价值与价格的辩证关系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矛盾。

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危机。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工人成为商品,导致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由于市场的扭曲和资源的浪费,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运行。

其次,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是以扩大生产和积累资本为目标的,但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利润率逐渐下降。

这种下降趋势使资本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会陷入危机。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但是整体上,无产阶级仍然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这种利益冲突会在社会上引发阶级斗争,并最终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点被广泛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作为一种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

本文将以中篇论文的形式,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经济学观点,并进一步阐述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和指导。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历史、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其中,《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瑰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家剥夺工人剩余劳动力的过程。

这一理论极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深层次矛盾。

3.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其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中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过度生产、生产过程的危机和失业问题等。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呼吁实现社会主义改革,以消除这些根植于资本主义体系本质的问题。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共同协作、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提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在实践中,中国等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充分吸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5.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与时俱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体制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理论,这两个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分析。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剥削劳动者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根源。

其次,社会生产力理论也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也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这也导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在预测资本主义灭亡的时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是一部深刻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理论体系,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内容,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和批判,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和设想。

首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这个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剥削的根本原因就是劳动力的价值远远低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而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其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使工人为其创造剩余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积累和扩大的动力之一。

此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为基础的,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经济的泛滥和货币的膨胀,也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者的个人化,最终导致了劳动者的贫困和剥削。

最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扩大和积累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瓦解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是生产和交换的矛盾,是生产和分配的矛盾,是生产和再生产的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和设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制度和经济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其核心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分析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劳动者的经济体制,利润是从劳动者剩余价值中获取的。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本质,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化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认为,经济领域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研究经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二、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认为,经济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矛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经济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以找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证实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系列原理和学说为基础。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了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也涵盖了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经济学原理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经济学原理中的核心之一。

根据该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支付,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2. 商品生产和交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

商品是劳动的产物,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的转化。

商品经济的存在导致了货币的产生和流通,进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价值和价格的研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价值是由商品所具有的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价格则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交换比率和分配关系。

二、社会发展规律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论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中形成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阶级斗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本质和对策。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协作规则。

马克思经济原理

马克思经济原理

马克思经济原理
马克思经济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旨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经济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经济原理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中,广大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其次,马克思经济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得巨额利润,这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第三,马克思经济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剩生产、经济危机和衰退等问题。

这些矛盾和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最后,马克思经济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道路。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类解放的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原理是一套深刻的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1)历史背景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做了原则性的预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本节小评本节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可能命题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但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

(2)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前者是物的因素,后者是人的因素。

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和信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深刻理解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

(2)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

(3)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

(4)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层次,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基本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运行层次。

经济体制本身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5)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着与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反过来,选择的经济体制是否合理,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又有巨大的作用。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所以,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又可以选择相似的经济体制。

(6)研究生产关系应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本节小评本节的命题方式主要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主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性。

试题例析1. (2002,文,单选)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A. 交换B. 生产C. 消费D. 分配答案:B解析:这是根据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直接生产过程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认知。

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即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

所以,正确选项是B。

2. (2003,单选)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A. 政治法律制度B. 生产关系C. 历史文化传统D. 伦理道德规范答案:B解析:这是根据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因为,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所以,正确选项是B。

选项A、C、D的状况,虽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不是生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所以,是干扰项。

3. (2004,多选)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 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ABDE解析:这是一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相结合的题,命题方式比较灵活。

试题以饭店张贴的广告画的寓意,测试考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广告画中看饭店外贴告示的几个行人,是潜在的消费者(食客),而张贴告示的饭店则是生产经营者。

食客进饭店就餐,饭店就有生意可做,双方都避免“挨饿”,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试题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而这正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参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可见,饭店买卖这种商品交换活动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人与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所以,选项A、B、D、E都是正确选项。

选项C与题意无关,是干扰项。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但是,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则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第三,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经济规律的类型依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

二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

三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本节小评本节为新大纲新增加的,命题方式主要为选择题,命题重点主要在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上。

课后归纳本章是2000年考试大纲增设的一章,带有绪论性质,内容集中,知识点相对较少,所以,命题的数量也少。

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出过一道单项选择题,属知识判断性试题,比较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出了一道多项选择题,以饭店张贴广告画的寓意,测试考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命题方式比较活,属综合分析型试题,内容涉及专业课范围,对统考课考生来说,难度大,得分率低。

考生复习时,应注意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本章2006年的命题,估计主要是选择题。

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诸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等;同时也须关注新增的第三节的两个考点。

课后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社会生产力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生产方式D. 物质资料生产3.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劳动者B. 劳动对象C. 管理方式D. 科学技术4.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5. 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是A. 生产力B. 经济制度C. 经济体制D. 经济形态6.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A. 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 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C. 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 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二、多项选择题1.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A. 劳动力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科学技术2.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A. 生产是起点B. 消费是终点C. 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D.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3. 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有A.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依据是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C.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D. 人们能够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4. 生产资料所有制A.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B. 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C.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D. 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5. 经济体制A. 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B. 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C. 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D. 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参考答案一、 1. C 2. D 3. D 4. A 5. B 6. C二、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CD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新大纲修订说明将去年的“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改为“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