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示..,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
①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____的人间奇迹,关健..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____向前进,②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智、应变求变之力、攻坚克难之勇。
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今天,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_。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④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____、仰帆远航....。
1.文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标示B.关健C.辉煌历史D.仰帆远航2.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同仇敌忾劈波斩浪B.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勠力同心乘风破浪C.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勠力同心劈波斩浪D.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同仇敌忾乘风破浪3.文中有四个标序号的语句,其中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的一句是()A.①B.②C.③D.④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
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歉收。
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
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
鲁成公十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鲁袁公十七年(前478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
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
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
”以上记载说明在东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
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二语文2024.06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
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条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
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
美人的美也是如此,和看者无关。
②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
可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③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
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
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
2024河南省新未来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者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
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
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
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
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
我们讨论乡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
2023-2024学年大连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2024学年大连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法庭关心的是最近发生的事件与现场目击的证人,而且对证据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一个目击者不能假设任何事,不能猜测,不能保证,也不能评估。
当然,他也不可以说谎。
有了这些严格规范的证据,就能百分百掌握事情的真相了吗?与法庭相比,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件。
事件的所有目击者都死了,他们所提的证据也不是在法庭上提的——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
这些证人的证据很可能存在猜测、推想、估算与假设等情况,我们没法看到他们的脸孔,以便推测他们是否在撒谎。
所以,一件历史的“事实”——虽然我们感觉很相信这两个字代表的意义,但却是世上最难以捉摸的。
当然,某一种历史事实是可以确定的。
1861年4月12日,美国在桑姆特要塞掀起了内战;1865年4月9日,李将军在法庭向格兰特将军投降,结束了内战。
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些日期,除非当时全美国的日历都不正确。
但是,就算我们确实知道内战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我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事实上,这些日期确实被质疑着——不是因为所有的日历都错了,而是争论的焦点在这场内战是否应该起于1860年的秋天,林肯当选总统,而结束于李将军投降后五天,林肯被刺。
你可以说,至少我们知道,不论内战是不是从桑姆特之役开始,这场战役确实是发生在1861年4月12日。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前面提过,这是在特定限制之下的史实。
在那场战役之后,内战是否仍然可以避免呢?如果可以,我们对一个多世纪之前所发生的这场战役还会如此关心吗?如果我们不关心——我们对许多确实发生过,但自己却一无所知的战役都不关心——那么桑姆特之役仍然会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史实吗?如果要给历史分类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论著。
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像诗人或小说家那样在虚构事实。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丽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4.6)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写诗、作画、谱曲、跳舞、开演唱会、当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
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
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似是而非、意指不明、所指不清、解释多样、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
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各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舞蹈艺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富独创性、更复杂的文艺领域(如长篇小说),人工智能显然还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
”其大意为努力实行,全力以赴去做事就接近仁了。
原文是:“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努力行事之仁与好学之智、知耻之勇一并成为儒者必修的三个功夫。
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见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作为。
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
《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懂得道理很简单,难的是付诸行动,孔子主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呈现出来。
“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见,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
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呈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
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
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陈亮的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样的。
陈亮主见“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济时、救国、经世、致用”。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4学年度其次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題号在答題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流水不仅倒映着山,也在修改着山。
一座山在水的倒影中变得朦胧,_________,变得松软,仿佛随波荡漾。
水也因山的存在而更加幽深,更加纯净。
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更加凸显。
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行分割的两种___________,成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也成为一种审美______________。
A.模模糊糊成分原形B.影影绰绰元素原型C.模模糊糊成分原型D.影影绰绰元素原形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提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咏怀古迹》)C.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D.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3.对下列对联所写人物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B.写人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D.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李清照)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们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
不过灵感的培育不必限于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曼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
楚雄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楚雄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
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
"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
《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
《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3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
”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
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
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
”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
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
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
"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24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
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
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
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
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
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
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
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
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山东省部分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
山东省部分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四、(1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②王安石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注]①柳察元的堂弟宗,从柳州到江陵(今期北江旋)去。
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②和甫:王安石弟王安礼。
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
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18. 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零落”“春尽”等词语交代写作时间,即春尽时分或春夏之交。
B. 领联运用数词,对仗工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极富感染力。
C. 诗人被贬南荒,境况险恶,而宗一将行经洞庭,也很难有更好前程。
D. 尾联运用想象并融情于景,表明兄弟相隔两地,只能寄以相思之梦。
19.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摇落①杜甫摇落巫山暮,寒江东北流。
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
鹅费羲之墨,貂余季子裘②。
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
【注】①本诗是唐大历元年作者在夔州时的作品。
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摇落”一词言简意赅,与“无边落木萧萧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三句“烟尘”运用借喻的手法,表现了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局势。
C.第五句所言的“羲之墨”指的是王羲之为山阴道士抄写的《道德经》。
D.第六句运用“苏秦求仕”的典故,既表现了自身的困顿,也借以言志。
16.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与《蜀相》有诸多相像之处,请简要说明。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隐秘的情感、情绪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
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方面的神秘性正在消失。
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将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
① 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
②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
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
③_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
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
④ 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
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
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答案在最后)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
我们并非体验纯粹的环境,而是在体验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即便是最原初的体验也受控于我们人类的视角。
“木头”指的是“木头与人类的关系”,而“石头”则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
任何试图抛开“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将是如此不幸:他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他的行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任何人都将是无用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
我们只能通过自身所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
因此,可以自然地做出推论: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解读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远也无法被恰当而完整地阐述出来的。
也就是说,意义的国度就是各种错误存在的国度。
如果我们询问某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很可能无法回答。
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用这样的问题来困扰自己,更遑论寻找答案了。
与其听其言,不若观其行,人们必定会在各自的行为中提出他们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都与这一意义紧密关联。
每个人都表现得好像他们能够依恃某种对生命确定无疑的阐释。
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
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
没有人知道生活的绝对意义,也正为此,任何一种能够有所裨益的解读都不能被判定为绝对错误。
择善取优,我们可以在多种解读中分辨出切实有效的和乏善可陈的,发现较好的解读所共有的要素,并据此寻找到一个关乎“真实”的公共尺度,一个普世的意义,从而获得解密人类现实的能力。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肇庆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对宇宙、对太空一直有着无限的向往。
早在唐代,我们的先贤就已经知道从月球表面发出的亮光来自对太阳光的反射。
过去几千年,不管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对太空的探索、对宇宙的理解都在不断精进。
探索宇宙的意义来自我们仰望星空的内在原动力,或者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宇宙最基本的好奇心。
这个原动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述,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
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
这句话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有启发意义。
那么,对于天文学家或者宇宙学家来说,探索太空是要解决或者回答什么问题呢?这无外乎长久以来,我们渴望得到的、对这个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比如说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是怎样起源与演变的,这背后又遵循着怎样更基本的自然规律。
科学探索,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迭代科技工具,不断精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在地球的南极还是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甚至是在我国西藏的阿里地区,都建设有迄今海拔最高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最初的信号。
我们在不断利用科技发展,探求宇宙最基本的规律。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不仅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还把它们发射到近地轨道甚至是遥远的太空,去接收来自不同天体的微弱的宇宙信号。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个新的理论正动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迅速地用美丽优雅且具有突破性的新数学颠覆我们珍视的和过时的宇宙观。
尽管关于这个理论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物理学家们的兴奋:世界各地的顶尖物理学家都宣称——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物理学的起源。
这个理论被称为“超弦理论”。
过去10年,物理学的一系列惊人突破促使超弦理论发展至高潮,它表明我们也许无限接近了统一场论:一个全面的联合宇宙中所有已知力的数学框架。
尽管物理学家在对待新思想时通常很小心,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却声称,超弦理论将在未来50年主导物理学世界。
他最近说:“超弦理论是一个奇迹,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
”在一次物理会议上,他的言论震惊了听众,他宣称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像量子理论诞生那样伟大的物理学革命。
他继续补充:“超弦理论可能引起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理解,是自广义相对论以来物理学最具戏剧性的理解。
”该理论的两位创造者,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施瓦茨和伦敦玛丽女王学院的迈克尔·格林有点武断地将其称为一种万物理论。
这种兴奋的核心是,他们认识到超弦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以解释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从星系的运动到原子核内的动力学。
该理论甚至对宇宙的起源、时间的开始、多维宇宙的存在做出了惊人的预测。
物理学家对超弦理论特别兴奋,因为它迫使我们改变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是由微小的点粒子组成的。
然而,超弦理论假设,自然界最终的建筑块皆是由微小的振动弦组成。
如果它是正确的,意味着所有物质中的质子和中子,从我们的身体到最远的恒星,皆由弦组成。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二)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秦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东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气势磅礴。
狭义的秦岭是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山脉,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
秦岭不仅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上具有南北分界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一、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多样性互补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半。
冬季,它阻挡西伯利亚的寒风南下长江流域;夏季,它阻挡东南季风气流进入黄河流域。
这造成了秦岭南北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
史前时期,秦岭南北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即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以粟作农业为主的旱地农业文明和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水田农业文明。
这种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已得到相关考古发现的普遍印证。
南稻北粟的中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就有初步交流。
从公元前3000年末期开始,南北农业文明的交流逐渐深入。
商周以后,中国农业文明的南北互补与联系更加密切。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占领渭河流域,成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开拓者。
其后,秦国从褒斜道翻越秦岭,吞并了富饶的巴国和蜀国,并修建了都江堰。
因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在地理及农业上的密切联系,致使古代一度将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并称为“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孙过庭《书谱》:“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提及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他或在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
这字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但宋朝大批评家董遖在《广川画跋》里说得好:“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
”所以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
正如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古人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石涛《画语录》也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正是因为这奇特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中国书去从一笔入手,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弩(直竖)、趯(钧)、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这些笔画,悬腕中锋,可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欹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
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家张旭内心有触动时就会写草书表达,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全部寓之于书,其书法的目的是借自然界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基本元素,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体现了中国书法具有的壮美倾向。
D.点画的空白处在书法中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大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空白处造就了汉字的妙境,在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文章第一段采用引证法,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的话来引出了论题“中国书法艺术为何有较强的审美属性”。
B.文章从中国书法取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以及书法的空间美等角度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性的来源。
C.文章中举蔡邕、赵子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创制的。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运用了引用论证并穿插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书法作品反映出他愉悦快乐的心境、郁结不舒的愁苦和神思纵逸的气质,由此也能证明中国书法拥有可以抒写出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
B.蔡邕认为书法字体必须“象其一物”,目的是要通过认真摹写物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而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为”字前先习画鼠形的做法深得此理。
C.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是通过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的。
正是中国书法用笔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D.无论是点还是横,在书写时都要讲究“势”,集中全身之力于笔端,使笔迹体现出书法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珠宝莫泊桑妻子的去世让郎丹先生悲痛不已,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
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
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
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
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
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
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的。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
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
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
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
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
他伤心地哭到天黑,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
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
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
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
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
他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
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
您都愿意收买吗?”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
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
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
”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
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
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
我有二十万法郎!”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
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职的。
我得到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
”他又去和老同事们握手告别,把自己将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丹先生的薪水在妻子的手里时,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可见妻子死前在郎丹心中是一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太太。
B.“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朗丹先生第一次离开首饰店一再走错路,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歉意。
D.通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莫泊桑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黑暗现实,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贪慕虚荣的嘴脸。
5.小说中郎丹先生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请筒要概括他的心路历程。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