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国家考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国家考核》

xx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技界的最高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之后,河南工业大学校长王录民教授手捧鲜红的证书面对镜头微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个证书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汗水,体现的是国家对河南工大人的肯定和褒奖。”这一天,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王录民教授领衔主持的“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国兴学,发挥科研优势,设计“天下粮仓”

“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从这4个彰显河南工业大学精神的关键词中,记者读出了笃行精神和爱国情怀。“从建校起,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就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建设需要,是一代代河南工大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50多年来,服务国家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始终是河南工大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戚世钧如是说。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传统农业大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解决十几亿人的口粮问题向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粮食储备主导仓型采用的依然是基于苏联理论和技术的“苏式仓”。这类仓型采用黏土砖墙,装粮高度只有2米,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不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瓦屋面气密性隔热性差,会使粮食品质出现劣化,粮食损耗率在4%以上。粮食不同

于其他散粒体,是具有呼吸和代谢的生物活性体。粮食储藏学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学科,粮仓建筑更不同于一般的房屋楼宇建筑,不仅要承受散粒体压力,支持防潮、防火、防热、防震、防虫、装卸、调运,还要能保持粮食新鲜度。

作为亚洲唯一长期从事粮油储藏与加工、仓厂建设、粮油食品教学和科研的高校,河南工业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相关的粮食科学研究,在粮食加工技术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直没有改变我国粮仓建设低水平、高损耗和缺乏仓储建设的自主理论与技术的现状。为此,以王录民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深感遗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是人才和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理应发挥优势为社会作出贡献。”

机会来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构建并完善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储备体系。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的组织领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和“5000万吨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两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分别在xx年和xx年先后启动。在国家大批量建粮库的历史时刻,河南工业大学当仁不让。王录民说:“当社会有需求时,高校长期形成的科研成果和理

论储备就必须立即转化为生产力。”他带领课题组结合国家提出的储粮技术和工艺要求,以仓体结构体系为主线,研发了散装粮高大平房仓和大直径浅圆仓两种新型粮仓,创新地解决了传统“苏式仓”仓房简陋、占地面积大、储粮技术落后和粮食损耗高的问题。“采用这种研究成果,粮库建设过程中共节约土地47210亩。粮食损耗率由4%以上降低到1%以下,这意味着每年为国家减少粮食损耗171万吨,每年节约运营费用45亿元,相当于再造了百万亩良田。”曾全程参与国家粮仓标准制定的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振清如是说。

目前,河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已编制国家和行业规范14部(其中10部已发布施行),成为全国粮食行业仓储设施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早已结束了粮食行业长期借鉴苏联规范的历史。而且,课题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实现了粮食储仓等多项储粮技术创新,如研究开发的新仓型与专项储粮新技术在两批国家重点工程1396个项目中应用。从北国的黑龙江到南国的海南岛,从西藏拉萨到黄埔江畔,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大地上几乎每一座国有粮库都有河南工业大学的研究成果在作支撑。在新技术支持下建设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加了国家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如在汶川地震中,选用课题组编制通用图建设的粮仓都完好无损,而且政府能及时将粮食送到灾区。

弘扬传统,加强科研管理,培育“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南工业大学深知科研基础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学校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

果都源于学校师生一贯坚持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翻开河南工业大学校史,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艰苦岁月,还是“文革”时期的曲折坎坷,都没有挫伤广大教师投身科学事业的信心和追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岳允兆老师带领的科技攻关组边挨批斗边搞科研,制成“pzm-1半自动喷油嘴中孔座面磨床”,解决了机床行业人工加工喷油嘴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此项技术为基础的系列机床改进产品,至今仍然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当时已60多岁的陈启宗教授带领课题组赴西藏高海拔地区进行“仓储昆虫与螨类种类与分布”专题调研,其成果填补了我国高原地区仓虫种群研究成果的空白,为仓储昆虫标本库补充了大量稀有品种。一大批教师淡泊名利、不懈探索、精益求精,不仅在科学与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而且以其高尚的精神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学术道德和特殊的人格力铸造了河南工业大学的治学精神。

学校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管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xx年学校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四个坚持”的理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同时,学校要求从六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确保科技目标的实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经过近5年的贯彻实施,河南工业大学科研效果突出:学校学科齐全,特色

优势突出,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高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并应邀全程参与了河南省“油脂倍增计划”“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省政府重要规划的咨询编制工作。正是这些“源头活水”稳稳托起了一项项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成果。

敢于挑战,鼓励学生科研,期望“青出于蓝”

对一个国家来说,青年人代表着未来。长期以来,河南工业大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实现全员化参与、推进课程化改革、实行项目化管理、搭建多样化平台、进行社会化运作”的基本思路,全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提供专项经费,实施开放性实验室计划,设立创新学分,落实指导教师工作量。同时,学校多个部门积极配合,校院两级共同搭建平台,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全员育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学校还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以资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一系列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个院系都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开展一到两项有影响的学术科技类活动,使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日常化、常规化。

另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科技竞赛活动,培养、提高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目前,学校开设了“工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