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 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优秀10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优秀10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篇1】一、指导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跳绳"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跳绳"校本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课程设计到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跳绳"校本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教材提示:1、锻炼价值很大,可以锻炼耐力和体力,尤其能改善双脚移动能力,强化脚关节。
2、手臂参与旋转运动,可以锻炼肩关节和腕关节。
从消耗热量看,是长跑的90%。
3、易学,不需要特殊技巧。
一边,一边可以听音乐哼哼歌曲,轻松好心情。
俗话说:摇绳练臂力,练腿力,快摇练速度,多跳练耐力;跳长绳不灵敏的上去,跳短绳子不灵敏的摔倒在地。
同时也是其它体育运动很好的练习方法。
二、实施建议:一、学习方式、方法或组织形式、步骤:1、初学,可以先将绳围绕身体摇一周跳跃(即加一次垫跳)。
2、反摇双脚跳时,摇绳要注意使绳子触地,防止绳摇得过高,兜脚失败。
3、时上下肢协调配合,运动要自然放松,上体要保持平衡。
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
4、单摇熟练后进行:正反摇高抬腿跳;反正摇前踢腿跳;正反摇交X脚跳;打脚跳等。
5、双摇跳时,可先做徒手模仿双摇跳的动作。
跳起两手做双摇(连续快摇两次)的动作。
6、定时跳。
以1分钟一组,要求快速跳并计数,每次练习3—4组,也可分组比赛。
7、迎面接力。
距离30—40米,也可绕杆跑,每杆8—10米,结合各类游戏。
8、带人跳包括:一人带一人跳;一人带多人齐跳;一人轮流带两人跳等。
9、集体“8"跳长绳、交X跳长绳、长绳中跳短绳、行进间跳长绳、旋转跳长绳。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
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
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四、课程实施目标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一)、低年级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最新)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
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其中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
其次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
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
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
这种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
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
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
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因此应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丰富性课程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如武术、乒乓、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
这类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出一所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现出校长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凸显一所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讲,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而是需求本位的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里面变成现实。
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老师比专家更了解他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所以说老师有设立课程的发言权,学校有开设课程的决定权。
由于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有学习课程的选择权。
校本课程的关键词即为:学生喜欢、教师开发、学校决定、行政监控。
一、开发与实施实行“六步走”我市70余所中小学于2003年秋季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
即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艰苦探索。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市教育局以当教普[2003]26号文件印发《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举行了四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后在河溶小学、干溪中学召开现场学习观摩研讨会,推出研讨课28节,展示学习材料120份,8所中小学介绍自己的作法,帮助广大校长、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弄清课程的性质、意义、要素、原则、开发的重点环节和操作程序等基本要点。
我们归纳并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六步走”:即:①确定目标;②学生需求调查;③课程资源分析;④确定开发内容;⑤完成设计并实施;⑥评价修订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立足地域特色,开发社区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确立重点主题,循序渐进开发,逐步丰富完善”的开发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活动。
然后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校教师的特长、能力,设计成“当阳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意向申报表”,让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承担开发的重任;二是学校自身的教育基础,比如过去开展了哪些活动课、选修课之类,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三是社区的资源,包括当地物质特产、地容地貌、风土人情、历史遗址、旅游景点、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等。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这个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
在内容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
主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则应明确、具体,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某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实践活动和文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该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例子是某小学开发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该校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带动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和参与。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工作。
它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与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性校本课程 指发展学生能力、激 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相对于拓展性课 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 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创新性。
包括学科深化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
二、背景与价值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 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 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国本课程的不足: 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教育需求的差异性; 不能完全适合所有学校办学的实际条件; 不能与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步。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哪里就有希望。
谢谢各位, 请批评指正!
适应普高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提出: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 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 程结构。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 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内容: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教育特色--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 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风格。
特色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孕育特色。
三、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科学规划 方案一:在多个学习领域选择项目, 各个项目开设系列性选修课, 由学生自主选择。 方案二:在某些学习领域选择项目, 在某个年级开设相对独立、稳定的必 修课。 方案三:确定某个项目开设必修课。 同时开设小型的选修课。 (例:锡山高级中学课程体系)
可以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国本选修课程统一规划
第二步:选择项目
◆基点: 以文化为基点(知识、能力、修养) 以社会为基点(实用、现实、实践) 以学生为基点(需要、兴趣、经验) 以校本为基点(资源、环境、可行)
◆性质: 学科延伸。国本补白。乡土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课改以来,点小教师与新课程同进步,共成长,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能实践、会创造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我校走过了近6年的历程。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在这6年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正不断发展、改进、成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下面,从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与时俱进抓校本。
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几年来,我校结合实际,新开设了《快乐写字》这一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我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项举措,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校属区内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居多,专业业务能力强。
因此,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以小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
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两门必修课《经典诵读》、《快乐写字》,六门选修课:《家乡点军》《灌篮高手》、《红舞裙》、《田径小健将》、《绘画小能手》、《电脑小博士》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另外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已经建成了点小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库。
其中,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课件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校本课程 开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多元化评价和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0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 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确 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
实用性。
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设计,通过有效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 ,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01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0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实 施和评价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 专业素养。
情感学习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 学生感悟和体验。
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建 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 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
构。
行为主义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通过刺激反应机制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作为控制者和指导者,帮
注重实践与体验
详细描述
该小学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实践性强的校本课程,如“小小园丁”、“烹饪 小能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案例一:某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总结词
跨学科整合
详细描述
该校注重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入校本课程中,如将语文与美术 结合,开设“绘本创作”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的艺 术创造力。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理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理与实践1. 引言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程。
其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本文将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和实践,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需求和问题,开发出更适合学校的课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3 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确定课程开发目标首先,学校需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分析学校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开发的课程内容和目标。
3.2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根据课程开发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计划。
包括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确保课程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3.3 团队合作开发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和参与。
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由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估工作,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4 实施课程并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实施和不断改进。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适应性。
4. 结论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通过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可以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温州第八中学林元龙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下文同)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见下表)。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
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①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②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③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④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⑤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宗旨,设置具体的目标(见下表):3.课程体系确定。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校本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①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
②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校本课程的概念本次课改共提出了六项目标,其中第六项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一决定增强了地方、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这一张杨地方与校本特色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占课程总量的10%—15%。
一、“校本”的含义“校本”的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目的是意在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在学校中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
“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活动,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潜力,,将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二、“课程”的含义“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素养的教育因素,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获得的感性认识,个人经过系统整理实践得出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就是以学校“课程”编制的,自主开发与实践的一种“课程”。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出的一种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突出“以学校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1、“课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明天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兴趣的学习内容。
2、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密切与现代社会与现实内容的关系。
与学生身边的社会、文化、家庭、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3、体现地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与本地区、本校的特色紧密联系。
4、在一定的时间内,“校本课程”量,所占的比例还会不断的增加。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基本理念论文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根本理念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根本理念论文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最能表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施行,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老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资优势,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施行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开展。
一、积极探究、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的。
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表达。
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
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的。
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开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开展奠基。
培养目的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进步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开展奠基。
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施行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的而进展,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施行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此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异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开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立足学生全面安康开展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山川自然资、社会风情资和学校的课程资,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开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无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
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教育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校本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特制定符合自己的方案。
一、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为指导,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开发原则:在个人开发校本课程中,应做到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及实践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开发的课程为信息技术。
2、开发此课程的目标为:让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认识电脑、熟悉电脑最基本操作;知道信息技术能帮助人们获取其他各方面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实施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
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恰当地利用竞争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摩与学习。
从班级、内容出发,突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还要注意指导过程的创造性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
4、开发课程的评价:①评价的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
凡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予以肯定。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一、概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其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焦点,那么到底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呢?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自主设计、开发并实施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性、挑战和策略吧!1. 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普通高中教育,是我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个阶段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生活技能。
大家都知道,高中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从青涩少年走向成熟青年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普通高中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它的教育目标是全面的。
不仅要注重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体育、艺术、德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其次高中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高中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高中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实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教育是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阶段,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也是国家培养未来栋梁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充满活力。
2.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和背景说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咱们得先明白这背后有多重要和为啥要进行这件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牟天伟摘要: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本文在分析数学校本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数学校本课程,并在重庆市朝阳中学展开实验。
校本课程目标:一方面,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两部分,(1)数学模型;(2)数学游戏。
课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时的安排上基于日课表形式、完整日形式、穿插形式等3种方法。
课程评价:在数学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式。
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数学教育一、数学校本课程的理念1.数学校本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在现代课程理论关于课程计划与实施的研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
在这样的理念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建构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赋予了数学课程自我生长性。
课程内涵的变化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课程论基础。
[1]数学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设计的各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数学活动。
设计的数学活动是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以及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身经历并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对知识的自主的理解与建构。
2.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个体原有的人格特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性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Skilbeck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各阶段的内涵:
一、情境分析 回顾情境的变化 A.外部的 分析构成情境的因素 1.文化、社会改变及期望 2.教育系统的必要条件及挑战 3.学科教材本质的改变 4.教师支持系统的贡献 5.流入学校的资源 1.学生 2.教师 3.学校风气及行政解构 4.物质资源 5.察知与感觉现有课程的问题及缺点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庐曼的社会系统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由庐曼的社会系统来看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 (1)校本课程发展具有混沌复杂的特性 (2)校本课程发展强调对话—沟通再制的巡回 2. 由庐曼的社会系统来看如何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发挥自我组织、自我创生的功能
(三)诠释学
1.一般诠释学 创始人:施莱尔马赫。 为一种“消除误解”的理解理论 2.体验的诠释学 狄尔泰认为理解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心理过 程的体验来重建这一过程 3.语言诠释学 (1)对语言及文本在理解上的争辩 (2)效果历史意义和视界融合
(四)批判理论
2.批判理论对认知趣向的看法 (1)技术的趣向(technical interest) (2)实践的趣向(practical interest)
(3)解放的趣向(emancipatory interest)
(四)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1.由批判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将反省、解构课程的宰制力量
(一)确认学校层级的领导任务 1.培养支持课程任务的文化 2.提供必要的支持
3.进行评价
4.发展学校目标与愿景
(二)检视课程方案 (三)修正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
(四)沟通结果
(五)发展校本课程的额外教材 (六)稽核课程以确定品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案例分析1)
文园国中校本课程开发历程简述:
文园国中课程发展发展接近Skilbeck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立在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上(2)事物的意义在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互动中浮现出来(3)事物的意义乃经由个人的诠释过 程而确定
(三)后现代主义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1.校本课程发展乃采用多元文化课程的去向 2.校本课程发展使经验统整的课程
3.教师的对话是课程发展的动力
4.校本课程发展重视教师角色转化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1.社会系统中的相关概念 (1)系统
系统是整合部分到一个整体中的关系网络
环境是干扰系统维持的变项
开放系统的概念出现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复杂性的差异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系
机械系统
统
有机系统 社会系统 心理系统 (social systems) 互动系统 组织系统 社会系统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互动中行动者的诠释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与校本课程发展: 1.由符号互动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生需意识到课程对其有意义时,学习才有意愿,校本课
程发展即致力于发展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
2.由符号互动论来看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 (1)校本课程是透过各行动者持续的“自我互动”诠释
而形成
(2)校本课程发展讲透过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建立其课程 的“意义”网络
B.内部的
二、目标拟定 目标陈述包含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包括学习结果积累的陈述。 三、方案建构 1.设计教学活动 2.手段与教材 3.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 4.人员的调度及角色的定位 5.时间表及必要的工作 四、解释和实施 实施课程改革的难题在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新旧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抵抗 与混淆等。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2.
反中心性的色彩,避免独断主义 注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
3.
4. 5. 6.
重视不确定性,消弭主客观的对立
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是语言论述的结果 重反省、诠释与创新 教育的过程是开放性的,且重转化性的质变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反泰勒目标模式的后设论述 强调动态、循环与开放的课程观 反对学科本位,主张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重视文化多元课程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后现代社会中的课程发展应强调局部论述、去中
心性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校本课程发展强调动态、循环、开放的课程观 2.校本课程发展重视“意义形成”的课程发展历 程——不确定性使意义在不断的参与中形成
(庐曼社会系统论的概念架构)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2)复杂性 复杂性指所有可能性或可能状态的全部 (3)自我指涉 指涉(reference)是指区分和指陈二元素 所组成的一种运作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的特色
1.社会系统是混沌复杂的
2.社会系统是自我组织的
3.沟通为自我组织系统的基础 4.社会系统关注差异
成
(二)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一、教育原则—民主主义 二、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四、做中学的知识实践观 五、课程应考虑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的结合
(二)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观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它能发展接近儿童世界的课程
2. 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它是发展生活教育、与经验连接的教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的经验。 3.客观而普遍的法则与绝对真理,将排除其他可 能同时存在的多元声音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三)诠释学
诠释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1.由诠释学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应考虑历史意义对人的影响
2.由诠释学观点来看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
关照差异性与共同的理解
3.由诠释学观点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开发:
兼重“文本理解”与“语言”的理解
(四)批判理论
1.哈伯玛斯的“批判”概念
(1)批判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自我反省 (2)批判的目的在于建设(批判的积极性意义) (3)互动是产生价值的先决条件 (4)建构理想的言谈情境
1.情境分析 以SWOT表分析学校地理环境、学校规模、硬件设施、教 师资源、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地方资源等项目的 优势、劣势、机会点与威胁点,作为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2.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假设、教育目标、愿景及发展方向
首先提出了学校发展的基本假设,并以创新、关怀、成长作 为学校目标,以人文关怀、和谐共荣及永绩成长作为学校愿景, 并订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育本土化、学习快乐化、求学实际 化。并结合以上四项提出发展出“文园青少年图像”作为学校培 养学生努力的指标。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是基于对个人及对社会的责任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强调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2.重视抉择 3.课程本质为意义的赋予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藉由“吾-汝”关系的建构所形
课程发展的内涵:
课程目标
课程选择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一)课程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发展中的意义: 1.从课程发展观点来看为何校本课程开发需存在的原因: 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更有机会实践课程的经验,是适应
社会变迁与改造社会的观点
2.从课程发展观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 (1)校本课程开发应兼重外显课程与潜在课程 (2)校本课程的目标应有长期、中期、短期目标且并重 总体课程目标、行为目标、开展性目标与表意目标
4.订定具体目标 与课程内容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问题解决取向
7.若方案确可解决问 题则可稳定的实施 教育现场 1.感知问题 2.分析感知问题
6.评价
5.开始实施 3.确定目标 4.采用、修正现行课程 或自行发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