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合集下载

信息化工作计划书精选五篇

信息化工作计划书精选五篇

信息化工作计划书精选五篇信息化工作计划(精选篇1)1、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注意灵活多样,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积极主动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法。

采用学生作品方式进行评价,学生作品可以一人完成(小作品一般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人组成小组完成。

对有特点的作品给予关注和表扬,成绩可以同学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积极推行Intel未来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不同年级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分别如下:六年级网页制作模块:(1)按照教师的要求能够用DreamweaverMX建立新站点。

(2)设计学生的个人网站(主要是主页设计)。

(3)设计过程中必须应用文本插入、图片插入、动画插入、表格插入、表单插入。

(4)能够利用网络空间上传自己的网站。

五年级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四年级WORD排版模块:(1)教师给出一篇*,能够按要求排版。

(2)会应用插入功能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表格等对象。

(3)能够灵活应用画图软件中的工具箱进行绘画。

(4)根据学过的知识画一幅自己的作品。

二、三年级绘画模块。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一年级打字模块:(1)对PC机的熟悉程度(2)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情况(3)打字时间、速度2、学校及区教学资源库利用及推广工作3、学校各室电脑设备的维护检查工作:本着随叫随到的原则尽力解决老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论学习,以加深自己的业务能力。

4、课件制作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对于上市级公开课的教师其课件尽力配合完成制作,并坚持把其放在首位来做。

5、各重大活动摄影摄像活动:努力做到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的跟踪,拍好、编好每一项活动,做好资料的完整保存,同时园网站的更新提供最完整的资料。

6、局域网维护工作:加强WIN20xx方面知识的学习,探索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的更好办法,同时加强同二中的联系,以使我校的网络能够正常运作。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信息通信业"十三五"规划物联网分册.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编制而成,是指导物联网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等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安排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范围.各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地方物联网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已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5%.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物联网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与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联网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投融资、标识解析、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已经建成并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共性和重点应用国家标准立项.我国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明显提升.应用示范持续深化.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明显,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推动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物联网应用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到了千万级用户规模.我国物联网产业已拥有一定规模,设备制造、网络和应用服务具备较高水平,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仍要看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产业生态竞争力不强,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能力依然薄弱,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产业链协同性不强,缺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产业协调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标准体系仍不完善,一些重要标准研制进度较慢,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难度较大;四是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缺乏,部分行业存在管理分散、推动力度不够的问题,发展新技术新业态面临跨行业体制机制障碍;五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物联网发展又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核心产品全球化、应用需求本地化的趋势更加凸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万物互联时代开启.物联网将进入万物互联发展新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形成海量数据,应用呈现爆发性增长,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技术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万物互联的泛在接入、高效传输、海量异构信息处理和设备智能控制,以与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等,都对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需求全面升级.物联网万亿级的垂直行业市场正在不断兴起.制造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相关国家纷纷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需求更加活跃,驱动物联网和其它前沿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热点,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构架中的基本要素和模块单元,已成为实现智慧城市"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支撑.产业生态竞争日趋激烈.物联网成为互联网之后又一个产业竞争制高点,生态构建和产业布局正在全球加速展开.国际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互联网服务、整机设备、核心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件等产业链布局,操作系统与云平台一体化成为掌控生态主导权的重要手段,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智能家居成为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我国电信、互联网和制造企业也加大力度整合平台服务和产品制造等资源,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二、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三五"时期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物联网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一〕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开放协作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加快建设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面向智能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加快打造智慧产业和智能化信息服务.坚持应用牵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统筹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物联网规模应用,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政策措施的协同,促进物联网与相关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资源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完善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安全可控.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关键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构建泛在安全的物联网.〔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智能信息服务的比重大幅提升.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公众网络M2M连接数突破17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拓展,泛在安全的物联网体系基本成型.——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物联网架构、感知技术、操作系统和安全技术取得明显突破,网络通信领域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专利授权数量明显增加.——标准完善.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基本确立,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逐步提升.——应用推广.在工业制造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智能家居和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推广一批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形成一批规模化特色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形成跨领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产业升级.打造10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发展200家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以与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安全保障.在物联网核心安全技术、专用安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制定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响应等机制基本建立,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保能力大大增强.三、主要任务〔一〕强化产业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构建基础设施泛在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可控、产品服务先进、企业梯次协同发展、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商用部署,支持5G技术研发和商用实验,促进5G与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建立安全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构建泛在安全的物联网.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低功耗广域网、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感知识别和网络通信设备制造、运营服务和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发展先进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优势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探索,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支持互联网、电信运营、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以互联网平台化服务模式整合感知制造、应用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并开展服务运营,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加速迭代、解决方案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促进应用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200家左右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筑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物联网产业集聚.继续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提升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无锡作为国家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示范区.加快推动重庆、杭州、福州等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提升和规范发展,增强产业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支持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推进差异化发展,加强物联网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完善对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范管理,推动产业集聚区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促进集聚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推动物联网创业创新.完善物联网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模式创新结合,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总结复制推广优秀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各类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园区等建设物联网创客空间,提升物联网创业创新孵化、支撑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基于开源软硬件的开发社区,设立产业创投基金,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和投融资等方式,推动各类线上、线下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提供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技术交流、项目融资等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业创新,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搭建产业新型融资平台,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开展物联网创客大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创业渠道.引导各创业主体在设计、制造、检测、集成、服务等环节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促进形成创新成果并加强推广,培养一批创新活力型企业快速发展.〔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统筹衔接物联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工作,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融合创新载体,加强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继续支持各类物联网产业和技术联盟发展,引导联盟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以技术转移和扩散为目的的知识产权管理处置,推进产需对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物联网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技机构对接合作,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兼并重组,与国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引进高端人才,实现高水平高起点上的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低功耗处理器技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与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通信技术与组网等智能传输技术,加快发展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持物联网操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功能组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外围模块.发展支持多应用、安全可控的标识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集成创新,重点研发满足物联网服务需求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与其关键技术.强化各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布〔三〕构建完善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发布物联网标准化建设指南.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协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制定,积极将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加快建设技术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完善标准化信息服务.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加快制定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多媒体采集、地理坐标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标准.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和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标准.制定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与交换、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支撑等信息处理标准.制定物联网标识与解析、网络与信息安全、参考模型与评估测试等基础共性标准.推动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大力开展车联网、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等产业急需应用标准的制定,持续推进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环保等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标准制定、实验验证和应用推广联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跨行业标准,鼓励发展团体标准.支持联盟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应用标准. 〔四〕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围绕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策.通过对现场级工业数据的实时感知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完善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体系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离散与流程制造行业的广泛部署应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加快物联网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面向农业、物流、能源、环保、医疗等重要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深化物联网在仓储、运输、配送、港口等物流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撑多式联运,构建智能高效的物流体系.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远程医疗、临床数据应用示范等医疗应用.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智能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推动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智能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与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放和交易数据资源,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行业和城市管理的智能信息服务.〔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物联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区域、各行业已有的物联网相关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多种投资参与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托现有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开源社区建设,促进资源流动与开放共享,提供物联网技术研发、标识解析、标准测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物联网各类联盟的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产需对接和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生态布局,提供第三方开发能力和解决方案,带动物联网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继续推进科技金融、投融资担保、政策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定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实现平台自我造血,促进公共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联网统计监测和发展评估.建立物联网统计监测平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运行分析,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相关政策,指导和统筹全国物联网发展.建立物联。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 1.1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CSO)制度建设指南(试行).doc

(CSO)制度建设指南(试行).doc

附件1:信息技术服务首席标准官(CSO)制度建设指南(试行)为贯彻落实《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工信厅联信软〔2015〕164号),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工信软函〔2016〕342号)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信息技术服务首席标准官(以下称CSO)是信息技术服务企事业内部全面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任务是促进标准化工作与各项业务发展的融合,推动企事业单位实现以标准促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条CSO制度以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原则进行建设完善。

其中:(一)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以下称ITSS分会)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精神和要求,负责制定CSO相关制度、建设和维护CSO人才库、公布CSO名单等相关工作;(二)各省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评估机构按照所在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求,负责推动CSO制度的贯彻实施;(三)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可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按照自愿原则,根据本指南的要求建立CSO制度。

第二章职位设置第三条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置CSO职位,直接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汇报。

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先由分管研发或质量的领导兼任CSO。

第四条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设置标准化工作部门,负责本单位的日常标准化工作,并由CSO负责管理。

第五条设立CSO职位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标准化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并将标准化工作的绩效考核与其他绩效考核工作统筹实施。

第三章职责第六条CSO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制定企事业单位标准化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1、标准化战略:系统分析国家标准化政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战略的标准化战略;2、标准化规划:研究分析标准化工作方法,对制定本单位标准,以及主导或实质参与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进行全面规划;3、标准化实施方案:充分理解业务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整合标准化工作资源,利用标准化工作支撑或推动本单位业务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建设报告4.0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建设报告4.0

ITSS®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报告(4.0版)(发布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分技术委员会二〇一五年五月目录前言 .......................................................................................................................... - 1 -一、概述 .................................................................................................................. - 2 -1.1 背景............................................................................................................. - 2 -1.2 目标............................................................................................................. - 4 -1.3 应用............................................................................................................. - 5 -二、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 - 6 -2.1 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 6 -2.2 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 - 7 -2.3 信息技术服务的外延................................................................................. - 8 -2.4 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 10 -三、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 - 13 -3.1 全球服务业发展现状............................................................................... - 13 -3.2 全球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 14 -3.2.1 基本现状.......................................................................................................... - 14 -3.2.2 发展趋势.......................................................................................................... - 15 -3.3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 17 -3.3.1 发展现状.......................................................................................................... - 17 -3.3.2 发展趋势.......................................................................................................... - 21 -3.4 支撑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 - 25 -四、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现状 ................................................................ - 28 -4.1 国际标准化组织现状............................................................................... - 28 -4.1.1 国际标准化组织.............................................................................................. - 28 -4.1.2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 - 34 -4.1.3 其他标准化组织.............................................................................................. - 34 -4.2 国内标准化组织现状............................................................................... - 36 -4.2.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36 -4.2.2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36 -4.2.3 其他标准化组织.............................................................................................. - 37 -4.3 信息技术服务相关标准........................................................................... - 38 -4.3.1 ITIL ................................................................................................................... - 38 -4.3.2 ISO/IEC 20000 .................................................................................................. - 40 -4.3.3 COBIT ............................................................................................................... - 41 -4.3.4 ISO/IEC 38500 .................................................................................................. - 43 -4.3.5 ISO27000系列标准 ......................................................................................... - 44 -4.3.6 云基础设施管理接口标准.............................................................................. - 44 -4.3.7 ITSS系列标准 ................................................................................................. - 45 -五、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及建设思路 ............................................................ - 47 -5.1 标准体系简介........................................................................................... - 47 -5.2 标准体系建立原则................................................................................... - 47 -5.3 ITSS体系框架 .......................................................................................... - 48 -5.4 ITSS体系表 .............................................................................................. - 50 -5.5 ITSS持续改进机制 .................................................................................. - 52 -5.6 标准冲突解决办法................................................................................... - 54 -六、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 - 56 -6.1 基础标准................................................................................................... - 56 -6.2 服务管控标准........................................................................................... - 57 -6.3 咨询设计标准........................................................................................... - 62 -6.4 集成实施标准........................................................................................... - 63 -6.5 运行维护标准........................................................................................... - 65 -6.6 云服务标准............................................................................................... - 67 -6.7 服务外包标准........................................................................................... - 69 -6.8 服务安全标准........................................................................................... - 71 -七、总结与展望 .................................................................................................... - 73 -附录A 术语和定义............................................................................................... - 76 -附录B 联合国《产品总分类》(CPC2.0)中“信息技术服务”分类 ............... - 79 -附录C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 - 82 -附录D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列表 ...................................................... - 89 -附录E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进度............................................................... - 93 -附录F 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专业术语............................................................... - 98 -附录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 - 99 -参考文献 .............................................................................................................. - 113 -前言本报告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简称:ITSS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发布执行,主要用于指导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的研制。

标准化战略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标准化战略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标准化战略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标准化是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基础。

为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化水平,根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化战略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二、总体目标到2022年,我国标准化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相关产业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要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度显著提高,标准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标准化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三、工作重点1.加强标准制定和修订优化标准制定和修订程序,加强公开透明度,重视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反馈,建立健全标准咨询机制,提高标准制定和修订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重点制定和修订重要领域标准,加强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引导和规范。

2.加强标准实施和监督加强标准宣传推广,提高标准实施水平,建立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机制,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标准有效执行。

建立标准争议解决机制,保障标准实施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加强标准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化基础研究,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探索标准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提高我国标准化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标准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推进数字化标准化,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4.加强标准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推动我国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强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标准化在国际标准化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体系的互联互通,推动标准化国际化水平提升。

四、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

加强标准化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

2.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建立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制定标准化工作规范和流程,加强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标准化工作效率和质量。

3.加强标准化宣传推广工作加强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提高社会各方面的标准化意识和素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17•【文号】国办发〔2015〕89号•【施行日期】2015.12.1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2月17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

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精神,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系统布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发布时间:2017-01-17来源: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推动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现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一、背景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持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产业体系初具雏形,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为我国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数据将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越来越突出。

同时,大数据也将重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规划体系相关工作安排,编制形成《规划》。

二、总体考虑《规划》是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协同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推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规划》以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推动促进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为重点,以完善发展环境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打造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大数据的资源掌控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价值挖掘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为未来五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五年行动计划

五年行动计划

五年行动计划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个组织或个人,我们需要有一份明确的五年行动计划,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抓住机遇。

在这份五年行动计划中,我们将明确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实施这些计划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首先,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行业领先者,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成为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为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将努力成为行业的标杆,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们的使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股东创造回报。

我们将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我们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稳定和可持续的回报。

在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中,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们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我们将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二、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我们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我们将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我们将建立更加和谐、团结的团队,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愿景。

四、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我们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我们将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更多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管理创新和效率提升。

我们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我们将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工作方案: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工作方案: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XX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X》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进一步提升我X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网络经济大省为总目标,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型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发展。

二、重点任务(一)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统筹协调。

一是编制发布《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计划》及相关子计划。

全面评估我X “十二五”信息化计划的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环境和形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建设网络经济大省和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重大战略契机,编制、发布我X“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计划及相关子计划,科学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X信息化发展工作。

二是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与评估。

完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衡量和评估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找出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各地有效开展工作。

继续开展对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适时发布年度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和“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报告。

三是推动一系列政策制定与实施。

制定X省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制定出台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中网办发文〔X〕14号)的贯彻落实意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全省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深化“两化”融合,推进转型创新。

一是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0月12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1.04•【字号】浙政办发〔2016〕137号•【施行日期】2016.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村、城市信用社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13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农信联社制定的《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1月4日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省农信联社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精神,巩固和深化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成果,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战略部署,传承发展浙江农信普惠金融理念、精神和文化,以更高一层、更广一点、更快一步,发挥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总要求,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深耕农村、实体和数字金融三个领域,突出智慧、绿色、精准、共享四个目标,构建农村渠道、服务、产品、生态和平台五个体系,更加突出“农”字特色,更加精准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加注重县域及以下金融服务渗透,全面提高农村普惠金融质量,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具有浙江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普惠金融主导者。

二、深耕三个领域(一)农村领域。

基础标准研制统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

基础标准研制统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

基础标准研制统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
林宁
【期刊名称】《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在工信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现有的六个专业组中,基础标准组负责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以及该领域内通用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总页数】2页(P6-7)
【作者】林宁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J],
2.全面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J], 李秋花
3.ISO开展全球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 [J], 友友
4.推进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 [J], 侯媛元
5.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部署2011年标准化工作 [J], 崔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

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

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

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

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

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机构重要的战略方向。

信息化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制定一份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对于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计划旨在明确医院信息化目标,制定发展策略,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目标及原则1.目标:构建一个全面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高效、准确、安全的医疗服务。

2.原则:逐步推进,按部就班,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方向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设齐全、稳定的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终端设备等,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2.医院内部信息流程的整合:建设整合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级权限管理、信息共享和无纸化办公。

3.医院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信息交互:建设与患者、政府、医保、药店等各方面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效率。

4.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医疗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四、重点任务1.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实现全院范围内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实现病历的电子化管理,提高病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3.建设医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用设备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效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建设医疗影像系统:实现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方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5.建设远程医疗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生与患者的远程沟通和诊断,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患者就医。

6.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建立医院内部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医疗决策支持。

五、资源投入1.人力资源:组建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包括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程序员、运维人员等,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8.16•【字号】晋政办发〔2016〕122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1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8月16日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晋政发〔2016〕12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46号)要求,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标准化改革发展,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决策部署,加快标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创新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和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推动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科学布局。

围绕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坚持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点面结合,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全面发展。

2.需求引领、重点突破。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2.24•【字号】青政办发〔2017〕14号•【施行日期】2017.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关于印发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青政办发〔2017〕14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2月24日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发挥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我市标准化水平,依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树立标准意识、坚持标准理念、强化标准思维,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将“标准化+”与“互联网+”“海洋+”“国际化+”和“三中心一基地”等重大战略统筹实施,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系统布局。

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创新标准制定和评估机制,创新标准化试点领域和对象,创新技术标准基地建设模式,将标准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宣传发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做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构建综合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推广体系,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中的新领域。

六年多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现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发布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4.0版,已颁布实施了6项标准,正在组织制定60余项标准;主导和深度参与了服务质量、服务外包和云计算服务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培育了“ ITSS ”标准品牌。

ITSS ”标准化成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构建行业统计制度、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指导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培育了内需市场,标准的战略作用、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二)面临形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是关键标准的前期技术研究水平和基础数据米集能力亟需提高。

三是利用重点标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发展环境和培育内需市场等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企业综合应用标准提升服务能力、规范服务交付、保证服务质量、推动产品研发,以及引导服务模式和业务创新的意识有待提升。

五是国际标准化工作需要从参与向主导制定转变。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

以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为目标,依托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以自主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强标准应用推广能力建设。

统筹做好国内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标准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支撑和服务。

(二)基本原则1.顶层设计,突出重点。

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信息化重大战略需求,准确把握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趋势,创新标准化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做好总体设计和布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应用推广体系建设。

依据行业管理和市场需求,加强基础共性标准的研制,形成系列协调配套的关键标准,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产品化和自主可控,支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加强部门协调和部省联动,发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指导协调组的领导作用,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标准化核心机构和相关技术组织在技术协调、标准研制、技术审查和应用推广方面的作用。

依托信息技术服务重点龙头企业,结合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联合重点行业用户,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标准研制与应用推广。

鼓励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形成政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3.系统推进,整体提升。

紧密围绕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中心任务,统筹考虑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工作的相互协调性和配套性,构建全面推广和系统实施标准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建立标准应用效果跟踪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前沿领域标准预研工作,提前布局关键核心标准,整体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4.面向国际,加强创新。

紧密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动态和趋势,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提前谋划、尽早布局,大力推动国内自主制定的重点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提升标准的国际水平。

协同推进标准研制与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技术、服务模式和业务创新,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形成关键标准,建立标准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模式。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需求引领、企业主体、政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标准研制、应用推广、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模式。

建成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制定80余项标准,使“ ITSS ”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准品牌。

推进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移动应用服务、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自主标准广泛应用。

制定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团体标准并应用推广,深度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化工作。

培养10000名左右掌握标准内容和实施方法的专业人才,培育500家左右的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建立20个左右的标准示范城市或示范区,促进标准在10个左右的信息化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培育40家左右的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

三、重点任务(一)建设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1•完善标准体系框架。

分析支撑行业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安全可靠、服务质量保证等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需求,重点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等新架构、新应用和新模式,跟踪国际标准化趋势,适时更新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提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研制和应用路线图。

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适应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

2.加快推进标准研制。

制定服务质量评价、服务成本度量、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面向制造装备的远程诊断维护等领域的80余项标准。

结合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关工作部署,鼓励和支持国内有关学会、协会和联盟,研究制定数字化营销服务、互联网服务、移动应用服务等领域的团体标准。

(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重点标准应用示范指导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建设覆盖服务质量评价、数据(信息)保护、运行维护、云计算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测评认定。

指导标准化核心机构和组织,研究并提出依据标准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方法论,推动重点企业提升知识库建设、服务自动化和可视化、云计算和大数据运行维护等关键技术能力,培育500家左右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

选择20个左右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城市或区域,开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信息技术治理、数据(信息)保护等领域的重点标准应用示范。

支持重点企业,联合电子政务、金融、电信、电力等10个左右的行业用户,开展信息技术治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云计算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应用示范。

(三)培养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人才队伍支持标准化核心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和技术组织,编制标准宣贯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建立标准宣贯师资队伍。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0场次左右的标准宣贯培训活动,培养10000名左右掌握标准内容和标准实施方法论的专业人员。

鼓励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建立标准化专业人员培养和首席标准官(CSO )制度。

指导相关行业协会,依据标准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和评价方法,形成市场化的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和评价机制。

(四)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依托行业中介组织,动态研究分析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发展趋势,依据《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GB/T 29264),建立工具产品目录。

围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等领域的关键支撑工具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集成指南,组织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评认定。

指导和支持重点企业,探索依据标准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开源社区的模式和机制。

(五)培育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联合,研究制定制造业领域的智能检测、远程诊断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制定基于智能产品的在线服务标准。

依托行业中介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研发标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指南。

结合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标准化需求,推动标准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领域的应用,培育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六)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研究分析国际相关领域标准品牌培育的方法和模式,加大力度提升“ITSS ”品牌影响力。

研究依据标准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的模式和机制,建立品牌企业评价制度,培育40家左右的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

(七)推进信息技术服务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持标准化核心机构和重点企业做好服务质量、云计算服务国际标准研制工作,跟踪研究服务质量领域的国际标准化需求,以自主标准为基础,至少主导制定5项国际标准。

指导标准化核心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云计算服务、数据治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至少深度参与制定10项国际标准,提升自主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综合协调,完善工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综合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标准质量保证和标准实施后的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形成标准质量评价模式和机制。

(二)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

结合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精神和要求,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各项科研及产业化项目立项和实施阶段,提供标准化支撑服务,推动科研成果通过标准快速实现产业化。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实际,合理安排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参加标准研制工作。

鼓励企业开展标准符合性评估和实施标准的人才培养,支持第三方机构建设标准研制和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夯实行业管理,创新标准应用。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有关精神,积极探索采用自主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模式和机制,为建立客观、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积累经验。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合作,结合所在省市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标准应用示范(见附件),建设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示范城市或示范区,培育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示范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

(四)强化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标准化核心机构的标准信息资源优势,做好国内外标准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建成国内外技术法规和标准数据库,形成高效、快捷、实用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提供标准研制、应用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质量。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应用氛围。

支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核心机构和组织建设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的信息化系统,编制标准宣传材料,提高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环节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普及标准应用知识。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标准应用反馈和改进完善机制。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工作,为标准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附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应用示范申请报告(试行)附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应用示范申请报告(试行)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办公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制二◦一年月编制说明1 .本申请报告由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 )应用示范城市或示范区(以下简称应用示范)的组织单位编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