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他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
那么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呢?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
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
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
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
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
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
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
“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为提高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语文学习强调“核心素养”“多角度阅读”“创意阅读”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关注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衔接、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性资料,从而让学生深入其中,主动探寻文言散文的价值,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散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散文阅读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探究性问题设计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作为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文言散文,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新教材也选用了很多经典篇目,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的教学规划,再加上文言散文自身“小众化”的特点,导致教师只关注背诵、翻译,学生也不能将学习到的文言散文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为改变这种状况,本研究以研究者所在中学高一到高三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每个年级每个班随机抽取10名同学参与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从学生文言散文阅读倾向性、文言散文阅读难度、兴趣,教师对文言散文阅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
具体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调研结果显示:(1)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散文阅读的兴趣不大。
很多学生在文言散文阅读的学习中往往关注其字词释义、阅读题目训练等方面,很少是抱着对其文学审美价值探寻的角度去阅读,阅读的兴趣不足。
(2)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当前问题。
教师对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不够,往往采取传统的教读法,一味关注背诵、翻译,却忽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从而使得语文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枯燥乏味,失去了吸引力。
让学生阅读的天空更开阔
让学生阅读的天空更开阔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可置疑地应承担一定的任务,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学生;阅读;开阔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利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阅读的天空更开阔。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可见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读书学习的源泉与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多变,充满奇想。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学生创造想象的潜能。
利用文中的各种“空白”,进行创造想象。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
这些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
一,答:1.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2.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3.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这个教学片断包含以下教学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执教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基本理念。
执教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
执教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评价方式,在自主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蚁国英雄》教学片断师:(出示蚂蚁突围经过的段落)刚才,大家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到蚂蚁团结机智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弱小的蚂蚁竟如此震撼人心。
你们准备如何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生:我建议读的时候可以想象蚂蚁突围时感人的画面,这样也能读出感情。
师:你们的建议和想法都很好,那就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生第一次练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片段,虽然很努力地读,但语气较平淡。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听了他的朗读我想象不出蚂蚁突围的画面,如果他的语调再高一点,语气再重一点,把“至死不松动分毫”“永不放弃”这些词强调一些会更好。
巧激辩证性思维 让文本解读更精彩——例谈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的有效运用
( 这也提供 给 学生辩证 思维 的一个 契机 ,老师 让学 生
再 次研 读 文 本 , 然 后 展 开 讨 论 。 )
思 考问题 ,把事物 的发 展看 作是 “ 对立 中的运 动” 。辩 证
思 维 ,不仅 能促 成 创造 性 阅读更 具科 学 性 ,而且 也 是 将 创造 性 阅读 引 向深入 的 “ 推器 ” 助 。十 分清楚 ,许 多文本
师 : “ ! ‘ 名 的 科 学 家 为什 么衣 服 穿 不 整 齐? 妙 著
他是 不是 个伟 大 的人呢 ? ’多有 价值 的 问题 啊 ! 大 家探 请
讨 、 交 流 自 己的 想 法 。 ”
生 : … …
【 析】 剖 :这位 教师 很好 地 体现 了教学 民主 , 目中有
【 例一 】 《 因斯坦与 小女 孩》教学 片 断 : 案 爱
师 :通过 刚 才的 朗读 ,你 读 懂 了什 么 ?有什 么 问题
还 需要 问吗?
生 :爱 因斯 坦连 衣服 都 穿不 整 齐 ,他 怎能 算是 最 伟
大 的人呢 ?
阅读教 学 中辩证 思 维 问题 的有 效设 计 ,实 际上 是 教
他 而 不 写 那 个 胜 利 者 阿 蒙 森 呢 ? 为 什 么说 失 败 者 是 “ 伟
大的”呢?
这 是语 文教 育 提高 学科 科学 素 养 的一个 重要 内容 。所 谓
辩 证思 维 ,是 人们 自觉 或不 自觉地遵 循 辩证 法 规律 进 行 的思维 。其 主 要之 点启 发人 们 全面地 、本 质地 、发 展 地
层 的理 解 。
本 的理解 ,又有助 于培 养学 生辩证 思维 的能力 。
一
、
辩 证 性 问 题 的 有 效 设 计
“四步”阅读教学
“四步”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是习作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提炼出了“四步阅读教学法”,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自主读文,概括内容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整体入手概括。
在交流中及时提炼问题,获取学生在初读中掌握文本知识的信息以及他们想要探究的疑惑,便于调控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习。
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如《彩色的非洲》,学生一读便知课文主要写了非洲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教师通过“色彩斑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二步。
2.浏览课文,梳理脉络“浏览”是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小学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名篇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这些优美的作品却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文学的作品引领学生找准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把握住文章脉络,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出课文的骨架,顺着脉络才能引导学生步步摸到“课文主旨”这个瓜,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对叙事类文章,引导学生抓事情发生的原因、发展的经过及结果,很容易理清脉络;写人的课文,让学生说说主要写谁,他干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来理清脉络;对于哲理性强的散文,小学生还无法将自己的体会理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见森林既见“树⽊”⼜见“森林”新课标指出:“语⽂教学要逐步培养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提倡多⾓度,有创意的阅读,利⽤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阅读质量”。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媒介,引导学⽣⾛出课堂⾛进社会,构建向“⽣活学习语⽂”的⼤语⽂教学观。
拓展学⽣学习语⽂的空间,使学⽣既见“树⽊”,⼜见“森林”。
要实现这⼀⽬标,语⽂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点:⼀、加强朗读,教会学⽣与⽂本对话⽂本是⽤以发展学⽣搜集处理信息,认识⽣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多朗读课⽂,⼀篇课⽂,全⾝⼼投⼊地朗读成诵,不成⾄少也要读它⼗遍⼋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引导学⽣,注重与⽂本对话,是语⽂教学的根本所在,这正如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然上⼝,久远不忘。
在诵读课⽂的基础上。
理解思路,理解⽂章的主旨,从⽽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然、社会、⼈⽣的有益启⽰。
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进⾏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我体验,启发学⽣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反复阅读⽂本,认真品味语⾔,不断地揣摩,使学⽣从中感悟,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的⼈⽂精神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素养,然⽽由于受应试思想,唯学历思想的影响,以⾄于语⽂教育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染上了极强的短、平、快功利⾊彩,中学语⽂教学与传统⽂化、⽣活实践,学⽣情感体验割裂,⽂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精神被淡化甚⾄忽视,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偏重于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教学。
⼀味的或过分的强调了语⽂教育的科学性,⼯具性。
为使语⽂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缺少⽣⽓和活⼒的处境,语⽂课程应重视提⾼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格,语⽂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的。
阅读教学应重视“读”
阅读教学应重视“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
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
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及教材要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新课标》及教材是我们施教的根据和主要材料,老师应充分把握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只要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
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
其次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
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有目的读,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
一、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案例分析我发现这位老师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
老师让学生抓住关联词、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古人也很重视朗读的。
只有读得声情并茂,才能写得神形兼备。
而那些语言大师的经典著作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
语文创新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地读书、专心地读书、大声地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品味、去欣赏文章的含义和真谛。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品味文章的必经步聚。
”“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能力的强弱确实代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语言又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
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认字识词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说得顺口,听得悦耳,品得出味儿,写得出内心的感受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多角度、创意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急切求索的心理,是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阅读反思”是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再思考。
而“批判”是分辨在阅读中,哪些感受与探索是否正确,是否是有效思维。
一、以情动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
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情感世界中。
适当的煽情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故事情节,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引入:“孩子们,周一早晨,当我们肃立在国旗下的时候,当运动赛场上我们的健儿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的时候,当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总会出现我们的眼里,飘扬在我们的心里。
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请带着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齐读课题。
”激情的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融入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才能让读者走进作者的心里。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阅读思考,点点滴滴挖掘深思,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对话。
1.激发情感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符号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的故事。
让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一份期待,形成一种盼望,激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对阅读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列举几个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许孩子情感的小河就能荡漾起涟漪。
浅谈“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闫雪婷《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开放式阅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与封闭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开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内容的开放事实证明,学生在对阅读篇目的选择过程中就能体验到自我参与的愉悦,读自己选的书,更轻松更投入。
但在阅读篇目的选择上完全的放手是不行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的适当引导就显得必不可少。
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和学生阅读的需要,来时应当择优推荐。
有人说,传记是榜样的力量,小说是情感的养分,童话是想象的翅膀,诗歌是个性的天空,哲学是心灵的眼睛,自然是智慧的源泉,艺术是灵魂的舞台,因此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各类题材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
当然,各种报刊、杂志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儿童文学》、《语文报》、《萌芽》等等。
都能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冲破已有狭小的生活空间,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尽情遨游,由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联想、想象的能力,并使知识、文化、能力的储备更加丰富二、阅读方式的开放自主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开展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错误倾向及其校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错误倾向及其校正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是人类汲取精神养料、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
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这些具体要求,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按理说,阅读教学不仅能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美感的创造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
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由于教师未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好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旨及尺度,阅读教学中或是因循守旧,或是流于表面的尝新,导致学生阅读兴趣锐减,对语文学习淡而无味,老师徒叹奈何,教学效率低下。
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存在的两种主要错误倾向作一分析。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错误倾向这种方式的老师阅读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只重视教,而不重视学,他们只是注重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体验的渴求和自我表达的需要。
一般来说,他们的教学过程都存在程式化、公式化的倾向,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经验: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每篇都是先分段,然后机械的分析段意和写作特点,分完段之后则是没完没了的分析,分析句子的性质、句子成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出中心思想,把一篇篇充满人文情韵的课文拆解得七零八碎。
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
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时期下,如何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培养一.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读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写记的实践。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读写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记。
用笔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勤做笔记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
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
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读后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1)浏览性的泛读。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循序渐进,读出文言文的独特“味道”
|文|严莉文言文语言简练、意蕴深远,由于与当下的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
当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时,教师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和品味开辟道路,从读出趣味直到最后读出余味。
一、“文味”:逐层深入,在朗读理解中感知文言文趣味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理解无须斟字酌句,要基于整体性的“文”入手,避免机械生硬的理解堆砌,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辅助信息,积淀丰富的语感,读出文本的内在意趣。
以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触摸语言,读出趣味。
首先,教师呈现出整篇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说说可以怎样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调整顺序、引入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结合文本的内容自主进行理解。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融入自身的想象,将文言文中没有呈现的信息和板块补充出来,将课文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看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在整个过程中,标注停顿符号是考量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文本大意的重要方式,此时学生已经对注释的作用了然于胸,教师就尝试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文本中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标注停顿符号。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而需要向“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迈进。
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在思维被再次激活,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也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在串联讲述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浓郁的认知兴趣。
如果是一般的文本,到达这样的层级完全可以结束,但对于文言文来说,这样就难以展现文言文“言简而义丰”的特点。
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紧扣文本表达中“言简”的语句展开想象,开掘文本语言中的“义丰”内涵,将故事说得生动形象,说得有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在所储备的经验和信息,让简单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创生性表达的过程中感受朗读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培养策略探讨摘要:新课标在阐述阅读教学的目标时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儿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儿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为了使儿童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使他们参与到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活动中。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实际分析,探索出以下几点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观阅读教学一、加强诵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中心。
为使儿童能够体验和感悟,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以读促感悟,让儿童在读中体验、积累。
教师引导儿童诵读教材中富有童趣、能够激起儿童想象的美文,让儿童感受语言的典范、构思的精巧,除了教材,还可以精选一些别具特色、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给儿童诵读,这样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训练儿童学习阅读,逐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应重视阅读思路的训练,注重儿童读的实践。
加强诵读教学,让儿童大声朗读背诵精华的母语材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应该是儿童全面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学习方法。
季羡林认为:儿童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二、创设儿童阅读情境让儿童爱上阅读,就需要为他们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
阅读课堂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措施。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运用浅显的儿童化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本身就极富感染力,为教师创设美的课堂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挖掘潜能
挖掘潜能放飞心灵作者:黄双燕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6期引言《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广阔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优化教学,放飞学生心灵,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会用语文,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培育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
一、拓展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再一次的创造想象。
因此在对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如在教学低年级《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
有时还可利用教材适当进行延伸,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抓捕到的艺术空白,适当进行课文的延伸,便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同天边绚丽的彩霞,灿烂无比。
阅读时,让读者随时根据阅读的进程和体会在课文上或纸上“涂鸦”(或圈点批注或画出各种图案)。
如在教学《挑山工》、《峨眉道上》《军神》等课文时,可让学生画出自己感动的内容,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能体现中心的句子,画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在读完课文后用几句话写出“我想对挑山工(铺路人、刘伯承等)说:……”读《挑山工》这篇课文时,还可画一画挑山工走的路线等等。
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深入研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仔细深入地研读课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应不断努力探索的。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文,要让课文中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感悟。
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
”教师要“入”教材,体悟文章深刻内涵,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
有的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则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潜心研读。
首先教师要独立研读课文,不要做教参的”搬运工”,在研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深刻的体会,然后再多读些参考书,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来丰实自己的感悟,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既进得来,又出得去。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得到应有的训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在“读”字上下功夫,让朗读教学这个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则以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荷花淀》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和爱国热情的“诗体小说”。
教学这篇小说,可以分为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
品读主要指引学生逐步领略小说的情节美、意境美、人情美、主题美。
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完全回避描写本来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争,把战争写得那么美。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2.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赏析人物、景物描写,感受“诗体小说”之美,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
2.难点:领悟小说人物崇高的精神风格,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讨论法、分组学习法、研讨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课前自学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荷花淀”以及《荷花淀》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制作作者档案。
2. 熟读小说,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 结合文本以及《百合花》,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提到“战争”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哪些场景或哪些人物痛苦、灾难、血腥、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百团大战”《长津湖》,英雄人物——刘胡兰、姜姐…………除了这些,战争中还会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二)课前自学检查1.作者档案——孙犁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