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合集下载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发热护理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中药退热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避 免受凉感冒。发热时宜少量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 患者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水分。若体温过高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04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
切诊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如脉象有力、无力、弦紧等。
按诊
触摸患者腹部,了解腹部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
03
中医护理方法
情志护理
1 2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波动,防止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 绪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增强信心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 理。
3
倾听与理解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其主诉,理解其 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 持大便通畅。
增加蛋白质摄入
避免空腹
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瘦肉等,有 助于身体的恢复。
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及时进食,以维持正常 的血糖水平。
症状护理
疼痛护理
对于胆胀引起的疼痛,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侧卧位,以减轻疼痛。同时,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伸展 ,以免加重疼痛。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当使用中药或非处方药物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 医。
研究展望
01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方案,不断完善和优化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效果。
02
加强中医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为更 多的胆胀(胆囊炎)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
03
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和完善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方案,为 中医护理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贡献。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三因制宜
01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患病风险,护理时应充分考虑
年龄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应注重心理护理和家庭护理;老年人患者应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照顾。
02
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护理时应关注性别因素。例如
,女性患者应关注月经周期对胆囊的影响;男性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
胆胀的病因与病机
总结词
胆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胆胀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等。这些因素 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内蕴,进而引发胆胀。此外,胆胀的发病机制还与脾胃功 能失调、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胆胀的分类与诊断
总结词
胆胀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胆胀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瘀血阻络型等不同类型。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不同类型的胆胀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分类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至关重要。
辨证施护
01 肝胆湿热证护理
针对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避免潮湿环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
02 肝气郁结证护理
对于肝气郁结证的患者,应注重心理疏导,鼓励 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 吸、瑜伽等。
03 其他证候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中药熏蒸、穴位按摩等,以缓解患者的不适 症状。
拔罐护理
总结词
通过负压吸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拔罐治疗。拔罐 过程中需注意火候和负压吸引的时间,避免烫伤和皮肤损伤 。同时需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 胆胀西医诊断:胆石症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

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

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

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

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煎药器具的选择
药材的浸泡
宜选用砂锅或瓦罐,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 保证药效和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以便于药效的析出 。
煎煮时间
煎服方法
第一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煮15-20分钟 ,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服用 200ml左右。
中药外敷法
药物选择
01
选用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姜黄、大黄、黄柏
等。
使用方法
02
将药物研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胆囊区域,再
用保鲜膜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
03
外敷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
用。
中药灌肠法
药物选择
灌肠药物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如大黄、黄连 、黄芩等。
03
3. 饮食调理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 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
纤维的食物。
05
04
2. 健脾和胃
使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如茯苓、白术、砂仁等,以改善患者消化 功能。
06
4. 情志调护
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患病容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情绪,应加强情志调护,鼓励患者保 持乐观心态。
05
病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病例一: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强调清 热解毒、利胆排石。
详细描述
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病情较重,发病急,中医护理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解毒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黄连、 黄芩、黄柏、栀子等,以清除体内热毒。

5-03胆胀

5-03胆胀
1.8g、甘草梢0.3g,以上为1日量,分2次吞服;属肝胆湿热者,可用利胆丸:茵陈12g,龙胆
草、郁金、木香、枳壳各6g,共研细面,加猪胆汁、羊胆汁各50g,先将胆汁熬浓至250g,拌入
药面中,加适量蜂蜜,做丸药,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
(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主要为实证向虚证转化或向虚实夹杂证转化。肝胆气郁患者转归一般较好,
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
·胆腑郁热
症状:右胁部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
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止痛
方药:清胆汤。
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著。
胆胀病始源于《内经》。在《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不仅提
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描述亦很准确。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对其论述更加精确、详细,所立的
方剂如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方剂。秦景明《症因脉治》
[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的研究
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系疾病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将胆道感染、胆石症分为气郁、湿热、脓毒
个类型。据上海、天津等35个单位4359例胆道感染、胆石症统计,湿热型为最多,治疗效果好,临床治愈率
达90%。龙华医院对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进行辨证分析,发现肝胆气郁型占44.53%,而肝阳不足
坏病、变证,如出血、积聚等。阴虚郁滞患者治疗得当可使病情减轻,若日久不愈,正虚邪留可
致气滞血瘀而成虚实夹杂证。阳虚郁滞患者一般迁延难愈,经合理治疗,部分患者可转为肝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明确诊断。
02
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理念及原则
中医护理理念
整体观念
胆胀病机的传变与整体有关,因 此,在护理时需要从整体出发,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 、生活环境等方面,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健 康的根本,胆胀的发生与体内阴 阳失衡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 中需要关注阴阳平衡,调整机体 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
扶正祛邪
胆胀后期正气亏损,邪气稽留, 需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在护 理过程中应注重扶正祛邪,促进 机体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原则
辨证施护
胆胀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 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做到辨证施护,针对性强。
用药护理
中医治疗胆胀多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在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合调理
胆胀患者多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因素,需要综合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 方面,促进机体康复。
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认识疾病、预 防疾病复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帮助 患者全面康复。
03
胆胀(胆囊炎)的中医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舒适,避免噪音 干扰。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程,胆胀可分为急性胆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高血脂等。
发病机制
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胰液反流和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引 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胆胀(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胆胀诊疗方案

胆胀诊疗方案

中医心身医学科优势病种之一——胆囊炎(胆胀病)诊疗方案访问人次:215次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范畴,病因分为内因(正气虚)外因(邪气实)两个方面,外因多为饮食偏嗜,多食油腻厚味,伤及脾胃或忧思暴怒,肝疏泄失常累及胆腑,久郁蕴热而成胆胀。

1诊断1.1临床表现1.1.1急性胆囊炎:有较典型的发病过程,常起病在进油脂食后,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并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病情重时还会有畏寒和发热。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虽不甚典型,但基本相似,且病情发展同样较快。

1.1.2 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道疾病史,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有胆囊结石存在。

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坏,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

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腹胀、暖气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者。

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机能减退或消失。

如显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1.2辅助检查:B超检查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大部分病人还可见到胆囊结石影像。

急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型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案⼀、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年)。

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次要症状:恶⼼、嗳⽓,腹胀、善太息。

发病⼈群:多发⽣于 40 岁⾄ 65 岁,⼥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内科学》(复旦⼤学上海医学院、《实⽤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民卫⽣出版社,2009 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2006 年)。

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反酸,腹胀,恶⼼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细胞计数可不升⾼,少数患者转氨酶升⾼。

影像学检查:B 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且发⽣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 MRCP 或 CT 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证候诊断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频作,吞酸嗳腐。

苔⽩腻,脉弦⼤。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呕吐,⼝苦⼼烦,⼤便粘滞,或见黄疸。

⾆红苔黄腻,脉弦滑。

3.⽓滞⾎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拒按,⾯⾊晦暗,⼝⼲⼝苦。

⾆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暖⽓叹息,⼝苦,恶⼼呕吐,⾷少纳呆,⼤便稀溏或便秘。

⾆淡或暗,苔⽩,脉弦或细。

⼆、治疗⽅法(⼀)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胆郁滞证治法:利胆疏肝,理⽓通降。

推荐⽅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芍、川芎、枳壳、⾹附、陈⽪、⽢草、苏梗、青⽪、郁⾦、⽊⾹等。

注意:该⽅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药,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

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胆胀的概述胆胀是指胆囊脱力、胆胆囊扩大或胆胆道梗阻所导致的胆囊膀胱胀满的症状。

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肝脏疾病等。

中医护理方案可帮助缓解胆胀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医护理方案1.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胆胀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所致,因此中药调理可以帮助疏通经络、平衡体内气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胆胀胆囊脱力等症状。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用于胆囊炎引起的胆胀。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化湿的作用,可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胆胀。

中药的使用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最好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2. 饮食调理在中医看来,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因此调整饮食是缓解胆胀症状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建议:•避免辛辣食物:过多摄入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胆胀症状。

应该避免辣椒、生姜、蒜等辛辣食物。

•多摄入蔬果:蔬果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和排毒。

建议每日摄入五蔬果。

•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保持胃肠道的正常运作。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的方法。

对于胆胀的护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按摩方法:•肩颈按摩:在肩颈部位找到夹筋穴和肩井穴,用指腹轻轻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放松肩颈肌肉和调理胆胀症状。

•肚脐周围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如气海穴和中脘穴,帮助促进消化和胃肠蠕动,缓解胆胀。

按摩时要轻柔、温和,避免用力过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方案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如果症状加重或长期得不到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此文中提及的中医护理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结论胆胀是一种胆囊脱力或胆胆道梗阻所导致的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中药调理、饮食调理和中医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胆胀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胆胀病中医治疗方案

胆胀病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胆胀病,中医学称为“胆胀”、“胆病”、“胆郁”等,是指由于胆道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

中医认为,胆胀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主要为肝胆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等。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胆胀病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肝胆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运行受阻,引起胆胀。

2. 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胆汁受其影响,引起胆胀。

3. 瘀血阻滞:气滞血瘀,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胆道,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胆胀。

4.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邪内生,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引起胆胀。

三、中医治疗方案1. 针对肝胆气滞型胆胀病:(1)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止痛。

(2)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川芎、甘草等。

(3)中成药:逍遥丸、疏肝理气丸等。

2. 针对湿热蕴结型胆胀病:(1)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2)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甘草等。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胆宁片等。

3. 针对瘀血阻滞型胆胀病:(1)治法:活血化瘀,疏肝利胆。

(2)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等。

(3)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等。

4. 针对脾胃虚弱型胆胀病:(1)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利胆。

(2)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健脾丸等。

四、中医外治法1. 足浴疗法: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利胆止痛功效的中药,如柴胡、白芍、郁金等,煎煮后进行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 耳穴贴压法:选取胆、肝、脾、胃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保留3-5天,可反复贴压。

3. 穴位按摩法:按摩胆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1次。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胆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和不舒服的感觉。

中医认为,胆胀主要是由于胆气郁结、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针对胆胀的症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理方案。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胆胀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首先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功能的调理。

此外,早餐要吃好,不要空腹,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稀饭、馒头等。

2. 调理情绪:胆胀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

情绪不稳定、郁闷、烦躁等都可能加重胆胀的症状。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运动、休闲娱乐、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和缓解胆胀的不适感。

3.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胆胀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黄连、苦参、山药等。

可以采用煎剂、颗粒或者草药膏剂的形式进行服用。

在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避免草药的不良反应。

4. 身体调理:通过适当的按摩和运动可以促进胆气的顺畅流动。

可以使用指尖或掌心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刺激腹部经络的流动,并促进胆气的排泄。

此外,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胆胀的症状。

5.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胆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阳经的胆经、足太阳经的阳明胆经、手太阳经的手太阳小肠经等。

可以在穴位上用适当的力度按摩,每天坚持数分钟,有助于缓解胆胀。

总结起来,胆胀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调理情绪、中草药调理、身体调理和穴位按摩。

在采取这些护理方案的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戒烟限酒,以免加重症状。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

胆囊炎、民间中医良方舒肝利胆汤组成:金钱草、茵陈、柴
胡、白芍、
舒肝利胆汤
组成:金钱草、茵陈、柴胡、白芍、积壳、木香、元胡、川楝、生大黄(后下)、内金、元明粉、白术、青皮、五灵脂、生蒲黄、黄芩、胆草、苡仁。

用法:水煎两遍,分两次服。

功能:疏肝利胆,气滞瘀结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胰腺炎等。

加减运用:便秘加生大黄、元明粉;热重加黄芩、胆草;湿重加苡仁、白术;剧痛加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索、白芍、川楝子;腹胀甚者加积壳、青皮、木香、柴胡;黄疸不退加金钱草、茵陈、生大黄;呕逆加半夏、竹茹;体质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胆石加内金、冬葵子、急性子、王不留行。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直肠、肛周。

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著。

【生活调护】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怎样预防胆胀】1、禁止暴饮暴食2、防止过度的肥胖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如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

得了胆胀可以喝什么茶
一、概述
最近觉得自己状态很不好,恶心呕吐,胃胀胃痛,嘴巴吃了些什么都觉得苦苦的,全身酸痛,觉得很不舒服,于是赶紧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得了胆胀,因为本人爱喝茶,于是就问了一些茶疗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医生推荐了一款茶,叫做芪草归陈酸枣茶,材料很多,但是很有效,可以治疗胆胀,对某同事的病情起到很好的作用。

材料有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酸枣仁和花茶,但是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所有的材料全部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煮开就可以了。

某同事喝了有一个星期,觉得这款茶很补,胃痛胃胀都没有再出现过了。

2、医生给的茶疗方中,有一款某同事是最喜欢的,喝了以后感觉很舒适,整个胃都很舒服,也不会想吐了,真的很有效,就是龙麦连夜茶。

把生龙齿、麦冬、夜交藤和绿茶一起洗干净,然后一起用开水泡30分钟,加白糖就可以了。

3、晚上某同事也会喝茶,但是不喝多,有一款茶让某同事喝了以后很好入眠,就是龙附桂甘茶。

材料有生龙骨、制附子、桂枝和甘草,把它们所有材料洗干净,然后一起用水煮,煮15分钟,加了冰糖就可以喝了。

这些茶疗法都很不错,大家不妨试试!。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简介胆胀是指胆囊及胆道系统内有气体积聚,引起胀痛或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胆胀多由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等引起,可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胆胀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有胆胀问题的人群有所帮助。

方案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对缓解胆胀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方法:1.伏兔穴:位于足部外侧背部,第一、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5-10秒,每天多次重复。

2.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用手指轻轻揉搓该穴位,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3.大横穴:位于手臂外侧,尺骨突起与肘横纹交叉处。

用拇指按摩该穴位,每次按压10-15秒,每天多次重复。

方案二:中药煎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胆胀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煎剂:1.木香煎剂:取香附、木香各10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0分钟,每日餐后温服。

2.章丘茯苓煎剂:取章丘茯苓、白芍各15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20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3.苍术煎剂:取苍术、厚朴各12克,研细末,加水煎开后慢慢熬煮15分钟,每日分2次餐后温服。

方案三:饮食调理饮食是引起胆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减少胆胀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议:1.少吃辛辣食物:辛辣刺激会加重胆囊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过于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2.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煎炸食品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

3.注意饮食时间:正常的饮食时间可以帮助促进胆囊的排空和消化。

方案四:情绪调理情绪紧张是导致胆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的情绪调理可以缓解胆胀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情绪调理方法:1.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胆胀症状,如散步、太极等。

3.心理疏导: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与亲友交流,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右胁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以及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评估患者右胁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评估患者暧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4)评估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5)评估患者体温情况。

(6)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既往病史。

(7)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8)中医证型:①肝胆郁滞证。

证候: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脱胀,善太息,暧气频作,吞酸暧腐。

苔白腻。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黏滞,或见黄疸。

舌质红,昔黄腻。

③气滞血瘀证。

证候: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①肝郁脾虚证。

证候: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暧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滤或便秘。

舌淡或暗,苔白。

⑤胆腑郁热证。

证候: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

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脱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疽或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3)患者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以及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Q②观察患者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③观察患者暧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④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⑤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⑥观察患者黄疸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穿孔、出血、急性胰腺炎等。

(5)给药护理:①肝郁脾虚证者,中药宜温服;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频服;湿热证者,中药宜凉服。

胆胀疑难症,中医传承秘方有奇效!

胆胀疑难症,中医传承秘方有奇效!

胆胀疑难症,中医传承秘方有奇效!胆胀一病在《内经·胀论》中已有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东汉·张伸景在其《伤寒论》中论述的更加详细、精确,还列出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等方剂应用至今临床有效。

从当今临床上来看中医所论治的“胆胀”与西医学所称的单纯慢性胆囊的病变:如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壁增厚等十分相似,而且多是经现代医学仪器检查、化验阳性显示不典型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突出表现为剑突下不适感、往往累及胁肋胀、满、痛等,伴有口苦、口干以晨起为重。

常因饱食油腻、劳累、剧烈情志变化而诱发等。

临床上往往与胃病患者相混淆容易误诊、误治,使病情迁延。

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根据中医理论辨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张某,男,42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05年4月8日初诊。

诉:剑突下及两侧经常胀痛2年余,尤其喝酒后加重。

曾在数所医院检查(如:B超、胃镜等)经多位医生诊治,按胃炎、痉挛治疗,总是治疗效果不佳。

这次发作于10多天前一次饮酒后,在本村医生处输液治疗已7天不缓解。

现症:剑突下及两侧胀痛,腹部微胀,口干黏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日2~4次,舌苔浊腻,脉濡濡数。

根据以上病史和患者的当前症状表现可诊断为胆胀。

辨证为邪阻少阳、胆胃湿热。

治宜:疏泄少阳、清胆胃湿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甘草10g、生姜10片、厚朴10g、生炒麦芽各20g、芦根20g、白豆蔻6g、藿香15g、黄连2g、郁金15g。

5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

4月13日二诊:服药5剂,诸症大减,方已对证,不必加减,原方再取5剂,煎服法如前,服后遂愈,至今没有再复发。

按:根据《黄帝内经》有关胆胀的记载,结合《伤寒论》及后世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从这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症候来看我们不难做出“胆胀”的诊断,根据中医理论辨析证候,施以方药即可取效。

患者病程2年余,累经医院的仪器检查、数位中西医诊治,效果不佳。

胆胀的辨证论治

胆胀的辨证论治

胆胀的辨证论治胆胀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尤其是减少复发的疗效更为显着。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描述也很准确。

《伤寒论》中虽无胆胀之名,但其所论述的一些症状,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都类似本病,该书中所立的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方剂。

其后《症因脉治》治疗胆胀的柴胡疏肝饮,《柳州医话》所创的一贯煎也属临床治疗胆胀习用的效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载胆胀医案,为后世临床辨证治疗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在辨证治疗胆胀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些有效方剂,既往多主张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现在也可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取得成功。

胆胀为肝胆系病证中常见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相似,临床上见有以右胁胀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胆腑内藏精汁。

若胆道通降功能正常,在肝胆疏泄作用下,胆液经胆道排人肠中,助脾胃腐熟消化水谷。

若因饮食偏嗜,忧思暴怒,外感湿热,虚损劳倦,胆石等原因导致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失于通降即可发生胆胀。

1.胆腑气郁忧思暴怒,情志不遂,肝脏疏泄失常,累及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通达降泄失常,郁滞于胆,则发为胆胀。

2.湿热蕴结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久则生湿蕴热,或邪热外袭,或感受湿邪化热,或湿热内侵,蕴结胆腑,气机郁滞,胆液通降失常而为之郁滞,气郁胆郁则引起胀痛,痛胀发于右胁,而为胆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
处方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直肠、肛周。

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
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着。

【生活调护】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
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
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
其注意力。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
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
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
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
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
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
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
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
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
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
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
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
等。

【怎样预防胆胀】
1、禁止暴饮暴食
2、防止过度的肥胖
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
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
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