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活动答案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夏、商、周时期,我国先民们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目的是()。
A.掌握自然现象B.准备祭祀活动C.了解民俗民情D.安排农业生产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歌谣简洁地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疾病诊断方法的古代名医是()。
A.李冰B.黄帝C.炎帝D.扁鹊知识点二甲骨文与青铜器4.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该文字是()。
A.甲骨文B.陶文C.玉石文D.金文5.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6.(2023·新疆中考)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三《诗经》和“楚辞”7.夏商周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离骚》8.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这位爱国诗人是()。
A.屈原B.李白C.王维D.杜甫能力提升9.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
据此可知()。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B.汉字全来源于象形字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10.(2023·江苏扬州中考)《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图片。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政权更迭
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势力情况
原因 北人南迁;社会;自然;统治者;人民
发展情况 秦汉→孙吴→两晋
表现
影响
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趋向 平衡,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中考真题
1.“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 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
你知道江南是什么时候 得到开发的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楚越之地(江南地区),地广人 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 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A 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南 朝 织 锦
推广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改进扬犁州“丝绵布帛 耕之,饶实,覆衣天下”。
行精—耕—《宋书》
细作。 施肥图
东晋 黑釉 鸡首
壶
南青莲湖普麦;南季朝瓷花遍稻五种稻实兼岭植。行作以双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4. 影响:
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使 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此时经济中 心仍在北方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下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A.中国是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B.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2.甘霖在《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写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从而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人类自身得以更快地再生产,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原动力。
”这说明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原动力”的是()。
A.原始农业的兴起B.人类的食物采集活动C.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D.人类高超的粮食保存能力知识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3.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B.《诗经》的相关描述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齐民要术》的记载4.榫卯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铜农具C.建造干栏式房屋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知识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5.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居住区外的公共墓地。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居民们()。
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磨制石器C.学会制作陶器D.饲养家禽家畜6.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以说明半坡人()。
A.会制作玉器B.会纺织和制衣C.主要种植粟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能力提升7.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
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
稻谷、稻叶堆积层的发现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案(精品,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二部分为“甲骨文记事”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看图片“青铜器”结合教材回答一组:1 2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其中图片1有何历史地位?3.综合以上内容总结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3.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4.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
那时候的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 年了, 目前出土数量在15 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 个, 已识2000 余字, 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1)看下列图片是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中的部分文字,你可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写在横线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确定版)

在哪里建立了政权?意义是什么?
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
公元前209年
2、领导人:
陈胜、吴广
3、建立政权地点:
陈(县)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 末 农 民 起 义
陈胜、吴广起义
过程
大泽乡起义
占领陈,建立张楚政权
秦二世反击 吴广遇害 陈胜牺牲
陈胜、吴广起义
各抒己见
假如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之前不遇上大雨, 按期到达了渔阳,起义还会爆发吗?请说明理 由。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守遇雨误期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 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 的反抗。
巨鹿之战
学习思考:巨鹿之战时间?地点?结果?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 207 年 时间: 项羽 巨鹿之战 地点: 巨鹿 意义:击败秦军主。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的昏庸残暴
指鹿为马
秦二世胡亥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小儿子胡 亥与赵高、李斯勾结,夺得皇帝位置,称为秦 二世。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
二、 陈胜、吴广起义
学习思考:
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过程是什么?
二、问答题
1、大泽乡起义是谁领导的?有同学认为:若没有发生下雨 误期的事,反抗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⑴领导人:陈胜、吴广 ⑵不对,下雨只是引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起义的根本原因 是秦的暴政,农民起义迟早会爆发的。 2、秦的灭亡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任何政策的推行, 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6.实践活动资源: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历史事件讨论会、历史知识竞赛、战国时期文化体验活动。
7.作业与评估资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历史知识小测试、学生表现评估表、历史学习成长记录袋。
8.学术资源:历史学术期刊、历史研究书籍、历史学家观点资料、历史学术会议论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战国时期社会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答案四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答案【四篇】第1课一、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
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三、“神州轩辕自古传”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
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
第2课二、先民的居所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3课一、牧野战歌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2.盘庚迁殷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2.丙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第4课一、“今天有雨吗?”1.商代;甲骨文2.占卜;卜辞3.占卜之风;二、铸鼎祭母1.BEADC2.司母戊方鼎3.尊、编钟、盘等有效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做出某些出格的行为时,他往往心里清楚教师将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
他也知道自己有很多观众(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因此,他会更卖力地表现以哗众取宠。
很多教师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即当众处理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
这么做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那些优秀教师已经掌握了有效应对这种学生的方法。
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私下里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消除个别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那旺盛的表演欲.在上一堂课中,相信你已经知道了规则和常规之间的区别。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基础巩固】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汉武帝推崇儒学,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课后活动习题提到的《汉代讲经图》,其中的“经”主要内容有()①《春秋》②《论语》③《易》④《书》⑤《诗》⑥《礼》A.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2.这一政策的出台,造就了汉武帝时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从而有力抑制了豪强大贾,并为对匈奴作战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相关政策是()A.盐铁官营 B.行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反击匈奴3.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世袭制4.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A.长安 B.成都 C.北京 D.开封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A.陈胜、吴广 B.卫青、霍去病 C.关羽、张飞 D.窦宪、窦固6.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分别设立了什么官职履行上述职能()A.丞相、御史大夫 B.御史大夫、刺史 C.丞相、县令 D.太尉、刺史7.在中国历史上,下图所示人物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他统治的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①颁布“推恩令”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④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西汉建国之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则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兵出击匈奴。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B.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匈奴内乱 D.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能力提升】1.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No
Image
1.了解西晋建立及统一的基本史事,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 的基本脉络; (时空观念) 2.知道八王之乱爆发的背景和影响,并能够从内外角度认识 西晋速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事,知道不同民族有 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 关系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材P99
石崇、王恺斗富
【材料研读】西晋人鲁褒作《钱 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 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 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 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 西晋的统治:
(2)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 王势力日益强大;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 实行过分封制?
“慕容 ,字弈洛瑰,昌 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 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晋书·慕容廆载记》
课堂小结
西 晋
西晋的建立
的
与统一
短
暂
统 一 和
八王之乱与 西晋灭亡
北
方
各
族
的 内
北方各族的
迁
内迁
建立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 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 八王之乱:
(1)时期:晋惠帝时期 (2)目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
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 饱受痛苦;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 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 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八王之永乱嘉南渡 中原汉族迁往南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板书及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课题:第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题:第3 课远古的传说
课题:第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题: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第8课百家争鸣
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题:第10 课秦末农民起义
课题:第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题: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
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题: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题: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下面是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可以从脑容量、血管粗细、血管分布密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课后练习(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划√。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现。
(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初一历史上册人教版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后作业(带答案)

D.石器和骨器2.元谋人生活的年代是A.大约170万年以前B.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C.大约18000年以前D.大约六七千年以前3.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A.懂得爱美B.知道定居生活C.注意防寒D.开始种植4.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用火进步的地方是A.使用天然火B.保存火种C.照明、防寒D.人工取火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A.使用打制石器B.过着群居生活C.人工取火D.保留了猿的特点6.下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过着A.游牧生活B.定居生活C.生活不稳定D.与外地交换食品7.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下列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状况的是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阶级逐步产生④挖掘水井⑤制造彩陶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④D.③④⑤⑥9.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有①磨光的石器②木制耒耜③石刀收割④骨制箭头、鱼叉⑤简单的玉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⑤10.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11.炎帝和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黄淮平原D.黄土高原12.出现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B.没有战争,和睦相处C.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D.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A.公元前四五千年B.公元前2070年C.公元前1600年D.公元前771年14.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事件①生产发展②阶级产生③贫富分化④私有财产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④③②①二、填空题15.北京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_______生活。
这就形成了早期的_______。
16.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_______和_______技术,他们能走到很远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_______生活用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攻占长安,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
A.匈奴 B.鲜卑 C.羌 D.羯
4.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西晋 B.东晋 C.宋 D.前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
速发展的原因是 C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讲授新课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讲授新课
二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大泽乡起义
壮士不死则 已,死即举 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
种乎?
讲授新课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 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 →→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后期: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推翻秦朝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灭秦起决定性 作用的战役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 以少胜多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奴人灭掉西晋。
1、司马睿建立东晋
东
晋
司
(317-420年)
马
睿
晋元帝司马睿
。都 司 公
建马元
317
康睿
, 史 称 东
重 建 晋 朝
年 皇 族
晋,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登基依靠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导的堂兄)。王氏兄弟权 倾内外。登基大典那天,司马睿居然请王导共坐御床,王导连忙 推辞,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7课 百家争鸣

第7课百家争鸣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老子和《道德经》1.这一学派在思想上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这一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2023·云南中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知识点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A.道家学派B.儒家学派C.法家学派D.兵家学派4.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下列思想主张中属于孔子的是()。
A.“以法治国”B.“顺应自然”C.“兼爱”“非攻”D.“仁者爱人”知识点三百家争鸣5.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材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A.发生背景B.历史意义C.现实意义D.核心观点6.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B.复古崇礼C.富国强兵D.取得民心7.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是在秦朝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的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尊崇儒术能力提升8.(2023·福建中考)见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关注民生D.尊崇儒术9.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活动答案

P3问题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的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相当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许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流油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化石。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答: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
依据这些特殊的文字,人们可以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P5课后活动1、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永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数木中的昆虫。
P8问题与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答:1、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
2、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一个是干栏式,一个是半地穴式。
3、种植的主要植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
4、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
5,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一样。
P10课后活动1、答案为12342、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面加一个木柄。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棒,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P13材料研读答:从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P14问题思考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疑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史实作为依据。
今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
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
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依据的。
P15问题思考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3问题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的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相当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许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流油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化石。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答: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为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
依据这些特殊的文字,人们可以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P5课后活动1、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永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数木中的昆虫。
P8问题与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答:1、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
2、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一个是干栏式,一个是半地穴式。
3、种植的主要植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
4、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
5,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一样。
P10课后活动1、答案为12342、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面加一个木柄。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棒,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P13材料研读答:从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P14问题思考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疑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史实作为依据。
今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
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
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依据的。
P15问题思考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等。
P16课后活动1、答:远古传说并非完全虚构,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与神话有本质的区别。
古代传说口耳相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
古籍中记载的传说,要经过作者的文字修饰。
2略P18材料研读答: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占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P21问题思考答: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畴。
P22课后活动1略2、答: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发了人民的反抗。
P28材料研读答: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P29问题思考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P30课后活动1、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P32问题思考答: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P33材料研读答: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做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P35材料研读答: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证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条件。
P35课后活动2、答: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P37材料研读答: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先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39材料研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备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P39问题思考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P40课后活动1、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答:在面对生死利义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
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P42问题思考答: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减少隔阂,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P45材料研读答: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
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吗,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
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P45课后活动1略,2答案同本页材料研读P48材料研读答: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P48问题思考答: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P50材料研读答: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
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P50课后活动2、答: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P52材料研读答: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P53课后活动1、答: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
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答: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P55问题思考答: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P56材料研读答:经历了长期战乱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
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P57课后活动1、(1)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了西汉王朝。
(2)汉武帝采取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在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秦始皇:对敢于评论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成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列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
P60 材料研读答: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P61课后活动2、答: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上死亡的边缘。
P63问题思考答: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P64材料研读答: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P66课后活动1、答:一方面,促进了汉代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3、略P68材料研读答:公元105年P70问题思考答: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P72课后活动1略2、答: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和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
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
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解决人类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答:文章直白;所记载事情都准确无误;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坏的事情;因此称它为合符实际的记载。
P79材料研读答: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P79问题思考答: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实行分封是有关系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从制度层面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
二是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P81课后活动1、答: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
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护王室,保护国君、交纳贡税等义务。
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渐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争战不断。
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入苦难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2、答: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