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考点第一部分第六章

《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考点第一部分第六章

《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考点第一部分第六章2018 年审计师考试报名5 月份开始。

以下审计师章节知识点,考生可以查看学习,更多内容查看审计师辅导资料,试题点击下载审计师准题库app,预祝考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点击学习全本教材>>>初级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章节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
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取证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知识点一、账目基础审计
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详细审查入手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知识点二、制度基础审计
指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对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知识点三、风险基础审计
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

审计理论与实务_第六章 审计取证方法_2011年版

审计理论与实务_第六章 审计取证方法_2011年版

1、取证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反的审计取证方法是:A:逆查法B:详查法C:顺查法D:抽查法答案:A解析:P109:取证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反的审计取证方法是逆查法。

2、审计人员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的方法是:A:检查B:函证C:计算D:分析答案:D解析:P115:审计人员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的方法是分析。

3、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取决于:A:抽样风险B:重大错报风险C:检查风险D:系统风险E:制度风险答案:B,C解析:P108: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4、下列属于分析方法有:A:比较分析法B:报表审阅法C:实地观察法D:趋势分析法E:比率分析法答案:A,D,E解析:P115: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5、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监盘结果可以证明存货:A:分类的正确性B:是否存在C:所有权的归属D:是否毁损、短缺E: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且前后各期一致答案:B,D解析:P113: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监盘结果可以证明存货是否存在和是否毁损、短缺。

6、下列关于审计取证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采用检查方法取证限于检查记录与文件B: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C:重新计算能够直接取得证明经济活动真实性的证据D:审计人员不需对整个函证过程进行控制答案:B解析:P113:采用检查方法取证包括检查记录与文件,以及检查有形资产;重新计算也要结合其他审计方法才能证明经济活动真实性;审计人员对整个函证过程进行控制。

-6_审计取证方法

-6_审计取证方法

-6_审计取证方法审计实务授课教师:郑新源FINANCIAL MANAGEMENT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对照审计依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知识点四审计取证方法FINANCIAL MANAGEMENT(一)按其取证循序与会计核算程序的关系可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1)顺查法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2)逆查法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例题:为了证实所有销售交易均已记录,A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的具体审计程序是:A抽查出库单 B抽查应收账款明细账C抽查销售明细账 D抽查银行对账单顺查一、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FINANCIAL MANAGEMENT(二)详查法和抽查法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会计基础较好的单位规模较小的单位或特定情况适用情况容易遗漏问题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缺点重点明确,省时省力一般不易疏漏优点抽样审查,并据以推断总体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特点抽查法(抽样法)详查法FINANCIAL MANAGEMENT二、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一)检查(二)监盘监督盘点法是指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一般情况下,盘点应由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人员只进行现场监督。

监盘只能对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但无法验证实物资产的所有权和计价情况。

因此审计人员在监盘之外,还应采取其他方法验证实物资产的所有权和计价情况。

FINANCIAL MANAGEMENT在审计实务中,由于盘点日往往晚于结账日,因而必须将盘点日数据调节为结账日数据,以验证或推算结账日有关财产物资的应结存数。

方法如下:结账日存量 = 盘点日存量+结账日至盘点日发出量-结账日至盘点日收入量例: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账面结存甲材料2100千克,经审阅和核对无差错。

审计人员于2009年2月10日对甲材料进行监盘,2009年1月1日至2月10日期间收入2050千克,发出1800千克。

初级审计师考试知识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证据的决策

初级审计师考试知识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证据的决策

初级审计师考试知识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证据的决策审计证据的决策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构成了审计证据决策的全过程。

需指出的是,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并不是互不相关的独立环节,相反,它们时常交叉实行。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能够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第六章)(二)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证据的特征)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实行分析,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理应进一步取证。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理应注重下列方面:(1)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例如实物证据)(2)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能够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例如证明真实性目标)如果证据之间相互矛盾,就应收集更多的相关证据加以判断。

对那些与审计目标无关的资料应予以舍弃。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分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一般来讲,受个人支配水准越小,被篡改和伪造的机会越少,证据就越可靠。

所以,通常情况下:(1)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2)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4)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5)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比较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有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理应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2010年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考点精讲(16)

2010年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考点精讲(16)

第六章审计取证⽅法【本章内容框架】⼀、审计取证模式1、账⽬基础审计法(掌握)2、制度基础审计法(掌握)3、风险基础审计法(掌握)⼆、审计取证的基本⽅法1、顺查法(掌握)2、逆查法(掌握)3、详查法(掌握)4、抽查法(掌握)三、审计取证的具体⽅法1、检查(掌握)2、监盘(掌握)3、观察(掌握)4、询问(掌握)5、函证(掌握)6、计算(掌握)7、分析性复核(掌握)【考点精讲】第⼀节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含义账⽬基础审计账⽬基础审计是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详细审查⼈⼿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种审计取证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指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根据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法融⼊传统审计⽅法之中,进⽽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种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实施进⼀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重⼤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前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的,但审计⼈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运⽤的审计风险计量公式:审计风险=重⼤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已定的情况下,计算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错报风险2008年试题9.下列有关重⼤错报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B.财务报表在审计后依然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C.审计⼈员未能发现重⼤错报的可能性D.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有效预防发⽣重⼤错报的可能性答案:A【2006年试题】在某⼀审计项⽬中,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 6 % ,审计⼈员经过评估,确定固有风险为60%.控制风险为 80 %。

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

中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

第⼀部分审计理论与⽅法第六章审计取证⽅法 知识点三、审计取证的具体⽅法 审计取证具体⽅法是指直接⽤于收集审计证据的⽅法。

审计取证具体⽅法应⽤于审计程序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7种⽅法的名称、定义) ⼀、检查 检查,是指对纸质、电⼦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件、资料进⾏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审查。

包括检查记录或⽂件和检查有形资产两种类型。

(⼀)检查记录或⽂件 1.原始凭证的检查 反映的经济活动符合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等。

业务处理过程中各经办单位或部门及有关⼈员盖章是否齐全,业务内容是否正常,⾦额计算是否正确,明细⾦额与汇总⾦额是否相符,填制时有⽆涂改等。

2.记账凭证的检查 根据已检查的原始凭证,查看其摘要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内容相⼀致,会计科⽬的使⽤是否正确,账户的对应关系是否清晰,⾦额计算是否正确,有关项⽬是否填列齐全。

同时还要审查编制、复核、记账、财会主管、单位主管的签章是否齐全,以查清有关内部控制⼿续是否落实。

3.账簿的检查 检查账簿主要注意有⽆异常情况,特别是明细账、⽇记账。

检查时应查清账簿记录是否按规定的⽅法记账、对应账户是否正确、有⽆涂改的情况、是否按规定的⽅法更正错误、转页⾦额是否⼀致,必要时还应查对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以求查明经济业务是否正常。

4.报表的检查 检查报表的项⽬是否填列齐全,检查表内的对应关系和平衡关系是否正确⽆误、报表的附注是否充分并且正确,有关主管⼈的签字盖章是否齐全等。

5.其他书⾯资料的检查 (⼆)检查有形资产 检查有形资产是审计⼈员对资产实物进⾏审查。

检查有形资产的⽅法主要适⽤于存货和现⾦,也适⽤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

检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不⼀定能够为权利和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因此,审计⼈员在检查有形资产之外,应对资产的计价和所有权另⾏审计。

⼆、观察 观察,是指察看相关⼈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的程序。

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

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

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
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获取并收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供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目视观察法:审计人员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
营活动等方面的现场情况,获取并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

2. 询问法: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财务人
员等相关人员,获取并收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3. 文件法:审计人员通过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
报表等财务文件,获取并收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审计证据。

4. 抽样法: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抽样分析,获取并收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审计证据。

5. 计算法: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并收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有关的审计证据。

以上这些审计证据的取证方法,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目的,选取合理的取证方法,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1 -。

知识点-理论与实务

知识点-理论与实务

《理论与实务》第一章总论知识点1审计产生和发展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受托经济责任不断演进2 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资源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3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实施直接监督4 宋代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成立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6 2006年2月修订2006年6月1日施行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年10月发布并实施2010年2月修订于5月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范围、规定了权限、加强了监督8 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进入现代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有两个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9 2003年3月4日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最早的是暂行规定,后来是若干规定,最后是规定)10 审计由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为对象,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资料,按一定标准进行审核检查,收集和整理证据,以判明有关资料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和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并出具审计报告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

11 审计根本特性独立性表现在组织机构、业务工作、经济来源、人员上独立12审计根据审计主体分类国家审计法定和强制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宏观性13 内部审计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经常性14 社会审计独立性、委托性、有偿性15审计按内容分类财政财务审计财政审计是本级和下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的监督16 财经法纪审计17 效益审计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规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活动。

18审计按范围分类全部审计注意全部审计不是详细审计,局部审计也不是抽样审计19 局部审计详细和抽样是一种审计方法,无论是全部审计还是局部审计都可以用祥查法也可以用抽查法20审计按时间分类事前、事中、事后21 定期、不定期22 初次、再次23 审计按地点分类就地审计、报送审计24 审计按组织方式分类授权审计、委托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章审计组织与审计法律责任知识点1 国家审计机关设置国务院设审计署,审计署对国务院负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2 国家审计机关基本任务对政府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3 国家审计机关具体任务接受委托,起草修改审计法律法规草案,2、研究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审计工作计划3、办理审计事项4、指导监督全国各级内部审计,监督全国社会审计工作5、领导管理下级审计4 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7条有权要求提供资料,认为财政财务收支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通报或向社会公布结果,提请有关机关协助5 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14条1、对本级和下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监督2、审计署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3、对中央银行4、对国家事业组织5、对国有企业6、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7、对政府投资项目8、社会保障捐赠等9、国际组织援助贷款项目10、主要负责人11、法律规定12、专项审计调查13、健全内部审计制度14、对社会审计核查6 国家审计机关管辖范围根据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署根据需要统一组织或授权时不受已划定审计管辖范围限制,上级对下级重大事项可直接审计,上级可对部分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涉及重大机密由审计署专业审计司审计,有争议报请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军队系统由解放军审计署确定报审计署备案7 《审计法》对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行政和刑事责任)1、它是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不包括内部和社会审计法律责任2、是因审计监督产生的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包括被审计单位及直接责任人和国家审计人员3、是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也包括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不包括民事责任8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领导下开展工作9 内部审计机构职责(义务)1、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2、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管理审计3、对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负责人任期责任审计4、固定资产投资5、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评审6、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审计7、其他10 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权力)1、要求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报表等资料2、参加有关会议召开会议3、参与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提出内部制度4、检查现场勘察5、检查计算机系统6、调查取证7、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临时制止8、有权暂时封存资料9、提出纠正处理意见以及改进建议10、对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11 社会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机构,我国注册会计师只准设立有限公司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不准个人设立独资事务所12社会审计组织业务范围审计业务:属法定业务,必须由注册会计师承办。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六章 审计取证方法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六章 审计取证方法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目录考情分析内容介绍内容讲解【考情分析】本章内容属于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取证方法会应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与后面章节都有联系。

而且,这些审计方法需要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每年考试都有涉及,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出现,5分左右。

初级资格考试要求在第一节取证模式和第二节审计取证基本方法(顺查和逆查、详查和抽查)为熟悉,中级要求为掌握。

内容介绍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要求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优缺点等内容)一、账目基础审计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入手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目标:查错防弊。

审计方法:运用详细审计方法,对大量的凭证、账目、财务报表等进行逐项审查。

优点:这种取证方式可以直接取得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较高。

缺点:在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账目基础审计已无法兼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

二、制度基础审计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对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抽查测试中工作量的大小、样本容量的确定以及抽样方法的选择等,是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强弱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的。

优点: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深度,这种取证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缺点:1.工作效率的改进不明显。

2.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差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

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

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

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初级审计师《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一、审计产生与发展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记忆几个有代表性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12月5日,人大通过修改的《宪法》,规定我国设立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建立。

1994年8月31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了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该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的范围,规范了审计监督的权限,加强了对审计机关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它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的。

其主要标志:一是审计的方法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检查;二是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

2.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5 年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我国的内部审计在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扮演双重角色,一是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遵纪守法;二是对本单位领导负责,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

2003年3月4日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按照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2020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考点讲义(完整版)

2020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考点讲义(完整版)

2020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考点讲义第一章总论【考情分析】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知识一般重要的章节,内容总体上讲难度不大,注意几个基本知识点的记忆。

考题以单选、多选为主,分值在3-5分左右。

本章考试大纲对中级与初级审计师的要求基本相似,初级在(1)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审计分类的意义和适用条件中要求了解。

【本章考点】【】第一节概述【考点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有代表性的时间:J酉园就出现了带有审计性质的财政经济监察工作,设“室大”。

J袤1汉两代采用“上计制度”。

一J唐朝前的“比部审计制度”。

J宋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出现“审计” 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

近现代: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初期设立临时审计机关一一审计处,后根据《中华民国约法》改为审计院。

新中国:1.1982年12月4日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一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2.1995年1月1日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的时间:3.2006年6月1日一一2006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其具体施行时间2006年6月1日:4.2010年5月1日——2010年2月,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该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5.2011年1月1日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6.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规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和优化审计署职责。

中央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在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等。

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审计【例题1 •单选题】(2018年)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央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是:A.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在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B.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C.撰写审计署工作计划D.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I■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中央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在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审议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议决策审计监督其他重大事项等。

2010年《理论与实务》辅导:审计取证方法(1)

2010年《理论与实务》辅导:审计取证方法(1)

第⼀节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含义账⽬基础审计账⽬基础审计是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详细审查⼈⼿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种审计取证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指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根据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法融⼊传统审计⽅法之中,进⽽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种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实施进⼀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重⼤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前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的,但审计⼈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运⽤的审计风险计量公式:审计风险=重⼤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已定的情况下,计算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错报风险 2008年试题 9.下列有关重⼤错报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 B.财务报表在审计后依然存在重⼤错报的可能性 C.审计⼈员未能发现重⼤错报的可能性 D.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有效预防发⽣重⼤错报的可能性 答案:A 【2006年试题】 在某⼀审计项⽬中,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 6 % ,审计⼈员经过评估,确定固有风险为60%.控制风险为 80 %。

则审计⼈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A .6 %B .10%C .12.5 %D .48 % 【答案】 C 【解析】可接受的检查风险=6%/(6%*80%)=12.5% 【2005年试题】 下列关于审计风险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固有风险与检查风险成正⽐ B.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成反⽐ C.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点讲解611审计证据的种类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点讲解611审计证据的种类
审计风险由: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部分组成。
AR=IR*CR*DR
证据数量[实质性测试]
30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从以上箭头可以看出: 注册会计师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
与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呈同向变动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检查风险的与所需的审计证据
的数量呈反向变动关系。[注意:注册会计师判 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是固有 风险和控制风险,暂不考虑检查风险。]
31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应当考虑的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 风险、控制风险具体又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项目的性质:第一次进行审计时,要 有意识地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增加审计 证据的数量。IR
32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6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5.审计证据证明力[见下图,成递减趋势]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17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证据的区别

据 种
特点

缺点
方法
类型
会计 报表 认定
审计目 标
[P100]
存在
实 物 证 据
证明力 最强。手 摸眼见
所有权 和价值 另行审

观察、监 盘法
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下列 主要因素:审计风险;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审计 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审计证据的类型与 获取途径。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还应当考虑 经济因素和总体规模与特征。
29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绩效审计(第三版)第六章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

绩效审计(第三版)第六章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
五、文档和实物证据法
文档和实物证据法是指从文本或者其他物质来源获 取有关信息的方法。其中,文档证据法又包括历史 文档法和实时文档法。
六、审计调查表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表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节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科学选择绩效审计取证方法的重要性
• 科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
第一节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及其运用
一、访谈法
结构化访谈法
非结构性访谈 法
认知图法
专题座谈法
头脑风暴法
邮寄访谈法和 电话访谈法
二、观察法
参与式 观察法
三、调查法
非参与 式观察

案例研 究调查
问卷调 查
准实验 (实地)
调查
四、第三方信息
从第三方收集资料的方法,是指在绩效审计中,审 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获取的、作为绩 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使用的外部信息。
三、政府绩效审计取证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政府绩效 审计取证方法选 择应遵循的原则
• 1.适应性原则 • 2.创新性原则 • 3.经济性原则 • 4.系统性原则
(二)选择绩效 审计取证方法的
具体步骤
• 第一步,明确审计对象的性质。 • 第二步,确定审计目标结构、审计事项
和证据形式。 • 第三步,考虑审计方法的自身特点。 • 第四步,考虑资源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 第五步,确定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
第三版
第六章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
主要知识点 绩效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
价,不同的证据收集方法,其效力不同,适用范围也 不同,合理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有利于降低成本,效率 ,降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本章将介绍现场取证的 方法,主要包括: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及其运用, 绩效审计现场取证方法的科学选择。 关键概念 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第三方信息;文档和实物 证据法;审计调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目录01考情分析02内容介绍03内容讲解【考情分析】本章内容属于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取证方法会应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与后面章节都有联系。

而且,这些审计方法需要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每年考试都有涉及,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出现,5分左右。

初级资格考试要求在第一节取证模式和第二节审计取证基本方法(顺查和逆查、详查和抽查)为熟悉,中级要求为掌握。

内容介绍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导向)审计阶段。

(要求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优缺点等内容)一、账目基础审计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入手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目标:查错防弊。

审计方法:运用详细审计方法,对大量的凭证、账目、财务报表等进行逐项审查。

优点:这种取证方式可以直接取得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较高。

缺点:在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账目基础审计已无法兼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

二、制度基础审计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入手,根据对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抽查测试中工作量的大小、样本容量的确定以及抽样方法的选择等,是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强弱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的。

优点: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深度,这种取证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缺点:1.工作效率的改进不明显;2.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差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3.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与实质性测试所需要的检查工作之间缺乏量化关系;4.被审计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如果其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有意不予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难以保障;5.不能直接解决全部审计风险问题。

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风险基础(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审计各个环节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

控制风险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单位的内部控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例题1·单选题】(2017年)下列有关审计取证模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应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详查法B.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直接解决了全部审计风险问题C.账目基础审计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D.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选项B,制度基础审计不能直接解决全部审计风险问题。

选项C,制度基础审计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

【例题2·单选题】(2017年)下列有关审计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B.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C.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没有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的可能性D.在既定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是正向关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选项A,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选项B,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选项D,在既定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反向关系。

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是指与取证的顺序和范围有关的程序性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直接取证的具体方法。

一、顺查法和逆查法(定义、优缺点、适用范围)审计取证方法按其取证顺序与记账程序的关系可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例题3·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方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顺查法是指从检查原始凭证入手的审计方法B.顺查法一般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小、会计资料较少的被审计单位C.逆查法是指从分析检查财务报表入手的审计方法D.逆查法一般适用于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逆查法一般适用于管理基础较好的被审计单位。

二、详查法和抽查法审计取证方法按照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范围大小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第三节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审计取证具体方法是指直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审计取证具体方法应用于审计程序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7种方法的名称、定义)一、检查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

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和检查有形资产两种类型。

(一)检查记录或文件1.原始凭证的检查反映的经济活动符合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等。

业务处理过程中各经办单位或部门及有关人员盖章是否齐全,业务内容是否正常,金额计算是否正确,明细金额与汇总金额是否相符,填制时有无涂改等。

2.记账凭证的检查根据已检查的原始凭证,查看其摘要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内容相一致,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正确,账户的对应关系是否清晰,金额计算是否正确,有关项目是否填列齐全。

同时还要审查编制、复核、记账、财会主管、单位主管的签章是否齐全,以查清有关内部控制手续是否落实。

3.账簿的检查4.报表的检查检查报表的项目是否填列齐全,检查表内的对应关系和平衡关系是否正确无误、报表的附注是否充分并且正确,有关主管人的签字盖章是否齐全等。

5.其他书面资料的检查(二)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是审计人员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

检查有形资产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

检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和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二、观察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

通过观察,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生产状况、业务运行情况及内部控制遵循情况的证据。

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三、询问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

询问常在运用其他方法发现疑点和问题后加以运用。

询问必须做成书面记录,并由答询人签字盖章。

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还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四、外部调查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外部调查可分为现场调查和函证。

现场调查:是审计人员直接到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注册地或工作地进行实地调查;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载事项而向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函询证。

函证分为积极式和消极式。

积极函证要求收函单位对函询事项无论与事实相符与否,都应给予复函。

收到复函后,应同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核对,如有不符可再次发函询证。

积极函证方法在手续上比较麻烦,但是能取得书面证据,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性。

数额较大、有疑点的往来款项宜采取积极函证方法。

如果函证未得到回复,审计人员应采取其他替代方法予以查证。

消极函证只是在收函单位发现函询事项与事实不符时,才予以复函。

发函方经过一段时间未收到复函,则可认为所询证事项与事实相符。

消极函证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如积极函证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可靠。

外部调查的作用:由于外部调查所取得的证据是由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第三者提供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五、重新计算重新计算,是指以手工方式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对有关数据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核对。

可用于对以下资料的审查:1.原始凭证的计算;2.记账凭证的计算;3.账簿的计算;4.报表的计算;5.其他有关资料的计算。

由于重新计算所获得的证据属于审计人员的亲历证据,因此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六、重新操作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七、分析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做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

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与其既定标准的比较,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包括本期实际数与计划数、预算数或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之间的比较,本期实际数与同业标准之间的比较等。

2.比率分析法是通过对财务报表中的某一项目同其相关的某一项目相比所得的值进行分析,以获取实际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

3.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连续若干期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变动金额及其百分比的计算,分析该项目的增减变动方向和幅度,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分析方法还包括分析和调查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分析方法可以运用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以及审计终结的全过程。

【例题4·单选题】(2016年)审计人员实地检查有形资产可以确定:A.有形资产的所有权B.有形资产是否真实存在C.有形资产计价的正确性D.有形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合理性『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实地检查有形资产只能证明其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