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823-中国的河流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地位:
世界上开凿最早人工运河. 最长的人工运河.
讨论总结
1.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南部多外流 河? 2.我国东部河流(东北河流除外)的汛期有什 么变化规律? 3.我国大多数河流只有一个汛期(夏汛),为 什么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夏汛)?
为什么我国
内流区 外流区
西北多内流
河,东南多 外 流河?
原因:流经湿润半湿润区,春季季节性积雪 融化,夏季雨季较短,森林茂密,纬度较高。
⑵辽河、海河、黄河水系:
特征: 流量较小,汛期较短, 含沙量大,冰期短.
原因:流经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区,流域内 植被较差,雨季较短,位于中温带.
(3)南方水系:
特征: 流量较大,汛期长, 含沙量小,无冰期。
原因:流经湿润区,植被较好; 雨季较长,大部地区在0℃以上.
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地区 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大、小) (长、短) (大、小) (长、短)
东北
黑龙江 丰富 松花江 辽河 海河 黄河
较短 汛期短
小 大
小
长 短
秦岭 —淮 以 珠江 南
丰富 汛期长
无
⑴黑龙江水系:
特征:流量大,汛期短, 含沙量小,冰期长
内外流区的分 界线:基本与 400㎜等降水量 线、季风区与 非季风区界线 一致.
了解以下概念:
1.什么是外流河、内流河?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
2.什么是外流区、内流区?
外流区:外流河的流域面积。 内流区:内流河的流域面积。
在中国的外流区域内流区图中找出下列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珠江、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塔里木河。 (1)这些河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 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注入印度洋、 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
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又少,所以多内流河;而 东南离海洋近,降水又多,加上地势向东倾斜, 所以多外流河。
了解塔里木河
湖泊分类: ⑴按性质分 咸水湖:内流湖多咸水湖.如青海湖. 淡水湖:外流湖多淡水湖.如番阳湖. 构造湖:地壳运动形成.如世界最深的湖贝 尔湖.最咸的湖死海等. ⑵按成因分 冰川湖:冰川作用形成.如北美五大湖群. 堰塞湖:火山熔岩堵塞河道而成.如五大莲池. 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成湖.如长白山天池. 河迹湖:河流改道.淤积而形成的. 2.我国湖泊的分布: ⑴青藏高原湖区:东南部多外流湖.西北部多内流湖. ⑵东部平原 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淮河下游.山 东南部地区.
我国大部份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是高温多雨 造成的,东北地区的河流因冬末春初积雪融化, 还会形成一次春汛。
⑴概况
长度: 1800千米 流经省市: 京 津 冀 鲁 苏 浙. 沟通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作用:
历史上沟通南北.现在江苏.浙江境 内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其运量仅次于长江.珠江.
珠江 辽河
黑龙江 淮河 澜沧江
太平洋
怒江、雅鲁藏布江
印度洋
额尔齐斯河
北冰洋
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其成因
夏季 水文 特征 水量大 水位上涨 风盛 形成汛期 行时 降水量大 成因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无结冰期
气温高
秦岭-淮河以北 水文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冬季 特征 形成枯水期 的河流有结冰期 风盛 1月气温在0℃ 降水量小 行时 成因 以下
为什么我国
内流区
西北多内流 河,东南多 外 流河?
外流区
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又少,所以多内流河;而东 南离海洋近,降水又多,加上地势向东倾斜,所 以多外流河。
1、我国东部河流(东北河流除外)的汛期 有什么变化规律?
我国东部河流(除东北河流)汛期变化的 规律是自南向北,汛期越来越短。
2、我国大多数河流只有一个汛期(夏汛), 为什么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 夏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精品课件
市实验中学 地理组
八年级地理上册(XJ) 教学课件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1课时 外流区为主
新课导入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 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新课讲授
一、外流区为主
内、外流区分界线
课堂小结
外 流 区 为 主
中国外流区面积占2/3以上 外流区年径流总量在95%以上 我国外流河(南方与北方)水文特征 我国内流河水文特征 内流湖与外流湖
随堂演练 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内流河的是 ( D ) A.甲 B.乙 C.丙 D.丁 2.会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