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大运河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中国大运河史》[作者:徐兴海 ]
在中国,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没有哪一项人工工程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时间久远,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对于大运河的研究,自其开凿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可是集大成之作尚数《中国大运河史》。

《中国大运河史》 以下简称《运河史》 ,由陈璧显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9月出版。

全书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以水利航运为线索,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为内容,是一部贯通古今的运河史。

全书洋洋洒洒近90万字,字字蕴含对大运河的挚爱,句句饱藏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运河史》的理论价值在于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大运河的发展史,叙述了它所伴随的我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到没落的漫长岁月,揭示了它在长达20多个世纪中,作为封建社会唯一优越便利的交通线路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它由不同时代开凿或疏浚的多个河段经人工渠连接而成。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等六大水系,跨越了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季风两个气候带。

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南低北高的地形差别,生产工具的落后,工作条件的恶劣,都使得大运河的开凿格外艰难,其功绩自然也格外伟大无比。

《运河史》将运河的开凿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吴国始祖泰伯所修泰伯渎,东起今无锡羊腰湾运河,入锡吴交界处的鹅肫荡与蠡湖。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欲北上争霸,出于战争的需要,开邢沟以通江淮。

秦始皇南巡江南,在镇江用囚徒3000人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 今江南运河镇江段 以通航。

西汉初期,吴王刘濞开茱萸沟取东海渔盐之利。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为邢沟改道,东吴岑昏受孙权之命整治江南运河。

晋代谢安、谢玄叔侄则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

至隋统一全国后,又有隋文帝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运河史》一书历数隋炀帝之前的运河开发史,极大地推进了运河的开凿起始时间,说明了隋炀帝竭尽民力所打通的南北大运河,乃有所凭借,并非一人所成之巨功。

这就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改变了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即都认为是隋炀帝首开运河,完成了京杭大运河。

对运河开发史的描述,是本书的重点。

通过运河开发的几千年历史的追述,使人们认识到这项凭借人力所完成的伟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京杭大运河千年流淌,中间有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血汗和泪水,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苦难和欢乐。

一部运河史,便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史的浓缩,
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壮丽颂歌。

《运河史》多有创建,比如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

对于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过去多有微词,认为他穷竭民力修运河,只是为了一己之纵欲游玩。

本书则对这一历史人物做了重新评价,指出大运河的开凿是一项庞大的交通水利工程,没有远大的目光是不可能成就此壮举的。

因此,我们必须肯定隋炀帝对大运河的开凿所作的贡献。

同时,更必须认识到大运河的兴衰决不是封建帝王的偶然举动,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使命。

这一结论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富有说服力,十分客观,说明本书编撰者独具慧眼。

《运河史》的理论创建还在于,它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水,与运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水是生命的起源,万物仗之以生存,文明赖之以进步。

华夏文明的发展总是与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治水的历史就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

纵观华夏民族的历史,除黄河、长江之外,运河是一条对之影响最大的河。

因为它是人工开凿,所以更多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时代的烙印。

全书除追溯运河自商末经始之外,纵览隋炀帝大业六年 610 大运河全线贯通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漕运总督一职裁去,历时1295年的运河兴衰史,揭示了运河与封建王朝盛衰息息相关,成为其生命线,说明运河不仅仅是水利与运输通道,更是灿烂中华文化的催生婴。

京杭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将繁华的今日之北京与殷实的今时之杭州相贯通,实际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南北不同的民族、国家、语言、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运河而交汇,而碰撞,而融合,运河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于“大一统”观念的扩展和深入人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说,运河犹如华夏肌体的血液,它的流淌使华夏各族沟通而成一整体,它的流淌催发出华夏民族勃勃的生机。

本书的理论创新还在于,选择了观测历史发展变化的独特切入点,从大运河沿岸人才分布的特点入手。

作者指出,人物是历史长卷中的重要角色,各类人才群体的出现又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进步的反映。

所得出的结论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江浙‘人文渊薮’时代”的开始,在此以后的八九百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汇聚,一直是我国人才分布的重心地区。

而民国期间京杭运河沿岸城乡涌现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状况,进一步验证了近一千年来我国人才分布“南盛于北”的基本格局。

书中所记述的人物,从建立句吴的泰伯,到阖闾、伍子胥、夫差、范蠡,到清末民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京剧艺术家、民族资本实业家
等六大人才群体,其中有周恩来、瞿秋白、秦邦宪、章炳麟、沈钧儒、陈叔通、叶圣陶、朱自清、顾颉刚、吕思勉、唐文治、老舍、梅兰芳、程砚秋、荣宗敬、刘国钧、严裕棠等,运河所哺育的人才真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

正是运河这一母体,孕育了各领风骚的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探究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乃因稳定发展的江南经济。

到民国时期,太湖流域更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收成相对稳定,战乱较轻,近代工商业又有较大发展,全国经济中心继续稳定在这一地区。

《运河史》虽然采取章节体,但更似历史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它以运河水道为线索,以水利运输为脉络,记叙流经地域历代所建国家,依赖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村镇,沿岸的人物与佚事,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和有关传说,地理形势与舶产,行政区划沿革及变迁,还描述了经常变化中的河道情况,特别提示了自然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沿岸经济的发展,人文与旅游。

尤其是对于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令人瞩目。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为地区经济交流、信息传递、人才会聚的中心,也是该地区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枢纽。

作者笔触所及,由早期运河沿岸城市吴大城、开封、洛阳、安阳、蓟,到后来的钱塘、广陵、京口、山阳、鼓城、睢阳,再到今日的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天津、北京,几近勾勒了半个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又由城而幅射,差不多覆盖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文明发展史。

《运河史》值得称颂的又一点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面向未来。

全书所记,总计4000年时间跨度,篇幅为836页。

鸦片战争至今不过160年,为总时间跨度的4%,而篇幅为300页,占全书总篇幅35.8%。

即此已说明,本书着力于近现代,着眼于运河的未来。

书中专列一章介绍建国50年大运河整治、建设的成就,又有一章展望新世纪的大运河,提出大运河现代化的构想,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大运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同时对于众人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可行方案,认为通过运河实现东线调水是最经济而可靠的,可以避免因新开河道而引起社会震动,也可避免因改造自然而带来副作用。

作者对大运河未来的关切,对实现大运河再度辉煌的期待,对改革开放给大运河两岸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之赞颂,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运河史》一书有许多精辟之见,这些结论的得出令人折服,因为它建立在翔实的资料统计、严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论证推理的基础之上。

书后所附引用文献书目达300余种,另有文中征引当代时贤的学术研究成果,计有郭沫若、
史念海、陈桥驿、田余庆、李孝聪、张泽咸、漆侠等数十位专家的论文。

书中多幅插图、照片、数据统计表,也使本书的可读性增强。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是地方行政领导与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又是运河沿岸研究者携手并肩的成果。

这种合作的精神应该发扬。

京杭大运河史千年万年流淌,《运河史》是它的颂歌,激越嘹亮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