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设计说明
强夯设计说明
强夯设计说明一、施工准备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对路基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调查核实和迁改,对没有迁改而施工中又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管线,须注意加强施工防护。
2、强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试验场区不小于1处,试验场区面积不得小于30m×30m,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应及时提出并改变设计参数。
在进行试夯时,也可采用不同设计参数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选用。
二、技术要求1、夯击能量点夯1000~3000kN•m,一般采用2000kN•m,碎石填筑或石料含量较高时可适当降低,填料为黏土时应适当提高,满夯1000kN•m;2、施工机具根据分段段落内的单击夯实能,选择夯锤质量和锤底面积,夯锤质量宜为10~40t,底面为圆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25~80KPa,底面应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排气孔(30~40cm)。
3、夯击方法、间距布置和间隔时间强夯加固可每间隔4m进行一次,在路基填筑验收合格后进行;强夯分五遍进行,第一、第二、第三遍为点夯,采用跳夯法,第四、五遍为满夯;点夯间距为6m,等边三角形布置进行第一遍点夯,第二遍强夯点位为第一遍强夯正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取一半间隔布置(另一半留置第三遍点夯),第三遍点夯去第一、二次点夯正三角形的中心位置(既第二遍点夯中留存的另一半未点夯位置)。
第四、五遍为满夯,第四遍点夯正方形布置,间距为一倍的夯锤直径,第五遍满夯点取第四遍夯击正方形的中心位置。
对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路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3周,对于渗透性较大的砂土、碎石土路基,两遍夯间的间隔时间可缩短,但不应少于1周。
4、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强夯设计方案
强夯设计方案一、工程概述本次强夯工程位于_____地区,工程占地面积约为_____平方米。
场地原为_____,地势较为_____。
根据工程要求,需要对该场地进行强夯处理,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满足后续工程建设的需要。
二、强夯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通过强夯处理,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减少地基的沉降变形,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二)要求1、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_____kPa。
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压缩模量不小于_____MPa。
3、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湿陷性应消除。
三、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场地地形较为_____,地面高程在_____米至_____米之间。
(二)地层岩性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层主要由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三)地下水场地地下水类型为_____,水位埋深在_____米左右。
四、强夯设计参数(一)夯锤选用圆形铸钢夯锤,锤重_____吨,底面直径_____米。
(二)落距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落距为_____米。
(三)夯击点布置采用_____布置方式,夯击点间距为_____米。
(四)夯击遍数初步确定为_____遍,第一遍为_____,第二遍为_____。
(五)每点夯击次数根据现场试夯结果确定,一般为_____次。
(六)间歇时间两遍夯击之间的间歇时间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一般不少于_____天。
五、施工工艺流程(一)场地平整清理场地表面的障碍物和杂物,平整场地,使其满足强夯施工的要求。
(二)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放出强夯的范围和夯击点的位置,并做好标记。
(三)起重机就位将起重机移动到指定的夯击点位置,调整起重臂的角度和高度,使夯锤对准夯击点。
(四)夯锤起吊通过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预定的高度。
(五)夯击松开吊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对地基进行夯击。
(六)移位完成一个夯击点的夯击后,起重机移动到下一个夯击点,重复上述步骤。
强夯 设计说明精华版
(1)强夯置换 1)处理范围K0+800--K1+900段机动车道部分。
2)加固机理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片石、矿渣等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挤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粒料墩,墩与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
3)沉降计算选取最不利工况:路基填土1.92m ,软基深度7m ,正方形布置,夯点间距3m ,桩径1.5m ,单击夯击能要求2000~4000KN ·m ,满夯夯击能1000~2000KN ·m 。
路面竣工时,地基沉降 = 0.234(m)路面竣工后,基准期内的残余沉降 = 0.257(m)<0.3m (一般路基沉降要求) 基准期结束时,地基沉降 = 0.491(m) 最终地基总沉降 = 1.200*0.417 = 0.500(m) 4)技术参数强夯置换正方形布设,桩直径1.5m ,间距3m ,单击夯击能不小于2000KN.m 。
施工垫层为块石,待施工完毕后,在垫层上铺一层50cm 的碎石垫层,第一层先铺筑30cm 厚,然后铺一层土工格栅,再在其上铺一层20cm 碎石垫层,垫层应留有一定向外的横坡。
5)施工工艺要求:①平整场地根据设计图纸的处理范围,对沿线的表土进行挖除、砍树挖根,对沿线水塘、沟渠等低洼地段进行回填,回填采用石渣。
②填料的准备提前做好填料的供应准备,以满足生产需要。
块石垫层及强夯置换桩体材料:应采用级配良好,料径大于300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30%。
桩体材料的最大料径不大于夯锤底面直径的0.2倍,含泥量不超过10%。
③强夯施工 a.第一遍夯点施工施工参数:单击夯击能、落距及夯击次数根据试夯结果确定。
强夯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作业人员离开作业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然后将夯锤缓缓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自动脱钩装置,夯锤依靠自重加速度自由下落,对地面进行夯击,待夯锤下落下,放下吊钩,测量人员立即对锤顶进行高程测量,准确记录数据,计算夯沉量。
强夯法的设计及施工
响,垂直振动、水平振动随着楼层增高而增大,故高层 的住户感觉振动大。对强夯时室外噪声的测试表明, 60m外噪声仍超出国家规定。
21
三、强夯的施工工艺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 在砂土中,孔压往往经一二锤即达最大值,以后也不 累计增长,而是在二击间歇期消散。
• 在非饱和黄土中,强夯时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产 生渗流及孔压。
10
一、强夯法设计
(2)孔压的消散特征
1) 与土的类别有关,砂土渗透系数大,一般2~3h即可消 散完,粘性土渗透差,一般需1周以上。
2) 与周围排水条件有关。在单点夯中,土体周围侧面均可 排水,孔压消散快,在群夯中,只能上下排水,孔压 消散慢,如太原面粉二厂强夯,单点夯12h消散,群夯 8天以上只消散90%,山西化肥厂群夯消散需1个月, 夯坑填砂,加打砂井,排水纸版可缩短排水时间。
第一次夯4点,夯点采用6m×6m正方形布置形式;
第二次夯1点,以大面积计,第二次夯点采用也是6m×6m正 方形布置形式;
第三次夯4点,夯点采用4.2m×4.2m正方形布置。分三次完
成夯一遍后,9个夯击点布置为3m×3m正方形布置。
14
一、强夯法设计
(3)夯击次数
•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外边超出基础外 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处理深度H的1/2+1/3,并不宜小 于3m。
4
一、强夯法设计
(2)经验统计值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
定,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 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5.1预估。
强夯设计技术的方案
强夯设计技术方案一强夯法设计的原则1.夯击能严格按填土厚度进行能量控制,以保证加固影响深度和加固效果,尽可能避免因夯击能过大而造成土体原始结构的破坏。
2.尽可能少的变换施工工艺,保证夯后场地地层结构强度的均一性。
3.在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施工程序。
二强夯前土方施工合理化建议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海岸砂堤,地势高差较大,拟在原地面标高8.92m—16.00m,地形上再筑填约4米。
采用强夯法加固处理填土地基,对土方施工有如下建议及要求。
1.填料强夯法加固处理填土地基,对填料有一定的要求:应选用级配良好,粗细混杂,含水量在15-20%之间,粘粒含量不超过30%的砂性土较为合适,避免用高饱和度的粘性土,杜绝用淤泥、淤泥质土及含有机质较多的生活垃圾等填料,据当地的土源调查情况,可选择花岗岩风化残积土较为理想。
为了整合资源,场地就近的中粗砂层亦可考虑作为填料充填至填土面2米以下。
2.清表除杂场地表层植被覆盖的区域,土方回填前,应用推土机或挖掘机将杂草,灌木及根系等清除,清除厚度为0.4~0.5m,以免填埋土中后,长期腐化变质,产生滑移面及过大变形,影响工后建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
3.填土高程强夯的过程实质上是土层的密实及压缩沉降变形过程。
沉降量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填土层的自身压缩,其二是在强夯应力影响深度内填土层的下卧层的变形。
按施工经验,对本场地的填土条件:其总变形量约为填土厚度的6-8%。
由于强夯的加固机理为体波(纵波及横波)和面波的共同作用,强夯交工面50cm左右深度范围内,受面波的松驰作用影响,不易密实,仍呈松散状态,当采用加固后的复合地基作浅基础如条形基础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一般规定基础埋深不宜小于50cm。
鉴此,土方回填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使夯后的硬壳层置于基础的基底标高位置,因此,虚填高程应高出建筑基础底面0.8-1.0米。
4.土方施工4.1土方回填从4月18日开始施工,5月17日完工,工期30天,施工时从别墅区开始回填依次顺着圆弧至回填完成,从中不改变回填路线。
地基处理技术之强夯法设计要点课件
03
CATALOGUE
强夯法施工流程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现场勘查
对施工场地进行实地勘 察,了解场地地形、地 质条件、地下管线等情
况。
制定施工方案
根据勘察结果,制定详 细的施工方案,包括夯 点布置、夯击能、夯击
次数等。
准备机具和材料
根据施工方案,准备必 要的机具和材料,如夯 锤、起重机、垫层材料
等。
清理场地
与换土垫层法相比,强夯法处 理深度更大,效果更可靠。
与预压法相比,强夯法施工周 期短,适用范围广。
02
CATALOGUE
强夯法设计要点
确定夯实能量与夯实次数
• 夯实能量与夯实次数是强夯法设计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 夯实效果
确定夯实能量与夯实次数
夯实能量
夯实能量是指每次夯实所施加的重力,通常以吨为单位。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 求处理的深度,选择合适的夯实能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较软的地基土,需要较 大的夯实能量;而对于较硬的地基土,则可选择较小的夯实能量。
在强夯法中,通常使用的是重锤或巨石等重物作为夯实材料。选择合适的夯实材料对于达到理想的夯 实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根据地基土的特性和所需的夯实能量来选择合适的夯实材料。
夯实机械
夯实机械是实施强夯法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夯实效果。在选择夯实机械时,应考虑 其额定功率、夯击能量、夯击次数以及适用性等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维护要求,以确 保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对于岩溶地基,应根据具体情采用适当的方法如填筑、压力注浆 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控制填料质量
保证填料的含水量、粒径 、级配等符合设计要求, 以提高夯实质量。
强夯施工设计方案
强夯施工设计方案目录一、设计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工程地质条件 (2)四、水文地质条件 (5)五、强夯机理 (6)六、强夯参数设计 (7)七、强夯施工工艺 (8)八、安全保卫及文明施工措施 (9)一、设计依据1、《小组立车间、切割成型车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二、工程概况小组立车间、切割成型车间工程,因场区表层为新近回填土,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少沉降,本着经济、合理、施工周期短的设计原则,决定采用强夯法对该部分建(构)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强夯面积总计约14190.00m2。三、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区地层分布如下:(1)素填土(Q ml)分布于场区表层,褐黄色,干~稍湿~饱和,主要由花岗岩块构成,含少量粘性土,结构不均,强度差异大,该层厚度0.5~10.50米,平均厚度5.18米,曾底标高为-7.44~-19.30米(2)粗砾砂(Q4m)分布于11#、17#、23#、30#~31#、37#~39#、45#~46#孔地段,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褐黄色,主要分为石英、和少量长石,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粒度至上而下逐渐变粗,由粗砾相变为砾砂,饱和,中密,该层厚度1.00~4.90米,平均厚度2.85米,相应层底标高为-2.49~1.66米。(3)细砂(Q4m)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灰~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细片,粒度均匀,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好,饱和,中密,层中夹有(3T1)淤泥质粉质粘土(3T2)圆砾。该层厚度1.30~12.30米,平均厚度7.25米,层底标高为-14.80~-3.32米。(3T1)淤泥质粉质粘土(Q4m+h)仅分布于37#、38#孔处深灰黄褐色,饱和,干强度、韧性中等,流塑~软塑状态,含有机质、海生贝壳碎片,具触变流变性。该层厚度0.8~1.70米,平均厚度1.25米,层底标高为-3.29~-2.02米。(3T2)圆砾(Q4m)仅分布于55#、60#、65#孔处,灰黄色,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风化岩屑,粘性土填充,含约10%中细砂,稍密状态。该层厚度1.40~3.00米,平均厚度2.20米,层底标高为-9.10~-8.82米。(4)淤泥质粉质粘土(Q4m+h)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泻湖相沉积层。深灰~灰黑色,饱和,干强度、韧性中等,流塑~软塑状态,含有机质、海生贝壳碎片,具触变流变性,因粘粒含量不均常相变为淤泥质粉土,具高压缩性,该层厚度1.40~5.00米,平均厚度2.88米,层底标高为-17.25~-10.52米。(5)中砂(Q4m)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长石及海生贝壳碎片,粒度均匀,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好,饱和,中密,该层厚度0.60~4.10米,平均厚度2.35米,层底标高为-19.06~-12.22米。(6)淤泥质粉质粘土(Q4m+h)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泻湖相沉积层。深灰色,饱和,干强度、韧性中等,流塑~软塑状态,含有机质、海生贝壳碎片,具触变流变性,因粘粒含量不均常相变为淤泥质粉土,具高压缩性,该层厚度0.30~4.10米,平均厚度1.68米,层底标高为-20.69~-17.20米。(7)中砂(Q4m)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长石及海生贝壳碎片,粒度均匀,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好,饱和,中密,该层厚度0.80~3.50米,平均厚度1.86米,层底标高为-21.82~-18.54米。(8)角砾(Q4m)除涂装车间地段外,其他场区均有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浅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云母、长石,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厚度0.30~2.50米,平均厚度1.55米,层底标高为-23.82~0.46米。(9)强风化花岗岩黄褐~灰白色,块状、条带状、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长石多风化成高龄土,岩石破碎,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透水性良好,为硬质岩石强风化带,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碎裂状构造,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场区普遍分布,本次部分钻孔揭露该层,该层厚度0.80~3.80米,平均厚度 2.15米层底标高为-26.04~15.50米。(10)中风化花岗岩青灰~黄褐色,块状、条带状、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块状,中、粗粒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裂隙块状结构,场区普遍分布,本次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为8.0米。四、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内地下水属海水,水位受潮汐影响密切。根据场区地下水试样化验分析结果及场区环境类型,该场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局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强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宜做好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五、强夯机理强夯是使用吊升设备,将具有较大质量(一般为8.0-14.0T)和一定规格的夯锤起吊至较大高度后,使其自由下落,强大的冲击能量使地基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很高的动应力,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使土体的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并可改善砂土地基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弱地基的方法。夯锤对地面施加的冲击能量,以振动波的形式在地基弹性半空间中传播,改变着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强夯对非饱和土的加固主要是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作用下,土颗粒相互靠拢,排出孔隙中的气体,颗粒重新排列,土体在动荷载的作用下被挤密压实,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从以上可以看出,强夯对地基土的加固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密作用:强夯时产生的剪切波使土中气体排出,土体加密;2、固结作用:冲击应力使土体产生很高的孔隙水压力,造成砂土局部液化,土中的水分迅速排出,随着孔隙水的排出达到排水固结效果;3、预加变形作用:土颗粒重新排列,压缩性变低;4、触变恢复作用:土体经强夯后结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逐渐恢复,抗剪强度及变形模量均有一定的提高。六、强夯参数设计1、有效加固深度地基处理区内软弱土层4.0~16.5米厚杂填土,主要成份为碎石土、砂土、风化岩渣土等,局部有较大石块,松散,近期填筑而成,未完成自重固结。2.夯击能量单击夯击能是表征每击能量大小的参数,其值等于锤重和落距的乘积,单击夯击能一般是根据加固土层的厚度、地基状况和土质成分按下式确定。E=g{H/α}2式中:E:单击夯击能Q:锤质量(T)g:重力加速度,g=9.8m/s2H:加固深度(m)α:修正系数计算知:E≥720KN•m选采用圆形重锤,锤重100KN,落距为7.0-8.0m。3.夯点布置根据建(构)筑物的情况合理布置夯点,按建筑物地基处理边线布置夯点,间距为5.0×5.0米.4.夯击次数第一遍每点夯击次数不小于6击;第二遍每点夯击次数不小于6击;并满足最后两击夯沉量要求。5.受锤标准①、控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0mm;②、夯坑周围不应发生过大隆起;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七、强夯施工工艺二遍点夯,满夯一遍;1、标出强夯施工的场地范围,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2、用经纬仪、钢尺测放出夯点位置,用钢筋结合白灰给夯点以明显标志,并测量场地高程;3、吊车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让夯锤脱钩自由下落;6、待夯锤落在地面停稳后,测量锤顶高程;7、重复步骤6,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8、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全部夯点的夯击;9、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八、安全保卫及文明施工措施:1、夯机的作业场地应平整,夯锤下落后,在吊钩尚未降至夯锤吊环附近前,操作人员不得提前下坑挂钩。从坑中提锤时,严禁挂钩人员站在锤上随锤提升。2、当夯锤留有相应的通气孔在作业中出现堵塞现象时,应随时清理。禁止在锤下进行清理。3、当夯坑内有积水或因黏土产生的锤底吸附力增大时,应采取措施排除,不得强行提锤。4、作业后,应将夯锤下降,放实在地面上。在非作业时严禁将锤悬挂在空中。5、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如:钢丝绳,主杆。6、由于夯锤的冲击力较大,容易使砂石飞溅。工作人员工作时一定要注意。7、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应在作业场地周边设置围挡,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场。点夯布置图交底人:接受交底人: 日期:。
强夯设计
(Ⅰ)强夯法6.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6.2.2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l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l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6.2.4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问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扎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
第一遍夯击点问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
以后各遍夯击点问距可适当减小。
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6.2.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
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确定。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主要是通过强夯机对土壤进行挤压和抖动,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力学性质,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的简要说明。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是住宅小区的地基处理工程,土层主要由砂土和粉质粘土组成,整体较松散,地下水位较浅,预计处理面积约1000平方米。
二、工程目标1.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确保土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解决地基沉降问题,避免建筑物出现不平整、裂缝等现象。
3.提高地基的抗液化性能,防止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地基造成破坏。
三、施工方案1.前期准备工作(1)勘察: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土层的组成、稳定性和水分状况等,确定施工参数和强夯机的使用方式。
(2)测量:精确测量地基的高程和坡度,为施工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3)清理:清除地基上的杂物和表层土壤,保持施工区域的清洁。
2.施工过程(1)挤压:利用强夯机对地基进行挤压处理,通过振动和冲击力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密实度,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
(2)控制振动频率和力度:根据土壤的情况和施工参数,调整强夯机的振动频率和力度,确保土壤得到适当的振动和抖动,同时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3)加水降低阻力:对于黏土等黏性较强的土层,可以适量加水降低土壤的黏性和阻力,便于强夯机的挤压和抖动。
(4)控制振动时间和层数:根据地基的厚度和要求,确定强夯机的振动时间和层数,确保土壤的改良和强化效果。
3.施工方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控制施工速度:根据土壤的稳定性和强夯机的工作状态,适时调整施工速度,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
(2)加固边坡和基坑:对地基边坡和基坑进行加固,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塌方和坍塌等事故。
(3)监测和评估: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强夯法处理地基说明
强夯法处理地基说明1. 引言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冲击力改良地基的力学性质,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原理、施工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强夯法原理强夯法是一种通过振动和冲击地基来改良其力学性质的方法。
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地基密实度:强夯机通过自身重量的冲击力和振动作用,使地基颗粒重新排列,填充隙缝,从而增加地基的密实度。
这样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改善地基排水性能:强夯机的振动作用能够破坏地基颗粒之间的毛细管力,改善地基的排水性能。
这对于水分较多的地基尤为重要,可以防止地基变软或产生液化现象。
•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强夯机的冲击力可以改变地基颗粒的排列方式,增加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内聚力。
这样可以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性能。
3. 强夯法施工步骤强夯法处理地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地基勘测和设计在进行强夯法处理地基之前,需要进行地基勘测和设计。
勘测的目的是确定地基的类型、土层厚度、水位情况等,以便进行合理的施工设计。
3.2 建立临时工地在施工前,需要建立临时工地,包括搭建施工设施和道路,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3.3 强夯机的布置和调试选择适当的强夯机型号,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在布置完成后,需要进行强夯机的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3.4 强夯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强夯施工。
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施工区域的划分:将地基划分为若干区域,按照施工顺序依次进行强夯施工。
•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的控制:根据地基的类型和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施工质量的监控: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冲击次数、冲击能量、沉降观测等,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5 施工验收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施工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情况等,以确定地基处理效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强夯设计说明
路基强夯设计说明1、强夯适用于填方路堤高度大于6m的路段,采用强夯对路堤进行补强处理。
2、强夯施工前应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工艺。
设计单击夯击能为1500~2000KN·M,以此确定施工所采用夯锤质量与提升高度,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3.5m。
3、起重机:根据夯锤质量选用相应起重能力的复缆(利用滑轮组)或单缆履带式起重机均可,并配有辅助门架,若选用复缆起重机时应配有自动脱钩装置。
4、夯锤:选用弹性模量高的圆柱形钢质夯锤,或选用厚钢壳内浇钢筋砼制作的圆柱形夯锤。
夯锤重按照设计夯击能确定,在夯锤底部必须对称设置4~6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用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减小起锤时坑底的吸力,排气孔的直径一般为25~30cm,夯锤直径为1.8~2m。
5、强夯遍数和每遍击数:(1)每层夯击遍数为3遍;(2)每遍夯击次数设计为3-5击,并可根据试夯资料进行修正。
6、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可连续夯击。
7、强夯完毕后,用满夯将表面夯实,夯点以梅花型布置,夯迹彼此重叠搭接的d/4。
8、施工放点:按照设计要求的强夯处理范围、夯点排列及间距,采用仪具放点,并用小木桩或白灰在夯点中心处作出标记,夯点放完后应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再绘制夯点布置图。
9、在一个处治路段内,第一次强夯前应划出20×20=400m 的面积或纵长10m 路作试夯场地。
通过试夯,确定每一遍夯击的落锤高度、平均夯坑深度、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间歇时间、满夯的落距等施工参数。
10、每遍单点夯击次数及落锤高度的确定:试夯时,落锤高度一般应自低于设计要求的落高起试。
可采用1/2、2/3到全落高渐次进行(每一落高试3~5个夯点)。
适当的落高和每遍单点夯击次数的确定依据是:a)、最后两击夯沉量不大于3cm,不产生陷锤、造成起锤困难;b)、不出现单点多击后、夯坑周边地面隆起高度大于7cm;各遍夯击单点夯击次数及落锤高度的确定除应满足前a)、b)条要求外,单遍夯深不超过70cm。
强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范本
强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范本一、工程概述强夯工程是一种应用于地基处理和土木工程中的常见方法,通过水平冲击导棒的形式,将一定的能量传递到地下土层,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本工程旨在改善基础土壤的承载能力,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确保土地开发和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二、施工前准备1.概览根据项目需求,确定强夯设计参数、区域范围和施工方案。
明确工程质量目标和时间进度要求。
2.地质调查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地下土壤的分布、组成和力学性质。
根据勘察报告,确定施工区域和强夯处理区域,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设备准备购买或租赁合适的强夯设备,并进行检测和调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强夯设备操作、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三、施工方案1.设计参数根据地质调查和设计要求,确定强夯设计参数,包括击锤质量、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等参数。
2.施工序列按照工程进度和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序列,先进行一次横断面的夯实,然后进行纵贯线的夯实,最后进行面上的夯实。
3.强夯布点根据地质数据和工程要求,确定强夯点位的布置密度和分布范围。
布点应避开地下管线和重要设施。
4.施工控制根据设备性能和施工要求,控制击锤的冲击力、能量和频率,确保夯实效果和质量要求。
5.施工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现场观测、监测和实验室测试,对强夯效果和夯实质量进行评估和确认。
6.安全措施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无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
四、施工过程1.确保施工区域清晰,排除阻碍施工的障碍物。
2.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3.根据施工方案,按照布点要求进行强夯处理。
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对夯实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5.对偏差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
五、施工总结1.总结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施工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2.撰写施工总结报告,包括施工工艺、具体操作和质量控制情况等内容。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设计方案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强夯地基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地基加固。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以确保强夯地基处理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位于某某市某某区,地基类型为软土地区,土质为黏土。
建筑物为一座多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强夯地基处理。
三、地质调查在进行强夯地基处理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以了解地质情况和土层分布。
通过地质勘探和取样分析,得出以下地质参数:1. 土壤类型:黏土2. 土层分布:上层为软黏土,下层为砂质黏土3. 土层厚度:上层厚度为5米,下层厚度为10米4. 孔隙水含量:上层为30%,下层为20%5. 土壤密度:上层为1.5g/cm³,下层为1.8g/cm³四、设计方案1. 强夯参数确定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结合建筑物的荷载要求,确定强夯参数如下:- 夯击能量:2000J- 夯击频率:30次/分钟- 夯击次数:每平方米夯击次数为10次2. 夯击孔网格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将地基区域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网格,每个网格内设置一个夯击孔。
夯击孔的间距根据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夯击能量来确定,一般为1.5-2.5米。
3. 强夯施工工艺- 清理地表垃圾和杂物,确保施工区域清洁。
- 根据夯击孔网格布置,逐个进行夯击孔的钻孔工作。
- 在夯击孔内注入水泥浆体,以增加土壤的黏聚力和抗剪强度。
- 使用强夯机进行夯击作业,每个夯击孔夯击次数达到设计要求。
- 夯击完毕后,对地表进行整平,确保施工区域平整。
五、质量控制为确保施工质量,需进行质量控制措施:- 对夯击孔的钻孔深度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 对夯击孔内的水泥浆体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浆体的均匀性和强度。
- 对夯击孔的夯击次数进行记录和核对,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 对施工区域的整平度进行检查,确保施工区域平整。
六、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
强夯地基设计要求
强夯地基设计要求强夯地基的设计要求啊,听我给你唠唠。
一、场地要求。
1. 场地平整。
首先呢,场地得基本平整。
就像给强夯地基施工搭个好舞台一样。
不能坑坑洼洼的,要是有大的凸起或者凹陷,那强夯机都不好施展拳脚。
那些大的石头啊、杂物啥的都得清理掉,不然强夯锤落下去,可能会砸歪了,那就像拳击手打拳没打到目标一样,白费力气了。
2. 地下情况了解。
还得知道地下有啥。
就像你去挖宝藏得先知道宝藏大概在哪层地底下一样。
要清楚地下有没有啥老的基础啊、暗河或者溶洞之类的。
要是不知道,强夯的时候可能会出大问题,比如说强夯锤突然掉进溶洞里,那就尴尬了。
二、夯击参数方面。
1. 夯锤。
夯锤的大小和重量很关键。
夯锤就像强夯地基的拳头,得够有力。
一般来说,夯锤的重量要根据场地的土质和加固要求来定。
如果是比较松软的土,可能不需要太重的夯锤就能达到效果,但要是那种比较硬的土,就得用重家伙了。
夯锤的形状也有讲究,通常是圆形或者方形,这样落下去的时候受力比较均匀。
就像一个好的拳击手套,形状合适才能更好地发力。
2. 夯击能。
夯击能可是强夯地基的能量指标。
这个就像你要给土施加多大的力量才能让它听话一样。
夯击能得根据地基土的类型、处理深度等因素来确定。
比如说要加固很深的地基,那夯击能就得大些。
要是夯击能不够,就像你轻轻拍土,土不会变得很结实的。
但是也不能太大了,太大的话可能会把周围的土都震得太松散,那就得不偿失了。
3. 夯击点布置。
夯击点的布置就像排兵布阵。
一般有正方形、梅花形等布置方式。
这得根据场地形状、加固要求等来选择。
如果是大面积的场地,可能正方形布置就比较整齐好操作;如果要对一些边角或者特殊形状的区域加固,梅花形布置可能会更合适。
而且夯击点之间的间距也得算好,间距太大了,中间的土可能加固不到位;间距太小了,又会浪费资源,就像种庄稼种得太密也不好一样。
4. 夯击次数。
夯击次数也是个重要参数。
这就像你打一拳不行就多打几拳的道理。
夯击次数得通过试夯来确定。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说明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 编制依据1.1.1招标人提供的图纸1.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1.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02);1.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1.1.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1.1.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GB46-88);1.1.7《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GBJ33-86);1.1.8《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1.1.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标准》(GBJGJ-99);1.1.10其它国家现行规1.2工程简介本工程位于市湾工业新区1.3 主要工程量本标段强夯总量约为171.73万m2。
1.4 本工程特点本工程的特点是强夯施工面积大,工期紧,因而场机械及人员较多,安全任务比较重,一定要加强安全工作,严格按照现场文明施工的要求施工。
第二章施工现场项目组织本工程按项目法施工,实行项目管理责、权、利相结合,调动各层次积极性达到优质、高效、低消耗的经营目标。
2.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2.1.1项目组织项目经理由我公司具有丰富地基处理施工管理经验的同志担任,全权对项目行使各种权利,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效益全面负责。
项目技术负责人由项目经理聘任具有高级职称、丰富地基处理施工经验的同志担任,对工程的质量、技术、进度全面规划实施。
2.1.2机构设置根据该工程特点,工程项目部设置四科一室,即工程技术科、质量安全科、设备材料科、计划财务科、项目办公室。
下设强夯作业队、修理队、测量作业队,各队在总部统一指挥和引导下,独立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
具体组织机构设置详见图2.1。
2.2 职责2.2.1 项目经理职责2.2.1.1 代表该项目部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中的各项权利、义务,处理合同未尽事宜。
2.2.1.2负责对项目成员的聘任及分工,保证项目成员各负其责、通力配合。
强夯法的设计内容
强夯法的设计内容1. 强夯法的概述强夯法是一种用于地基处理和土壤改良的技术,通过施加重复的冲击载荷来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质。
它可以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减小土壤孔隙比例,从而增加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港口码头等领域。
2. 强夯法的原理强夯法利用冲击力传递给土壤,使土壤颗粒发生振动,并通过振动作用改变土壤结构。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冲击载荷:通过将重锤或挠曲杆等装置自由落下,使冲击力传递给地面,产生冲击载荷。
•振动作用:冲击载荷导致地面颗粒发生振动,从而改变土壤结构。
•紧实效应:振动作用使得颗粒之间产生相互排列和紧密堆积,增加土壤的密实度。
•驱除空气:振动作用还能将部分空气排出土壤,减小土壤孔隙比例。
3. 强夯法的设计步骤强夯法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现场勘察和试验在进行强夯处理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试验。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质勘察:了解地层情况、土壤类型、含水量等。
•地基承载力试验:通过静载荷试验或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测定地基承载力。
•土壤力学性质试验:测定土壤的压缩性、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质。
步骤二:确定施工参数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和工程要求,确定强夯处理的施工参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冲击能量:根据土壤类型、厚度等因素确定每次冲击的能量大小。
•冲击频率:决定每分钟冲击次数,一般为30-60次/分钟。
•处理深度:根据地基承载力要求和土壤性质确定处理深度。
步骤三:施工方案设计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参数,制定强夯施工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施工序列:确定施工的先后顺序和区域划分。
•强夯设备:选择适用的强夯设备,如单锤式、多锤式或挠曲杆式等。
•施工控制点:确定监测点位,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步骤四:施工过程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强夯设备操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根据设计要求调整冲击能量和频率。
•施工记录:记录每次冲击的位置、能量、频率等信息,以便后期分析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夯设计说明
一、施工准备
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对路基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调查核实和迁改,对没有迁改而施工中又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管线,须注意加强施工防护。
2、强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试验场区不小于1处,试验场区面积不得小于30m×30m,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应及时提出并改变设计参数。
在进行试夯时,也可采用不同设计参数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选用。
二、技术要求
1、夯击能量
点夯1000~3000kN•m,一般采用2000kN•m,碎石填筑或石料含量较高时可适当降低,填料为黏土时应适当提高,满夯1000kN•m;
2、施工机具
根据分段段落内的单击夯实能,选择夯锤质量和锤底面积,夯锤质量宜为10~40t,底面为圆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25~80KPa,底面应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排气孔(30~40cm)。
3、夯击方法、间距布置和间隔时间
强夯加固可每间隔4m进行一次,在路基填筑验收合格后进行;
强夯分五遍进行,第一、第二、第三遍为点夯,采用跳夯法,第四、五遍为满夯;
点夯间距为6m,等边三角形布置进行第一遍点夯,第二遍强夯点位为第一遍强夯正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取一半间隔布置(另一半留置第三遍点夯),第三遍点夯去第一、二次点夯正三角形的中心位置(既第二遍点夯中留存的另一半未点夯位置)。
第四、五遍为满夯,第四遍点夯正方形布置,间距为一倍的夯锤直径,第五遍
满夯点取第四遍夯击正方形的中心位置。
对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路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3周,对于渗透性较大的砂土、碎石土路基,两遍夯间的间隔时间可缩短,但不应少于1周。
4、夯击次数
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三、施工工序
1、在整平后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3、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5、重复上述步骤4,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6、换夯点,重复上述步2至5,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7、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8、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9、根据上述强夯施工顺序,在最后一遍点夯夯击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
满夯采用小夯锤夯击,并适当增加满夯的夯击次数,以提高表层土的夯实效果。
四、施工监测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和总夯沉量、夯点施工的起止时间。
4、由于强夯施工的特殊性,施工中采用的各项参数和施工步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结束后往往很难进行检查,所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5、强夯施工应遵循动态设计的原则,在施工监测中出现异常情况均应及时向设计单位进行反馈,适时调整设计参数。
五、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单位必须按施工规范要求,开夯前检查夯锤重量及落距,以确定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对振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精密仪器设备等,当强夯振动有可能对其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采取挖隔震沟等减震措施。
一般既有建筑50m 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当桥台附近、涵洞等结构物附近,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等结构物。
3、点夯时,边缘夯击点一般每一点应多打2击,最外侧夯击点与路基边缘的间距应根据试夯情况确定,一般应不小于3m。
4、强夯时有土块、石子等飞击,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做好安全措施,划出影响范围,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5、施工中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大于50mm时,应向设计单位反馈,对夯击参数进行调整。
6、强夯与复合地基相邻地段,应先施工强夯,再施工相邻地段复合地基。
7、其它未尽事项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等相关规范执行。
六、质量检验
强夯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按下列标准控制:
1、夯锤重量、落距满足设计要求的能级要求。
2、锤底静接地压力在25~40kPa范围内。
3、夯点平面位置误差±15cm。
4、夯坑位置偏差±20cm。
5、夯击次数、遍数至少满足设计要求。
6、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
7、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8、强夯处理后的均匀性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至少14d进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度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进行检验,要求单层每300m2不少于一个监测点,单处强夯区域不得少于3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