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病从何来》——师说(22)曲黎敏
《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病从何来》——师说(22)曲黎敏大家好!我们这次讲的题目是从头到脚话健康。
在讲正题之前咱们先要讲一下,就是说人为什么会生病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左传》里面,曾经记述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医家,一个叫医缓,一个叫医和。
在医和的故事里面,它曾经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说人为什么会得病呢?医和曾经这么说过,人得病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鬼病,一个是食病,还有一个是蛊症。
这三个问题呢?就说什么叫鬼病呢?实际上它指的概念并不是鬼神之意,它指的是有点类似于因果。
就是说我原先一直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你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你就会有什么样的病,这是一个方面,这就叫鬼病。
还有食病,就是说我们有些疾病是由于吃食物不当,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还有一个病就是蛊症,这个蛊症是医和的故事里面所提到的,就是一个国王,他由于地接近女色而得的一种病。
这种病呢,在传统文化当中,就是跟情欲相关,也会造成人体的疾病。
从《左传》,到了《黄帝内经》时期,《黄帝内经》里面它所提到的人得病的原因呢?它归纳了两条,一条是说得之于阳者。
得之于阳,阳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风雨寒暑,也就是指的是自然气候也会造成人的疾病。
在《黄帝内经》里面,它经常会说到一个话题,就是说如果你冬不养藏的话,冬天如果藏精藏得不够的话,春必病温。
到了春天的时候一定会出现温病,就像春天的流行病这类似的。
都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可能都是因为你自己的,就是冬天的生活状态不好而造成的。
冬天藏精藏得不够,这样的话,春天的流行病才会找到你。
另外一点,它提到,这是得于阳的病,这是外感,就是天地自然所造的病。
像这种病呢?如果我们养好的话,我们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养不好的话,这种病自然就会找上你。
还有一种是源于得于阴者。
得于阴者呢?它里面提到说得之于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
饮食,居处,这里面就包括几个方面。
像《黄帝内经》里面所谈到的饮食的概念呢?它就说饮食是法地道。
那么所谓地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按节气去走,像我们吃东西就一定要按照节气的规律去吃,吃应季的食品这样才是最为合理的。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百病始生》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重点论述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侵入人体的途径,病邪传变规律及其常见证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去。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若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根本,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有十句话被认为是其最精髓之处,下面将逐一详细探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强调了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从自身的身体健康出发,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平凡的细节,关注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素问·六气通天论》这句话表明了医学理论的简洁性和内在的原则性。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和整个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简单而明确的。
通过研究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提出了阴阳观念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代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通过对阴阳的理解,可以把握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从而通过调节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五脏六腑,皆有职守”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脉原则》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性和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特定职责,只有当这些脏器正常运行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对人体脏器的认识和调节非常关键。
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句话指出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的气机不畅。
当外邪入侵时,如果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受到侵害,产生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6. “形气孤危,著于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离合论》这句话指出了人体形体和气血的脆弱性与环境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对寒暑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受到极端的气温刺激,容易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经典语句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经典,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的经典语句:
1. 百病皆生于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与气的失常密切相关。
怒则气上,容易导致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等疾病。
2. 思则气结。
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郁结,容易长包块、生肿瘤、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等疾病。
3. 肾为先天之本。
认为肾脏是人体先天禀赋的基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4. 肝为刚脏,主升发。
肝脏具有条达、升发的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的正常。
5. 肺为华盖之脏。
肺脏犹如人体的屋顶,对内外气息的交换有着重要作用。
6.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人体的营养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7. 心生痰,肺生瘀。
痰和瘀血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与心脏、肺脏的功能异常有关。
8.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平衡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
9.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平衡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10. 治病求本。
治疗疾病时要抓住根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老中医: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
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 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些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一、生于气候当心空调和暖气“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
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
“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
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
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
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
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很多疾病怎么来?这样来的。
二、生于阴阳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黄帝内经中说人生病金句
黄帝内经中说人生病金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病的智慧和经验。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生病的金句:
1.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形容疾病发作迅猛,康复过程缓慢。
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人体内的水分在适量时有益健康,过量则会引发疾病。
3. "不治已病,而防未病":强调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4. "喜怒不节,恐惧忧思,悲哀无限,以至疾病":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身体健康。
5. "五脏应心,心应五脏":心脏是五脏之主,五脏的功能与心脏密切相关。
6. "病来入脉,脉至则病已去":脉搏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脉搏正常则疾病已经痊愈。
7. "病莫大于不知病":不了解自己的疾病会导致病情加重。
8. "卧者,五脏气血皆归于肝":睡眠对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9. "病因毒,疾因寒":毒素和寒冷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
10. "和脉调气,病可已也":通过调整脉搏来平衡气血,可以治愈疾病。
这些金句体现了《黄帝内经》对人生病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指导人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
通过遵循这些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疾病根在哪里的八个字
疾病根在哪里的八个字
中医理论认为,肝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肝藏血,开窍于目”,另一句是“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简单来说,眼睛能看清东西主要靠肝血充足,当人到了五十岁时,肝气开始减退,肝叶变得薄弱,胆汁减少,眼部会出现视物模糊、昏花不明、干涩等不适。
肠道问题也可能是疾病的根源之一。
肠道问题可能通过导致炎症、影响免疫和影响营养的吸收来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
在慢性疾病确诊之前有炎症发生,而在炎症发生之前,肠道功能就已经出现紊乱。
几乎所有慢性疾病的根源都是从肠道开始的。
然而,疾病的根源还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
因此,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我们需要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医疗支持。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及其中文翻译: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许多疾病都是由气引起的。
生气会使气上升,高兴会使气舒缓,悲伤会使气消散,恐惧会使气下降,惊慌会使气混乱,思考会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这些精神物质构成了人体。
精神和意志相通,内部连接骨髓,形成了人体。
3. 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自然。
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气平和,阳气固守,精神就会健康;阴阳分离,精气就会消失。
5.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就像天空和太阳,失去它们就会缩短寿命而不显著。
6. 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人的真气是全身的主宰,真气旺盛则人强壮,真气虚弱则人患病,真气耗尽则人死。
7.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事之变,阴阳之化,乃可以决生死。
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了解天道地理,人事变化,阴阳变化,才能决断生死。
8. 脏腑者,所以藏精化气,藏神化血,而为人身之至宝。
脏腑是藏精化气,藏神化血的地方,是人身最宝贵的财富。
9. 精者,身之本也;气者,神之主也;神者,形之使者也。
精是身的根本,气是神的主宰,神是形的使者。
10.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之气相合,这就是人的命运。
11.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加劳作,所以能形体与精神相合,安享天年。
12.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惧伤肾,思考伤脾。
13.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黄帝内经》告诉你“百病”皆由“风”起,如何“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告诉你“百病”皆由“风”起,如何“防患于未
然”
原文1:“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刻毒,弗之能害。
此因时之序也。
”
译文1: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始因素。
如果志意清静而阳气固密,那末,肌肉皮肤就有坚强的抵抗力,虽有厉害的大风苛毒,也不能侵害。
这里的主要关键,就是要循着四时气候的顺序,而注意适应的方法。
原文2:“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译文2:风邪侵入人体,渐渐化热,伤害元气,精血也因此而损耗,这是邪气伤于肝脏的缘故;因为肝有藏血的功能,精血伤则不能滋养肝脏了。
如果由于吃得过饱,胃肠间的筋脉,必因食物充塞,而横逆损伤,就要发生下病脓血或变为痔疮;如果由于饮酒过度,则每使气往上逆;如果勉强用力,那末肾气受伤,腰部高骨就要败坏。
原文3:“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孩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译文3:若因感受雾露风邪,就会发生寒热。
假如春天伤了风气,风邪逗留不去,影响及脾,可以变为洞泄;夏天伤了暑气,到了秋天,每每发生疟疾;秋天伤了湿气,若湿气上逆于肺,则为咳嗽,若发展不愈,每成痿厥;冬天伤了寒气,到春天发作,每为温病。
所以四季气候的变化,是能够更替伤害五脏的。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黄帝内经上的养生术语
黄帝内经上的养生术语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身心健康则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是百病之源,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身心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喜怒哀乐,不合适则伤脾胃。
”这句话表明,情绪的波动会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另外,黄帝内经还指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
例如,心与喜悦相关,肝与愤怒相关,脾与思虑相关,肺与忧伤相关,肾与恐惧相关。
当某种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时,会对相应的脏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相关的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液。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会导致气血上升,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情绪过于抑郁会导致气血下降,引发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气血的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调节情志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饮食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即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多吃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运动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适度运动”的原则,即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黄帝内经》:经络,决生死,处百病
《黄帝内经》:经络,决⽣死,处百病点击上⽅“国医传承⽹”关注,即可获得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法,获取更多相关健康知识。
《黄帝内经中》有⾔: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始⽣,先成精,精成⽽脑髓⽣,⾻为⼲,脉为营,筋为刚,⾁为墙,⽪肤坚⽽⽑发长,⾕⼊于胃,脉道以通,⾎⽓乃⾏。
雷公⽇愿卒闻经脉之始⽣。
黄帝⽇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
中医⾃古以来讲究: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那么经络不通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呢?当我们碰到⾝体不适时,⼜该疏通哪条经络呢?我们⼀⼀为您解答:感冒咳嗽,拍肺经⼿太阴肺经主治疾病:咳嗽、感冒、哮喘、⽀⽓管炎、扁桃体炎、流⿐⾎、经脉经过部位的关节障碍,肌⾁疼等。
当出现这些病症时,可以拍打双⼿的肺经进⾏调理。
五官疾患找⼤肠⼿阳明⼤肠经主治疾病:头⾯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肤病、肠胃病(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神志病等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常拍打⼤肠经会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消化不良拍胃经⾜阳明胃经所对症状:喉咙痛、胃痛、消化不良、怕热;唇⼲⼝燥、⾝体消瘦、倦怠。
便秘、膝关节酸痛;因此,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拍拍腿上的胃经。
帮助胃肠消化。
疲劳透⽀健脾经脾经不通,通常会表现出脾胃不和、⾷欲不振、疲劳等。
脾经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果在推⼩腿脾经的时候,发现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那么⼀定要多揉⼩腿脾经,找到⼩腿脾经上的阴陵泉⽳、地机⽳、漏⾕⽳、三阴交⽳这四个⽳位去推。
烦躁⼼慌拍⼼经⼿少阴⼼经主治症候:⼼⾎管病、冠⼼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经脉所过的肌⾁痛。
虚症有: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不良、胸痛、⼼悸亢奋;实症有:呼吸不畅、⾎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苦等。
吸收不好问⼩肠⼩肠经活跃时间是中午13:00-15:00:此时是⼩肠经进⾏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这个时间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质和脂肪、淀粉类⾼营养的⾷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这也是晚饭吃少的原因。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翻译】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
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1.“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珍贵和独特地位。
2.“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
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自出生就具备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灵枢•逆顺》),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高明的医生在病症发生前就开始预防。
5.“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意思是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6.“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指出耳朵是全身宗脉汇聚的地方。
7.“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厥论》),说明人的前阴是众筋汇聚之处,也是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交合之处。
8.“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养生的理想状态。
9.“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节制欲望对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10.“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11.“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标本病传论》),说明治疗时应先从病源入手,逐步深入。
1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应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保持精神内守。
除了上述名句,黄帝内经中还有许多其他经典名句,例如:13.“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说明胃部不适会影响睡眠。
14.“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身体受寒再喝凉水会损伤肺脏。
15.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腻和甜美的食物会导致体内过热和胸部满闷。
黄帝内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
黄帝内经中的哲理经典名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源头。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典名句,以下是其中一些:1. 理气者,必从其端,并出其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意味着治疗必须从平衡气血开始,调和经络,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行。
2. 知其所始,始可知其所终;知其所终,始可知其所始。
——《素问·刺法论》这句话强调了疗效评估的重要性,只有知道病症的起点和终点,才能确保正确的治疗方法。
3. 上古有圣人之治,疾病必除本里。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句话表达了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治疗疾病需要根治,而不是仅仅治疗症状。
4. 人之生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仁义礼智信之端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句话强调了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表达了仁义礼智信为人的基本品质。
5. 调其不调,谓之真人。
——《灵枢·本神》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的平衡,使之与自然界相适应,才能达到真人之境。
6. 病生风,风生寒,虚寒相感,则客于皮,筋脉拘矣。
——《灵枢·寿夭刚柔》这句话解释了病症产生的过程,强调了外在环境因素和体内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7. 病安而知数,其神藏。
——《灵枢·诸病源候论》这句话表达了疾病仅在于安静时才能洞察其发展,强调了疗效评估的重要性。
8. 诗曰:“志当存高远,苟业竞微者。
”——《灵枢·通天》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高尚目标和追求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事业追求的价值观。
9. 阴阳调和,精神内守,耳目聪明,气血流行,立志无欲。
——《素问·名问》这句话表达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了平衡的阴阳和气血对于精神状态的影响。
10. 调其经,理其气,则病已矣。
——《素问·玉机真藏》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应从调节经络、平衡气血开始,使之恢复正常的运行。
11. 四肢闭节,无别支者,筋脉愈。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宝典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精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推崇。
以下是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一起来了解一下:1.“治病之道在于灸,发病之候须穴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句话表达了灸疗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穴位的关键作用,将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作为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
2.“人有先天之精,与受之气候,维持其命。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生命的基本生理机制,在强调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响的同时,也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强调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所依据的基础原则,阴阳平衡,强调了术数治病的艺术。
人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调养身体。
4.“不治已病,而使未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句话表明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强调了预防、调理和保健的作用。
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调节情绪,都是预防发病的关键。
5.“治未病者,要在于调养形神,以扶本益元。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句话强调了调节身体能量平衡和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理论支持保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概念。
6.“病在脏腑,治疗要这法,研究病因,明确治疗策略。
”(《素问·血气形志篇》)这句话表明了疾病起源于人体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刺激。
因此,治疗应该专注于根源。
这个观点强调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基本原因,而西医注重的是病理学的症状。
7.“道生之,物成而名立。
”(《素问·灵兰秘典》)这句话表达了通常生命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的整个过程、营养的在体形成,从而可以独立存在并发展自己持续的“生命力属性”。
8.“采用葛巾,谷糠之间,民食于此,保寿无疆。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2)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舒,邪气内阻,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造成。
主要临床表现:以问胀、疼痛,疼痛攻窜或阵阵发作为主症。
病机分析:本证以闷胀、疼痛为辨证要点。
人体气机以畅顺为贵,如有郁滞,轻则问胀,重则疼痛,且常呈攻窜发作。
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不同。
因此必须辨因辨位相结合。
如食积胃院,以致胃气郁滞,故引起院腹胀问疼痛;肝气郁滞则以胁肋窜痛;胸痛以心肺病变为多;四肢关节痛,大多见于经络病,等等。
3)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气虚证加上下陷证。
即头晕眼花,少气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审证关键。
本证多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故见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久泄久痢;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则导致内脏下垂,临床常见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舌淡苔白,脉弱皆为气虚之象。
4)气虚证:是指全身或局部气的减少,而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减退的证候。
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其中乏力、无力是其主要症状。
病机分析: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盛则脏腑功能旺盛,气衰则脏腑功能减退。
所以,气虚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气虚则毛窍疏松,肌表不固故自汗;劳则气耗,使气更衰,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荣于舌,故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虚无力。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
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
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德全不危。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
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
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
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
所以养心,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心无动起,心无生念,无嫉妒念,无傲慢念、无自大自狂念、无骄狂念、无轻视人的念、无占便宜念、无报复念、无陷害念、无以上的等等念头,才是生慧,悟性极佳。
在老子生活的这个时代之前是周朝,周朝之前是商朝。
商朝的开国宰相叫伊尹,他也属于道家。
伊尹不仅仅只是一个厨子,他还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原本是个奴隶,做厨子的。
他给汤王做了一顿饭。
吃完后非常满意的商王就问他,你怎么做得这么好。
他就说,我只不过是把五味给调和好,然后这饭就好吃了,治理天下、调养身体莫过于此。
所以,他后来被商汤王聘为了宰相,最后帮助商王得到了天下。
慧,悟性极佳把五味给调和好,然后这饭就好吃了。
上古天真论: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
德全不危,就是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
这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具体就是:“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德全不危也”“形神合一”思想是中医调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此调养方法,可以使人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形神合一呢?意思是说,在调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黄帝内经》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如何才能做到“形神兼养”呢?《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就是说,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
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
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
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
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
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
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
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
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
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九月:阳气衰,阴气盛。
宜减少苦味增加甘味,补肝益肾,养元气。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
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
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
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如何保护舌头?医学研究发现,舌在搅拌食物中,能增强大脑记忆力。
细嚼慢咽和舌的搅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肠疾病。
此外,可以通过唱歌健身,经常歌唱有利于舌的活动。
和舌有关的养生活动:1、赤龙搅海:先平心静气,然后将舌在口中不停地搅动(此谓赤龙搅海),使口中唾液不断增生,待唾液满口时,分三口随气徐徐咽下。
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
“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
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
”2、叩齿咽津:冷谦的《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
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
每作三次乃止。
”此法持之以恒,永无齿疾。
心脏好坏看舌头。
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
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
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味唇色反映脾。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
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肺功能影响鼻子。
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
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
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