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品味文言的韵律美,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3.学习诸葛亮的修身智慧,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导入】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历史故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鲁迅笔下“多智近于妖”的诸葛亮是“古今第一贤相”,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同时,他也是教子的千古典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言辞恳切的教诲。

讲解题目,“诫”意为”告诫,劝诫”,“书”意为“信【创设情境】出示资料: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日「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一《三国志•诸葛瞻传》核心任务:学完课文,请代八岁的诸葛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任务一为你读“书1.读准字音夫(fU)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Gnb6)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dO)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i)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Iii),将复何及!全班齐读,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老父亲对幼子的劝勉,语气平稳深沉。

2.读好节奏出示不带标点符号的竖排文段,自由练读,理清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段,全班齐读。

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其中四字短句大都是“一三”节奏。

发语词、否定词、实词读重音,节奏感更强烈。

出示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诫子书》全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中的哲理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感悟父爱的伟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1. 理解《诫子书》的主旨,把握文中的教诲精神。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1. 正确翻译文中的疑难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课文哲理的感悟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智者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由一位古代智者写给他儿子的信。

这位智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名字叫做诸葛亮。

你们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吗?2. 激发兴趣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虽然只有短短86字,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封信,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情感。

(二)课文朗读1. 朗读前的准备(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诸葛亮吗?"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和《诫子书》的写作缘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正音练习,确保发音准确在正式朗读前,教师应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发音和语调,如“夫”字的声调、“俭"字的发音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模仿。

2. 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韵律(1)全班齐读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诫子书》,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功用:学生需要理解《诫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导子女遵循道德准则,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解读文本:学生需要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分析现实意义:学生应该能够将《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古代文献的理解:由于《诫子书》是古代文献,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推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拓展。

2.抽象的道德观念:《诫子书》中涉及到了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忠诚、孝顺、贞操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3.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由于《诫子书》是古代著作,学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历史地位;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对诸葛亮有何了解?你们对《诫子书》了解多少?二、讲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20分钟)通过介绍《诫子书》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诫子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强调《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重点字词句的探究1.“淫"字的理解与积累,可以补充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即可理解“在富贵中不能放纵自己"。

2.重点敲打文中反复出现的“静”字。

(1)说文解字:板书繁体字“靜"。

左边“青”,表示纯净;右边“爭",是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创作的一篇家书。

全文通过告诫子女要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诫子书》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家庭、亲情、孝道等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将课文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理解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的重要性,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懂得立志、惜时、勤学。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教辅材料】希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前置学习1、导入新课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素养目标出示___ _________ ——汉·赵歧3、预习检查1、作者2、字词二、文本学习1、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自译文章,不会的交由小组解决;2.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三、素养提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这封信的内容。

2、尝试背诵全文四、盘点收获五、作业布置基础组:理解、背诵默写第一层;提升组:自主疏通第三层文义。

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第一层背诵默写情况抽查出示【课时目标】1、在理解翻译第三层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句,归纳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懂得立志、惜时、勤学。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这是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第1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读得流畅、自然。

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语言简洁而深刻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看看他是如何教导儿子修身养性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教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 背景介绍教师: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

北伐前写下了《出师表》和《诫子书》。

当时,诸葛瞻8岁左右,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出示字词:夫(fú) 、淡泊(dàn bó)、淫(yín) 慢、励精、险躁(zào) 、遂(suì)、穷庐(lú)。

教师强调:“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读“fú”; “淡泊"的“泊”读“bó"; “淫慢”的“淫"不要读成“yíng”; “遂"读“suì”, 不要读成“suí"。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明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诸葛亮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本文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劝勉之意,感受父子深情,同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生僻字词的理解、句式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困难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会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子深情,领悟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难点: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领悟作者的劝勉之意。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参考资料: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诸葛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智者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②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大致了解文意;②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诸葛亮对子的殷殷期望;②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体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用心。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感触心灵,感恩父母。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引入,询问该名言警句的出处(最早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后经诸葛亮《诫子书》拓展延伸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2.PPT展示影视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让学生用词语或成语形容他心目中的诸葛亮(忠肝义胆、智勇双全、足智多谋、有情有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对诸葛亮的人物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号卧龙先生,谥号武乡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守持联吴以据曹策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终始刘备部由弱变强,而与曹魏孙吴呈三足鼎立之势。

然“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意图老骥伏枥,问鼎中原。

但六出祁山,功败垂成,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凭其高尚的品行,高风亮节,成为后世楷模。

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后人一副写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阵:摆设八卦阵;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延续自己的生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2024年)《诫子书》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2024年)《诫子书》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01获奖时间XXXX年02获奖等级一等奖03获奖机构市教育局《诫子书》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介绍课件名称《诫子书》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制作团队XX学校语文教研组课件内容围绕《诫子书》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和互动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作者情感。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强调文本解读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多媒体手段课件设计理念《诫子书》的背景、作者及时代意义文本解读与赏析,包括重点词句、修辞手法等文章所蕴含的家庭教育、人生哲理等思想内涵01020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领略古代家训的文化内涵。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诫子书》的思想内涵和文本解读,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家训的文化内涵,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030201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课件、配乐朗读。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3)一词多义(4)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教学设想: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险躁(zào)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文章通过诸葛亮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引导学生体味理想的光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本文简单易懂,也有助于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已可以通过注释、借助字典,自主理解浅显文言文,本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文本,疑难句子全班解决。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面对人生新阶段,会有些迷茫,本篇经典家训,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行动准则,引导学生人生方向。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3.引导学生树立勤学励志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1.不同方法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勤学励志的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朗诵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生自由回答)诸葛亮机智过人,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由于没有时间教导自己的儿子,他就用书信将自己的教诲写给儿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诸葛亮晚年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诫子书》。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夫(fú)君子之行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chí)遂(suì)成枯落2.一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关注下列词语的意思。

淡泊:无以: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将复何及:穷庐:3.全班齐读课文,自己根据重点词语翻译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

4.组内交流不懂的句子,全班展示。

预设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 《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4.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两副对联:请大家齐读。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长遗恨终前未能上慰先主,下济苍生最可敬身后不使内藏余帛,外有赢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副对联说的是谁吗?(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人警惕,对人的一种劝告,劝诫。

书:书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父亲劝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书,更进一步说是老父写给幼子的。

老父此时已经有54岁,幼子只有八岁。

诸葛亮曾对他的兄长诸葛瑾说:瞻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在他临终前,又写了《诫子书》,来劝勉自己的儿子。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

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理解文章主旨。

3.悟读家书, 畅谈阅读体会,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理解文章主旨,汲取精神养料。

【教法】范读法、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朗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背诵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教。

家长们往往将自己的寄托和期盼写成书信留给子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诫子书》。

(板书课题)二、解题诫,告诫,劝勉。

子,儿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三、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过渡语:有人说,一篇美文,如果不加以朗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请同学们先来朗读课文。

PPT显示: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文句。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其它学生点评,教师指正。

(注意:教师从字音、断句、情感、节奏、声音大小等方面给予指导。

对于断句易出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请同学上讲台到PPT上标注出来,教师指正。

)3.教师范读。

(最好是情感饱满地背诵出来)4.学生齐读。

(PPT出示文本及断句)5.请同学们观察PPT上彩色的句子(对偶句)有何特点?明确:是对偶句。

句式上对仗工整,音韵上自然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全文骈散结合,尽显文言音韵之美。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四、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1.你知道诸葛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封家书吗明确:本文是在他53岁这年,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人生大限将至的这一年,这封家书可以看作是他给8岁儿子留的遗言,饱含着他对儿子的殷殷期待。

2.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个词语回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

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

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

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1.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课件出示:(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齐读(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诫子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读明道理,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体会其教子智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读懂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之情和殷殷期盼之情,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三、教学设想教学对象为初一新生,他们对于如何立志,如何学习,如何修养身心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小学的学习经验不够深刻,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文章和主题思想。

加上新接触文言文兼议论文体裁,自主学习起来会感到较棘手,所以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设置故事导入和写信环节,并让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老师在朋友家去做客,经常会看到他们客厅的装饰画上写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们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吗?(学生回答:《诫子书》)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诸葛亮)书:我们从古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里边了解到,书,指的是书信。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通过这一封信,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诫子书一等奖教学设计7篇

诫子书一等奖教学设计7篇

诫子书一等奖教学设计7篇《诫子书一等奖教学设计7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诫子书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诫子书的板书教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的一些常用字词句的解释有了一些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成诵。

4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5.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四、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五、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播放课文录音4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合作探究: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集体探究: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

互背。

齐背。

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