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1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
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名词解释: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生活史,霉菌,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子实体。 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生活史 :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
菌落透明度
透明或稍透明
稍透明
不透明
不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不结合
不结合
牢固结合
较牢固结合
菌落颜色
多样
单调,一般呈乳脂或
十分多样
十分多样
矿烛色,少数红色或黑色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 相同
相同
一般不同
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
一般看不到细胞
可见球状, 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
气味
一般有臭味
18S rRNA 的寡聚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
称为三域学说。三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7、何谓(G+C)mol% 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
表示 DNA 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txt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周德庆编《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_______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最新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周德庆).doc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周德庆)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复习思考题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一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并加以说明。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6.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7.何谓“拴菌试验”?它何以能证明鞭毛的运气机制?8.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9.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10.名词解释:磷壁酸,LPS,假肽聚糖,PHB,伴胞晶体,基内菌丝,孢囊链霉菌,横割分裂,异形胞,原体与始体,类支原体,羧酶体,孢囊,磁小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复习思考题1.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2.试图示并说明真核微生物“9+2”型鞭毛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3.试简介真菌所特有的几种细胞器――膜边体、几丁质酶体和氢化酶体。
4.什么是单细胞蛋白(SCP)?为什么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5.试图示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生活史,并说明其各阶段的特点。
6.试简介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7.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结构8.试以 Neurospora crassa 为例,说明菌丝尖端细胞的分化过程及其成分变化。
9.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的特点。
10.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11.为什么说蕈菌也是真核微生物?12.什么叫锁状联合?其生理意义如何?试图示其过程。
13.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一章2009-10-22 19:45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学习要点1.1. 细菌Bacteria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1. 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
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
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
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
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
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
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Cristei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方法。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doc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卡氏菌幼年菌落的典型菌丝体
2. 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的放线菌
小单孢菌属 Micromonospora
小多孢菌属 Micropolyspora
3. 具有孢囊并产生孢囊孢子的放线菌 游动放线菌属,孢囊链霉菌属, 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 )
荚膜(capsule)
糖被 粘液层(slime layer)
菌胶团(zoogloea)
荚膜
菌胶团
粘液层
(2)鞭毛(flagellum) 是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
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鞭毛基粒的结构
Mot 蛋白 Fli 蛋白 (motor switch)
(3)菌毛(fimbria) 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 蛋白质附属物,具有附着的功能。
第1节 细菌Bacteria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 多以二分裂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
细菌,包括“三体” 蓝细菌 放线菌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细菌的形态和染色
1. 细菌的细胞形态
球状
杆状
最基本的三大类形态
螺旋状(包括弧状)
有附属物
丝状
Coccus
球菌
Bacillus, rod
E. coli 的扫描电镜照片
(4)性菌毛(pilus, pili) 构造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每个细胞仅1至 几根。具传递DNA的作用;RNA噬菌体的特异吸附 位点。
(5)芽孢和其他休眠体 (5.1)芽孢(endospore, spore)
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抗逆性强的 休眠构造。
第1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费氏刺尾鱼菌 Epulopiscium fishelsoni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原核细胞区别于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 无核膜,染色体为一环状DNA 2. 无细胞器 3. 无微丝结构和细胞骨架 4. 细胞质不流动 5. 核糖体小,为70S
第2节 放线菌 Actinomycete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 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 系统分类上,放线菌是G+菌的一个分支,是一个
同一性很强的类群——高GC革兰氏阳性细菌群。 2. 放线菌的绝大多数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① G+,杆状到丝状, ② 好氧, ③ 一般,营养体阶段不运动。
主要成分:肽聚糖 主要生理功能:
i 固定细胞外形,提高机械强度; ii 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iii 阻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iv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菌根据细胞壁可分为2大类: 革兰氏阳性菌(G+ ,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G-,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
固氮菌的细胞和孢囊
(三)细菌的繁殖
在微生物中,“生长”即指个体数目的增加,即繁 殖。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2种:裂殖,芽殖。 1. 裂殖(fission) (1)二分裂(binary fission) (2)复分裂(multiple fission) 2. 芽殖(budding )
蛭弧菌的繁殖 (复分裂)
生丝微菌的繁殖(芽殖)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一)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群落形态
菌落(colony):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bacterial lawn):多个纯种菌落连成一片即 形成菌苔。
细菌菌落正面、侧面和边缘的各种形态示意图
(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检验细菌的运动性 检验细菌对明胶的利用 (三)在液态培养基内的群体形态 浑浊 沉淀 菌醭、菌膜、菌环
③ 芽胞肽聚糖 由 3 个肽聚糖单位组成,变化在N-乙酰胞壁酸:
芽胞肽聚糖单位
不附带4 肽链的胞壁酸内酰胺 只有一个L-Ala 正常肽聚糖单位
④ 伴胞晶体 伴胞晶体(parasporal crystal):一种伴随芽
胞的形成而在胞内形成的结晶状碱溶性蛋白,对 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200多种昆虫有毒杀作 用。
(3.3) 羧酶体(carboxysome) 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的多角形颗粒, 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的细胞内。
(3.4)气泡(gas vacuoles) 存在于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水生细菌
中的泡囊状小体,内中充满气体。 调节细胞比重,使其漂浮在最适水层中。 主要存在于多种蓝细菌中。
(3.2) 磁小体(magnetosome) 主要成分Fe3O4 主要在于: 水生螺菌属(Aquaspirillum) 嗜胆球菌属(Bilophococcus)。 使菌体顺磁力线排列。
自然界含磁体的生物有:细菌,藻类,鸟类,海豚, 绿龟等。
顺磁水螺菌 Aquaspirillum magnetotacticum
(1.2)G-细菌的细胞壁 肽聚糖层薄(2-3 nm) 层次多:
外膜层 周质空间 肽聚糖层
成分复杂:
脂多糖 外膜蛋白 肽聚糖
机械强度较弱
G-细胞壁超薄切片电镜照片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示意图
(1.2.1)外膜层(out membrane)
脂多糖 外膜蛋白
孔蛋白 porin
脂蛋白
磷脂单分子层
活菌:用美蓝或TTC作活菌染色 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简
涂片 革
结晶紫初染
单
兰
1min。
染
氏
色
干燥
染 色
碘液媒染 1min,
水洗,吸干。
固定
95%乙醇脱色 30sec。
染色 镜检
沙黄复染 1min, 水洗,风干。
细菌荚膜的负染显微镜照片
(二)细菌的构造
1. 细菌的一般构造 (1)细胞壁(cell wall)
3)芽孢中的特殊物质 ① 吡啶二羧酸钙(DPA-Ca) 占整个芽胞干重的10%,在所有芽胞中都存在。
② 小酸溶性芽胞蛋白(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s, SASPs)
SASPs 在芽胞中浓度很高,为芽胞所特有。
SASPs
与DNA 紧密结合,保护DNA。 在芽胞萌发时作为碳源和能源。
杆菌
Spirillum
螺菌
Spirochete 螺旋体
Budding and appendaged bacteria
芽生和有附属物的细菌
Filamentous
丝状细菌
细菌细胞的常见排列方式
2. 细菌的染色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
鉴别染色法
死菌
革兰氏染色 抗酸性染色 芽胞染色
细菌染色法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
外核心 5 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葡糖胺, 3 KDO(2-酮-3-脱氧-辛糖酸)
内核心
3 Hep(L-甘油-D-甘露庚糖)
3)类脂A(lipid A) 类脂A 不是糖脂,
脂肪酸: 己酸,月桂酸, 豆蔻酸,棕榈酸, 硬脂酸
类脂A是LPS的毒性中心,能使动物产生发热、白细 胞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休克死亡。因此 细菌的脂多糖又叫内毒素(endotoxin)。
(1.1)G+细菌的细胞壁:
厚度大 (20-80 nm)
化学组分简单 (90% 肽聚糖, 10%磷壁酸)
肽聚糖 细胞膜
G+细胞壁超薄切片电镜照片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示意图
肽聚糖(peptidoglycan): 1)只存在于细菌。 2)N-乙酰胞壁酸和DAP只存在于细菌。 3)DAP存在于所有G-细菌,在G+菌中一般为Lys
Asp Asp Asp Asp Asp Arg Arg Arg Arg Arg
蓝藻颗粒
藻胆素 phycobilin
藻胆体(phycobilisomes)
3)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volutin) 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 贮藏磷、能量和降低渗透压的作用。 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1.2.2)周质空间(periplasm)
胶质状,含大量的蛋白: 水解酶类 结合蛋白(运输) 化学受体(趋化性反应)
(2)细胞膜(cell membrane,7-8 nm)
hopanoid
整合蛋白 integral protein
细菌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① 是物质进出细胞的门户 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 ④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O-侧链
核心多糖
类脂A
1)O-侧链(O-special side chain, O-抗原) 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甘露糖,二脱氧糖 4-5个糖分子一组,重复形成长链。 不同的细菌O-侧链不同。
2)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
白喉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4)硫颗粒(sulfur globules) 作为一种能量贮藏物,常见于紫色硫细菌。
奥氏着色菌Chromatium okenii 耶拿硫螺菌Thiospirillum jenense
氮源
蓝藻颗粒 藻胆(蛋白)体源自蓝细菌磷源(异染粒):迂回螺菌,白喉杆菌
硫颗粒:紫色硫细菌,贝氏硫细菌
1)聚β-羟丁酸(PHB): 具有贮藏碳源、能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PHB 的结构
红螺菌 Rhodospirillum
巨大芽胞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2)蓝藻颗粒(cyanophycin), 藻胆体(phycobilis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