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教育目标,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对教师的素质、教育过程、对教育方法和认知策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之列,这类课程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儿童观、学习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基础上的,它最大特点之一是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尤其是要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门课程倡导动态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也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灌输,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经验体系中由内到外的生长。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也就是说,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但当问题呈现他们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从现有的经验出发,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一定的逻辑性假设。所以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主体验。因此,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支持和帮助学生的自主体验上,而不是放在机械地灌输传递。为此,在实施体验中学习,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必要的体验情境

《品德与社会》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和需要来扩大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和世界六个不同范畴,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文字、图片、语言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再现社会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注意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家有喜事》一课中就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利用课件投影不同的“囍”字,播放配乐《今天是个好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联想,从而揭示课题,导出目标。

二、扩展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体验学习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实际的感受,这种内心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局限于教室里,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和维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获取知识。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认知

规律,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互联网等学校资源,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超越教室的界限,还可以利用本地的优势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把《品德与社会》课堂直接融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从做中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主体的、多维度的体验空间。笔者在执教《我们的校园》一课,就把学生带出教室,设计了一个参观校园的游戏,在参观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观察、体验,渗透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培养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则,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校园,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反之,如果本课时仅局限在教室内,效果要打折扣的。

三、促进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由于学习是在各自不同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体验和探索,所以形成的推论和假设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

1. 师——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开始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讨论或从学生的见解出发,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会思考建构来说是及其重要的。

2. 生——生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

合作解决问题、意见交流、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学会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这种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途径,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

都抱有希望,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四、对学生的知识体验作出恰当的评价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能。评价的内容不是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探究知识的能力、自我监控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协调精神和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对学习小组的贡献能力等。同时,评价也是一种艺术,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能,反之,消极的评价就要降低学习效能,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体验的兴趣感和自信心。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师的座右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