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创设情境——呼唤情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唤起相应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突出本课德育认知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
如在讲《我们的责任》时,我先扔出去一个纸团,里面写着:“你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
纸团掉地后,有个同学马上把它检起来。
然后我趁机说:“你不光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你还有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
是啊,其时,我们有时拾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纸团,而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很自然导入新课。
二、利用教学——随时渗透德育内容是一个整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节课把德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在每一节课适时渗透一个主题,才能收到实效。
学科的每一课都可以渗透一个德育主题。
我在教学中探究了“热爱集体”、“拒绝不良习惯”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信做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等活动;突出了“爱国主义”、“理想信仰”、“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环境保护”和“艰苦奋斗”等教育活动。
这些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适时穿插渗透的,也就是常说的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情景育人——以情感人德育的方法、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德育内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简单的说教方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要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
5、“洋”字头是怎样甩掉的。阅读教材并讨论交流,通过熟悉的工业用品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来我国的日益富强。
6、总结
活动四:关注科技中的“中国第一
1、“中国的第一”
(1)阅读教材70-71页,引导学生关注的思考我国在科技技术方面的“零”的突破。分组收集有关“第一”的数据、图片资料。
活动二:农业发展小探究
1、确立专题研究主题。如:粮食、蔬菜为何越来越丰富等
2、确立研究主题后,让学生分组调查、采访、查资料、阅读等方式进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交流。
(1)观察65页图,谈谈了解的信息,体会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学生分组对粮食产品、蔬菜、水果、蛋等供应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表。
以演促情,激起自豪情感。这是第三次对比。】
四、在“国事论坛”体验中强化情感体验,养成道德行为
师:《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清政府屈服于列强而交出的卖身契,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学们不要悲哀,受辱的历史过去了,中国人站立起来了!我国已经成为国际重大事务中的不可缺少的负责任的大国。
出示参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各国首脑的图片:
激情导入,回顾激动人心的时刻。
人们不会忘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北京沸腾了,全国沸腾了。(播放申奥成功录象)
师:为什么一个体育运动会申报成功,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
(向世界证明了xx的体育实力。)
师:对,中国申奥成功不单单是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体育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体育事业的发展竟和国家实力挂钩?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还要出示什么证明的话?就让我们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这段历史中寻找证据吧!
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作者:孙秀丽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
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
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
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关键词: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5-01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
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
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
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地、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品德与社会》意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小学《品德社会》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
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要看成是教育人的课程。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激发学习兴趣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学生的一生当中,《品德与社会课》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讲解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教师只是单纯性地讲解知识,这样小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以至于不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知识点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可以把动画、图片和声音加以整合,从而可以为学生与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多媒体可以把实际当中不好用话语表达的事物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小学生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不够,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效果将是不错的。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尽可能地制作一些有趣的教学课件,使静止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化,使小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得以提高并能够产生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要想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较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可缺少的,较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它能够把小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感染出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用心、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状况分析: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构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透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潜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潜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潜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礼貌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职责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选取。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例举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例举一、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习惯、感悟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密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
1、内容的选择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孩子生活中的话题成了教材的课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了教材的课题。
二年级上册P9页,“妈妈,我没有表姐那么会唱歌,字也写得不太好……”,三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单元,P6页中“妈妈,小敏当了中队长,我什么也没当上!”P8页“成成又得了书法金奖,你呢?”四年级上册《有困难我不怕》P12页,打扫卫生不小心弄湿了同学的裙子,广播室有两篇广播稿不见了,遭到好朋友的误会等,这些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成了教材的主题。
这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理清儿童成长经历中经常和可能遇到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问题,设计成系列的、生活化的、综合性的教育性活动,来生成教育话题和范例,再按主题进行统整,正是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特色。
2、充分关注儿童以有的生活经验。
四年级上册P37页,说说你和家人购物的经历和体会,P52页,说说公共设施给自己带来的便利,P64页回忆自家和邻居之间相互帮助的事,回想自己是否给邻居添过麻烦。
三年级上册P52页,你觉得过年最有趣的是什么?说说你参加婚礼的见闻吧。
教材中这些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话题,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有话说、愿意说、能够说。
二、倡导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关注儿童的体验、探究、感悟。
1、有效的体验活动能从根本上避免生硬的道德说教,实现自我感悟、升华,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体验活动,真正实现德育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谈谈体验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一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环城南路第" - / J  ̄ 学 宋 立
摘要: 体验性学 习是 品德与社会课教 有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 , 园里湖光水色 , 景 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智力的发展 、 品 色十分迷人 , 被誉为“ 万园之园” 。 园中还存 德的形成、 人格 的完善都 只有通过创设各 放着许 多珍宝 ……这样的介绍和描述 , 以 种情境 , 亲 自去体 验才 能实现 ; 只 有在体 及试听的完美结合 ,深深地激发 了学生对
重难点 、 拓展 知识 的 目的, 可谓事半功倍 , 课时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祖国的名山大川
和各地 的迷人风光 ,让学生从不同的视 角 来欣赏祖 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祖 国山河的
妙不可言。 例如 , 教学五年级《 江 山多娇》 一 准备一些小 时候使 用过的物 品以及与 之 真心帮助弱势群体 的情感。
师通过借 助 多媒体 ,链接儿 童 以往 的生 略者> 中 进圆明园进行疯狂的掠夺 ,他们抢 把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的培养贯 串在整 活, 模 拟实践 活动的方 式 , 提 高学 生学 习 的积极性。 关键词 : 品德和社会 情感 多媒体 走 了无数的珍 宝,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被 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 让他们在这种尝 他们打得粉碎 , 最后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 试 的实践行动 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 态度 道德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使 圆明园变成了一片
的感性 认识学习有帮助 , 而且在发展学生 的情感 、 意志 、 态 度和价值观 方面 有着独 特的作 用。 它能使学生 由被动接受学 习向 主动学 习转变 , 是弘扬学 生主体性 的学 习 独特的作 用。
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
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初次接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心里一惊:内容这么丰富!有品质培养,有情绪疏导,有历史发展,有地理常识。
再细致阅读每一节内容,如此简单:几段文字配几幅图片!这该怎样教学呢?我对自己充满了怀疑。
随着工作的开展,我的教学不断进步。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新课标宏观指导教学最初,我先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
研读之后,我感到豁然开朗。
我理解了教材内容整体的丰富与具体的简单;我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学会寻找教材编写的意图,学会多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会教学空间的拓展,学会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新课标,教学实践的总指挥。
二教学策略多样化新课标的理念,新教材的特点,新时代的学生,都在引领着教学工作的改进。
多种策略的适当实施,才会尽可能的达到培养目标。
1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于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为学生创设乐于接受的情境,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去观察、思考、探究社会,从而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学习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打开国门》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外交往的多种形式和丰富活动后,我为他们创设情境:有外国游客来我市观光,你会怎样接待,为他导游?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并上台表演展示。
从热情的接待,风景点的解说,最后的送别,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他们作为灵宝主人的责任和喜悦。
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为中外交往做更大贡献。
2尊重学生,确保主体。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是其首要的体现。
学生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自己的思想、能力、个性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参与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播种绿色播种希望》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沙尘暴的危害;自主阅读,了解土地荒漠化的定义;小组交流: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土地荒漠化?阅读马永顺的故事后,感悟到人类对森林从破坏到保护的过程是曲折而长久的。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在实践 巾体验
在体验 中成长
4 30 ) 50 3
柳 艺 萍 ( 乡市育才小学 , 新 河南 新 乡
摘 要 : 品 德 与社 会 课 教 学 中 , 将 学 生的社 会 生 活 实践 作 为 重要 的教 育 资 源 , 在 应 多给 孩 子 们 实践 的 机 会 , 重视 孩子 们 的 真 实体验 , 据 学 生的 实际 需要 和 不 断扩 大 的认 知 范 围 , 养 学 生 的道 德 情 感和 社 会 责任 感 。 根 培
2 学 问题 回归 生 活 。数 学来 源 于生 活 , . 数 又服 务 于
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必须开放小教室 , 把生活 巾的鲜
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 从 学生 已有 的生活经验 和知识 背景 出发 ,既要 让学生
感觉 到所 面临的问题是熟悉 的 、 常见 的 , 同时又是 新奇
去感受 、 去领悟 , 然后 内化为 自己的品质 。多给孩子们 实践的机会。 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 “ 、社会 即学校”脱 , 离儿童生活实 际 、 说教 式的教 育是不 成熟的 、 无效 的教 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 是“ 润物细无声 ” 因此 , 的, 要多给孩
・
生在实践 、 在活动 , 充分体现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 , 因而大
组、 自取 队名 、 自己选择 考察 内容 、 自己制订考察计划 、 白行确定考察方式 、自主展开考察活动 。考察之后 , 让 他们 自己总结考察情况 , 汇报考察结果 、 然后 通过讨 论
提 出 治 理 建 议 并 交 流 绿 色 日记 。所 有 教 学 环 节都 是 学
德与社会课教学就应该让孩子们亲身去经历 、 去体验 、
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
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引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道德品质优秀的公民。
传统的德育课程常常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体验式德育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份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责任感、友善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心态。
5.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自我认知与人格塑造a. 学生通过填写自我认知问卷,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提供案例分析和相关讨论。
2. 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a.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任务,如完成一项小组项目。
b. 引导学生反思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3. 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a. 学生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b. 引导学生分析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
4. 失败与挫折的处理a.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失败和挫折的正常现象。
b.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并探讨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
5. 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a.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社交场景,并进行实际操作。
b.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在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三、教学评估方法1.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自己人格塑造和成长经历的个人报告。
2. 小组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日记评估:评估学生在日记中对自己情绪管理和调节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结论:体验式德育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最新文档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回归生活”必须成为改革的基本理念。
回归生活,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引导他们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就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实施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学会健康、科学地生活学会生活,首先要学会健康地生活。
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
怎样才是健康的饮食,怎样才能健康地生活?孩子们熟悉又陌生的内容。
我从儿童日常生活出发,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让儿童从身边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引起思考进行讨论研究,指导孩子学会健康地而且科学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在餐桌上》教学中,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孩子到模拟的“自助餐厅”中进餐,让孩子自由挑选喜欢的食品,让孩子感受到这似乎是生活,不是在上课。
新奇、有趣,“真、善、美”自然地流淌出来。
当孩子把自己一日三餐最喜欢吃的食品挑选出来后,请孩子们按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每天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是否科学呢?它能满足你长身体的需要吗?”孩子们像开圆桌会议一样像模像样地讨论起来,原来头脑中不甚了解的、模糊的营养常识和健康意识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传播。
二、学会愉快、积极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烦恼,如果长期处于困惑中得不到宣泄、得不到帮助,心头的疙瘩会越来越大,心理的矛盾会越来越重,严重了便会成为心理障碍,生活也会由此变得暗淡,毫无希望。
此时,常与孩子相伴的老师、家长与其心与心的沟通显得分外重要。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连云港市海宁小学王萍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2.使学生粗略了解中医药学的相关知识,熟悉历史上的几位名医。
了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科学上的重要成就。
3.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价值,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高度智慧。
4.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木片、竹片、布块、纸张等书写材料。
(2)土豆、萝卜、橡皮或彩泥等做印章用的材料。
2.教师准备:关于四大发明的课件,转轮排版的影像资料。
二、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中华文明。
“四大发明”就是其中的瑰宝。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令亿万炎黄子孙无比自豪的伟大发明。
(播放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课件。
)设计思路:在课的开始设计这样一段导语,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的学习。
(一)了解造纸术,感受纸张的作用1.由“学富五车”引出“造纸术”师:在这些伟大的发明中,首先要推“造纸术”。
我们曾经学过一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出示词语)。
还记得它的意思吗?是啊,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材料来书写的呢?师:那么这些材料的书写效果究竟如何?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
2.体验不同材料的书写效果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书写材料,自己在上面写一写,画一画,互相说说感受。
(学生实践体验)通过体验,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种书写材料最好?(学生说说纸与其它可供书写的材料相比具有的优点)3.交流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比较而言,纸张是多么得易于书写,便于携带和保存呀。
这伟大的发明从何而来呢?(1)说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术的内容(2)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3)后来它传到了世界上哪些国家和地区?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适时引导点拨,帮助其了解造纸术。
由“行”到“知”体验性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与思考
条 主 线 、 面 结合 、 合 交 叉 、 旋 上 升 的新 课 程 框 架 。这样 , 点 综 螺
完 全 改 变 了 过 去 的 由“ ” 行 ” 学 习 模 式 ( 行 ” 体 验 , 知 到“ 的 “ 即 “ ” 认知 )强 调学生 的体验活 动 , 行 ” “ ” 知 即 , 由“ 到 知 的学 习 模
一
再如 , 堂上 的虚 拟 情 境 体 验 。 教 学 《 我 们 走 进 你》 课 课 在 让 一 中 , 学 一 开 始 , 师 播 放 春 节 联 欢 晚 会 的舞 蹈 《 手 观 音 》 把 教 教 千 , 学 生 带入 残 疾 人 的 生活 世 界 。第 一 个情 景 是让 学 生 用 红 领 巾蒙 住 眼睛 , 教 室 门 口走 到 自 己的位 置 ; 二 个情 景是 让 学 生 扮演 从 第 聋哑人, 手语表述一句话 ; 三个情 景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 , 用 第
的 喜 爱之 情 , 画 面一 转 , 百上 千 只 的藏 羚 羊 被猎 杀 、 剥皮 、 但 成 被
血 流满 地 。 时 的 画 面不 用 语 言 描 绘 , 会 产 生 一 种 强 烈 的情 感 此 就
震撼 —— 对 盗猎 分 子 愤 恨 , 自觉 保 护 动 物 的情 感 油 然 而 生 。
1. 06
由“ 到“ 体验性学 习 行" 知”
品德 与社锄 教 学 实践 与思考
◎连江县 教 师进修 学校 魏 玉平
\ 日 与 会 课 基本 念 帮 生 与 会、 ∥日H德 社 》 程的 理 是: 助学 参 社 学 \
习做 人 是 课 程 的核 心 ; 童 生 活 是 课 程 的 基 础 ; 育 的 儿 教 基 础 性 和 有效 性 是 课 程 的追 求 。新 的 课 程 内容 的构 建 与 过 去 的 《 想 品 德》 和 《 会》 相 比 , 课 程 注 意 引 导 学 生 逐 步 扩 大 思 课 社 课 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探讨【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以及故事、漫画等形式的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被讨论到。
结论指出,趣味性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应该结合各种趣味性教学方法创造多样化的课堂环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趣味性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故事漫画、角色扮演、互动游戏、音乐舞蹈、提高学习效果、多样化课堂环境、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
1. 引言1.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的道德榜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品德素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这一课程的教学。
1.2 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意义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
通过趣味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趣味性教学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引导。
趣味性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论文概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去创设具备情境的体验式课堂,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喜欢品德与法治课,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学生品德情操的形成主要是源于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自己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真实可信的,觉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
这些情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这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核心课程。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进行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感官世界,让他们对生活保持热爱,促进他们主体人格的形成。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大量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学校,去社会中学习,去体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提升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搭建了校外实践基础平台,如教学《购物有学问》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领学生深入至超市里进行实地体验购物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购物的真情实感,亲自感受购物的学问。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可能出现于现实生活脱节的"纯道德",也不具有非道德的生活。
这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此情感真实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
所以,一切品德的形成都将建立在现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
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必须要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观察生活中的真实部分,从中获得真实感受,在他们心灵中获得共鸣,这样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学生在学习交流、学习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是讨论。
在课堂实践中,讨论可以是四人小组的,也往往是一大部分集体的;讨论通常具有随机性,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交流沟通;讨论可以让孩子们表达自身的的感受、思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等。
在品德课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必须要有目的进行,避免流于形式的讨论。
2024年教师课程教学总结(3篇)
2024年教师课程教学总结____年____月____日,我首次登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物理课程。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百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我,期待着我传授给他们新的知识,这场景令人铭记在心。
自课程题目确定以来,兴奋与紧张便伴随着我。
面对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即将在短短一周后展开,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感。
选题《串联与并联》后,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急切地想要在课堂上实践并验证这些想法。
我也担忧自己上台后会因紧张而表现不佳,失去表达自己观点的最佳机会。
在这样的矛盾情绪中,我经历了一周的纠结与努力。
实际上,精心准备一堂课是一项挑战。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对课程的理解仅触及了表面。
必须明确课程的知识点,例如教授学生绘制简单的串联与并联电路图,理解串联与并联的定义及特点。
着手研究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参考他人的教案,准备必要的教具。
我以教育大纲为起点,结合教材内容,逐步分析并设计教学思路,制定教育三维目标,同时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确保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整节课内容连贯。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力求撰写出完美的教学方案,希望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尽管准备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曲折,但我始终坚持。
最初,我不知如何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查阅了大量方案寻找灵感。
方案完成后,却发现与指导老师前一堂课的内容相似,只得在短短一天内进行修改。
前一晚,我几乎没有休息,直接投入到课堂的准备中,模拟教学,整理知识点,完善过渡语句等细节。
我熬夜完成了方案,幸运的是,我赶上了第二天的第一节课。
上课当天,我感受到了全新的体验。
在等待上课的早读时间,我的心跳加速,紧张得无法重复准备过程,甚至头脑运转受阻。
面对众多学生的注视,我缺乏信心,常常低头或无意识地环视全场,过于专注于背诵教案,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情况。
我的表达不够流畅,声音平淡且不够响亮,这次课堂的表现确实存在许多不足。
经过这次尝试,我认识到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体验性学习
、
条有 效 途 径 可 充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动 性
,
,
。
品 在 《 德与
的 能 力 创 新 思 维 能 力及 道 德 实
、
社会 》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可 在 学 生 获得 丰 富 的 感 性 认 识 课 的 基 础 上 提 出有 价 值 有 意 义 的 问 题 从 而 激 发 引 导 学
,
。
烈
倡导的
一
道 德 判 断 能 力 激 发 良好 的 道 德 情 感 指 导 行 为 实 践
一
如
祖 教 学 人 教 版 《 国江 山 的 保 卫 者》 课 课 前 可 组 织 学 生
,
从 学 生 自己 的 世 界 出发
,
到 附近 的 营 房 参 观 访 问 了 解 部 队 的
,
一
些 基 本情 况 让 学
,
次野 炊 大 家 认 为 去 哪 里 好 ? 让 学 生 分 组 展 开 讨 论 交 流
, , ,
”
,
大 家都 很 兴 奋 争 先 恐 后 各 抒 己 见 真 正 体 会 到 了 集 体
,
生 的 感 性 认 识 开 阔视 野 帮 助
,
,
生 活 中 民主 的 含 义
3
,
.
。
学生 领会有关 的思想观 点和道 德 认 识 如 上 人 教版 诏 浊会 生 活 中 的 民主 》 课 时 可 以 让
、
践 能 力 从 而 发 展 学 生 自主 自立
,
,
、
的 精神
1
.
。
生 讨 论 交流 让 学 生 各 抒 己 见
,
。
集 如 教 学 人 教 版 《 体 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教育目标,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这对教师的素质、教育过程、对教育方法和认知策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之列,这类课程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儿童观、学习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基础上的,它最大特点之一是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尤其是要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这门课程倡导动态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也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灌输,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经验体系中由内到外的生长。
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也就是说,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但当问题呈现他们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从现有的经验出发,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一定的逻辑性假设。
所以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主体验。
因此,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支持和帮助学生的自主体验上,而不是放在机械地灌输传递。
为此,在实施体验中学习,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必要的体验情境
《品德与社会》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和需要来扩大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和世界六个不同范畴,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文字、图片、语言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再现社会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注意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家有喜事》一课中就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利用课件投影不同的“囍”字,播放配乐《今天是个好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联想,从而揭示课题,导出目标。
二、扩展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体验学习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实际的感受,这种内心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局限于教室里,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和维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获取知识。
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认知
规律,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互联网等学校资源,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超越教室的界限,还可以利用本地的优势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把《品德与社会》课堂直接融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从做中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主体的、多维度的体验空间。
笔者在执教《我们的校园》一课,就把学生带出教室,设计了一个参观校园的游戏,在参观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观察、体验,渗透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培养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则,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校园,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反之,如果本课时仅局限在教室内,效果要打折扣的。
三、促进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由于学习是在各自不同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体验和探索,所以形成的推论和假设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
1. 师——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在开始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讨论或从学生的见解出发,进一步提炼和概括。
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会思考建构来说是及其重要的。
2. 生——生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
合作解决问题、意见交流、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学会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这种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看到问题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途径,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
都抱有希望,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四、对学生的知识体验作出恰当的评价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对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能。
评价的内容不是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探究知识的能力、自我监控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协调精神和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对学习小组的贡献能力等。
同时,评价也是一种艺术,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能,反之,消极的评价就要降低学习效能,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体验的兴趣感和自信心。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