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11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专家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
谢维和(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3个特点: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试题质量稳中有进。

“稳”是指保持高考内容改革的稳定性、有序性。

“进”体现在3个方面:(1)体现高考内容改革“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和目标;(2)试卷结构、题型更加完善;(3)较好地把控了试题难度。

第二,从试题的导向性上看,落实和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通过试题背景材料和题目设问,体现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

第三,试题较好地反映和彰显了高考的定位和功能。

首先,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来,试题中既体现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领,也体现选拔功能;其次,试题重视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再次,试题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比如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体现了教育要求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目标。

王宁(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体现立德树人。

试题直面社会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二,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试题不仅考查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

第三,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贯彻新课标精神,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

张志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0年高考有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高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高考科学选才、引导教学的基本功能。

有3点感受: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2020年的高考命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如何考查考生的使命担当,对命题来说是重大挑战。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联系自身,感悟生命,不仅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也考查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第二,检验新高考的改革成果。

2020年高考语文,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试题材料的选取、难度的把控,既体现了稳定,也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成果,禁受住了新高考对命题的考验。

第三,检验高中新课程改革。

2020年高考面临如何与新课标、新老教材的衔接问题。

语文试题与语文新课标对接,通过情景性的试题,切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能够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对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3点感受:
第一,对标2019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题型都没有变化,选取的材料考生都比较熟悉。

第二,强调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近十年来,高考语文不断强调对学习能力的考查,即“看明白,表达清楚”,实质上是重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第三,新高考试卷的试题有些小变化,作文题对疫情的切入很好,接地气;其他试题既强调考查思辨能力,又允许考生有发挥空间。

许红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
平稳过渡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全面育人: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点评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高考语文在素质教育中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

一、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试题凸显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奋斗的道德素养,
如作文以历史人物相互信任、齐心协力成就霸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结合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要求考生写发言稿。

引导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感受历史,品评人物,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充分体现高考作文命题“立德树人”的积极导向功能。

试题选材充分挖掘优秀文化品德文化内涵,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这样的选材无疑让青年学生汲取思想精华,对考生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体现高考评价体系,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试题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紧贴高中语文教学,覆盖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体现考生知识和见识。

全国Ⅰ卷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4大模块,将对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融会其中,引导考生系统掌握词汇、语法、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用法、各种文体及相关的修辞、表现手法、论证手法等必备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文基本功。

凸显应用,为培养语文关键能力导向。

试题选材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及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新基建”,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政策,介绍它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和国际反响,引导考生关心国家政策,同时第6题考查“新基建”和疫情的关系,既体现了抗疫的巧妙入题,又切实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体现创新性。

作文题仍然是材料作文,由材料、情境和要求3部分构成,除要求有对象意识、身份意识、有效沟通外,要求在3位历史人物中选择,实际包含对3人的评价和认知,反映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以此为基点,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思维层次和思考成果,试题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和开放性,相较以前话题的唯一性,具有创新性。

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

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试题彰显美育铸魂,经典文化的审美愉悦;以美求真,通过文言文考查,让考生进一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以美向善,作文题的3个历史人物,体现诸多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激发考生加强人格修养。

试题注重体育树人,小说选文彰显体育之美,人和自然和谐之美,滑雪的力量美、姿态身形之美。

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倡导体育精神,健全人格,在遭受疫情的2020年加强体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反思价值。

试题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四、体现新旧高考平稳过渡特点,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试题结构不变,题型平稳,难度平稳,文字量、书写量平稳。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3题,选项不在表述上迷惑考生,答题伊始,稳定考生情绪;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5题,考生如果认真阅读、比对,就能发现错误选项;语言文字运用题作为试验田,基本与2019年保持一致,第19题考查破折号用法和2019年全国Ⅱ卷一致。

2020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湖北省内很多地区学生的复习备考因为疫情受到很大冲击,语文试题总体上比较平稳,体现了高考语文的人文关怀和温情。

陆平(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级教师)
守正,维稳: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点评
我想用“守正”“维稳”2个词概括对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感受。

首先是“守正”。

这里的“正”有2个意思:一是正面的价值导向,二是纯正的语文味道。

全国Ⅱ卷凸显“立德树人”目标,具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厚植家国情怀、开拓国际视野、涵养美好品德、勇担时代使命等价值功能。

比如备受瞩目的作文题目,呼应了社会关切,紧扣“新冠疫情”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类命运、思考青年责任使命;实用类文本阅读4则材料聚焦“精准扶贫”,小说阅读彰显“工匠精神”,文言文阅读的人物传记表现了传主刚直不阿的品格,等等。

这些试题无不体现着鲜明的正面价值导向。

纯正的语文味道,主要体现在注重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全国Ⅱ卷注重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

对文学审美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小说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板块中,也鲜明地体现在作文等题目中。

作文材料为语录体,有墨子的名言,有约翰·多恩的诗句,有疫情期间中外互赠物品的感人话语,这些材料能够激发起考生内心的温暖情愫,引发考生理性的思考;演讲稿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有鲜明的对象意识、交流意识,不仅要有思想深度、独到见解,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准确的语言表达,还要有感召力、亲和力,对文学性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维能力考查方面,试题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考查。

作文题目要求考生能辨析和把握古与今、中与外、个人与集体、个体与人类、现实与未来等多重关系;古代诗歌阅读,要求考生能把握历史文献与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这些试题都体现出对考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考查的意图。

其次是“维稳”,即保持稳定。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必将是中国高考历史上不平凡的一次高考,考生不仅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也经历了网络授课、延迟高考等备考波折。

我理解,为体现教育公平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2020年试题
体现出极强的稳定性:从宏观层面看,试卷结构、考点分布、试题类型都与2019年保持高度一致;从微观层面看,语言材料的阅读难度、具体试题的难度等,都较2019年有所降低。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2个简答题,考点分别是人物形象鉴赏和内容概括,前者要求分析人物心情,并指定相关段落,后者点明“匠人精神”,要求概括具体体现的地方,都比较容易作答。

再如作文设计任务情境,明确给出“携手统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延续了近些年降低审题难度、让学生尽情展露写作才华的命题特点。

袁学民(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
大气·地气·生气: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试题点评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是一套有生命灵魂、文化灵魂的好卷,体现出磅礴大气、紧接地气、充满生气3个显著特征。

一、磅礴大气。

试题材料选择体现全国卷大格局、大境界的一惯特点,如: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于周振甫先生的《谈谈〈古文观止〉》,文章纵横古今,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之上〉作者》,让文学与现实对话,格局宏大;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选择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的论述语段,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一脉相传的文化源流。

二、紧接地气。

试题材料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

如试题直面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这一社会生活热点,将有关疫情的材料别具匠心地在试题材料中予以含蓄体现: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抗疫专家钟南山;文言文阅读涉及《晋书·王彪之传》,
体现传主顾全大局、精心谋划,攻克时疫;文学类文本阅读涉及蒋子龙《记忆的光》,将个人经历与共和国历史联系在一起,一粒沙里见世界;语言文字运用涉及“国资委召开央企帮助湖北疫情后重振发展视频会”的新闻材料。

这些材料把疫情与个体在特殊时期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

再如名篇名句默写中涉及的劳动生活场景、语言文字运用题关于食物热效应的补位填句等材料,题目设置朴素亲切,便于学生上手答题,获得感较强。

三、充满生气。

试题充分体现反套路、反押题的趋向,稳中有变,变中出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打破近些年选择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范式,访谈类文章的阅读与设问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借鉴。

再如,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贴合考生的个人感受与社会生活体验,便于考生书写丰富的精神世界,彰显个体的灵动气质;题目所给材料构成有机的逻辑链条,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思考个人愿望、自我定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既有感性的“看”,也有理性的“思”,既有具象的画像,也有抽象的精神塑造;在“镜子”与“自画像”,主体与客体、自我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对接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青年成长大课题。

这道作文题体现出语文学科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刘芸(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守正出新,稳中有变: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试题点评
作为一线教师,对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总体评价是:守正出新,
稳中有变。

一、结构有所优化。

试卷结构有继承、有创新。

“继承”指的是试卷仍然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4个模块来考查,各模块所占分值比例基本未变。

“创新”主要体现在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作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进行考查,材料总字数有所减少。

这种结构不但解决了考点重复问题,而且提示教学要进行较长文本阅读的训练。

二、考查更加深入。

试卷增加主观题,需要考生全面理解文章后进行精准的筛选、概括与分析;现代文阅读Ⅰ第3题的考查与以往试题相比更具应用性;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考查语病,但不是采用传统的选择题形式,而是以具体语段为载体,要求考生结合语境,不但要找出语病,而且能表述清楚如何修改。

这些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题型更加灵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命题要“多设置主观题、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现代文阅读第4题,要求考生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考生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提取必要信息,在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给出定义。

这道题综合考查了阅读能力、语用能力,非常灵活。

四、作文关注社会大事件。

作文历来是高考语文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的试题。

今年作文试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可以说是“接地气”,因为学生都是抗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难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同时,通过材料的情景设置——“两个层面、一个战场、两个方面”,两个层面是指国家决策和全民抗疫,引导考生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观点去思考中国怎样凝聚起磅礴的抗疫力量;“一个战场”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普通人在抗疫战场上的表
现,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朴素中发现奉献,激发起青年人互助守望、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指“距离”与“联系”,可以理解为“空间之隔”与“内心之联”。

陈芝航(海南省海南中学,高级教师)
难易适度,亲切有趣: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试题点评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具有3个特点:
一、稳中有变,亮点频现。

就题型而言,以常规题、经典题为主,而“变”的部分可谓亮点频现。

以现代文阅读Ⅰ为例,选择的是科普文,没有采用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融合论述类和实用类考点的考查方式,而是化零为整节选长文章,强化考生的整体阅读效果,据此可以看出命题人对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回应;现代文阅读Ⅰ减少1道简答题,增加1道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选择题,可谓变换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据此可以看出命题人对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回应。

二、难易适度,区分度高。

体现为难题有路可寻,中等难度题看似易上手却着实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文言文阅读第14题,语言运用第20题、21
题的命制体现出命题人对新课标“多设主观性、开放性题目”这一建议的回应。

又如古诗鉴赏,从材料选择到简答题设计,命题立意极佳,体现出对考生学诗以及学习一切新知识正确途径的引导。

再如作文题,以情境化任务驱动型半命题式的形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以“地名”为切入点,既可全面考查考生对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祖国家乡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也
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书本与实践之中,将考生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不同层面的解读焕发而出,各展所长,可以达到较好的区分功能。

三、地方特色,亲切有趣。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海瑞,对海南考生来说,会倍感亲切。

此外,科普文以拟人口吻写出的穿山甲、海绵等,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流淌的亲情,语言运用题选用的“风筝”材料等,相信都能让考生感受到命题人的亲切、友好,有为海南考生量身定制之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