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朱杰【摘要】《黄煌经方医话》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是黄煌近十年来临床与读书、讲学与访谈、回忆与思考的实录.《临床篇》是医案,以小见大,可以从中了解经方方证以及识别的大法.《思想篇》是对经方医学理论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云游篇》是游记,更是有关经方的随想.《临床篇》是写实的,脚踏大地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云游篇》是写意的,心在云上的,暂放尘心游物外、浪漫的情怀;《思想篇》是梦想与现实交织共舞的,充满性灵的原创思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学经典,读万卷书;做临床,看万种病;跟名师,行万里路.《黄煌经方医话》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8(017)006【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作者】朱杰【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 225700【正文语种】中文《黄煌经方医话》[1]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
读之想见作者其人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智者、行者。
黄煌教授不遗余力弘扬中医,致力于经方惠民,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知行合一,雅人深致。
1 临风对月评医案一片山花落笔床《临床篇》收录医案125篇。
医案是名医的经验库。
张山雷曾经感叹道:读医案何快如之!绝胜随侍名医、相与唔对,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2]。
黄煌教授早在1988年,就曾编著《医案助读》[3],作为中医教材的补充。
黄煌倡导每个中医师都要有一本自己的医案。
写医案题目宜小,开掘宜深,观点宜鲜明清新,以问题为驱动,强调其理论意义,要有情节和现场感。
黄煌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医案有实录式、追忆式、病历式,黄煌采用的是追忆式的医话性医案。
每则医案独立成篇,篇名信手拈来,直白明晰,如以疾病命名的“硬脊膜外血肿后遗症案”;以处方命名的“麻黄温经汤”;以某方与某病证命名的“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感悟命名的“治疗晚期肿瘤要不管旧病”;还有很多别具一格、诗意盎然的篇名如“春困的经方”“回阳救逆于奥克斯堡”“潜入ICU的四逆汤”再现了引人入胜的场景;“大承气汤的笑容”“葛根汤的叹息”“柳暗花明又一方”烘托了引人共鸣的情境;“说说两个人的甲减”“泻心汤证也有脐腹动悸”“众里寻他:当归四逆汤”巧设了令人好奇的悬念。
读黄煌的经方人生
读黄煌的经方人生首先,这是一本回忆录,而且用时7年,可以读得出其实很有感情的文字。
黄煌的第一位恩师,叶秉仁先生。
和先生学医3年,叶先生中西并用临床经验丰富。
并不断告诉他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
叶先生还特别会编方歌,言传身教。
在那个医院里介绍的那些老先生,大家都喜欢忙,喜欢病人多,下班晚。
认为是一种荣耀,一份骄傲。
医生说因为有病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名医,是因为有一大批崇拜他的病人,才是名医。
在编写组那一篇有一句话我特别印象深刻。
“志士景成,可瞻竟成” 有志竟成看到黄煌年轻时候读书那一篇,我特别有感触。
人家都生怕弄脏弄破,借着读,反复读,现在的社会反而书多了大家反而不看了。
读到以前黄煌案例深刻那一篇,我也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学医这条路上确实有很多看不好的,自己真的挺受打击。
也有很多令人记忆犹新的案例。
我至今还记得我王某人第一个看不好的特别深刻的也是引领我入党的一个老师,上学时老师对我不错,老师是宫颈手术后有下肢水肿。
也让我尽我所能尝试。
那会我特别努力的刷倪海厦先生的视频,我都实践过,很多人特别迷信倪海厦老师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我方年一下下了苦工,针灸视频和内经我光笔记就写了一个厚厚的本子。
这个老师我多年后有了一定水平她也确诊是癌症。
具体我也忘了是什么癌症了。
看不好的还有很多,比如虚劳脉用针灸就调的不好。
还有就是偏瘫,效果不好。
也有很多效果出奇的,突发的,甚至久病但是看好的。
这种感觉真的特别难以表达。
但是这并不是学医路上炫耀的东西。
在黄煌去日本留学老年医学,里面村井先生的一些观念我觉得非常好。
要重视保护老人的残存机能。
老人的机能不用即废。
老人要尽可能的多讲话,多用脑,衣被可以自己叠,电话要经常打,即便是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能自己咀嚼的,就不要为省事省力。
反对老年人多用药,更反对依赖药物。
先生反对老人多用药,更反对依赖药物。
他说,由于老人的肝肾功能已经衰退,年龄越大,使用药物的副反应越大。
如果与20岁的年轻人相比,50年龄段的发生率是2.7倍,60年龄段为3.56倍,70年龄段达7.1倍。
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读后感
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读后感以前觉得中医经方就像是神秘的武林秘籍,高深莫测。
但是这本书呢,就像一个热心的老中医,拉着你的手,耐心地给你讲经方的故事。
书里那些经方的讲解特别接地气。
你想啊,基层医生每天面对的就是各种各样实实在在的病人,这本书没有那些让人头晕的大道理,直接就把经方怎么用,适合什么样的病症,明明白白地告诉咱。
比如说,看到某个方子对应某个病症的描述,就好像在脑海里能看到一个具体的病人,这个病人有啥症状,吃了这个方子会怎么一点点好起来。
这对于咱们这种不是中医学院科班出身,但又对中医经方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把打开经方大门的钥匙。
而且啊,黄煌老师在书里写的那些例子,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事儿。
有的病人头疼脑热,有的是肠胃不舒服,用了经方就像是对症下药的魔法一样。
我一边看一边就在想,原来经方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呢。
这让我觉得中医经方不是那种只能供在神坛上研究的东西,而是真真切切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到人的宝贝。
我还特别喜欢这本书里对于经方配伍的讲解。
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药就像是一块小积木,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功能。
这个药多一点,那个药少一点,整个方子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让我感觉中医经方就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艺术,同时又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
从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基层医疗中中医经方的巨大潜力。
在那些医疗资源可能没有那么丰富的地方,经方就像是一个得力的助手。
简单的几味药,说不定就能解决大问题。
这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让基层的医疗变得更加有效和多元。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点燃了对经方探索的小火苗。
以后要是身边有个头疼脑热的,我可能就会先翻翻这本书,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经方可以试试(当然啦,得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
它就像是一个身边的中医小顾问,随时给我一些关于经方的灵感和知识。
这是一本很实用又很有趣的书,就像一个宝藏,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里面的经方宝藏。
看黄煌老师用5000字,讲透一味药和一张方!
看黄煌老师用5000字,讲透一味药和一张方!第731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中国中医导读黄煌老师将麻黄以及麻黄相关的方剂运用做了一个极为细致的研究,在多种疾病中运用规则也阐述地非常清楚,古方古药新用颇有自己的体会,读来收获满满,与各位医友分享,如果你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不妨留言区一起分享交流。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
所以,笔者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
下面介绍一些笔者的临床相关经验,还有一些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谈一谈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关于麻黄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
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
在经方中,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含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
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笔者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
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
因为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
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
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原来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
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记载当时有个医生,看了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
黄煌经方体会与感悟
黄煌经方体会与感悟黄煌教授讲座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 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在我的印象中,黄煌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中医药学专家。
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中医治疗服务。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黄煌老师的一次经方讲座,对他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受益匪浅。
黄煌老师的经方讲座,主要是围绕中医经方的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药材搭配等方面展开的。
在讲座过程中,黄煌老师首先讲解了中药的基本分类和药性归属。
他强调,中药种类繁多,但各种中药的属性和功效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的。
因此,中医在应用经方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精准地选择合适的药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黄煌老师还着重强调了经方的煎煮技巧。
他讲述了中药煎煮的方法和要点,给我们演示了如何配制经方、如何煎煮药材,如何判断药性和剂量等实用技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效的慢慢释放,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
在经方讲座的结束时,黄煌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实际的治疗案例。
他指出,经方制剂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症,还可以对身体起到保健、调理的作用。
如何选择和应用经方,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他强调,中医的价值在于“治疗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达到预防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而这些,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参加黄煌老师的经方讲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方法,认识了中药材的基本分类和药性归属,掌握了中药煎煮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中医药,并从中受益,为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当代经方大家黄煌120条临症心得供大家参考学习
当代经方大家黄煌120条临症心得供大家参考学习1、舌苔不必过于在意。
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3、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4、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
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5、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
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6、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
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
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
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钱汝益(孤立肾病案)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
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
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
8、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
有5克,就有作用了。
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9、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
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
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0、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
11、肿瘤是喜欢吃荤的。
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Date2022年6月13日星期一黄煌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经方家,数十年来,黄煌教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创立了基于方证相应的“方-病-人”经方诊疗模式,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全科思维,他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
笔者跟师黄煌教授学习6年余,熟悉“方-病-人”经方诊疗体系架构和内在关联,本文从几个病案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01遵循仲景原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希望后学者能够熟悉经方,并了解其用心。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能够体现张仲景的原意,因为黄煌经方的特点和用方依据仍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相应”。
黄老师常常提到的小柴胡汤综合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呕痞利综合征、黄连阿胶汤综合征等等都是基于原文基础上提出来的,临床遵循仲景原意可以让疗效更稳定。
黄老师讲:“经方的经典方证是古人使用经方的方法,也是经方临床应用的密码。
”强调经典方证就是在遵循仲景原意。
这位老爷子80岁高龄,颜面和肢体水肿,上下眼睑水肿,伴有肢体乏力,口唇紫绀,舌质暗红,瘀斑,脉沉细。
结合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两房增大,中度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
我觉得这个病人的水肿很可能是心脏瓣膜病变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引起。
患者最初觉得中药难喝而畏惧,后再次和患者沟通,这个中药并不难喝。
老爷子勉为其难的答应。
我给病人开了这张处方,防己20g,桂枝15g,肉桂5g,人参5g,太子参10g,茯苓20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
为什么选用这张方子呢?我们首先看病人,乏力,口唇紫绀,肢体水肿,心脏瓣膜病变,首先让我想起木防己汤经典方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病人有水饮内停的表现,乏力与喘满有一定相通,口唇紫绀与面色黧黑的背后机制相似,临床用木防己汤加减。
黄煌:我用经方:“体质辩证”效如神——大柴胡汤
黄煌:我用经方:“体质辩证”效如神——大柴胡汤导读大柴胡汤针对的其实是一种体质状态和体质类型。
这个体质类型,不论胖瘦,关键是体格壮实。
大柴胡汤治疗胰、胆疾病也是百发百中的...本文听黄煌老师传授大柴胡汤应用经验,裨益临床。
胡希恕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前辈。
80年代《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胡老的几则医案,但就是这几则医案,让我感到十分震惊,眼前为之一亮: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胡老擅用大柴胡汤,同道们称他为“大柴胡”,病人听不懂,只因见胡老喜用大茶壶喝茶,故传为胡老是“大茶壶医生”。
★从一个86岁高龄的老太太说起大柴胡汤是张仲景方,是一首典型的经方,临床非常有效。
南京市立医院ICU病房有一个86岁高龄的老太太,因肺部感染住院,住院以后很快就神志昏迷,大小便不通,最后说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嘱准备后事。
老太太的女儿提要求,说老太太一生相信中医,最后的关头一定要让中医给她看看。
他们找到了我。
当时老人插着呼吸机,神志昏迷,但当我按压她的上腹部的时候,老人眉头紧皱。
我当场就说:有救!为什么?因为有大柴胡汤证。
按之心下满痛,是张仲景用大柴胡汤的客观指证。
不过,据我的经验,治疗肺部感染,大柴胡汤一定要加上栀子、厚朴。
第一天,没有反应。
我说你们怎么服的?原来老人有反流,他们直接插管插到空肠,灌到空肠里头去了。
我说不行,一定要从胃里面进去!三小时鼻饲一次,每次50毫升。
第二天,小便有了,一千多、两千多……。
而且老人持续的高烧退了、神志也清醒了。
这个病例在医院ICU病房引起强烈的反响。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准备后事的人居然能够救过来。
后来病区主任把我这张方抄过来。
有次她去安徽会诊,一个老红军也是这个情况,肺部感染,小便不通。
她也不管虚证实证,用这个方,居然让那个宣告不救的老红军,又多活了一段时间。
她非常高兴。
★老家堂哥的案例“柴胡3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白芍20克、枳壳15克、制大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60克、干姜3克、红枣15克,取两帖,每帖煎取600毫升,一天内分三到四次服用。
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读后感
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读后感以前觉得经方就像是那种藏在深山里的神秘宝藏,知道它很厉害,但就是摸不着头脑。
这本书可倒好,一下子就把经方拉到了咱眼皮子底下。
黄煌老师写得那叫一个实在,就像一位亲切的老中医坐在对面,慢悠悠地跟你唠嗑,把经方的事儿一点一点地讲给你听。
书里那些经方的案例,就像是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我边看边想,这经方还真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不同病症的“锁”。
比如说吧,看到某个方子治好了一个和自己平时遇到的差不多的病人,就好像突然之间脑袋里亮起了一盏小灯,心里琢磨着:“哟呵,原来还能这么治呢!”而且这些案例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感觉,都是实实在在的基层医疗中能碰到的情况。
我特别喜欢黄煌老师对经方的解读方式。
他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背一堆枯燥的理论,而是从经方的组成、每味药的特点,再到这个方子适合什么样的人,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的。
就像介绍一个朋友一样,告诉你这个朋友的性格(药的特性)、家庭背景(方子的配伍依据),还有他擅长干什么(能治疗的病症)。
这让我感觉经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书本知识,而是可以实实在在用到病人身上的好法子。
对于像我这样的基层医生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助手。
咱基层嘛,什么样的病人都有,病情也是五花八门的。
有了这本书里的经方知识,就好像多了好多应对的武器。
有时候碰到一些疑难病症,在那些现代医学办法不太好使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翻翻这本书,看看有没有经方能够“拔刀相助”。
而且,这经方用起来有时候还特别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武林高手的一招制敌,简单却有效。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调皮”的地方。
因为经方的世界实在是太丰富了,有时候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山洞,看这个也想要,看那个也觉得好,反而有点不知道从哪里先下手去深入学习了。
但是呢,这也算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吧,毕竟有这么多有用的东西可以去探索。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这学期我选修了黄煌老师的经方应用课,黄煌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的临床运用。
今年冬天去日本游玩时生病,我在药店买药,日本葛根汤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在当时就印象颇深,这个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方子在日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葛根汤的散剂也被放在了药店最显眼的位置。
因此,黄煌老师讲的课程中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对于葛根汤的介绍。
黄煌老师首先把人分为寒、热、虚、实、郁、瘀、痰、湿八种不同的体制,通过望闻问切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制,一个人的体制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改变,对于急性病我们主要辨证治疗,而对于辨证和体制相反的慢性病,我们更应该考虑到病人自身的体制,对症下药,这对于我们开方意义重大。
黄煌老师说,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
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
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
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这里老师特别提出了“葛根汤人”的说法。
老师认为背是葛根汤所主一个部位,葛根汤对于皮肤、腰背、肌肉及头面部的病症有一定选择性,因此,如果要做一种经方的人体模型,葛根汤三个字无疑腰背标注在腰背项背部位,虎背熊腰,皮肤粗糙,面部痤疮的人就是所谓的“葛根汤人”。
葛根汤是由方剂学第一章第一节辛温解表剂中的重点方,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
始载于《伤寒论》,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生津液、濡经脉之功效,仲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兼太阳经病症。
那么葛根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呢?首先,葛根汤的主治病症里写道“项背强几几”。
黄煌老师特为此做了注解,“项背强几几”不是仅仅指大椎那里不舒服,把“项背”延伸,头项、腰背都在这个范围,因此从后头部一直到腰骶部、后背部的拘急感、疼痛感、倦怠感都可以是看作“项背强几几”。
老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为葛根汤的人做了总结,有的主诉头项痛,有的主诉肩颈痛,有的主诉腰背痛,有的主诉头昏、头重、头晕,甚至只是疲劳、全身困重,很有可能就是葛根汤证。
黄煌老师:二十年积累的经方应用经验体会之书
黄煌老师:二十年积累的经方应用经验体会之书黄煌老师:二十年积累的经方应用经验体会之书然然导读:黄煌老师的书一向是如此的风格,没有复杂深奥的理论,只告诉大家最实用的经验。
下文只是摘自《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的三个方子,黄老师把配方,剂量,煎服法,经典方证,体质要求,适用疾病,加减法,注意事项都一一详细的告诉大家。
半夏厚朴汤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常用剂量】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川朴15g,苏梗15g,生姜15g。
【煎服法】以水13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4次温服。
【经典方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22)【体质要求】营养状况较好,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
形体中等,肥胖者居多。
主诉较多而怪异,表情丰富,情绪化倾向,多疑多虑,经常反复询问。
易于精神紧张,眼神飘忽不定,情感丰富而起伏较大。
平时易惊,有恐惧感,易患白大衣性高血压、恐高、晕车等。
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
如刷牙或看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
易于头痛头晕,易于失眠,夜间多梦,尤其是多噩梦。
容易心悸,容易肢体麻木疼痛等。
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
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痉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厌食、婴幼儿营养不良、夏秋季感冒、急性肾炎等。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六)(2015-03-14 23:18:51)作者:开心中医缘牙周脓肿与甘草麻黄汤上周,我的牙周脓肿又发作了,连续两天服用附子理中丸。
上周三开始,右边的下磨牙龈漫肿无头,疼痛绵绵遍及左侧头部,牙齿浮出,说话不小心咬到便痛得钻心,右腮肿,本来不白的脸皮变得暗红。
周四天晚上又逢喜事,喝点茅台酒,回家便更觉疲惫。
我冲了点葛根汤颗粒便上床睡觉,但右侧面部无法着枕,两小时后身上依然滴汗全无。
我想这不行,必须发汗!便起身,抓生麻黄一把,生甘草一撮,放铁锅内,嘱咐家人翻炒几下,然后放水煎煮数沸后递我。
药液麻、涩嘴,我只喝两口。
因牙痛齿浮,晚饭没吃啥,又进食热粥一碗,便盖被躺下。
不久,心率加快,心搏颇强,脉约近百,迷迷糊糊睡去。
至半夜,浑身出汗如水,衣被尽湿,但让我高兴的是,牙痛也大好,只是无睡意,直到凌晨方小时片刻。
晨起精神好,但见右腮肿依然,不过讲话和吃饭已经无大碍。
去北京开会和在海口讲课均顺利。
我用的是中医外科的温散法,方是经方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方载《金匮要略》,药仅麻黄、甘草两味,治疗浮肿无汗者。
后世用麻黄甘草,炒至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
可治疗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风痹不仁,手足麻木,皮肤癣等。
因起效甚捷,方名走马通圣汤。
牙周脓肿,在我身上是属于阴疽之类,用清热泻火往往无效。
我服用过黄连上清丸,腹痛便溏,人反而不舒服,用附子理中丸则腹内温暖,全身舒服。
不过,牙周脓肿光温中不够,还需要温散,麻黄不可少。
甘草麻黄汤发汗甚灵,我的亲身试验可以见得。
发汗是现象,温散是实质。
发汗的背后,有全身机能的振奋,有头面部血液循环的加速,这些都有利于深部感染的控制和吸收。
外科著名的治疗阴疽的阳和汤,就是这种思路。
【有一民间牙痛古方就是甘草麻黄汤加大黄薄荷,从黄师所言,有所收获,谢谢】【放血和发汗,法不同理同。
用消毒后的针灸针刺破患处,疏散气血,亦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二)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二)辨方证的硬功夫如何将病人的诉说转化为方证?这是经方学习中的难点,更是临床医生的功夫所在。
由于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表述方式不同、心理及精神状态不同,同一个方证,在很多病人的口中却表现地十分模糊,甚至近乎失真。
比如,麻黄汤证的无汗,有的病人是以“不太出汗,就是夏天也很少出汗”表述,有的则以“我的皮肤没有油,干燥,冬天更明显”表述,有的则以“我体育锻炼后皮肤发红,很难受,发痒”来表述,有的干脆一点也提不到汗的话题。
所以,要靠我们医生的眼睛和手感。
一般来说,麻黄证的无汗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和粗糙,摸上去毛糙,或刮之有白痕或脱屑。
许多皮肤病都表现为麻黄汤证,但病人绝不会以汗出有无作为主诉。
所以,看出来的方证和摸出来的方证最可靠,而练就望诊和切诊的硬功夫,是培养经方临床高手的关键。
葛根汤的叹息今天午睡中,手机铃声响起。
这是s老的儿子打来的,电话中他兴奋地告诉我,服药3剂后,他父亲已经能下地走路了,而且走了15分钟。
4天前,接近九旬的s老被家人用轮椅推进我的办公室。
他脸色黄暗,突发不能走路已经5天。
S老有帕金森综合征、脑梗、房颤、糖尿病等病史,长期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家人说,老人是雨天外出归家后即觉不适,夜流口水,所幸话语不糊,思维尚清晰。
我断为风寒外感,中风轻症,当即开方:葛根6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川芎15克。
嘱咐得汗则有佳兆。
今天他儿子告诉我,药后果然出汗很多,但精神遂振,说话中气又足了。
按当今中医常规,这种病要用清热活血药,但我用葛根汤加川芎控制了病情,这得益于经方思维。
葛根汤的经典方证,一是“项背强”,这是头项腰背的肌肉拘急,可以导致头痛、腰痛,可以导致步履乏力,也可以口噤不得语;二是“无汗”,而无汗之人,多表现为皮肤干燥、黄暗,同时精神不振、嗜睡、头晕等。
以上病症,正是S 老的临床表现。
而其人素体壮实,腰板硬朗。
其病其人,与葛根汤证相应。
黄煌经方体会干货集锦(厚积薄发,醍醐灌顶)
黄煌经方体会干货集锦(厚积薄发,醍醐灌顶)导读黄煌先生说:“对于经方的讨论,最重要的依据是来自临床,是临床的病例,是临床的观察,是自己的体会。
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在道理说不清的时候,也可以不讲道理,光谈经验和事实。
”在此,您可以看到黄煌先生珍贵的临床经验,理在其中,言在其外,学者思之辨之,取为己用,方不负先生谆谆教诲。
01证型说的基础是病,是先辨病,再分型,在教科书上,这种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但是,问题出在临床上。
临床上的病人,都不仅仅是一种病,常常是几种病集于一身,按病索方,眼前一片模糊。
方证说的基础是人,是先辨体与辨病同时进行,注重整体,关注当前。
临床按方证用药,比较简单,也比较有效。
02黄连、黄芩过量使用会导致食欲下降,但是药证相应后一般不会出现这个反应。
药证相应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口感:患者不觉得药味太苦,入口也不困难。
03胃病用黄芪,量不宜大,而且要腹诊,腹部松软者可用。
04葛根汤可能是古代的解酒汤,特别适用于那些健壮的年轻军人的醉酒。
庆功宴会后那些烂醉如泥者,那些呕吐腹泻者,或单用葛根汤,或葛根汤加半夏。
当然,如果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不用葛根麻黄,改用葛根芩连汤可也。
05关于黄土汤,我应用不多,谈不出成熟的经验。
但以药测证,黄土汤所治疗的出血,当以久病便血为主,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可,没有腹泻,并没有虚脱现象,出血色红黏稠或有血块。
阿胶、生地是仲景治疗下半身出血的主要药物;黄芩也能止血,但其血色红,黏稠有血块。
06红眼病流行,以下方可以考虑使用:泻心汤、葛根芩连汤加大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连翘、小柴胡汤加连翘、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散、荆芥连翘汤。
07大便干应该是天花粉证,大便溏是干姜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便干者有之,不成形者也有之。
08厌食症脾虚者少,气滞食积者多。
半夏厚朴汤很好用!09除烦汤清胸膈间气热。
除烦汤证的病机,家乡的老中医称之为“气火”。
气火,就是气郁化火之谓,也就是与情绪相关的“火”。
黄煌老师带我们跟张仲景抄方有感之...
黄煌老师带我们跟张仲景抄方有感之...
黄煌老师带我们跟张仲景抄方有感之二:
温胆汤推荐处方姜制半夏15 茯苓15 陈皮15生甘草5 枳壳10(黄老师经常枳实和枳壳同用)竹茹10 干姜5 红枣15
1.此方是大病之后,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
2. 以精神症状为主:恐惧不安、虚烦等。
3. 体型偏胖、皮肤油腻有光泽、或黄暗、或有浮肿貌,大脸、圆眼有神,眼神漂浮。
感言:听课时本来不赞同黄老师的讲法,本证应该以眼神迷茫、头部雾蒙蒙,胆虚寒,胆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不分为主证,但细想黄老师是对的,纯胆气虚或虚寒已经非常少见,来我们门诊的病人大多数都是由于胆气虚导致胆气瘀积,痰浊、痰热淤阻,所以体偏胖,皮肤油腻有光泽。
眼神漂浮、油腻皮肤是主证。
【经方故事】黄煌经方体质辨证学习感悟–桂枝体质
【经方故事】黄煌经方体质辨证学习感悟–桂枝体质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五年前曾接诊一五岁小男孩,因遗尿而就诊,当时是深秋,其年轻的母亲带其子就诊,小孩从小就遗尿。
很奇怪,他晚上不尿床,只是在白天神情专注地干某一件事的时候就遗尿,比如看电视时,写作业时等等。
妈妈为此着急的不得了,带他辗转于各大医院,均告知孩子无病,长大就会痊愈。
可是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症状丝毫没见缓解,反而遗尿越来越频繁。
眼看孩子越来越自卑,不愿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当妈妈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痛,为了孩子尽早恢复健康,妈妈给孩子报了个击剑班,促进其增强体质。
就诊那天,孩子去上击剑课,一上场还没比划几个回合,不自觉裤子就湿了,引起了其他孩子哄堂大笑,小男孩窘的不得了,妈妈实在没办法,就把孩子带到我那里。
我仔细端详着这孩子,瘦小,皮肤白皙,头发偏黄,舌淡苔润,提一个卡通小水壶胆怯地躲在妈妈背后,特别是裤子前边那一大片尿湿的地方格外引人注目。
我当时给用了五苓散加桔梗,杏仁治疗。
一周后复诊,妈妈说变化不大,但我自觉辩证准确,嘱其再继续服药一周。
二诊时,母子高兴而至,诉服药后孩子遗尿仅有两三次,效不更方,再服一周。
后随访至今,患儿再未遗尿,身体健康。
当时我用五苓散主要是考虑患儿身体弱小,先天不足,导致津液代谢失常,用五苓散蒸腾气化,加用桔梗,杏仁考虑的是肺为水之上源,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
等我学习了黄师的经方体质学说后,从体质的角度看,患儿瘦小,皮肤白皙,舌淡苔润,就是一个桂枝体质,遗尿,可以理解为小便不利,深秋了带有小水壶,说明有口渴,这就是一个五苓散的体质,诊断更直接。
听黄煌教授《经方讲座》有感
听黄煌教授《经方讲座》有感听黄煌教授《经方讲座》有感提要:我所理解的传统医学流派可能和武术似的。
有着同一个目的,却有着不一样且自成体系的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的差异往大了说可以很大听黄煌教授《经方讲座》有感连续三天半听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的经方讲座,感觉老师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思路。
一个方子便讲很久,方方面面都谈到了。
旁边坐着一位针灸推拿专业的学姐,她对我说她曾经读黄煌教授书的时候就感觉写得很透彻,很适合我这种非中医专业的娃~现在,我果然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老师直接跳出了论证中医科学与否的命题中,而是用疗效说话,旁人爱说啥说啥,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就好。
老师讲现在很多中医医院的大夫一开药就三四十味,那不叫方,只是一堆药。
这让我想起了任之堂主人余浩先生的比喻:“中医给人看病开方,就像炒一个菜。
在学校学习中药,学习了每味药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诉你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
学习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盐、辣椒、花椒等,但这些之间是什么比例,如何配合运用,炒出来才好吃,就是中医的“方”了。
”好的厨子能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顶好吃的菜,那好医生是不是也能用最寻常、最简单的药使人恢复正气呢?一位医生,不能仅仅考虑药材的疗效,同时还要想着药材的价格走向,哪几味药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搞成假药……综合这些因素,所以老师说“要发财请往别处,既为医就存仁心仁术”。
中医与西医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医不好复制,每个人生病的时间、原因、环境不同开出的方子也不同。
我所理解的传统医学流派可能和武术似的。
有着同一个目的,却有着不一样且自成体系的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的差异往大了说可以很大,往小了说也可以很小,所以太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武术有太极,中医也有,陈抟老祖总结的阴阳双鱼图是何等的贴切!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易”,而在我看来,道家的思想又是最接近易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其实古老并不代表神秘,只是遗失与流散的太多让人愈发向往那埋在历史尘埃中的璀璨文明,才觉得苦涩而难得。
讲透经方丨经方大家黄煌教授40年研究心得之栝蒌薤白半夏汤
讲透经方丨经方大家黄煌教授40年研究心得之栝蒌薤白半夏汤【组成用法】栝蒌实20-30g、薤白10-15g、半夏10-15g、绍兴黄酒10-80毫升。
水酒合煎,日三服。
【来源出处】来源于《金匮要略》。
【功能主治】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治胸痹,痰浊较甚,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经验参考】《金匮要略》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卧”为会意字,从人臣。
“臣”是竖立的眼睛。
本义为: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孟子》有“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
统言之则不别。
”卧广义指躺下来。
“胸痹不得卧”,是描述胸痹发作时的症状,属于被动体位。
是指呼吸困难,不能平躺下来。
彻,有通、达之义。
“心痛彻背”即心痛放射到后背。
从经文的描述来看,本方所主极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
本病疼痛部位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范围。
这就是经文所说的“心痛”。
心,此处是指部位,而非指心脏,不是指特定的器官。
心肌梗死疼痛的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
部分患者疼痛放射到下颌、颈部及背部上方,此即“心痛彻背”。
虽然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在发作的时间上却有较大区别。
心绞痛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而心肌梗死的持续时间较长。
如果是心绞痛发作,等到栝楼薤白半夏汤煎煮完毕,病情已经缓解了,没有治疗的必要了,心肌梗死持续的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更长,因此必须服药治疗。
因为心肌梗死可以伴随心衰等并发症,病人可有呼吸困难,出现强迫坐位,从而“不得卧”。
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有“喘息咳唾”的表现,可以作为本方证的补充。
此处的“喘息咳唾”很像急性左心衰的表现,而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力衰竭主要就是左心衰,有人认为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这个观点编者不认同。
张仲景所说的“心”、“心下”、“腹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岂能随意发挥?心窝和上腹部应当属于“心下”的范畴。
“心痛”则是胸骨后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黄煌老师讲经方有感
这学期我选修了黄煌老师的经方应用课,黄煌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的临床运用。
今年冬天去日本游玩时生病,我在药店买药,日本葛根汤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在当时就印象颇深,这个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方子在日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葛根汤的散剂也被放在了药店最显眼的位置。
因此,黄煌老师讲的课程中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对于葛根汤的介绍。
黄煌老师首先把人分为寒、热、虚、实、郁、瘀、痰、湿八种不同的体制,通过望闻问切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制,一个人的体制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改变,对于急性病我们主要辨证治疗,而对于辨证和体制相反的慢性病,我们更应该考虑到病人自身的体制,对症下药,这对于我们开方意义重大。
黄煌老师说,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
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
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
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
这里老师特别提出了“葛根汤人”的说法。
老师认为背是葛根汤所主一个部位,葛根汤对于皮肤、腰背、肌肉及头面部的病症有一定选择性,因此,如果要做一种经方的人体模型,葛根汤三个字无疑腰背标注在腰背项背部位,虎背熊腰,皮肤粗糙,面部痤疮的人就是所谓的“葛根汤人”。
葛根汤是由方剂学第一章第一节辛温解表剂中的重点方,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
始载于《伤寒论》,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生津液、濡经脉之功效,仲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兼太阳经病症。
那么葛根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呢?
首先,葛根汤的主治病症里写道“项背强几几”。
黄煌老师特为此做了注解,“项背强几几”不是仅仅指大椎那里不舒服,把“项背”延伸,头项、腰背都在这个范围,因此从后头部一直到腰骶部、后背部的拘急感、疼痛感、倦怠感都可以是看作“项背强几几”。
老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为葛根汤的人做了总结,有的主诉头项痛,有的主诉肩颈痛,有的主诉腰背痛,有的主诉头昏、头重、头晕,甚至只是疲劳、全身困重,很有可能就是葛根汤证。
如果这些人再符合“葛根汤人”的特点,是特别厚实的“葛根汤背”,而且背上痤疮严重,那么葛根汤更为有效。
尽管葛根汤治疗治痤疮,尤其是背部痤疮效果很好,但是老师特别说明,不是任何人的背部痤疮都可以用次方治疗。
用葛根汤用得比较多的,大多是那些体格比较壮实,脸色黝黑,很粗壮,脸上的痘痘有丘疹,有结节,有脓疱,甚至有窦道,脸上就像菠萝一样啊。
这种痤疮清热泻火药往往是没有效的,必须吃葛根汤。
用葛根汤以后,患者肤色能够变白,硬结能够变软,痤疮能够慢慢消失。
老师说,他经常葛根汤合用桂枝茯苓丸或者葛根汤加大黄、川芎来治疗这些壮实青年的面部痤疮,男的可以用女的也可以用。
女性如伴有多毛、闭经,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也是这么用。
对于现在多发的多囊卵巢综合症,老师也提出了用葛根汤治疗。
西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体质状态,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会考虑用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合当归芍药散,能够催月经。
葛根汤能够催月经,这不仅仅是因为葛根里面含有雌激素的作用,麻黄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腺体功能都处在一种闭塞的状态,汗腺不活跃,不容易出汗;脑子也不行,老是忘事,反应迟钝;然后卵巢功能不行,
卵子在里头老是出不来。
葛根汤就是把门打开,让他出汗,让他兴奋,让月经也来。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之前月经一直不规律,常常几个月时间不来,经期也非常长,往往到达50天,行经天数比别人长,可能超过一周。
几个月前经过检查,我是多囊卵肿黄体酮激素分泌不足,医生建议我服用黄体酮激素,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少。
多囊卵巢综合症对女生来说比较难调理,也容易影响到女生的生育,因为我本身体制偏寒性,不是“葛根汤人”但如果能够通过葛根汤加减治疗这种病,那对我而言真是再好不过了。
葛根汤合甘姜苓术汤能够治疗女性的性功能低下、痛经、下颌关节紊乱等病症,让我大开眼界。
如果我们能真的将基本的经方都对应一种类型的病人,这样通过望诊就能知道病人大概对应的方子;又能将一个方子的疗效深入探究,真的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