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戏曲《朝阳沟》中银环形象的分析

戏曲《朝阳沟》中银环形象的分析

戏曲《朝阳沟》中银环形象的分析作者:王志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朝阳沟》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有条不絮的剧情脉络为特点,巧妙的融合了政治性与艺术性,因而深受听众的喜爱。

乐曲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具体内容的实现,剧中真实的塑造了银环自然朴实的音乐形象和美丽善良的舞台形象。

本文将以《朝阳沟》中的《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精彩唱段为例,对银环音乐形象塑造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对豫剧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朝阳沟》;银环形象中图分类号:J82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41-01《朝阳沟》是一出生动、风趣、节奏明快的好戏。

下面我们就以《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精彩唱段为例,对银环形象进行分析。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这个精彩唱段,主人公银环第一次去山村的情景,她的心情是轻松、阳光的,对所看所闻的景物都感到新鲜好奇。

走进山区,看见那绵绵起伏的群山、潺潺的溪水、珠帘倒挂的瀑布、满坡郁郁葱葱的鲜花等等,秀丽多姿的自然景像浮现在眼前,主人公高歌笑语、手舞足蹈的欢愉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不得不为之陶醉。

曲子一开始用了21小节的背景音乐,欢快的旋律给曲子赋予生机和活力,使人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这个乐段不仅有一个鲜明的乐思,而且有一个短小但较完整的结构体系,还带有一个明确的乐段终止,这种突出的节奏音响作为主题,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

接下来是女声伴唱,音乐极其欢快风趣,为银环的出场作了充足的准备。

银环的第一句“走一道岭来”音乐形象明亮动人,声音纯净松弛,加上个人情绪上的激动,“来”字的甩腔到了小字二组的降b 音,使音乐赋予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瞬间把人物兴奋阳光的心情抒发的维妙维肖。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其中的“鲜”字在这里演唱时为“xuan”,银环演唱时清新自然、有亲和力,感觉景色迷人、万物苏醒,富有强烈的新鲜感,后面的幕后伴唱再次重复了这句话,加强了对语言的强调。

豫剧_朝阳沟_的经典性与局限性之思考_王林

豫剧_朝阳沟_的经典性与局限性之思考_王林

DANGDAIXIJU当代戏剧创作研讨一、《朝阳沟》经典性的体现1.经典旋律超越了地方剧种音乐的限制《朝阳沟》为豫剧留下了许多经典旋律,如《上山》《下山》《亲家母对唱》《我要在农村干他一百年》等选段。

由于它的旋律兼容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体现着综合性唱腔的特点,把豫剧原来的各种流派综合成了一个标准。

著名作家段荃法当年看这部戏时曾说,“猛一听,不像是豫剧,仔细听听应该是豫剧,慢慢品品是一个和豫剧已有流派不同的新豫剧”①。

豫剧形成剧种的时间至1958年也不过半个多世纪左右,豫剧唱法各地差异很大,最大的流派就是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

除了常香玉的个别唱腔中融合了两种流派特点以外,还没有过以新唱腔创作的剧目,河南豫剧十分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定型,《朝》剧正好在这个时候担当了此任。

例如在调式方面,原来豫剧男女角色是不分腔的,男声唱起来常用假嗓子演唱,作曲家就在此处作了大胆的创新。

作曲者用豫西调、豫东调交替转换,把“中十八板”“二八连板”转“流水连板”“慢流水板”综合为一体。

在男角和女角的唱法上也吸取了其他剧种中分腔的唱法,使男声和女声都在各自良好的音区范围内。

②不仅如此,《朝》剧还在板式结构的变化上大胆突豫剧《朝阳沟》的经典性与局限性之思考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王林摘要:豫剧《朝阳沟》(以下简称《朝》)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河南豫剧三团创作的作品,一推出就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

但曾经创造了如此辉煌成就的《朝》剧在改革开放后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探究其中的原因,笔者将从此剧的经典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展开讨论。

关键词:朝阳沟戏剧经典性局限性豫剧《朝阳沟》剧照17DANGDAIXIJU当代戏剧破:以前豫剧的结构基本是固定格式,词作者必须按照原来旋律的结构进行填充,这样就会大大限制了编剧的灵活性,而且听起来显得很呆板。

但《朝》剧音乐中的板式用法、调式用法都十分灵活多变,如《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为复板式结构,慢板部分共4句,第一句三腔式结构,是传统豫剧中常用的头句腔唱法,变异的是乐句的第一腔节“祖国的”三字,行腔也有变化;全句结构明显地运用了“插腰”的作曲手法。

论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的演唱艺术以《上山》、《下山》两个唱段为例

论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的演唱艺术以《上山》、《下山》两个唱段为例

论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的演唱艺术以《上山》、《下山》
两个唱段为例
演员魏云是豫剧爱好者,他在《朝阳沟》中的演唱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他的《上山》、《下山》两个唱段尤为出色。

首先,魏云在演唱中展现了很高的音乐造诣。

在《上山》中,他用稳健而有力的嗓音诠释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在《下山》中则表现出了深情内敛的特点。

他的唱腔把观众带到了剧情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戏中角色的情感表达。

其次,魏云还表现出了很好的表演技巧。

他在演唱过程中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很有感染力,能够很好的表达角色心理的变化。

在《上山》中,他用近似于轻舞飞扬的手势,展示了主角对前途的憧憬和希望;在《下山》中则用温和沉静的姿态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感性的情感。

最后,魏云的演唱艺术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更能品味豫剧音乐文化。

在唱腔的调性和旋律中,魏云展现了细腻的音乐推陈出新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豫剧音乐艺术的深厚内涵。

总的来说,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的演唱艺术很出色,他的唱腔、表演和音乐技巧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演出。

《朝阳沟》探析

《朝阳沟》探析

《朝阳沟》探析姚艳华屈衍仁2016年4月5日晚,北京长安大剧院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衣着时尚的青年,无不对河南省豫剧三团带来的《朝阳沟》报以热烈的掌声。

豫剧《朝阳沟》自1958年上演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时过境迁,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戏曲作品如何跨越历史时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什么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它所感动?蜚声全国的《朝阳沟》在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中成功上演,使我们在重温那些经典唱段的同时,得以重新思考这部戏的艺术思想价值和对当下戏曲创作地启示。

一、个性鲜明人物活泛豫剧《朝阳沟》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鲜明人物形象。

我们看到剧中的那三个中年妇女,拴保娘、银环妈、二大娘,都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人物典范。

看,那个见了支书又递烟又撇京腔的银环妈,虽蛮横却通世故;那个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大步流星的二大娘,既热情开朗又思想进步;那个对银环循循善诱,慈眉善目的拴保娘。

这三位妇女虽不是同一性格类型,但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物,这类典型化的现代人在作者手下足有一大群,银环、拴保、李支书、老小孩……这些人物群像,人人有思想,个个有脾气,散发着一缕缕清新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观后使人牵肠挂肚,难以忘怀。

如《朝阳沟》中“欢迎银环”一段戏,场面安排的热闹非凡,动作表现的真实自然。

拴保一家人听说银环要来了,急忙慌的巧真和不知所措的拴保爹竟撞了个满怀。

老头老婆高兴得直磨圈,又是搬桌子、凳子,又是递茶壶、茶碗,还抱出了一篮子鸡蛋。

当银环被拉扯着走上场时,拴保娘高兴地合不拢嘴,拴保爹紧张的“吭哧吭哧”不敢动不敢看,嘻嘻哈哈的二大娘领着一大群姑娘媳妇登场,更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

这活泼的场面,生动的人物,忙得真实,窘得自然,闹得红火,热烈而集中地再现了中原大地的乡土情、生活美。

二、语言质朴通俗生动作者的语言绝对不是卖弄学问,故作高深,该剧没有一个难懂的词句,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写成,如话家常,观众听起来亲切自然。

试析交响合唱《朝阳沟》的艺术特点

试析交响合唱《朝阳沟》的艺术特点

12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一、豫剧《朝阳沟》简介(一)《朝阳沟》历史背景豫剧《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常演不衰。

剧中唱段老百姓耳熟能详、广为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

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

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

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

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母亲这一角色。

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曾经被许多剧种移植。

1958年中国戏曲学校曾由京剧科50班学生改编排演,荀令香、赵荣欣导演,曲素英、孙洪勋、陈国为等主演。

196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加工重排,宋德扬执笔,刘木铎导演,刘秀荣、李光等主演,这一版的演出拟参加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剧被否定未公演。

(二)《朝阳沟》主要内容及片段第一乐章《银环上山》二十世纪50年代是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

做新型知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激励着一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广阔的天地中创造新生活。

城市姑娘银环高中毕业后决心跟随恋人栓保落户朝阳沟,但世俗的偏见和来自母亲的激烈反对,让她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在栓保的支持和鼓励下,银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农村的脚步。

霞光中一座丰碑矗立山顶,默默注视着脚下这片无数先烈曾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的土地,凝聚着英雄们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在蓝天下倔强地矗立着,向后来人无声地讲述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仰望丰碑,银环心中激情奔涌!在这里她仿佛感受到理想与人生的交融,感受到自己这代人肩头的责任。

朝霞中银环坚定地迈开走向朝阳沟的步伐。

银环风尘仆仆来到朝阳沟,走进栓保的家门,喜出望外的栓保娘眉开眼笑地迎接这个城里来的儿媳妇,面对栓保全家人的真诚,银环由衷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第二乐章《劳动欢歌》,银环热切的投入在朝阳沟的劳动生活。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音乐创新研究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音乐创新研究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音乐创新研究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是著名戏剧家杨兰春的力作,同时也是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标志着豫剧现代戏的创作在运用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有了新的跨越。

剧中丰富多彩的唱段、独特的音乐形式为豫剧现代戏音乐的创新开辟了先河。

下面以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为例,对其音乐创新进行分析。

一、豫剧《朝阳沟》中银环唱段的音乐创新(一)银环唱段朝阳沟好地方中的音乐创新朝阳沟好地方是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唱段与女声伴唱。

此唱段以豫西调【二八板】为主体,同时吸收了豫西调和祥符调的音乐特色,创作者巧妙地将豫西调【二八板】的低音区向上移位,并通过调式交替、转换等艺术创作手法,将旋律流畅的豫西调自然地与豫东调巧妙结合,同时在多处运用幕后女声伴唱的形式进行烘托,使创新后的旋律不仅没有失去豫剧特有的风格,还充满了新意,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这种艺术创新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银环这个生长在城市的女青年在初次走进山区时,被山区郁郁葱葱的树林、潺潺流水的山泉、漫山遍野的鲜花、一群一群的牛羊、一层一层的梯田所陶醉的情景。

例如,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庄稼苗,绿油油,好像绒毡。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哪)!我也住不烦(哪)!这一唱段是《朝阳沟》中女主人公银环的两个重点唱段(上山和下山)中的一段。

这一段上山和下山前呼后应,很好地塑造了银环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体现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二)银环唱段人也留来地也留中的音乐创新人也留来地也留是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唱段与女声伴唱。

此唱段以【慢二八板】的板腔程式为基础,将徽调式的豫东调与宫调式的豫西调融合在一起,从银环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和特定的故事情景出发,不但突破了豫东调、豫西调两个流派在调式旋律上的传统表现形式,而且吸收了两个不同流派唱腔的音调,创作出了新的旋律。

唱腔从起腔主导音腔的突破,到整体旋律的发展,己经不是传统的上五音豫东调,也不是原有的下五音豫西调的前后连缀重复,而是将豫东调和豫西调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使曲调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从文化产业创新看文化精品创作——豫剧《朝阳沟》研究述评

从文化产业创新看文化精品创作——豫剧《朝阳沟》研究述评

地呈现出来(注:论者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
造了银环、栓宝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剧
中主要人物银环及银环妈思想的转变。此外,戏
相关论著发文量趋势图 42
更 多
中值得一提的是男主人公栓宝的思想立场,他是
28 14 0
可 视
一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投身国家对于农村
化 建设,立志要改变山区面貌的“有志青年”,他坚
关键词 豫剧《朝阳沟》;述评
由杨兰春编剧,王笑基、姜宏轩、梁思晖创腔编曲的豫剧《朝 阳沟》,1958 年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将其搬上舞台,1963 年由长春 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该剧一经演出,就 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 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此剧,并接见过全体演职人员。《朝阳沟》 从诞生至今,学术界一直不断有研究成果出现。本文主要从文 化产业创新的角度,对豫剧《朝阳沟》现象的发展轨迹与研究成 果进行归纳与分析。
报》,1958 年)等。从 1959 年到 1962 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人 们的思想激进,一部分人认为《朝阳沟》没有“完全”表现现状,杨 兰春也因此被“改造”。相关研究也进入低谷,研究成果较少。
第二阶段:1963-1964 年,第一次研究小高潮的出现。按照 周总理指示修改过的《朝阳沟》,在 1963 年以戏曲电影的形式被 重新搬上银幕,引起戏曲研究界的关注,出现一批研究、评论成 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叶绿,《豫剧<朝阳沟>的音乐创造》 (《人民音乐》,1964 年);沈 ,《一出社会主义的新戏曲——评豫 剧<朝阳沟>》(《戏剧报》,1964 年)等。
<朝阳沟>戏曲语言的特点》(《文艺鉴赏》,2012 年);秦之瑶

2023朝阳沟观后心得

2023朝阳沟观后心得

《朝阳沟》观后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的意义,最终不是体现在军事、政治上的,而是体现在文化上的,中华文化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

我校也不例外,举行了戏曲观影的活动,让我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四声清脆的音乐,一瞬间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全聚焦于舞台,鼓、梆子、锣、锲、大弦等乐器顿时一同响起。

我们的心情被音乐点燃引爆,激动不已,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戏曲演出。

踩着鼓点音符,一个个演员身穿颜色亮丽的戏服,似腾云驾雾般出场,妆容各异,姿态万千,生旦净丑样样俱全,观众席掌声不断。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都是儿时爷爷那一辈人比较热衷的东西,时不时吃饭、散步会哼上两句,现在回过头细细品味,确实有它独有的精神内涵。

此次观影的《朝阳沟》,我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朝阳沟》描写的是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李支书、拴保的帮助和感化下,和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的故事。

对于题材和内容,可想而知,劳动一直是文艺作品创作的题材,早在春秋时期的《国风》中,就有主要表现劳动群众对劳动本身的愉悦感受和喜悦心情的内容。

自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传统戏曲中,以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多,而《朝阳沟》秉持恪守了民间性,编剧杨兰春第一次把劳动者农民的尊严和不屈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风破浪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包括底层百姓翻身解放后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农村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崭新的行业平等、劳动者最美丽的价值观等,它勾画了一幅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

就是因为《朝阳沟》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有照亮人们心灵的道德自觉,有温润心灵的情感激励,故传得开,唱得响。

但近些年来流行音乐盛行,诸如喊麦、说唱,因为更好理解,便于欣赏。

试论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艺术魅力

试论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艺术魅力

迷所传唱。 可 以, 这部戏的艺 术魅力 有多大。 豫居 4 剧作家杨 兰春创作 出了一个 主 题积极向上、 人物鲜活生动、 故事平 中见 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讴 歌时代精神 的文学剧本 。 《 朝 阳沟 》表现 出了新 旧观念 的尖锐 冲突 , 展示 了社会 主义 初 期农 民的精神风貌 , 反 映了知识青年 的特 定历史 足迹 。不仅语言富有个 性特点 , 而且 充 满了浓郁 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 1 9 5 8 年。 知识分子上 山下 乡的热潮激发 了杨兰春先生 的创作激情与灵感 , 仅仅用 了 七 天时 间就完 成 了原 始 的剧本草 稿和 舞 台 呈 现 。创 造 了 中国戏 剧创 作 史上 的神话 。 《 朝 阳沟 》一剧所反映的是 1 9 5 8年我 国知 识青年上 山下乡 的内容 , 具有鲜 明的时代烙 印和政治背景 。 在 当时一经推出立即产生 了 轰动效应 , 被拍成 了戏 曲电影故事片后更是 风靡全 国。用今 天的眼光来审视 ,那个时候 的人 民喜欢 《 朝 阳沟》是 因为这部戏反映的 人 们所处 的时代 面貌 和发生 在他们 身边 的 人 、身边的事 , 感 到是那么地真实 、那么地 可信 、那么地可爱 、那么地可亲 , 并 且党和 国家领导人也对这部戏 是那 么感 兴趣 、那么 重视。时隔境迁 ,现在的观众还是那 么喜欢 看这部戏 , 那就值得深思 了。我想其 中的根 本原 因就是 杨兰春 先生 写 出了在特 定历史 环境下特定的一系列人 物如银环 、栓宝 、栓 宝娘、银环妈、二 大娘 、老支书 、栓宝 爹、 巧真、 老小孩等是那么地鲜活、 生动 、 形象, 编制 的故事 情节 和矛盾 冲突还 是那 么有 意 思 ,所产生的情感撞击还是那 么感人至深 , 所 生发 出来 的主题 思想对 当今 人们仍 有着 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故而 , 虽说这部戏所 反映的时代 内容远离 了当今人们 的生活 , 但 却 能够深深地镌刻在各个时代 的观众心 中。 其实 , 这部戏也不可避免受到 “ 大跃进 ” 政 治气候 的影 响,这一点我们从 《 朝 阳沟 》 的多个演 出版本 中可 以看到 。但总的来讲 , 杨 兰春先生 能以政治为背景 ,从人物 出发 , 写 出人 间真情 ,其 中既有 银环 和栓宝 的爱 情, 也反映 了婆媳 、姑嫂 、邻里等感情 , 还 有建设美好家乡 的热情与愿望 , 它表现 了中 原大地淳朴热诚 的民情 、民风、民俗 , 这也 使得这部戏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不衰 。 《 朝 阳沟 》一剧的台词相当通俗易懂 , 这 也是 它能迅 速普及 的一个 十分 重要 的原 因。例如 :栓宝 的两句 唱词 “ 早上不来等晌 午 ,晌午不来晚上 。天天盼 ,夜夜等 ,哎 ! 谁知 道你 的心 比那冰棍 还凉 ! , , 这些 唱词 , 富有浓郁的河南 口语的特点 , 听起来倍觉亲 近与得劲 。 杨兰春先生正是借助于这些朴实 无华 的词 汇创造 出 了一个戏 曲文 学剧本 的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本文以十三辙为视角来探究《朝阳沟》的用韵问题,主要阐述了戏词韵脚字韵部归属、押韵特点、声情关系三方面的问题。

标签:十三辙朝阳沟用韵“十三辙”是明清以来戏曲等说唱通俗艺术形式押韵时广泛采用的十三个韵部名称。

由于“十三辙”是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加以锤炼,虽然韵部较宽,但是归纳却比较得当,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符合近代以来的语音事实,因此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朝阳沟》是建国之后表现新社会新气象豫剧剧目中的翘楚。

该剧主要讲了城市姑娘银环和农村小伙子栓宝高中同窗三年,两人暗生情愫,拥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理想,但是银环下农村参加劳动,遭到她母亲反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事情,银环母亲转变观念,不但同意银环下乡,自己也搬到了朝阳沟的故事。

由于《朝阳沟》的主题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趣味,因此一上映就风靡了河南省,后来又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进而风靡全国。

《朝阳沟》的戏词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环境通过戏词的用韵也可窥见一斑。

本文主要探究三个问题:一是《朝阳沟》戏词韵脚字在“十三辙”中的韵部归属。

二是押韵的特点。

三是韵部的归属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

一、戏词韵脚字的韵部归属归纳韵部时以一个场景的唱词为一个单位,对于重复的韵脚字只记录一次。

通过对《朝阳沟》戏词的分析,韵部归纳及相关韵脚字如下:(一)一七辙1.里、息、地、区、育、豫、去、飞、你、局、絮、急。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选段)2.己、績、气、起、极、里、移。

(“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选段)(二)言前辙1.山、鲜、堰、缠、扮、边、断、岩、泉、旱、难、片、弯、占、天、半、搬、面、传、员、烦。

(“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选段)2.年、谈、兰、骨、干、遍、圈、边、愿、钱、完、咱、难。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选段)3.遍、完、站、言、献、山、看、环、染、晚、篇、点、天、言、边、完。

(“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选段)(三)发花辙1.洼、稼、子、瓜、麻、呀、家、啥、话、牙。

豫剧朝阳沟赏析银环下山唱段

豫剧朝阳沟赏析银环下山唱段

豫剧朝阳沟赏析——银环下山唱段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挪一步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强回头再看看栓保门口忘不了您一家把我挽留你的娘为留我把心操够好心的李支书为我担忧小妹妹为留我跑前跑后栓保你为留我又批评又鼓励明讲暗求这是我下乡时走过的路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那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一转眼一转眼已变得枝肥叶稠刚下乡庄稼苗才出土不久到秋后大囤尖来小囤流社员们发奋图强乘风破浪我好比失舵的船顺水漂流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回家去见了我的同学朋友我有何言去应酬走一步退两步我不如不走千层山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满面羞啊啊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我口问心心问口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朝阳沟朝阳沟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大丰收人也留来地也留地也留《朝阳沟》全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曲谱优美动听,剧情的进行节奏明快,故事完整,人物集中。

其中有很多经典唱段,最有名的有“亲家母,你坐下,咱俩一起拉一拉”、“银环下山”、“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等,真是百听不厌。

《朝阳沟》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当时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便大规模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

全剧梗概:高中毕业未争取上大学的城市姑娘银环,到未婚夫栓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

因为银环是家里的独生女,他的父亲又早早去世,所以她的母亲便不同意她到农村落户,于是她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动摇。

后来在村支部、群众、栓保家人的帮助下,再加上她对朝阳沟这片土地的感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和她的母亲一起安心在农村扎下根来。

从豫剧《朝阳沟》看河南方言词汇和语音特征

从豫剧《朝阳沟》看河南方言词汇和语音特征

从豫剧《朝阳沟》看河南方言词汇和语音特征方言是语言在地域或地区上的变体,它包含着丰富的地区文化,体现着多种地区特色。

地方戏曲是地区文化之一,以河南方言为载体的豫剧是河南文化的品牌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区色彩。

但是,目前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演唱中唱法藝术,音乐,语调等方面,鲜有对特色词汇,词汇分类及语音的研究;豫剧和方言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于对其的保护,对两者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再者从豫剧角度对方言研究很少,从研究材料来看,对方言的研究对语料的选取主要是问卷调查收集所得,而很少通过语言的文化载体去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原因之一。

据此,通过对《朝阳沟》体现出来的河南方言有代表性的词汇和语音入手,加以分析总结出河南方言在词汇和语音上的一些特点。

标签:方言;豫剧;特色词汇;语音;古入声1 引言方言是一个地区的地域变体,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包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戏曲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形式,它在唱腔,音乐,舞台装扮,唱法艺术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一种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是非常深远的。

豫剧的语言基础是河南方言,河南方言的最主要成分是隶属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

根据贺巍先生的研究,他在2005年对中原官话的定义中认为,他认为河南内部的中原官话共分为八个次方言片,其中“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四个方言片是纯粹的河南方言(贺巍,2005)。

豫剧的方言基础正是以开封郑州为中心的郑开方言片。

本文拟从前人较少研究的领域去研究河南戏曲《朝阳沟》唱词,分析其特色词汇和语音。

2 方言与豫剧2.1 河南方言与豫剧界定2.1.1 河南方言方言其实是语言的地域变体。

李荣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根据入声的有无来区别中原官话和晋语,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十七个有入声的县市归入晋语(李荣,1985)。

河南方言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升,去声四类,词汇和语法与北京官话的共同性多,词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张启焕,陈天福,程仪,1993)。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音乐分析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音乐分析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音乐分析作者:邓磊磊来源:《大观》2015年第09期摘要:《朝阳沟》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中的唱段,不但保持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地方特色,而且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创新了唱腔艺术,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豫剧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豫剧;《朝阳沟》;音乐;分析一、唱段“朝阳沟好地方”的音乐分析“朝阳沟好地方”是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唱段与女声伴唱。

此唱段以豫西调【二八板】为主体,同时吸收融合了豫西调、祥符调的音乐特色创作而成的唱腔。

此唱段巧妙地将豫西调【二八板】的低音区向上移位,并通过调式交替、转换等艺术创作手法,将豫西调旋律流畅、自然地与豫东调科学结合。

而且又在多处运用幕后女声伴唱的形式进行烘托,使创新后的新旋律不但没有失去豫剧特有的风格与特点,而且充满了新意,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是一首风格独特,形式新颖,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大段豫剧女声抒情唱段,这种艺术创新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银环这个生长在城市的女知识青年在初次走进山区时,被山区郁郁葱葱的树林、潺潺流水的山泉、漫山遍野的鲜花、一群一群的牛羊、一层一层的梯田所陶醉。

触景生情,银环因此高声唱到:“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庄稼苗,绿油油,好像绒毡。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哪)!我也住不烦(哪)!”这一唱段是《朝阳沟》中女主人公银环的两个重点唱段(“上山”和“下山”)中的一段。

这一段“上山”和“下山”前呼后应,这样就完整地塑造了银环这一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

二、唱段“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音乐分析“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是豫剧《朝阳沟》中栓保的唱段。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话剧论文第三篇: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摘要:杨兰春等创作的《朝阳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豫剧现代戏。

《朝阳沟》问世于1958年,至今一直经演不衰。

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唱词、轻松明快的节奏等,均为这出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还不足以充分解释《朝阳沟》为何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为《朝阳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独抒性灵的创作,而是出于当时政策宣传需要的创作。

如何处理好宣传与生活的关系,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深入探究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在其政策宣传核心话语外壳之下,隐藏着叙事学上的若干隐形结构,比如仙女下凡故事原型等。

这种隐形结构和谐地融合了当时政策宣传话语,并在宣传话语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点。

关键词:豫剧; 《朝阳沟》; 话语结构; 隐身术;The Discourse Concealment in the Modern Henan Drama ChaoyanggouHUANGFU Fengping《朝阳沟》是一部豫剧现代戏,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舞台演出和修改完善之后,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这出戏的创作初衷是配合并歌颂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

作品刚一问世就好评如潮,正如《戏剧报》所指出:这是一出充满了热情,紧密配合当前任务的好戏。

它以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进行思想改造的故事为主线,迅速及时地反映了我们新农村的一派崭新景象。

[1]在当时,这类以演绎政策为目的的作品比比皆是。

时过境迁,这类作品大都被人遗忘,而豫剧《朝阳沟》一直传唱至今,受到广泛好评,创造了戏曲现代戏历经60年仍盛演不衰的奇迹[2]。

甚至,这出戏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表征,当人们提及豫剧时,想到的除了《花木兰》《红娘》《穆桂英挂帅》等古装戏外,剩下的就是现代戏《朝阳沟》。

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下山”唱段分析

魏云在豫剧《朝阳沟》中“下山”唱段分析
文 艺评 论
魏云在豫剧《 朝阳沟》t 下山 t ,“ "唱段分析
李仁莉 ( 郑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音 乐学院 河南郑州 4 15 ) 5 10
摘要 : 《 阳沟》是我 国豫 剧现代 戏发 展 史上 一个里程碑 式的 情 的进 发 ;第 二个 “ 朝 山水 ”魏 云 唱 的很亲 切 ,在 “ 旧 ” “ ” 依 柔 作 品,剧 中银环 角色的扮 演者 , 云的演唱及其 塑造的 艺术形 象更是 字 咬吐 上运 用重 咬慢 送 ,在共 鸣腔 上 运用 充分 的胸 腔共 鸣 ,特 别 魏 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她 的演唱 又以 “ 下山”唱段 “ 人也 留来地也 是 “ ”字 的拖腔 ,把银 环 内心 的情 感动 情 的表 现 了出来 。 柔 留”为代表。文章将 运用比较论述和 归纳 阐述等方法对这一唱段 进行 分析 ,希望对魏云的演唱艺术有一定 的了解 ,同时对声 乐演唱者起到

魏 云与 《 阳沟 》 朝
建 国初 期 ,戏 曲在 面 临 空 前 繁 荣 的 同 时 ,也 面 临 着 如 何将 传 统艺 术与 时代相 结 合 的问题 。 15年 毛 泽东 为 中国戏 曲院写 下 96 了 “ 花齐放 ,推 陈 出新 ” 的题词 ,受 这 一精 神 的鼓舞 ,戏 曲现 百 代 戏的创 作走 向了一个 高 潮 。1 5 年 以编 剧 、导演 杨兰 春 ,作 曲 97 王 基笑等 为 首的创 作班 子 ,对 旧的 “ 南梆 子 ”进行 了全 面 改革 河 创 新,创 造 了一个 新 的豫 剧艺 术流 派 ,为豫 剧 的发展 做 出 了划 时 代 的贡献 。这 个流 派最 具代 表 性 、最有 影 响力 的作 品就 是 《 阳 朝 沟 》 ,它 成 功地 造 就 了一 批 优 秀 的演 员 ,魏 云 便 在 其 中脱 颖 而 出 ; 《 阳沟 》每 个唱 段都 可 以堪称 经 典之 作 ,这其 中又 以 “ 朝 下 山 ”唱段 “ 也 留来地 也 留 ”为之最 ,接 下来 将 以这 个唱 段为 例 人 进 行分 析 。

豫剧《朝阳沟》的艺术风格

豫剧《朝阳沟》的艺术风格

豫剧《朝阳沟》的艺术风格摘要:《朝阳沟》以鲜活的语言、灵动的人物、逻辑清晰的脉络线索构成全剧,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元素也是构成一部好的戏剧作品所不可缺少的。

所以在剧作家创作之时应该借鉴《朝阳沟》的创作手法,力求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关键词:豫剧;朝阳沟;艺术河南豫剧作为中国戏剧舞台上一个颇具分量的剧种,数百年间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

其中1958年3月于郑州首演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是建国以来豫剧的代表剧作,《朝阳沟》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舞台已有五十五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在许多文艺演出中寻找到银环、银环娘、拴保、拴保娘等经典人物的身影。

《朝阳沟》不仅被跨时代地表演着而且它的传播之广,接受范围之大也是无法想象的。

其唱腔旋律被很多剧种所采用,先后被改编成京剧、评戏、滑稽戲等,甚至还被拍成电影。

其中许多唱段,如“亲家母对唱”、“前腿那个蹬,后腿那个弓”等我们都耳熟能详,许多戏迷更是可以随口演唱。

在当年乡村、工厂、学校、医院、部队随处都能听到《朝阳沟》的唱腔。

其中几位主要演员如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等,成了当时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却知道他们在《朝阳沟》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那么的质朴、鲜活。

1.《朝阳沟》故事梗概及结构方式《朝阳沟》全剧共有八场,描写的是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拴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为了农业的大发展,两人一同回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

栓保先行回到农村,银环由于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反对而左右为难。

后经过栓保的鼓励来到了广阔的农村,来到朝阳沟后,淳朴的栓保娘和妹妹巧珍儿把银环当做自己的家人来对待,但许多问题依旧摆在这个年轻女孩的面前.母亲大吵大闹之后,银环依旧决定留在农村,母女的关系面临破裂。

可是从小在城市生长的银环从没进行过真正的农业劳动,农村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好。

因为对体力劳动不适应,银环迟迟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自尊心和退怯思想的影响下,银环坚守农村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由《朝阳沟》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朝阳沟》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朝阳沟》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创作《朝阳沟》这部戏首先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派的任务。

剧本写了五天,导演拍了两天半一共七天七夜《朝阳沟》就完成了。

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主要讲述了当时的学生在学校中并没有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对于毕业以后前往农村干活心存抵触情绪,所以在究竟是服从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服从社会的需要之中摇摆不定。

影片可以说是一部银环的“成长戏”。

通过对银环从毕业到务农之中的几段波折的心境,以及周遭的各个角色对她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表明了当时社会多数城里青年的想法,也通过最后的结局:银环在农村的扎根,希望通过动之以情来鼓励当时的城里学生抛弃“落后”的思想,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银环开场时,手里就拿着一份戏剧报,也交代了银环的背景:爱好戏剧,表明了她面临着在下农村与剧团之间的选择。

当然影片也通过了她的同学们纷纷下乡务农,旁敲侧击给银环增添了快速做出选择的压力。

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以及剧本中,还是会有些地方有些许出入。

在《朝阳沟》的戏剧里银环刚出场就有个唱段,唱到:“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

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毕业后升大学我没争取,剧团里来通知没把信回,要做个新型的知识农民。

为建设新农村我加倍努力,俺的妈左拦右挡不让去。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的同时也说明了在剧团以及农村之间,银环的心理的抉择是非常坚定的。

而剧本中却恰恰不同:“杏花谢,桃花开,白里透红。

”歌词的内容只是含蓄得涉及到了自然之美。

另外,剧本中本身有一个流氓学生,对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他的父亲是“资产阶级右派”,而剧本中银环对待流氓学生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银环心中想与其划清界限的立场。

另外剧本对栓保他妈的定位是忠厚善良的老大娘,而在一段没有出现在电影中栓保他妈的独白却是这么说的:“骂一声亲家母你个老妖婆,我的儿你的女把亲打过,你为什么,为什么不让她来见我。

”我想这个“老妖婆”的字眼再怎样也不符合忠厚老善良老人的定位吧,但是只要这个字眼是用在阻挠年轻人下方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农民的银环妈身上就顺理成章了。

浅谈豫剧《朝阳沟》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浅谈豫剧《朝阳沟》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兰春有着对农村生活深厚的感情和 丰富 的阅历 ,在戏剧创作 的各个层面上多多少少地体现出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子 ,才使 作 品保持了活泼 的艺术魅力和动人 的情感 ,使其成为常演不 衰 的优秀剧 目。民间艺术本身就是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 最朴素最 自然的追求 , 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动活泼的人 物对 生
应关系和来 自民间的爱僧分明 、开 朗健康审美语言真正使该
《 阳沟》 朝 的隐性结构不仅有原 始的民间文艺形式 , 也往
为人 民群众所喜爱 。 故事的内容往往是由国家意志下 的时代要求所决定 ,而隐性 剧表现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
汇合了时代 的思潮 , 很大程度上决 响, 制约着剧作 的立意和趣味 。 在国家的政策的宣传 和文学艺 往依托了时代的主流意识 , 术的创作之间 , 编剧需要找N2者 的结合点 , . 不仅考虑作品的 定 了其艺术魅力 。 而这个 主流意识实际上就是显性形式 。 在这 倾向性 因素 , 也要考虑作 品的非倾向性 因素。 朝 阳沟》 《 中民间 文化形态 的元素 , 更使其在具有一定 的思想性的同时 , 使作品 部宣传我国在大跃进时期广大知识青年上 山下 乡的现代戏 ,
浅谈豫剧朝阳沟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2 1 年 7月 00
Ju. 1 201 0
文 艺 理 论
LI TERARY THEo RY
浅谈豫剧《 阳沟》 朝 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赵 红 冥
( 平顶 山教育学院 , 河南摘 要: 豫剧现代戏《 朝阳沟》 创作 的各 个层 面上或 强或弱地体现 出民间文化 艺术 的魅 力, 作品保 使
然决然地重返朝阳沟。银环 的她母亲也随后来 到朝 阳沟见亲 家, 并决定落户在朝 阳沟。 全剧表现 出新旧两种观念尖锐 的冲 突和矛盾, 展示 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风貌 , 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知识青年的历史足迹 。 不仅语 言十分富于个性特点 , 而且 全局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具有 鲜 明的阶级性 , 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 阶级性。 而显性文本 结构与隐性文本结构这 两种文本结构往往是上世纪五 、六十 年代的像剧现代戏所遵循的文本结构 。 显性文本结构 , 也就是 文本结构 ,也就是 艺术 审美精神则是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影

《朝阳沟》探析

《朝阳沟》探析

《朝阳沟》探析姚艳华屈衍仁2016年4月5日晚,北京长安大剧院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衣着时尚的青年,无不对河南省豫剧三团带来的《朝阳沟》报以热烈的掌声。

豫剧《朝阳沟》自1958年上演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时过境迁,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戏曲作品如何跨越历史时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什么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它所感动?蜚声全国的《朝阳沟》在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中成功上演,使我们在重温那些经典唱段的同时,得以重新思考这部戏的艺术思想价值和对当下戏曲创作地启示。

一、个性鲜明人物活泛豫剧《朝阳沟》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鲜明人物形象。

我们看到剧中的那三个中年妇女,拴保娘、银环妈、二大娘,都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人物典范。

看,那个见了支书又递烟又撇京腔的银环妈,虽蛮横却通世故;那个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大步流星的二大娘,既热情开朗又思想进步;那个对银环循循善诱,慈眉善目的拴保娘。

这三位妇女虽不是同一性格类型,但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物,这类典型化的现代人在作者手下足有一大群,银环、拴保、李支书、老小孩……这些人物群像,人人有思想,个个有脾气,散发着一缕缕清新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观后使人牵肠挂肚,难以忘怀。

如《朝阳沟》中“欢迎银环”一段戏,场面安排的热闹非凡,动作表现的真实自然。

拴保一家人听说银环要来了,急忙慌的巧真和不知所措的拴保爹竟撞了个满怀。

老头老婆高兴得直磨圈,又是搬桌子、凳子,又是递茶壶、茶碗,还抱出了一篮子鸡蛋。

当银环被拉扯着走上场时,拴保娘高兴地合不拢嘴,拴保爹紧张的“吭哧吭哧”不敢动不敢看,嘻嘻哈哈的二大娘领着一大群姑娘媳妇登场,更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

这活泼的场面,生动的人物,忙得真实,窘得自然,闹得红火,热烈而集中地再现了中原大地的乡土情、生活美。

二、语言质朴通俗生动作者的语言绝对不是卖弄学问,故作高深,该剧没有一个难懂的词句,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写成,如话家常,观众听起来亲切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剧《朝阳沟》研究综述
作者:赵冬丽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
【摘要】豫剧《朝阳沟》它从诞生至今历经近60年的分风风雨雨,风采依旧,经久不衰。

本文是对于豫剧《朝阳沟》的创作背景、研究现状、戏曲音乐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豫剧《朝阳沟》;创作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豫剧《朝阳沟》是由杨兰春编剧,王笑基、姜宏轩等创腔编曲的一部河南豫剧现代戏,从创作到首演仅用七天即成为河南豫剧史上的永久性经典。

1958年《朝阳沟》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首演,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电影,受到了当时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该剧,并称赞了所有演职人员。

豫剧《朝阳沟》走向全国,红遍当时的半边天,曹村因此改名为朝阳沟,《朝阳沟》被称为农民享用的“梦幻童话剧”。

关于剧作者杨兰春。

杨兰春,直隶(今河北)武安人,是我国著名的豫剧编剧、导演,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他被人民称为“朝阳沟之父”。

杨兰春最大的创作特点就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拒绝标语式的舞台语言,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杨兰春的剧作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刻画出了一个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形象。

关于唱腔主要创作者。

王基笑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他对于民族风格,地方语言色彩具有独特的理解,把与生活形式非常接近的拉家常、对话谱写成为经典的二重唱、三重唱等,如豫剧《朝阳沟》中经典的亲家母对唱唱段。

牛冠力称赞姜宏轩的音乐创作“不拘古法,不执己见”,大胆革新、丰富豫剧唱腔,手法巧妙。

一、研究状况
这部戏剧从创作初始至今各个时期的研究呈现阶段状,如表所示。

第一阶段:戏剧诞生初期。

1958年该戏刚刚诞生,崭新的题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代表文章有马可《是出好戏》①,《推荐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豫剧跃进好戏“朝阳沟”》②。

第二阶段:1964年的第一次研究小高潮,《朝阳沟》重新搬上银幕,引起评论风波,褒贬不一。

例如,马铁丁《革命的警钟战斗的号角——漫谈几个有关青年问题的戏》③。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6年这十几年间,江青等人污蔑该剧“反动下流”遭受打压,研究几乎停止。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5年是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新审视本戏的艺术价值,代表文章:张泽伦《豫剧音乐的里程碑——谈豫剧音乐改革的经验》④等。

第五阶段:2000年至今是豫剧《朝阳沟》研究最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研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崛起,大力支持并培养、树立宣传民族文化,从各个角度对经典戏剧进行研究。

例如,许欣《回忆的创作与演出》⑤;范丹鹏《豫剧音乐的继承和超越——学习音乐创作的体会》⑥;王玉梅的《豫剧现代戏——音乐创作研究》⑦等。

二、关注经典——戏曲音乐赏析
豫剧《朝阳沟》从诞生至今,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笔者将这些文献分为剧本研究、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创作研究和新形势探索四个方面。

(一)剧本研究
剧本语言研究:经典的戏曲创作不仅表现在它的音乐创作上,它的剧本唱词等文化内涵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

韩美苗《浅析地方戏剧——豫剧戏曲语言的特点》⑧文中分析其语言具有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性。

豫剧《朝阳沟》的唱词充分运用河南的地方语言特色作进行创作,唱词中有很多“啥”、“咋”、“俺”等富有河南语言特色的“土”、“俗”话,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农民的心声。

剧本创作特色研究:王林《豫剧的经典性与局限性思考》⑨中分析,本剧剧本成功之处在于拥有经典的旋律、生活情境和矛盾设计,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三大局限性,即历史背景的局限性、社会结构的局限性和人生价值观的局限性。

思想特征研究:这部戏除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想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的矛盾。

剧中描绘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思想,立场坚定为家乡奉献的栓宝等,报效祖国眼高手低的知识青年银环,轻视农业生产重要性的银环娘,本戏重点表现后两者在国家建设中思想的转变。

(二)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部戏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鹏《塑造人物是舞台表演的中心——的一点体会》⑩中分析较为透彻:热情实干的银环,忠厚踏实的拴宝,为人豪爽的二大娘,势力的银环妈,淳朴善良的拴宝娘,识大体顾大局的老支书,活泼可爱的巧珍等等。

此外,编导杨兰春巧妙的安排了戏曲舞台上看似无关紧要,却与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的龙套人物。

例如第一场,银环妈阻止银环下乡,银环在亭子边遇到的决心投身建设的两个青年;银环第一次担水走不稳,旁边聚在一起哈哈大笑的女青年等,这小人物刻画了性格迥异的农村人,正是这些细微的布局才使整部戏剧看起来更加的丰满。

(三)音乐创作研究
音乐改革:张泽伦《豫剧音乐的里程碑——谈豫剧音乐改革的经验》中总结了《朝阳沟》⑪唱腔和器乐两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唱腔方面:1.遵守豫剧板腔体上下均对称的结构规律;2.扩充发展旋律;3.吸收外来音调,创作中不仅活用了豫东调、豫西调、河南道情等河南戏曲腔调,还大胆的借用了其他兄弟剧种如山东柳琴等的音乐元素;4.打破传统板式,创造新腔;5.变换调式,根据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等灵活处理调式旋律;6.创造新的演唱形式运用重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烘托场面。

在器乐改革方面,巧妙的借鉴了京剧、歌剧等科学的伴奏方法,运用简单的和声、复调等配器方式,有效地发挥了各种乐器的性能。

实际演奏中的改革:黄胜利是在2000年在重排《朝阳沟》任务中担任司鼓手,他的《从朝阳沟到小二黑结婚司鼓伴奏浅谈》⑫中提到了,在“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一段中,作者将原有的速度改成先慢后快,“增加了戏曲的弹性”;将第八场的母女对唱的节奏比原电影适当的减慢了,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背景个性鲜明”。

细节上的改动,体现了艺术家们追求艺术完美,贴近生活的审美标准。

(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探索
近年来,音乐家们对经典戏剧的赏析已不再满足于它的传统表现形式,他们结合新的技术、设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新型探索。

豫剧《朝阳沟》也有了新的形式问世——交响乐形式,本剧的交响乐版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以来备受关注甚至巡演国外市场,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棉兰等地。

正因为有专业音乐家对于新事物的不断追求,艺术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只要我们坚持艺术反应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本质,坚持正确的审美观,这条道路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三、艺术魅力与现实意义
这部戏曲是融合了河南语言音调、民俗文化等特色为一体,源于生活反映了现实,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它充分表现了当时河南广大农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摩拳擦掌,激情昂扬的奋斗场面。

音乐创作与时代主题相切合、音乐人物形象与百姓生活贴近,才能
引起人民情感上的共鸣。

豫剧《朝阳沟》诞生在那个激进的年代没有像其他作品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而是成为永久性的红色经典。

在看戏时,我们感受到的却只有当时的知识青年对祖国大建设的满腔热情,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没有丝毫的浮夸之感。

河南是文化大省,丰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把代表本土文化的特产发扬光大,如豫剧《朝阳沟》这样的经典。

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结合国际现代化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宣传出去,如河南的戏曲舞台梨园春,类似这样的栏目就很好的,无论是市民还是政府都应该大力支持我们自己的品牌特色,向世人宣传我们的文化特色。

注释:
①选自《戏剧报》,1958年.
②选自《人民日报》,1958年.
③选自《剧本》,1964年3月.
④选自《人民音乐》,1981年.
⑤选自《文史精华》,1999年.
⑥选自《戏曲艺术》,2002年.
⑦河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⑧选自《文艺鉴赏》,2012年.
⑨选自《当代戏剧》,2013年.
⑩选自《东方艺术》,2005年.
⑪选自《人民音乐》,1981年.
⑫选自《魅力中国》,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