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
1 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范文
![1 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15370158fb770bf78a5584.png)
一、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WWW站点数、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以及IP地址数等信息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程度及普及程度。
对CNNIC 历次调查中这些基础性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上网计算机数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3089万台,同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半年增加了517万台,增长率为20.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3%,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103.3倍(如图1-1所示),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
图1-1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总数(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595万台,同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增加了80万台,增长率为15.5%,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6%,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4.9万台的121倍;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945万台,同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增加了206万台,增长率为11.8%,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4%,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万台的77.8倍;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为549万台,同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增加了231万台,增长率为72.6%,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5%(如图1-2所示)。
可见,在上网计算机总数快速增长的同时,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以及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图1-2 历次调查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万台)但同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结果中上网计算机总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的增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增长速度减慢(如图1-3所示)。
这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方式上网计算机数的基数增大有一定的关系。
图1-3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数增长率上网用户人数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人,同上一次调查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1150万人,增长率为16.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5%,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128.2倍(如图1-4所示)。
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读后感
![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09c410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1.png)
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读后感通过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细心研究以及揣摩,我得出了一些结论:A.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
我国总体网民的数量虽然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呈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缺乏新的促进因素,很多网民都不懂的电脑/网络,所以她们都没办法上网,增长速度自然而然就下降。
所以,必须得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提升广大人民的电脑操作技能。
家庭宽带网民呈现增长趋势,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较大。
虽然手机网民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所以需要实现网络的进一步优化,资费的下调,这样才能保证手机互联网发展到达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2.中国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网民中使用台式电脑的人比例明显减少,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无多大变化,但是用其他方式上网的比例增加了,说明我国上网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
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增加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了,很多家庭都可以购买电脑了。
网吧,单位等公共场合上网的比例减少了很多。
上网的时间也增加了。
3.中国互联网的网民属性。
网民中男性比例较去年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女性。
中高年龄阶段的网民数量增长很多,10-19岁的网民数量下降。
低端学历的网名也开始接触互联网,数量增加迅速,但高中学历的网民开始减少。
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状况,学生在网民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企业公司高层人员反而占的`比例是最小的。
无收入网民和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比例较去年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网民规模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的不明显,仍低于城镇很多。
B.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2.手机互联网应用状况。
手机上网应用深度普遍提升,收集微博成为手机上网应用增长亮点,收集上网仍以低流量应用为主,手机安装软件比例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网上用户正在逐年增加,我相信互联网的发展会更快,制度也会更完善。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b3f8bcd6137ee06eff91839.png)
6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2 抽样方式
CNNIC 针对子总体 A、B、C 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 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A。采用的第二 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 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1.3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 在 2005 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 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 定住宅电话覆盖的 6 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 分配符合自加权。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二)上网时长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二、IP 地址 三、域名 四、网站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信息获取 (二)商务交易
(三)交流沟通
(四)网络娱乐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中国网络反腐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
![中国网络反腐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59bf11a6c30c2259019e53.png)
第34卷第5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4No.5 2015年9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ept.2015文章编号:1006-2920(2015)05-0066-04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5.05.015中国网络反腐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探析毛蔚兰摘要:中国的网络反腐肇始于引进互联网的1994年,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制度化探索阶段、日趋制度化阶段。
由于政治生态、网民人数不同,官员态度认识不一,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互联网建设的进程不同,网络反腐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反腐;历程;阶段;特点作者简介:毛蔚兰,河南教育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河南教育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450046)。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课题“网络反腐的困境及发展趋势研究”(132400410730)。
网络反腐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反腐手段,是网络技术与反腐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如今,我国的网络反腐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回顾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反思其得失,对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对我国反腐倡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因为网络反腐是网络技术与反腐需要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反腐的发展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网民数量与网民的反腐意识,官方对网络反腐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网络反腐的成效,等等。
本文根据影响网络反腐的因素将我国的网络反腐历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尝试探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网络反腐孕育萌芽阶段(1994—2003年)追溯网络反腐的萌芽,要从中国引入互联网开始。
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被引入中国。
当时,谁也料想不到它对社会生活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更不会料想到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中国的反腐格局。
2004年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4年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804618bd64783e09122b56.png)
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2004年1月1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部分调查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计算机数、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动态掌握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CNNIC 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用户广泛引用。
本次为CNNIC第十三次调查。
值得说明的是,该项工作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CNNIC给予了支持与配合,使得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包括: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及其地域分布情况WWW站点数及其域名、地域分布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我国IP地址总量(二)中国互联网络用户的相关情况包括:用户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等)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用户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三部分相关说明1、网民(互联网用户):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2、网站:指有独立域名的web站点,其中包括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
此处的独立域名指的是每个域名最多只对应一个网站"WWW.+域名"。
如:对域名来说,它只有一个网站,并非它有、……等多个网站,它们只被视为网站的不同频道。
3、上网计算机:指至少有一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络。
4、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科技革命优质课件PPT
![科技革命优质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18f8b9561252d381eb6ec1.png)
14
1998年克隆珍珠牛
2021/02/01
15
1999年克隆小仔猪
2021/02/01
16
2000年克隆猕猴
2021/02/01
17
2000年中国第一只体细胞 克隆山羊诞生
2021/02/01
18
下列关于克隆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克隆技术的设想; B可以抢救濒危动物;可以攻克遗传型疾病;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
以上材料说明: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 发展,人类由此进入 信息化 社会;
2021/02/01
6
比尔盖茨的童年
2021/02/01
7
2021/02/01
8
互联网
2021/02/01
9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示意图
2021/02/01
10
2021/02/01
2004年4月2日华龙网
类 数据 的通信媒介,人类由此进入 信息化 的社会; 4、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 、 细胞学 、 微生物学 、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其核心是 基因工程 ,其中 克隆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021/02/01
5
电视和计算机的推广使人们比以前更便利 和更快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2021/02/01
1
1996年世界第一只从成年动物细胞
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利”诞
生。
2021/02/01
2
1、 20 世纪 四五十 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 、计算机 、 航天技术 、生物工程 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 三 次科技
〖02〗第一单元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解析版)
![〖02〗第一单元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f354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6.png)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共2课时)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1.(2022独家原创)以往人们靠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去见想见之人,而现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这说明( )A.网络改变了社会关系B.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C.网络淡化了人间亲情D.网络提高了工作效率2.(2022河北遵化期末)打开网络就等于同世界握手,可以看新闻、听音乐、办商务等。
这说明( )A.网络已主宰世界B.网络方便了人们的出行C.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D.网络完成了人们的一切心愿知识点2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3.(2022云南耿马期末)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达2088.2亿元,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8%,有效打通了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
这体现出( )A.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C.网络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D.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全靠农产品零售4.(2022广西玉林玉州区期末)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全国人大代表利用网络征求群众意见,并通过网络公开两会情况。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网络问政也悄然兴起。
对“网络问政”理解正确的是( )A.网络让我们每个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网络是我国处理国家政务的最重要途径C.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会疏离现实的人际关系D.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拓宽了民主渠道5.(2022河南确山期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开始纷纷上线,四面出击。
有的与电商合作,网络销售;有的开发软件,搭载手机……在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非常及时地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8dff6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8.png)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能够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子,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20世纪50年代)第二阶段:多个自主功能的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形成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阶段:形成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70年代末)第四阶段: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国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内,建立了一个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译成中文为赛其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人们把这种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称做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
该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计算机网络的雏形,因此也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60年代初美国航空订票系统SABRE-1就是这种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该系统由一台中心计算机和分布在全美范围内的2000多个终端组成,各终端通过电话线连接到中心计算机。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的典型结构是计算机通过多重线路控制器与远程终端相连,如图1-1-2所示。
图1-1-2 单机系统的典型结构示意上述单机系统有以下两个主要缺点:(1) 主机既要负责数据处理,又要管理与终端的通信,因此主机的负担很重。
(2) 由于一个终端单独使用一根通信线路,造成通信线路利用率低。
此外,每增加一个终端,线路控制器的软硬件都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动。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ccde1010a6f524ccbf852a.png)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延续了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蓝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05c5b4a6bec0975f465e2fb.png)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已成功发布了33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4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4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目录报告摘要 (1)一、基础数据 (1)二、趋势与特点 (2)第一章 (4)一、调查方法 (4)(一)网民个人调查 (4)(二)网上调查 (7)(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8)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4)(三)农村网民规模 (15)二、网民属性 (15)(一)性别结构 (15)(二)年龄结构 (16)(三)学历结构 (16)(四)职业结构 (16)(五)收入结构 (16)三、接入方式 (17)(一)上网设备 (17)(二)上网地点 (17)(三)上网时长 (17)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18)一、基础资源概述 (18)二、IP地址 (18)三、域名 (19)四、网站 (19)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19)第四章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0)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二、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22)(一)搜索引擎 (22)三、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23)(一)网络购物 (23)(二)团购 (24)(三)网上支付 (25)(四)互联网理财 (26)(五)旅行预订 (27)四、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28)(一)即时通信 (28)(二)博客/个人空间 (30)(三)微博客 (30)(四)社交网站 (31)五、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33)(一)网络游戏 (33)(二)网络文学 (34)(三)网络视频 (34)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36)附录2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36)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
劳动的权利和义务PPT教学课件
![劳动的权利和义务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695ef9be23482fb5da4c51.png)
辨析题
小丽和小刚在课间休息时讨论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时意见不同.
小丽说:“劳动是公民的权利,不是公民的义务.” 小刚说:“劳动是公民的义务,不是公民的权利.”
1.两人说法对不对?
2.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劳动的两重性——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在本质上,劳动是一种权利。凡是有劳动能力的 公民,都有获得劳动就业并有领取劳动报酬的权 利。 另一方面,劳动又是公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一项光荣职责,也是一种义务。
2、如果违法,它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二、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权的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为鼓励下岗职工拓宽就业渠道,北京市自某年 5月1日起实行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制度,凡与 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可以 享受一万元的补助费。”
BCD
1、大大加快
科学转技化术为
的速度,缩短生产力 变为
的过程; 2、科学技术知的识各个
之间相物互质渗财透富,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
革命;
3、
成为社会生产力终最领活域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
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新技术
科技进步
下表为技术发明到生产应用所需时间表:
时期 二战前
二战后
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 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劳动的规定
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做工的理由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ac91b5b065ce0508763213ea.png)
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12.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司(I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2f46252af90242a895e52f.pn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2004年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4年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ad6dc7090c69ec3d5bb75e5.png)
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年月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部分调查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计算机数、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动态掌握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年起决定于每年月和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用户广泛引用。
本次为第十三次调查。
值得说明的是,该项工作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给予了支持与配合,使得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包括: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下注册的域名数及其地域分布情况站点数及其域名、地域分布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我国地址总量(二)中国互联网络用户的相关情况包括:用户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等)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用户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三部分相关说明、网民(互联网用户):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小时的中国公民。
、网站:指有独立域名的站点,其中包括和通用顶级域名()下的站点。
此处的独立域名指的是每个域名最多只对应一个网站"域名"。
如:对域名来说,它只有一个网站,并非它有、……等多个网站,它们只被视为网站的不同频道。
、上网计算机:指至少有一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络。
、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年月日。
第四部分调查结果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一)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上网用户总人数为万,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万,万】。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https://img.taocdn.com/s3/m/aa1e201a227916888486d7ce.png)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年~2003年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及解决方法
![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13d502a216147917112838.png)
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及解决方法1988年11月3日,美国数千名计算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上班后都发现计算机系统不工作了。
不幸的是,这次灾难只是计算机系统受到攻击的漫长历史的开始,这类攻击已经延续到今天的电子商务时代,也影响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从CNNIC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摘取一些信息,以便使读者对我国的网络发展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用户认为,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42.1%)◆安全性得不到保障(28.1%)◆送货不及时(7.5%)可见,安全问题还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大问题,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安全专家通常把计算机安全分成三类,即保密、完整和即需。
保密是指防止未授权的数据暴露并确保数据源的可靠性;完整是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修改;即需是防止延迟和拒绝服务。
计算机安全中最知名的领域是保密。
新闻媒体上每个月都会有非法进入政府计算机或用偷来的信用卡号订购商品的报道。
任何个人、企业或商业机构以及银行都不会通过一个不安全的网络进行商务交易,一旦遭到攻击,就会导致商业机密信息或个人隐私的泄漏,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1、对知识产权的安全威胁。
互联网广泛应用后,对知识产权的安全威胁比以前严重多了,甚至有很多人在做出侵权的行为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构成了威胁。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网络信息非常容易复制,无论是否受到版权保护;其次,很多人不了解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版权规定。
如前段时间,百度受到香港几家唱片公司的诉讼,原因是百度提供了其旗下若干歌手MP3的下载链接。
域名抢注、域名变异和域名窃取是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三个问题。
(1)域名抢注。
是指用别人公司的商标来注册一个域名,以期商标所有者付巨资赎回域名。
(2)域名变异。
是指某人注册著名域名的错误拼写的域名来骗走不知情的顾客。
顾客一个小的错误拼写就会进入其他网站。
(3)域名窃取。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https://img.taocdn.com/s3/m/cbd0cf0590c69ec3d5bb7568.png)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
一、网民规模 .................................................................................................................................... 10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宽带网民规模.................................................................................................................... 11 (三)手机网民规模.................................................................................................................... 12
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 31 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 34
中国的电子银行 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中国的电子银行 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a6d8d1b52d380eb62946d14.png)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的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姓名:林克忻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学指导教师:吕廷杰20040601 中国的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中文摘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浪潮汹涌澎湃,向社会的各行各业渗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金融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和智力密集的行业,它向社会提供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个新名词、新业务因此应运而生:电子银行。
本文旨在对中国电子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的电子银行的发展策略。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信息技术浪潮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讨论信息技术对银行业的影响,并在社会信息化、降低成本、客户群体及业务发展空间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第三部分分析了现代银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阐明信息技术条件下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开展电子银行业务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的社会现实,并分析了国外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发展。
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并阐述了电子银行业务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以电子银行业务的差异化服务以及新业务方面两个具体案例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中国电子银行的近期策略应为优先发展电子票据,远期战略应为发展数字货币。
关键词:电子银行、信息化、电子货币ElectronicBankinginChina: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yAbstractIn21“century,theinformationtechnologyoccupiesastrategicpositioninthescientificrevolutionandpenetratesthewholecourseofthesocialevolution.Itisalsothewitnessandinstrumentofsocialevolution.Thefmancialindustryisatypicalknowledge,informationandintelligenceintensivesectoEThedepthandscopesoffinancialservicesarehavingarevolutionarychangeduetotherapid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especiallythewidelyavailableofcomputernetworks.Howwouldbanksacttosurviveandenlargetheirspaceinthisinformationtime?E-bankingisoneofthesolutions.Thispaperaims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e—bankinginChinaanddiscussesthedevelopments订megyforChinesebanks.Itconsistsoffiveparts.Part1reviewsthehistory,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informationtechnology.Part2analysestheimpact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thebankingindustry,、Ⅳithemphasison4aspects.i.e.informatizationofsociety,costreduction,customergroupsandbusinessscopes.Part3reviews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banking,andstatesthatoneofthedevelopmentstrategiesadoptedbyforeignbankingindustryistooffere-services.Italsosurveysthedevelopmentofe—bankinginothercountries.Part4illustratesthecurrentsituationofe-bankinginChina,andpointsoutthenecessityofitsdevelopmentinChina.Pan5givestwoexamplesofnewserviceprovidedandservicedifferentiationofferedbye-banking,andproposestoprovideelectronicbillsasthepreferredstrategyforthenearfutureandprovidedigitalcurrencyasthelongtermstrategyinChina.Keywords:e-banking,informatization,electronicmoney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国电子政务生态化发展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生态化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3b1c39102de2bd960588e6.png)
我国电子政务生态化发展分析1引言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电子政府运动是源于各国行政改革需要,其目的是想借助信息革命的力量来有意识地对自身结构、功能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谋求行政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任何行政行为都是政府与其社会环境的互动的结果。
任何行政行为能否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最终都取决于与其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
同样,我国的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改革模式和行政行为与其行政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和影响也是必然的。
本文试图从行政生态学理论,针对我国特殊的行政环境,从组织结构、经济发展、网络互通、行政理念、体制创新等五个行政生态层面,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生态化发展做一描述。
2行政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概述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发表《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一文指出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有密切关系。
1947年他发表了《政府生态学》一书,再次强调外部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正式把生态学一词引入行政学研究领域。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也提供了政治“援助”-按照西方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起一套“西化”的行政制度。
西方的行政体制、行政方法、行政技术以及文官制度等在这些国家迅速建立起来。
但不久以后人们便发现: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这些制度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微,以至于毫无功效。
这一现象引发了西方学者的思考。
1961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雷得.里格斯(Fred W.Riggs)发表了《行政生态学》一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由此奠定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2]。
弗雷得.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研究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部分。
1.1行政类型分类理论里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社会、现代工业化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各有其独特的生态行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相关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部分调查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互联网用户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11)(一)用户个人信息 (11)(二)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13)(三)用户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 (17)第五部分调查方法 (27)一、域名数、网站数调查 (27)二、网上联机调查 (27)三、网下抽样调查 (28)第六部分调查支持单位 (31)第七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33)附录一香港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8)附录二澳门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部分调查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上网计算机数、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动态掌握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CNNIC 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用户广泛引用。
本次为CNNIC第十三次调查。
值得说明的是,该项工作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CNNIC给予了支持与配合,使得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包括: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及其地域分布情况WWW站点数及其域名、地域分布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我国IP地址总量(二)中国互联网络用户的相关情况包括:用户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等)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用户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三部分相关说明1、网民(互联网用户):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2、网站:指有独立域名的web站点,其中包括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
此处的独立域名指的是每个域名最多只对应一个网站“WWW.+域名”。
如:对域名来说,它只有一个网站,并非它有、……等多个网站,它们只被视为网站的不同频道。
3、上网计算机:指至少有一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络。
4、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5、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3年12月31日。
第四部分调查结果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一)我国上网用户人数:1、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7704万,8196万】。
2、按上网方式划分:注1: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用户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用户数之和大于上网用户总数;注2:专线上网用户指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专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注3:宽带上网用户指使用xDSL、CABLE MODEM等方式上网的用户。
3、按地域划分:注:计算中所用的各省总人口数为《中国统计摘要》公布的2002年底数据。
4、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214万。
(二)我国上网计算机数:1、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089万。
2、按上网方式划分:(三)CN下注册的域名数:1、域名总数为340040个。
2、按域名类别划分:3、按地域划分(不含EDU):(四)WWW站点数(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1、WWW站点总数为595550个。
2、按所属域名类别划分:3、按地域划分:(五)我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1、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27216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
2、按运营商划分:⏹中国科技网(CSTNET):155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6500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447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1490M⏹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网通控股)(CNCNET):3592M⏹宽带中国CHINA169网(网通集团):4475M⏹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555M⏹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六)我国IP地址数:1、我国大陆IPv4地址总数为:个,折合2A+120B+146C;台湾地区IPv4地址总数为:个,折合198B+223C;香港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5037312个,折合76B+221CC;澳门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45056个,折合176C。
2、我国大陆IPv4地址按分配单位划分:中国大陆地区IPv4地址分配表注1:数据来源:APNIC、CNNIC。
APNIC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简称,负责亚太地区IP 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拥有成员单位,网址是:;CNNIC作为经APNIC 认定并由信息产业部认可的中国国家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ISP,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分配联盟共有119家成员,IP地址持有量为9035776个,合。
上表中大部分都是CNNIC分配联盟成员单位;注2:IPv4地址分配表只列出拥有IPv4地址数大于或等于32C的单位;3、我国大陆IPv6地址总数为:9/32+/48;台湾地区IPv6地址总数为:13/32+/48;香港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32+/33+/34+2/35+/64。
4、我国大陆Ipv6地址按分配单位划分:中国大陆地区IPv6地址分配表注1:数据来源:APNIC 、CNNIC 。
注2: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同样,/48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48)=280个。
二、互联网用户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一)用户个人信息*1.用户的性别:男性占%,女性占%*2.用户的年龄分布:女性男性17.2%31-35岁12.1%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3.用户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已婚占%*5.用户的行业分布(不包括军人、学生和无业人员):已婚未婚大专27.4%本科硕士高中(中专)以下29.3%博士0.5%*6.用户的职业分布:*7.用户的个人月收入:(二)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1.用户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2.用户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注:此费用指的是上网费和用于上网的电话费,不包括其它的日常电话费用*3.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时*4. 用户平均每周上网天数:天*5.用户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0点1点2点3点%%%%4点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6.用户拥有E-mail帐号平均值:其中免费E-mail帐号平均值:*7.用户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数:发出电子邮件数:*8.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获取信息:%学习:%学术研究:%休闲娱乐:%情感需要:%交友:%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如免费邮箱、个人主页空间、各种免费资源下载等):%对外通讯、联络(如收发邮件、短信息、传真等):%炒股:%网上购物:%商务活动:%追崇时尚、赶时髦、好奇:%其它:%9.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多选题):电子邮箱: %⏹看新闻: %⏹搜索引擎: %⏹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 %⏹浏览网站/网页: %⏹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 %⏹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 %⏹个人主页空间: %⏹电子政务: %⏹网络游戏: %⏹网络购物: %⏹短信服务: %⏹网上教育: %⏹电子杂志: %⏹网络电话: %⏹网上医院: %⏹网上银行: %⏹网上炒股: %⏹网上拍卖: %⏹票务、旅店预定: %⏹视频会议: %⏹VOD点播: %⏹网上直播: %⏹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 %⏹远程登录: %⏹信息发布: %⏹网上推广: %⏹网上销售: %⏹信息化系统(ERP、CRM、SCM): %⏹网上招聘: %⏹网络数据库: %⏹同学录、校友录: %⏹其它: %10.用户得知新网站的主要途径(多选题):搜索引擎:%其它网站上的链接:%电子邮件:%朋友、同学、同事的介绍:%网友介绍:%网址大全之类的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黄页:%户外广告:%其它:%11.用户对下列名词术语的了解程度是:有一点了解非常了解没有听说过听说过但是不了解电子政务%%%%电子图书馆%%%%ERP%%%%CRM%%%%SCM%%%% 12.用户对其使用的如下互联网络服务的满意程度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传统接入服务%%%%%宽带接入服务%%%%%搜索引擎%%%%%免费电子邮箱%%%%%收费电子邮箱%%%%%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站短信息%%%%%网上教育%%%%%网上银行%%%%%网上聊天%%%%% 13.用户对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表现的满意程度及总体满意度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网络速度%%%%%费用%%%%%安全性%%%%%中文信息的丰富性%%%%%操作简便%%%%%总体满意度%%%%%(三)用户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1.用户是否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 %否: %2.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网站: %⏹直接访问已知的网站: %⏹随意浏览网站/网页: %⏹通过网站的相关链接: %⏹其他: %3.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的信息(多选题):⏹新闻: %⏹计算机软硬件信息: %⏹休闲娱乐信息: %⏹生活服务信息: %⏹社会文化信息: %⏹电子书籍: %⏹教育信息: %⏹科技信息: %⏹军事信息: %⏹体育信息: %⏹金融、保险信息: %⏹房地产信息: %⏹汽车信息: %⏹求职招聘信息: %⏹商贸信息: %⏹企业信息: %⏹旅游、交通信息: %⏹医疗信息: %⏹交友征婚信息: %⏹法律、法规、政策信息: %⏹电子政务信息: %⏹各类广告信息: %⏹有奖活动信息: %⏹其它: %4.用户获取、浏览的大陆中文网站信息占所有信息的比例: % 用户获取、浏览的大陆英文网站信息占所有信息的比例: % 用户获取、浏览的大陆以外的中文网站信息占所有信息的比例:% 用户获取、浏览的大陆以外的英文网站信息占所有信息的比例:%5.下列网上信息中哪些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多选题):⏹新闻: %⏹计算机软硬件信息: %⏹休闲娱乐信息: %⏹生活服务信息: %⏹社会文化信息: %⏹电子书籍: %⏹教育信息: %⏹科技信息: %⏹军事信息: %⏹体育信息: %⏹金融、保险信息: %⏹房地产信息: %⏹汽车信息: %⏹求职招聘信息: %⏹商贸信息: %⏹企业信息: %⏹旅游、交通信息: %⏹医疗信息: %⏹交友征婚信息: %⏹法律、法规、政策信息: %⏹电子政务信息: %⏹各类广告信息: %⏹有奖活动信息: %⏹其它: %6. 用户选择信息服务网站时最看重的因素为:提供内容全面丰富: % 提供内容真实权威: % 访问速度快: % 页面简洁易查: % 网络广告少: % 网站知名度高: % 有其它服务(例如邮件、聊天): % 其他: %7.用户最常使用的电子邮箱帐号是:工作单位提供的帐号: % 个人申请的免费帐号: % 个人申请的收费帐号: % 赠送的帐号: % 没有电子邮箱帐号: %8.用户通常使用电子邮件联络的对象为(多选题):家人: % 亲戚: % 朋友: % 同学: % 同事、或有工作关系的人: % 其他: %9.使用收费邮箱的用户申请收费邮箱时最为看重的功能:可靠性高: %速度快: %安全稳定: %容量大: %多种接收方式(如pop3、手机): % 防病毒: % 过滤垃圾邮件: % 无所谓,能用就行: %其它: %10.无收费邮箱的用户未来一年内是否打算申请收费邮箱:肯定会申请: %可能会申请: %不好说: %不太可能申请: %肯定不申请: %11.用户能够接受的邮箱收费标准(每月)为:低于5元: % 6-10元: % 11-30元: % 31-50元: % 51-70元: % 71-100元: % 100元以上: %12.用户是否经常浏览网络广告:⏹经常浏览: %⏹有时浏览: %⏹很少浏览: %⏹从来不浏览: %13. 用户是否经常点击网络广告:经常点击: % 有时点击: % 很少点击: %‘从来不点击: %14. 用户最能接受的网络广告形式:横幅式广告(又名“旗帜广告”): % 按钮式广告: % 游动式广告: % 弹出式广告: % 文字式广告: % 电子邮件式广告: % 收放式广告: % 全屏式广告: % 其他: %15. 用户最能接受的网络广告内容(多选题):公益性活动: %新闻信息: %商业公司: %商品信息: %有奖促销活动: %新站发布: %学术活动: %娱乐活动: %形象广告: %其它: %16.用户是否经常以网络广告作为自己选购物品或服务的参考:⏹经常: %⏹偶尔: %⏹不会: %17. 用户认为对其选购物品或服务最有影响的广告类别是:电视广告: %电台广告: %报纸广告: %杂志广告: %网络广告: %户外广告: %其他: %18.用户对目前网络广告最不满意的是:广告数量太多: %广告内容缺乏创意和特色: %广告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广告出现的方式影响了网民正常的网上活动: %其它: %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19.用户是否经常访问购物网站(包括“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等):⏹经常访问: %⏹有时访问: %⏹很少访问: %⏹从来不访问: %20.用户在最近一年内是否通过购物网站(包括“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等)购买过商品或服务:⏹是: %⏹否: %21-26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用户的情况:21.用户由于何种原因进行网络购物(多选题):⏹节省时间: %⏹节约费用: %⏹操作方便: %⏹寻找稀有商品: %⏹出于好奇,有趣: %⏹其它: %22.用户在最近一年内在网上实际购买过哪些产品或服务(多选题):⏹书刊: %⏹电脑及相关产品: %⏹照相器材: %⏹通讯产品: %⏹音像器材及制品: %⏹家电产品: %⏹服装: %⏹体育用品: %⏹生活、家居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 %⏹礼品服务: %⏹金融、保险服务: %⏹教育学习服务: %⏹票务服务: %⏹旅店预定服务: %⏹食品: %⏹办公用品: %⏹化妆用品: %⏹其它: %23.用户认为网上哪些产品或服务还不能满足需求(多选题):⏹书刊: %⏹电脑及相关产品: %⏹照相器材: %⏹通讯产品:%⏹音像器材及制品: %⏹家电产品: %⏹服装: %⏹体育用品: %⏹生活、家居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礼品服务: %⏹金融、保险服务: %⏹教育学习服务: %⏹票务服务: %⏹旅店预定服务: %⏹食品: %⏹办公用品: %⏹化妆用品: %⏹其它: %24.用户一般采取哪种付款方式:货到付款(现金结算): %网上支付(信用卡或储蓄卡): %邮局汇款:%银行汇款: %其它: %25.用户一般选择什么送货方式:EMS: %其它快递: %普通邮寄: %送货上门: %航空、铁路发运: %其它: %26.用户认为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付款不方便: %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 %送货不及时: %价格不够诱人: %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 %其它: %27.用户未来一年内是否会进行网络购物:肯定会: % 可能会: % 不好说: % 可能不会: % 肯定不会: %28-31为经常和有时玩网络游戏的用户的情况:28.用户平均每周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小时29. 用户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休闲娱乐: % 锻炼智力: % 结交朋友: % 成为游戏高手,获得满足感: % 获得奖品、奖金等收益: % 追求时尚: % 工作需要: % 其他: %30.用户喜欢的网络游戏的类型(多选题):角色扮演: %即时战略: %模拟经营: %休闲对战(包括棋牌、益智游戏等): %其它: %31.用户选择网络游戏时最看重的因素(多选题):网络速度: % 游戏费用: % 操作的难易: % 故事情节: % 画面: % 音乐: % 游戏相关活动: % 客户服务质量: % 其他: %32.用户认为玩网络游戏对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 较大的正面影响: % 较少的的正面影响: % 没有影响: % 较少的负面影响: % 较大的负面影响: % 非常大的的负面影响: %33.在过去一年内用户计算机被入侵的情况:被入侵过: %没有被入侵过: %不知道: %34.在网上用户主要采取什么安全措施(多选题):密码加密: %防病毒软件: %防火墙: %电子签名: %不清楚,由系统管理员负责: %什么措施都不采用: %35.对于用户帐号(包括电子邮件帐号、FTP帐号等),用户多久换一次密码:1个月以内: %1-3个月: %3个月-半年: %半年-1年: %1年以上: %一直不换: %36.用户多久对所用的计算机系统查/杀一次病毒:每天:%2-7天:%8-14天:%15天-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年以上:%中毒后再查/杀:%(以上结果中加注*者为网下抽样调查结果)第五部分调查方法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前十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网上联机、网下抽样、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