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一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初中版)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初中版)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1、记叙方式及其作用⑴顺叙: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②易于理解文章中心③突出中心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⑵倒叙: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使内容集中③使叙述富有波澜更生动④突出文章中心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⑶插叙:①补充交代了什么,这是什么的原因或背景②使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④突出中心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为下文什么做铺垫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标题作用:①点明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内容③揭示或暗示中心④交代主要人物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⑥修辞+好处+作用,新颖独特3、段落作用:⑴开头段作用:①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或引起下文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点明中心,交代文章线索⑤为下文什么情节作铺垫或埋伏笔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⑦渲染了什么气氛⑧交代记叙的要素⑵过渡段作用:①由对什么的叙述转入到对什么的叙述②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衔接更紧密⑶结尾段作用:①点明突出深化中心②留有余地,引人深思(开放性)③总结全文④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⑤篇末扣题4、详略作用:⑴详:①突出中心⑵略:①使叙事完整②更能突出重点材料,使其能充分发挥表达中心的作用5、人称的使用及作用⑴第一人称:①真实可信,亲切自然②便于直接抒情③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④作为故事的见证人,是线索性人物⑤突出中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⑵第二人称:①便于与读者交流,引起共鸣②便于直接抒情③突出中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⑶第三人称:①便于客观评价人物或表现人物心理②取材不受时空限制③便于多角度描写④便于表现中心6、描写方法及作用:㈠刻画人物方法:①外貌描写②神态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活动描写⑤语言描写⑥细节描写作用:生动形象的或生动细腻的+动作神态外貌特点+心理+性格形象品质7、环境描写⑴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天气季节景物特征②渲染了什么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性格、品质、形象④突出或暗示中心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⑵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或社会习俗②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⑤暗示小说主题8、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③社会舆论导向10、修辞作用:⑴比喻拟人:生动形象⑵对偶排比反复: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增加语言气势⑶反问设问:强调了什么,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语言的气势11、写作手法(常考)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对比反衬、衬托、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夸张讽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12、品析语句:词性+感情色彩+写法+句式+刻画人物方法+修辞+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或突出强调了+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专题一、文体知识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高频考点一】理解标题含义,体会标题妙处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模板1:本文标题表层含义是…… ,在文中的含义是……,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为……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模板2:①xx(题目)意思是……,点明(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②xx(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xx(题目)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高频考点二】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模板3: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十结果怎么样。

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3.请你概括本文的主旨。

模板4: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高频考点三】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1.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模板5:“××”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模板6:“××”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模板7:“××”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模板8: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或直接阐释句意。

(字面意思可不写)。

4.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用。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考情分析高频考点:1、作品内容及主题概括2、品味词语3、品味句子4、理解标题5、表达方式6、分析人物形象7、理清线索8、拓展延伸常考题型:共设3-6题,绝大部分为主观题①内容理解概括,约2-4分②赏析重点词语,约2-4分③品鉴重要句子,约2-4分④人物形象分析或拓展运用题,约4分总分值约12-20分命题规律:1、记叙文(散文、小说)是中考必考题型,所占分值比重较大2、常常从作品内容主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形象分析及拓展延伸等角度命题二、答题策略看分做题踩点得分格式答题例1:1.生气→嘲笑→后悔→感动(每空1分)2.(1)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生动写出“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1分)(2)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形象写出“我”有意嘲笑民工兄弟的心理和举动。

(1分)3.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

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

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答对一个方面原因可得2分,答对两个方面原因得3分)4.(1)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2)议论抒情,升华主题:(3)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4)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

(写出三点可得满分)5.最令我们感动的人,可以是民工兄弟、“我”或者“女人”,能结合选文说明感动的原因,表达完整、流畅即可。

(2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从“维护爱的尊严”或“献爱心”的角度答题均可。

(2分)答案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在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

(2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2分)例二:1.简要概括文中围绕“怀念火柴”写的两个场景。

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一)【考点阐释】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一、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它要求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匠心。

阅读基本策略如下: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首先要明确“四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阅读时必须注意感知的完整性,即必须把局部放在内容整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而不要把文章分割成互不关联的一个个局部,更不能肢解成一个个的孤立的知识点。

2.明确题干。

命题者一般在表述语言中会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范围作一些暗示,如果是“联系上下文……”或者“阅读××——××,完成……”一类明确阅读范围的试题,通常属于局部的整体感知。

如果是“联系全文……”、“从文中看……”、“本文的……”、“根据文意……”“依据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是就标题、结尾等设问,涉及的通常是文本全部内容的整体感知。

3.把握主旨。

记叙文里记人、叙事、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要有意识地把作品细节、作品结构、作品语言等与作品主旨相结合,捆绑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意识。

(1)结合议论、抒情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一篇记叙性文字,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这些议论和抒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零星议论和抒情语句。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概括主要事件或概括多件事,概括多件事要分别说(2)梳理故事情节(3)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人+事+结果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序的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倒叙的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好处:交代(补充)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3、记叙的人称:我、你、你们、他(姓名)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又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记叙的线索:(1)、物(人物、事物)线如:《背影》(2)、情线如:《白杨礼赞》(3)、事线如:《故乡》(4)、时间(5)地点变换5、解题含义+作用=好处含义:表面义+象征义(引申义)作用:(1)贯穿全文的线索(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4)(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为主,辅以-------,议论、抒情、说明7、人物的形象刻画:(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肖像(外貌)、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2)环境(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细致的刻画。

社会环境指人物生存的社会状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人物的命运等。

8、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景物描写的作用:(1)描写了-----景,(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3)渲染了---气氛,(4)烘托了人物----的心情,(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背景,(6)暗示文章中心,表现人物性质。

9、人物形象(1)分析某个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她)吗?为什么?10、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六种方法)的作用:这是----描写方法+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心理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一、体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阐明、议论二、体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立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烘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通过、成果五、记叙次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办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办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背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阐明次序: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十三、阐明办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办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方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辩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构造: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经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认、挖苦、反语二十三、破折号使用方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它:(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立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总结: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查的题型多,考点多,根据中
考的命题趋势,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今后
高中入学考试
的主菜单。

叙事阅读
考点一:叙事线索。

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
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

检查点2:表情检查。

理解几种表达方式:叙述、讨论、解释、抒情和描述。

考点三: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
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测试点4:意义功能问题类型。

包括:① 了解人的角色,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② 理解段落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作用;③ 具体句子的分析;④ 议论文句
在叙事中的作用;⑤ 抒情性在叙事中的作用。

考点五:结构层次。

包括: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②概括层意的方法,具体为摘句法、概括法和叠加法。

测试点6:内容和中心摘要。

掌握概括方法,观察主题、人物(事物)和事件,并对
其进行综合和总结。

考点七:语言赏析。

了解用词之美;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测试站点8:结构和想法。

注意标题中有限的、具有启发性的信息。

考点九:标题考查。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测试地点10:知识发展问题。

人物事件拓展;主题开发;谈谈你的实践经验。

温馨提示:掌握: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记叙文高频考点归纳

记叙文高频考点归纳

记叙文高频考点归纳一.概括文章内容(必考考点)答题公式:①(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②(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考点分析:公式1:首先要找到故事的中心人物,这是概括情节的第一步,可以从两个细节入手,一是文章的线一是文章的标题。

其次是判断事件,即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围绕中心人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当把两个要素都寻找完毕后,就可以在文中寻找起因。

公式2:此公式的应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章中人物比较单单一,确定好中心人物,然后根据公式1的的方法答题即可。

另一种情况是文章人物众多,故事情节也纷繁复杂,对于这样的试题,要明确每一段落都有相应的人物物,并且注意陈述角度的变化。

以上两个公式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试题,前者主要对应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或字数要来较少的试题;而后者主要对应没有特别明确的字数限制或者文章情节比较复杂的试题。

常见概括方法:① 六要素综合法②关键词与提炼法(含中心词语提炼法)③段意合并法④去粗取精法阅读方法:应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答题方法: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简洁”,答题语言一定要精炼,切记啰嗦。

二.顺序(重要考点)答题公式:①顺序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给人鲜明的意象,便于读者理解②倒序的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③插叙的作用:(概括内容+作用+好处)① 概括插叙内容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做铺垫,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③这样写补充背景材料,有助于情节完整,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理清记叙顺序①理清时间。

要分清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乱现象。

②关注变动。

要仔细分析事件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和插叙③紧扣段落。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10大高频考点突破与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10大高频考点突破与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0大高频考点与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等。

高频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体会标题的妙处考点解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有助于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因此,对标题的理解、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中考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命题形式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妙处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

答题技巧一、如何理解标含义1.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理解标题的含义。

3.分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分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如何分析标的作用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表明写作对象,如《藤野先生》。

2.概括(关联)主要情节,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贯串全文(行文线索),如《背影》。

4.露情感主旨。

5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

三、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串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一、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b)赏析加点词。

(福建省常考题型)c)、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d)、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e)、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2、变式设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a)本义+语境义(+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b)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c)词语描述对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d)思想感情4、答题技巧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经典设问: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1)、开头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b)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2)、结尾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b)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a)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b)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3)、标题的作用a),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b),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c),交代文章写作情感;d),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e),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f),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一、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一)记叙文六要素。

1. 人物。

2. 时间。

3. 地点。

4. 事件的起因。

5. 事件的经过。

6. 事件的结果。

(二)记叙文的顺序。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三)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

- 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这种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例如在一些抒情散文中,“你看那山川河流……”。

3. 第三人称。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

- 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用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的经历等。

如“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跑步去学校”,这就是简单的记叙。

2. 描写。

- 人物描写。

-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外貌描写,初步勾勒出少年闰土的形象。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如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迂腐。

-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进行描写。

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叔叔于勒复杂的情感。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物,如天气、季节、山川河流等。

其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的萧条、冷落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记叙文阅读九大核心考点

记叙文阅读九大核心考点

记叙文阅读九大核心考点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涉及考点:文章线索,内容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标题含义,记叙顺序及作用】考点一文章线索[7年6考:2017.13, 2015.14, 2014.20, 2013.19, 2012.20, 2011.19]类型题1:人物心理、情感把握【答题秘籍】此类题沈阳一般以表格式考查。

解答此类题,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如看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还是故事情节的变化,是作者心理变化还是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无字数要求或者其他特殊要求等。

(2)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来划分结构层次。

看题中的提示语有无固定格式(短语、句子、二字词语),所补充内容要求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概括总结等。

(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定位到具体的段落层次中,找出关键词。

如果没有关键词可通过一些关键句子来概括。

关键句的查找,可从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入手。

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还有可能是能体现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是变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

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动作暗示;衬托;心理概述。

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修辞手法。

修辞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真题示例:[2017年沈阳《满》13题冷漠怀疑——A——愉快自信——B ——[2 015年沈阳《这世上没你不行》14题]类型题2: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答题秘籍】沈阳对此考点的考查多是以“X X多次在文中出现的作用是什么”的形式进行设问。

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章行文线索的考查。

备考时,考生务必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行文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情感的纽带;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更清楚、层次更清晰。

(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择)答题格式:某人或某物是全文的线索+具体作用真题示例: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2014年沈阳《雨夜的灯光》20题]“门铃”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2013年沈阳《门铃》19题]“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初中语文 记叙类阅读知识点

初中语文 记叙类阅读知识点

一记叙类知识点(记叙文、散文、小说)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时:人+事)2.记叙的详略:最能表现中心的应详写。

2.记叙的线索:以物为线(外在线索、明线);以情感为线(内在线索、暗线);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主旨,层次分明。

3.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波澜起伏。

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使文章更加丰富,突出中心,交代事情来龙去脉。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虚构):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好像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

第三人称: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使文章更显客观。

5.表达方式:(记叙文主要是记叙,有时还有描写、议论、抒情)(1)描写:作用:对人物、环境、事件进行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描绘与刻画,使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多角度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

分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五大描写,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作用:所有的描写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示主题。

另一个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自然(景物)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季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情感、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深化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提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是以记叙为主,有三种形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引出下文,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开头);承上启下(中间);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结尾)。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文体知识概述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1、记叙文的分类:根据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四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常用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5、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以记叙为主,集中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高频考点透视理解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特点鉴赏表达技巧,分析段落作用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识别描写方法,分析表达作用记叙文高频考点明确人称作用,理清叙述顺序理解标题含义,体会标题妙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态度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线索感悟鉴别赏析,解答开放问题考点答题技巧高频考点一:理解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特点考点概述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子主要是指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对于理解文章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语或过渡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等。

这一考点的主要题型有三种:1、理解词语含义,分析表达效果;2、理解重点句子含义,赏析表达效果;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技巧点拨与解题格式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考题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一般不是指理解词语的本意,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临时意义。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可用以下方法:1、理解词语的本义。

词语的本义是指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而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

因此,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本义,也就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临时意义了。

2、结合修辞手法分析词语的含义。

在一些句子中,由于使用了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那么对文中的字词的理解就不能停留在本义上,要弄清它在特定语境下的本义和临时意义才可。

3、联系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情感理解词语的含义。

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是否体现文章的主旨与人物的某种情感。

解题格式:“XX”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联系本词(对本词的含义进行解说)2、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3、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情感态度4、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同时还应该注意词语的特殊性(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解题格式:“XX”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1、从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

2、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

3、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表现手法等)4、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解题格式:字面意思+深层意思四、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1、明确位置,把握作用。

位于开头:点明主旨,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埋伏笔。

位于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照应前文。

位于文末: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2、联系内容,突出情感。

3、结合修辞,增强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反复是为了强调;对比是为了突出;排比是为了增强语言气势;象征是为了揭示寓意等)解题格式: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揭示了……的道理/抒发了……的情感/表现了……的主题);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为后文XX内容作铺垫,埋伏笔/与……相照应的作用。

五、品味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语言风趣活泼,表达生动传神,感染力强。

2、朴实自然:语言平实质朴,清新自然,有真情实感。

3、含蓄深刻: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富含哲理。

4、音乐和谐:语言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富有韵律。

解题格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朴实自然/含蓄深刻/音韵和谐的特点;如XX(具体的语段或句子)中使用了XX词语/句式/修辞手法,体现XX特点。

例题指引例1——理解重点词语含义那个孩子①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

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孩子就很懊悔,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于是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果然,孩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②孩子早晨醒来,听见母亲和邻居拉家常,嗓门很高很大,充满着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

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

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正在炒菜的手一下子停住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后心里也不是滋味。

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静静的,再没有声音了。

每个动作都说不出的滞重..。

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

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他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③后来孩子的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

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他已经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同去。

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的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他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⑤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

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

他们也不回嘴,但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

到了宿舍,父亲与他挂帐子,把那张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

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

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

但是你是个馋嘴的孩子,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

”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

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他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

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

”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⑥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

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线一张床。

孩子不让他们去,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⑦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那个招待所里有热水洗澡。

“我和你父亲都洗得很舒服。

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

”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听同住的其他学生家长说了,食堂平常饭菜很差的,“你千万不要省啊,”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静静的,再没有声音了。

每个动作都说不出的滞重..。

②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例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危机处理星期天,杭州一个名叫山水人家的小区。

宁静的小区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

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停得好好的车,瞬间惨遭毒手,被利器划得伤痕累累。

停在路边的几十辆小车,无一幸免。

粗略估计,仅这些划伤的修理费,就需要四五万元。

有人报警,愤怒的车主们发誓要揪出恶意划车的人。

小区的监控被调了出来,从监控录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干的。

大一点的像个小学生,脚下还踩着滑板,小的估计才上幼儿园。

他们一路走,一路划……这是谁家的孩子?胆子也忒大了!大没教养了!但监控看不太清,没人认识这两个孩子。

警方开始调查。

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上,都报道了这件事。

第二天下午,一位妇女给派出所打电话说,划伤汽车的是她的孩子。

她也住在那个小区。

她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看到了小区车辆被划伤的帖子,帖子中描述的两个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而小的是她同学家的孩子。

当时,两个孩子下楼去玩,时间、地点、两个孩子的特征都吻合。

她赶紧跑到小区物业处,调看了监控录像,果然是她的孩子。

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冷静下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给派出所打电话,毫不犹豫....地告诉民警,车是自己的孩子划的,我们将承担全部责任。

晚上,儿子放学回家。

她问他,是不是你干的?儿子低头不说话。

她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是你做的,就要勇于担当。

儿子承认,是他干的。

又问他,如果你的折叠车被人划伤了,你心不心疼?儿子说,心疼。

她说,你的折叠车几百元就可以买到,而人家的车,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上百万,你说会不会心疼?儿子向她连鞠了几个躬,说:妈妈,我错了!她打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被划伤的车主表达歉意,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和修理费用。

致歉信复印了几十份,张贴在小区所有的出入口和楼梯口。

文章的语言朴实真挚,富有表现力,请你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例3——理解句子含义母亲的目光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忽然又觉得,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的目光里熟睡的吧?然而快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候.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妈,怎么了?”我很纳闷.“不怎么.”她说.她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他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脸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所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