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真实的例子
不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
![不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63fd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2.png)
不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
以下是一些不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
1. 唐纳德·特朗普:唐纳德·特朗普曾经被指责在他的房地产生
意中使用虚假宣传手法,夸大项目的价值和成功。
此外,他还被指控通过不诚实的手段推销他的品牌和产品,并以此谋取财务利益。
2. 罗伯特·克拉夫特:罗伯特·克拉夫特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
和新闻主持人。
然而,他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却因
为发布虚假新闻报道而受到广泛批评。
这些报道包括关于乔治·W·布什总统候选人所谓的军事记录造假的指控,但后来被
证明是不真实的。
3. 提格·伍兹:提格·伍兹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高尔夫球手。
然而,他在2009年被曝光出与多名女性发生不诚实行为和婚外情,
这严重破坏了他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
4. 兰斯·阿姆斯特朗:兰斯·阿姆斯特朗曾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自
行车选手,赢得了七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
然而,他在2012
年被揭示涉嫌服用禁药的丑闻,随后被剥夺了所有冠军头衔,并被禁止终身参加自行车比赛。
这些名人的不诚信行为不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他们的形象和信誉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这些事例也提醒我们,名人素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经过仔细核实和验证。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f7201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a.png)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1. 引言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报道事件,传递信息给公众。
然而,有时媒体会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个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以提醒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谨慎和质疑。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某媒体虚构的社会事件报道某媒体在某年某月报道了一起社会事件,声称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该社会事件根本不存在,相应的照片和视频也是虚构的。
这种不实报道误导了公众的判断,对社会安定造成了不必要的焦虑和困扰。
2.2 案例二:媒体夸大事实的政治报道在某国家的选举期间,一家媒体报道了候选人甲的言论,声称其有关种族歧视的言辞,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然而,经过事实核查后发现,该媒体夸大了候选人甲的言论,使其看起来更加极端和冒犯。
这种不实报道不仅给候选人甲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对选民的投票意向产生了误导。
2.3 案例三:媒体故意遗漏关键信息的经济报道某媒体报道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声称该公司的利润大幅下滑。
然而,仔细查阅相关文件后,发现该媒体故意遗漏了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的情况。
事实上,该公司的利润下滑是因为其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媒体的不实报道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对该公司的股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不实报道的危害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不实报道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可靠性,使人们对媒体产生怀疑。
其次,不实报道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导致社会舆论偏激和不稳定。
最后,不实报道会对个人的声誉和利益造成损害,带来法律纠纷和道德困扰。
4. 如何对待媒体报道面对不实报道,公众应该保持谨慎和质疑的态度。
首先,要对媒体报道进行多方核实和验证,不轻易相信一家媒体的观点。
其次,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最后,如果发现媒体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应该积极向相关部门和新闻机构反映,为自己和社会维护公正和真相。
不诚信的新闻事例
![不诚信的新闻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751a3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9.png)
不诚信的新闻事例嘿,咱今天就来说说那些不诚信的新闻事例。
有一回啊,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个事儿。
有个卖水果的小贩,他在水果摊上摆着一些看起来特别新鲜的水果。
有个顾客走过去,看着那些水果挺不错的,就买了一些。
结果回家一吃,发现好多水果都是坏的。
那个顾客就特别生气,跑去找那个小贩理论。
可那个小贩呢,死活不承认,还说顾客自己没挑好。
这可把顾客气坏了,最后只好自认倒霉。
还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新闻。
有个公司老板,答应给员工发奖金。
员工们都可高兴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就盼着这笔奖金呢。
可是到了发奖金的时候,那个老板却反悔了,说公司效益不好,没钱发奖金了。
员工们都特别失望,觉得老板太不诚信了。
有些员工甚至都想辞职不干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
我看到一个卖鱼的摊位,鱼看起来都很新鲜。
我就买了一条鱼,让老板帮我杀好。
等我回家准备做饭的时候,却发现那条鱼的肚子里有好多冰块。
我这才明白,那个老板为了让鱼看起来更重,在鱼肚子里塞了冰块。
这不是骗人吗?我心里那个气啊,以后再也不去那个摊位买鱼了。
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啊,真的让人很反感。
你想想,要是大家都不诚信,那这个社会不就乱套了吗?谁还敢相信别人啊?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得担心是不是被坑了;找工作的时候,得担心老板会不会说话不算数。
这样的生活多累啊。
所以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诚信。
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出尔反尔。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咋样,你是不是也觉得不诚信的行为很不好呢?。
2022新闻报道错误的例子
![2022新闻报道错误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9690e6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f.png)
2022新闻报道错误的例子
1.北京打工寻子
2.柬埔寨血奴案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
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
6.P站制裁俄罗斯
7.棒棒糖女孩持枪反抗俄军
8.韦东奕帮博士团队解决数学难题
9.流浪猫协助警方破案获奖
10.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
二、假新闻真题呈现
三、假新闻核心知识点
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
1.北京打工寻子
今年1月份,一条关于赴京打工寻子的新闻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
文章对北京这一轮疫情中通报的一个病例到北京寻找孩子、辛苦生活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文中涉及山东威海公安的部分受到广泛关注,文中提到的岳某儿子在威海失踪后当地警方出现推诿、不定位手机、不调监控、三个月才立案等情况引起一阵热议。
后威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
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
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fake news的例子
![fake news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33a83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1.png)
以下是一些关于“假新闻”的例子: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一些媒体报道称,唐纳德·特朗普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关于非法投票的虚假信息。
这些媒体称,特朗普在推特上写道,“非法投票正在被大规模报告,而且没有被计数。
这绝不能发生!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国家被盗!”然而,这条推文并没有真正发布过,是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编造出来的“假新闻”。
2018年,一些媒体报道称,一名叫做“Deep throat”的联邦探员在维基解密网站上匿名发布了大量的政府机密文件。
这些媒体称,“Deep throat”是维基解密网站上匿名发布机密文件的幕后黑手,并称他是一名联邦探员。
然而,这些报道都是虚假的,没有人能够证明“Deep throat”的存在。
2020年,一些媒体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因为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呈阳性而入院治疗。
这些报道称,特朗普已经接受了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他已经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然而,这些报道都是虚假的,特朗普并没有感染病毒。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关于假新闻的例子,它们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报道。
假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众的知情权构成了威胁。
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例
![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a000d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2.png)
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例
首先,近期有一家新闻机构在报道某起重大事件时,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他们在报道中夸大了事件的影响和后果,甚至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进行了猜测和臆断。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真实的基本原则,给公众带来了错误的信息,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次,还有一些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违反了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
他们在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和尊严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甚至进行了骚扰和侵犯。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声誉,严重违反了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另外,还有一些新闻报道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违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他们在报道中进行了刻意的篡改和歪曲,甚至虚构了一些事件和事实。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和判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例,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利益。
因此,我们呼吁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要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和尊严,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共同维护好新闻传播的良好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希望通过对这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例的总结和警示,能够引起人们对新闻道德的重视和关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新闻传播环境。
虚假信息案例
![虚假信息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47c165336c1eb91a375d5e.png)
虚假信息案例【篇一:虚假信息案例】【刊播时间】2014年3月8日起【“新闻”】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
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
”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
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
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真相】人民网“求真”栏目3月10日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澄清了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
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②“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
此前,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称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前往协助调查。
此后,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删除了该微博,并称“飞机已经找到”是错误的消息,搜索仍在继续。
③“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经越通社记者黎勇河证实,越通社未刊发此篇报道。
越通社网站也没看到相关报道。
“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说法不实。
④“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真实例子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真实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4d1a6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1.png)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真实例子一、旅游景点的宣传照片与实际景观不符在旅游景点的宣传册或网站上,经常能看到美丽的风景照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当游客亲自到达景点后,往往会发现实际景观与宣传照片存在很大的差异。
照片中的景色可能经过修饰、美化,使得游客对景点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二、产品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在商品广告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夸张、虚假的宣传词语,让消费者产生误导。
例如,某款护肤品广告声称能够让皮肤立即变得年轻紧致,但实际使用后效果并不明显,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三、社交媒体上的虚假生活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选择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发布一些精心修饰过的照片和文字,让人产生羡慕和嫉妒之情。
然而,这些展示往往与他们真实的生活存在差距,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迎合社交媒体的审美标准或者树立自己的形象。
四、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只选择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报道,从而给人一种不完整、片面的印象。
例如,报道某个事件时,可能只报道了其中一方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声音和事实,造成了信息的误导。
五、学术论文的数据篡改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为了追求成果和荣誉,可能会篡改研究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显著和吸引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了误导和困扰。
六、电视节目中的娱乐效果在一些娱乐节目中,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效果,制片方可能会对节目进行剪辑和加工,以制造更多的悬念和争议。
这些节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给观众造成了不真实的印象。
七、政府宣传的夸大成果政府在宣传自己的工作成果时,往往会夸大其词,将一些微小的进展渲染成巨大的成就。
这种宣传往往会误导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知,使人们对政府的评价产生偏差。
八、广告中的产品效果夸张很多广告中,产品的效果往往被夸大和夸张,让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产品就能够迅速实现想要的效果。
然而,实际使用后往往发现效果并不如广告所宣传的那样显著,消费者感到被误导。
九、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评论和点赞为了增加自己的人气和影响力,有些人会通过虚假评论和点赞来制造热度和关注。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5eee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e.png)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虚假新闻的现状和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虚假新闻案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一,某媒体报道“某药物能够治愈癌症”。
这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后都感到震惊和兴奋。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药物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也没有得到相关医学机构的认可。
事实上,这个药物的疗效并不明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但是,由于新闻报道的夸大和不实,许多患者和家属盲目相信这个药物,甚至放弃了正规的治疗,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个案例反映了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首先,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真相产生误解,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最后,虚假新闻可能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其声誉和利益。
针对虚假新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媒体和新闻机构应当加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
其次,公众应当提高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再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依法打击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
总之,虚假新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能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构建一个真实、公正的信息环境而努力。
媒体歪曲事实的例子
![媒体歪曲事实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35c12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7.png)
媒体歪曲事实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媒体歪曲事实的例子:
1. 编辑剪切和断章取义:媒体有时会通过选择特定的片段或引用来扭曲事实。
他们可能会删去某些内容或者只引用某些片段,这样有可能改变了原始信息的含义。
2. 标题党:新闻标题的表述有时候可能夸张或者误导性的,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然而,这样的标题可能会夸大或歪曲事实。
3. 引述匿名消息源:某些媒体可能会引用匿名消息源的言论或信息,而不提供任何可追溯的来源或证据。
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性和失去可信度。
4. 过度依赖单一消息源:媒体有时候会过度依赖某个消息源的观点或意见,而忽略其他不同的观点,这会导致事实的扭曲。
5. 偏见和政治倾向:有些媒体可能带有明显的偏见或政治倾向,他们可能会有意地选择报道只支持自己立场的消息,同时忽视或扭曲与其观点相反的事实。
这些只是一些例子,媒体歪曲事实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有很多种。
在选择新闻来源时,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以避免受到被歪曲的事实影响。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ea48a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3.png)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
那天我在刷手机,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个神奇草药包治百病。
我
心想,这怎么可能呢?结果一查,果然是假的,纯粹是商家在骗人。
网上那篇文章说政府隐瞒了什么大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害
得大家都慌慌张张的,后来才知道,那文章就是瞎编的,真坑人!
我们学校的食堂一直挺好的,结果有人说食堂用了劣质食材。
大家一听都气坏了,结果后来发现,那完全就是造谣,真是气死我了!
有次家庭聚会,我叔叔说他在国外看到了个超神奇的事,全世
界都轰动了。
我们听了都好奇得不行,结果上网一查,啥也没有,
原来是他听错了。
现在假新闻太多了,真是让人头疼。
有时候都不知道该信哪个了,大家还是要多留个心眼儿,别被假新闻给骗了。
列举生活中出现伪信息的事例
![列举生活中出现伪信息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b4fc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8.png)
列举生活中出现伪信息的事例
生活中存在许多出现伪信息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社交媒体中的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各种未
经证实的消息和谣言。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舆论和行动。
2.健康和药物领域的不实广告:一些健康产品和药物的广告
声称具有奇效,但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这些虚假的宣传可能误导消费者,并导致不正确的治疗选择。
3.电子邮件和短信诈骗:一些诈骗活动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
发送虚假信息,试图欺骗人们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非法交易。
4.政治和选举中的虚假信息:在选举期间,可能会出现虚假
的政治宣传,试图操纵选民的决策。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包括攻击性的广告、虚假承诺和错误的陈述。
5.广告中的虚假宣传:一些广告可能夸大产品的效果,通过
虚假信息来吸引顾客。
这种虚假宣传可能导致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6.新闻中的误导性报道:有时候新闻报道可能包含错误的信
息或被故意篡改,以推动特定的议程或创造轰动效应。
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伪信息出现的例子。
面对伪信息,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辨别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使用可靠的来源获取准确的信息。
此外,教育和媒体素养的提高也
是应对伪信息的重要手段。
国际新闻政治性中有失真实性的例子
![国际新闻政治性中有失真实性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7a8a8b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8.png)
国际新闻政治性中有失真实性的例子2021年7月22日,沸点视频官方微博发消息称:河南郑州暴雨导致南四环附近一仓库被洪水冲毁,近两万箱酒全部被冲走。
女老板跪地痛哭恳请归还,女老板的妹妹徐女士称,大家找酒时遭到哄抢,拦都拦不住。
姐姐赶过去跪地痛哭恳请归还。
到目前为止大概找回了一千箱左右的酒,还没有人主动归还。
希望有好心人捡到能够归还,减少女子的损失。
当晚,新闻一经发布,便登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许多官方微博账号(如中国新闻周刊)纷纷转发沸点视频所发布的相关微博,围绕民众抢酒事件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河南人民的讨论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新闻资讯APP随处可见。
2021年7月25日凌晨两点,河南共青团用官方微博发出了澄清声明,在微博中附上了现场的原视频,对沸点视频的文字表述以及视频配音和字幕予以否定。
在该视频中,有路人把洪水中捡到的白酒送还女老板,女老板对主动归还白酒的路人进行了跪地感谢。
这段视频的内容和@沸点视频的报道内容并不相符,转发区和评论区的网友表示沸点视频的报道存在内容失实问题,不应该在没有详细调查和多方采访的情况下就编辑并发布相关视频,不仅对视频各方当事人造成困扰,也因此引发了一轮围绕地域的争吵和谩骂。
2021年7月25日白天,沸点视频在河南共青团发布澄清后删除了存在虚假新闻争议的微博,但是没有正面回应网友的道歉诉求。
截止2021年8月1日,根据微博话题的讨论量和阅读量走势分析,围绕暴雨抢酒事件的舆情在一周内逐渐平息。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6e1d05adbe1e650e53ea9909.png)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作为社会的良心,我们的新闻记者应该以新闻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应该在承认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上,去客观、真实、公正、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遵守职业道德,不为名利所惑,自觉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刘九洲对新闻记者这一“社会的良心”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社会现实是,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一些新闻人的内心也正在悄然起变化,他们已经或者正在放弃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有的已经或正在放弃自己的社会良心。
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有的人正在放弃一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新闻职业精神。
一句话:新闻理想主义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新闻世俗主义则正在大行其道。
令人遗憾的是,一旦放弃了当初新闻理想的追求,没有了新闻人的责任担当,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闻世俗主义大行其道,虚假报道逐渐浮出水面,而且,从这些年披露的案例来看,虚假报道大有燎原之势,必须引起警惕。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1/ 8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
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仅从新闻本身来分析,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新闻失实。
就是所报道的内容毫无事实根据,也就是根据想象去描述事实,而不是按照马克思说的根据事实去描述事实。
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
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因此往往容易刊播和引起轰动效应。
2003年5月,《青年参考》刊发了关于武汉女大学生有20%的人卖淫的虚假新闻,曾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fbf47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6.png)
假新闻蒙蔽人心的例子作文
天呐,那些假新闻真是让人头疼!有时候,你点开一个新闻链接,想着能了解到什么重要信息,结果一看,哇塞,外星人来了?还首次接触地球?这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但点进去一看,全是些模糊的图片和没头没尾的叙述,让人摸不清头脑。
哎,还有那些说能治愈癌症的神药,简直是给病人和家属们画了个大饼。
你想象一下,那些已经绝望的人,看到这种消息,心情得激动成啥样啊?结果呢,都是假的,都是骗局。
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还有啊,那些利用人们同情心的假新闻也是让人受不了。
比如那个流浪狗被虐待的新闻,看得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可问题是,这些新闻的真实性都无从考证,有时候真的只是某些人的恶意炒作。
唉,这世道啊,真是让人无语。
虚假新闻的案例
![虚假新闻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c21f41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8.png)
虚假新闻的案例虚假新闻是指一些通过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来误导公众的新闻报道。
这种新闻往往具有误导性和危害性,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以下是几个虚假新闻的案例。
首先是《纽约时报》1980年9月记载的“小报拿弹药贿赂枪手”,该报道声称纽约的一家小报拿弹药贿赂了一个杀手,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了报复性的攻击。
然而,后来这个报道被证明是虚假的,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故事,最终《纽约时报》在1981年1月公开道歉。
第二个例子是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广泛传播的“希拉里邮件门”。
这个事件指控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邮箱处理敏感政府文件。
然而,后来FBI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得出结论,虽然希拉里确实犯了错误,但并没有犯下任何违法行为。
这个虚假报道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案例是2018年中国的“外卖雷人事件”。
有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声称某外卖平台的员工将外卖食品调包成一些奇特和恶心的东西。
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对相关企业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这个故事完全是捏造的,没有任何真实性,作者为了吸引关注而制造了这个虚假事件。
最后一个例子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虚假新闻声称喝漂白剂或者注射消毒剂可以治愈新冠病毒。
这个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一些人甚至尝试了这些危险的方法,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然而,科学界早已明确指出这些方法是非常危险的,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这些虚假新闻对公众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虚假新闻的案例说明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和误导性。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事实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质疑精神,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加强审核和管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给公众。
时间压力导致新闻失实的例子
![时间压力导致新闻失实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d1ffa3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f.png)
时间压力导致新闻失实的例子自新闻诞生开始,新闻失实就未曾断绝,但相比过去,如今的新闻失实绝对是有增无减。
这样的变化,一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造就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而对新闻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没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提升。
通过分析这本篇报道,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两点是如何相互影响制造出来一条新闻失实的。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是固定时间固定周期发布新闻,特殊时期会发布一些号外新闻,采编时间相较而言是比较充裕的。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的界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新闻发布,这就让媒体间在新闻时效性方面的竞争从以天、小时为单位,变成了以分、秒为单位,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空前提高。
此外,新媒体时代人人都享有话语权,各类自媒体、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冒出,竞争者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有限变成了无限,受众所要接触的信息量也从有限变成了海量,在这种竞争激烈、关注度稀缺的年代,在短时间内找到并且提炼出新闻的趣味性和亮点,抓住读者的眼球,进而将流量变现维持媒体机构的运营,成为了各大媒体最为关注的事情。
本条新闻就体现了记者为了追求新闻趣味性而牺牲了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主人公x在澄清采访中说明,自己当时在接受采访时已经向记者明确强调了自己是专科升本科,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文中对于这一点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更重要的是,记者在写入学时间的时候,想当然地填写了x专科的入学时间,这就导致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而记者隐藏x专升本这一事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更加突出“北大才女”与“快递员”这两个标签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进而提高点击量的目的。
从这一小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存的压力以及利益的驱使会对新闻的真实性带来多大的威胁。
其次,新时代的新变化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从业者的素养还未能达到相应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不真实的例子【篇一:新闻不真实的例子】【刊播时间】2014年3月8日起【“新闻”】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
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
”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
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
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真相】人民网“求真”栏目3月10日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澄清了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
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②“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
此前,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称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前往协助调查。
此后,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删除了该微博,并称“飞机已经找到”是错误的消息,搜索仍在继续。
③“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经越通社记者黎勇河证实,越通社未刊发此篇报道。
越通社网站也没看到相关报道。
“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说法不实。
④“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这则短讯这是天涯网友“巴蒂斯图塔”在3月8日晚杜撰的一个“泰坦尼克号式”的玩笑。
⑤“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于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实。
南海救助局表示,当时为搜救船从岸边往锚地去,并非前往搜救,当时南海救助局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准备中。
⑥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
8日,针对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一事,广西南宁和当地的龙洞堡机场均否认马航航班在此降落。
⑦cnn未发布失联客机坠毁消息。
【点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很难避免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
而当媒体参与其中大肆传播的时候,各种信息更是真假难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事件在报道的初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在此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这一行业现实或将促使我们更新对虚假新闻的惯常理解。
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进行报道和信息搜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常规(newsroutine),与此同时也使媒体的错误变得更加突出和可见,由此引发外界对新闻业权威性的质疑。
马航事件作为一次没有事发“现场”的“特殊”灾难事件,因其与中国的强相关性而被中国媒体重点关注,但面对不确定的新闻事实、跨国跨文化的陌生环境、国际国内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国媒体的短板凸显,所交出的答卷很难令人满意。
2、媒体不察受欺骗●案例: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刊播时间】2014年4月8日【“新闻”】4月8日,国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上传了一张“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未收到还款。
这个曾自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真相】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 2.6亿赌债”是炒作。
警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
【点评】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
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
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3、阴差阳错陷被动●案例: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刊播时间】2014年5月14日【“新闻”】5月14日,某国家级新闻网站重磅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系列报道。
报道称,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发现在京畿地区,一条地沟油生产链仍然在隐秘而高效地运作着。
在记者一路跟踪地沟油后,发现运有疑似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其所属的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记者误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隔壁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处理废弃油脂是前者的正常业务。
5月20日,该网站记者发表声明承认其报道“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并道歉。
【点评】这次报道本来是一次难得的服务公共利益的调查性报道,就因为记者搞错了涉事公司的名称,后续报道的重心成了这家被误点名的公司如何来维护名誉,偏离了报道的初衷,无端耗费媒体资源,残留一地鸡毛。
我们无从知晓记者是如何把两家公司搞错的,这种“不慎”给被点名公司带来的影响却不小,以致这家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力气来澄清。
但从报道来看,搞清楚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似乎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儿。
这个案例又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查证核准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伤及无辜,也能保护媒体自身。
4、适得其反伤诚信●案例: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刊播时间】2014年5月23日【“新闻”】5月23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
节目称:杨六斤,12岁,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因父亲方阻挠,杨六斤继续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杨六斤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
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
他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这个节目中的3个不实之处:第一,年龄误报。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明治接受采访时表示,杨六斤现年14岁,并非电视节目上说的12岁。
第二,独居5年的说法不准确。
实际情况是,2012年5月爷爷去世后,杨六斤于2012年7月前往德峨镇新街村上马排屯与伯父生活,后来到堂哥杨取林家居住,堂哥一直在家,直到今年3月才外出打工,其独居生活从今年3月才开始。
每周杨六斤有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电视节目播出时独居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5天。
第三,吃青草的说法有误。
当地学生对南都记者表示,电视里杨六斤吃的是剪刀菜,一种当地居民经常食用的野菜。
新街完小校长杨佳勇表示,按照规定,杨六斤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每天在学校吃三餐,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为8元,每天基本都会有肉菜,在学校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点评】这个貌似弘扬正能量的公益报道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一个直接的诱因自然是电视节目中的瑕疵。
具体来说,其主要原因是记者有意识地夸大了一些事实。
该电视频道总监表示,记者之所以说“杨六斤独居5年”,是因为记者想帮助他,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够深入从而造成了失实。
除了主观上的考虑,电视节目的一些工作常规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电视拍摄了杨六斤吃野菜、捕鱼的画面,还原以前的生活,试图用有限的时间高浓度表达孩子的吃苦耐劳、励志向上。
电视台方面认为,这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方法,并不是“摆拍”、“演戏”。
虽然在随后的澄清声明中,一再强调节目的动机而淡化其中的操作瑕疵,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记者对杨六斤身世的艰苦做出夸大报道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好意却触碰了新闻报道和慈善诚信两条底线。
5、张冠李戴闹笑话●案例: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事件【刊播时间】2014年7月22日【“新闻”】7月22日,某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女司机遇碰瓷男开车轧了过去……》,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中的男子在一缓慢驶入十字路口的车辆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机左右张望后碾轧过去。
这一过程被经过车辆上安装的行车记录仪拍摄下来。
该视频传出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报》指出,经查证,“碰瓷男遭碾轧”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源于英国的一家视频网站。
7月25日,《人民日报》证实,这段名为“金女士vs自害恐吓团”的视频由网友“pdyoon”在7月19日发布。
【点评】报道中提到的这段视频最早是在网上流传的,某报的报道丝毫没有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只是洋洋洒洒地引用了一些网友的话。
这是当下不少媒体惯用的一种操作手法,选题的线索来自互联网,记者不做任何的采访,且故意“省略”5个w,仅搜集一些网友的评论,一篇稿件就炮制出来了。
而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同样没有对视频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还煞有介事地请交警和法律专家做“解读”,讨论责任的归属问题。
其实记者只要认真地看下视频就能看出不少端倪来,至少不会发生把国外的事当作国内新闻的低级错误。
6、打假失实反被“打”●案例:浑水泡面事件【刊播时间】2014年8月5日【“新闻”】8月4日下午,正在云南昭通地震灾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发回一条报道称: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
8月5日深夜,某报网站发布报道《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宣布“浑水泡面”系假新闻。
文中写道:该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
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
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真相】在这篇“打假”报道刊发后,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指责之前发布“浑水泡面”的媒体。
但最先发布新闻的“中国之声”强调,事件系“央广记者李腾飞亲眼看见,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他和同事都吃了”。
中国之声还批评“打假”记者并不在灾区现场,却下了“假新闻”的结论,违背新闻原则,指对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