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重点提示:前面有关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在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且不论社会总需求如何变动,只会引起产量、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这样也就没有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

然而长期中,价格是可以灵活调整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均衡的。

本章在IS-LM模型中放宽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引进劳动力市场,把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来分析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简称AD)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通常以总支出这一统计指标表示。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

可表示为:AD=C+I+G+(X-M) (5.1)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指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需求,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

(X-M)代表净出口。

因此,总需求这一概念描述了经济消费方的行为,它是总支出,也是GDP。

总需求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它揭示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我们称之为总需求函数。

以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P表示价格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描述总需求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5.1。

把对应于每一物价水平的所有产出总量描绘在以物价水平为纵轴,产出总量(国民收入)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就得到总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总需求下降。

昆虫记第五章主要内容

昆虫记第五章主要内容

昆⾍记第五章主要内容昆⾍记第五章主要内容 《昆⾍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称《昆⾍世界》《昆⾍物语》《昆⾍学札记》或《昆⾍的故事》,是法国昆⾍学家、⽂学家让-亨利·卡西⽶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物学著作,共⼗卷。

下⾯是⼩编整理的昆⾍记第五章主要内容,欢迎阅览。

蝉 ⼀、蝉和蚁 我们⼤多数⼈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有洋橄榄树的地⽅,但是凡读过拉封丹的寓⾔的⼈,⼤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

虽然拉封丹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

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点事情,只是终⽇唱歌,⽽蚂蚁则忙于储藏⾷物。

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借⼀些粮⾷。

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点⼉⾷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

” “你唱歌吗?”蚂蚁不客⽓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不理它了。

但在这个寓⾔中的昆⾍,并不⼀定就是蝉,拉封丹所想的恐怕是螽斯,⽽英国常常把螽斯译为蝉。

就是在我们村庄⾥,也没有⼀个农夫,会如此没常识地想象冬天会有蝉的存在。

差不多每个耕地的⼈,都熟悉这种昆⾍的蛴螬,天⽓渐冷的时候,他们堆起洋橄榄树根的泥⼟,随时可以掘出这些蛴螬。

⾄少有⼗次以上,他见过这种蛴螬从⼟⽳中爬出,紧紧握住树枝,背上裂开,脱去它的⽪,变成⼀只蝉。

这个寓⾔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

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筱悬⽊的绿荫中,从⽇出到⽇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

这种振⽿欲聋的合奏,这种⽆休⽆⽌的⿎噪,使⼈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有的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寓⾔中所说的刚刚相反。

蝉并不靠别⼈⽣活。

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

我不是说哀恳吗?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去抢劫的。

骆驼祥子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骆驼祥子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祥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小说,全名为《祥子•晓红》。

以下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第五章主要描写了祥子在城市中的苦闷和对现状的不满。

他对于自己贫困的生活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同时对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压迫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祥子骑着他的破三轮车,生活在一个拥挤、贫穷而又拥有着无尽诱惑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中,祥子感到自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孤儿,四处碰壁,一无所获。

他的三轮车是他生活的全部,然而,这辆车却时常故障,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无奈。

与此同时,祥子对于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地不满。

他看到了富人们的奢华和挥金如土,而他却只能默默地忍受贫困和艰辛。

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让祥子心生愤怒,他渴望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祥子身处逆境,但他内心仍然充满了坚韧和斗志。

他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努力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这一章节中,祥子的内心矛盾和对社会的反思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总的来说,第五章通过对祥子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生活艰辛,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刻认知。

这一章节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通过祥子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

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 (二)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 1.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理所当然地 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党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 新闻工作,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 • 2.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 一致,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是对党 报、部门性和专业性报纸以及其他各类新闻媒体的根本要 求。 • 3.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 • 任何媒体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和监督,只能处在党的领导 之下而不能凌驾于党之上,只能处在党的事业之中而不能 独立于党的事业之外。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正确政 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 • • • (一)党性原则的形成和发展 1.党性概念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显著特点 2.党性原则的理论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实践了具有雏形性质的党性思想。 如他们提出“人民办刊思想” “工人报刊思想”“公开 办刊思想”,直至最后提出“党报思想”。 • 3.党性原则与“喉舌论” • 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明确规定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党的新 闻事业是机关报(台)最根本的特征,即它的性质、任务 和作用,是新闻传媒做党的喉舌。
三、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 (一)群众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 1.群众性内容 • 所谓群众性内容,是说新闻工作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满足群众,让群众通过新闻传播认识自己的利益和任务, 表达自己的意志和声音,从而使新闻工作真正成为党联系 人民群众的桥梁。 • 2.群众参与 • 所谓群众参与,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 与新闻工作,依靠群众,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 • 3.大众化形式 • 所谓大众化形式,就是新闻工作充分考虑群众接受新闻的 实际,在形式上贴近群众,适应群众,做到大众化,为广 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易懂。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29日 秋收起义部队 “三湾改编”
4. 1927年广州起义
四、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实践
怎样坚持革命? 道路问题——进攻的方向指向哪里? 如何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革命形 势变化的革命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的艰 苦过程,逐步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上 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理论的。
2. 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一,使党中央领导的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 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党 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 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第三,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为了控制人民,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保,分社甲长、保长。 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共具联 保连坐切结”,并从事“碉楼堡塞或其他工事 之筹设”和交通干线之“保护”等;国民党政 府的征税、摊派等,许多也通过保甲来进行。 自1934年11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 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 文化专制
教育方面:抛弃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内
容,用“明礼义、知廉耻”,“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等道德观念,抵制共产主义思想 的传播。实行了所谓“特种教育”,南京国民 政府还积极提倡尊孔谈经,甚至宣扬法西斯主 义思想,大量发行宣传法西斯主义的书刊。用 传统的伦理纲常、四维八德,来整治人们的思 想,训导人们的言论行动,使之摆脱共产主义 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国民党的政治统治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制定《训政纲领》,规 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 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其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 “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 之”;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 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童年第五章的概括

童年第五章的概括

童年第五章的概括一、全文概述《童年》第五章,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

这一章节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人们的无奈以及家庭矛盾。

阿廖沙在这段时光里,不仅见证了人性的复杂,还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二、章节重点内容梳理1.阿廖沙的母亲与外祖母艰辛的生活:章节中,阿廖沙的母亲与外祖母一起生活,她们勤劳地工作,但仍难以维持生计。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

2.阿廖沙与外祖父的矛盾: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受到严厉的管教,两人关系紧张。

外祖父的严厉让阿廖沙对家庭产生不满,也为后来的离家出走埋下伏笔。

3.阿廖沙与小伙伴们的生活:在这一章节中,阿廖沙结识了新的朋友,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这些小伙伴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4.人物关系与发展:阿廖沙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章节进一步激化,使他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现实生活。

而与小伙伴们的友谊,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也为他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支持。

三、人物关系与发展1.阿廖沙:在这一章节中,阿廖沙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独立的孩子。

他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也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2.外祖母: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的依靠,她的善良和勤劳给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外祖母成为了阿廖沙心中的榜样。

3.外祖父:外祖父的严厉让阿廖沙对他产生了敬畏之情。

这种矛盾关系推动了阿廖沙的成长。

4.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带给阿廖沙欢乐与陪伴,他们的友谊成为了阿廖沙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四、主题与启示《童年》第五章通过描绘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在这个背景下,阿廖沙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

这章节告诉我们,生活虽然艰辛,但友情、亲情等美好情感能给我们带来力量。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敢面对,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之,《童年》第五章展示了阿廖沙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成长的历程。

这一章节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让我们明白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第五章 生计方式

第五章 生计方式

• 英国人类学家R.弗斯(R.Firth)的观点: • 第一,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极大的限制。 • 第二,任何一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总要迫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接受一种 物质生活方式。 • 第三,环境虽然广泛限制人们的成就,但总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了物 质资源。 • 第四,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种种微妙的作用。 • 其他还有“可能论”、“环境感应论”、“人类文化生态论”等观点。
• 对资源数量波动的适应。 • 自然环境中的可供资源并不是一个常量,随着季节周期性的变化等,会造 成的食物资源的变动。
1)流动:当一个地区的资源不足以供养这里的人口时,人们常常采取的策略是流 动迁徙。 2)储存:当食物丰盛的季节,人们把剩余的食物妥善保存起来,以备食物短缺的 时候食用。
• 2、质量
第三节 食物的生产 • 一、园艺式农业(horticulture) • 又叫做“初级农业”,“粗放农业”等,指的是用比较简单的工具 和方法,在小块的庭院般的地块里,对农作物进行的栽培。 • 1、耕作方式 ——游耕或刀耕火种 • 刀耕火种:先把一块地里的树木或杂草砍伐掉,然后放火烧尽,灰烬为土 壤提供了肥料。然后种上庄稼。 • 每块土地使用大约两到三年便弃置不用,待十年左右以后再重新开垦,这 其间耕种者便到其他地块上去种植。 • • • • • 2、园艺式农业社会的一般特点 永久性定居的出现 人口密度增大 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 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
•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人们对食物资源范围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 蚂蚁、蟑螂可以吃吗? • 拓展食物资源的范围,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
第二节 食物采集—狩猎与采集社会
• 一、概念 • 食物采集指的是依靠自然存在的资源——野生动物和植物——而获 取食物的生存技术。也叫做“搜食”。 • 包括植物果实的采集、狩猎和捕鱼。 • 所以也叫做狩猎与采集(hunting and gathering)。 • 迄今为止地球上生存过的800亿人有90%的人是狩猎采集者,6%的人是农业 生产者,工业社会的成员只占4%。人类99%以上的时间是靠狩猎和采集为 生的。 • 20世纪初,世界上还剩下163个狩猎采集社会。 • 到中叶就只有布须曼人、澳大利亚人、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和中非及东 南亚少数居民是狩猎采集者了。 • 中国境内已经基本没有狩猎采集者了 • 鄂伦春人1915年弃猎归农,云南独龙族1909年就开始刀耕火种了。 • 但狩猎采集作为一种谋食方法,在很多初级农业社会仍然占很大比重。

第五章条件平差

第五章条件平差

二、法方程及改正数方程
将V T PV min的原则作用于条件方程 。
组成新函数:
V T PV-2k T AV W
式中
r 1
k k a , kb , k r 条件方程联系数
T
对新函数求导: T T 2V P 2A k ---改正数方程
dSCD ˆ f T dL SCD ˆ SCD T 2 T ˆ f D f f QL ˆL ˆ ˆL ˆ f 0 L S CD
得测边相对中误差为: 3、大地四边形测角网
2
ˆS
CD
SCD

ˆ 0 f T QL ˆL ˆ f

F ( f1 , f 2 , f m )
T T
G ( g1 , g 2 , g m ) 有
均为m维向量函数,且 f i、g i 均为x的函数, d F G dG F T dG T dF F G dx dx dx dx
注意:当N为满秩方阵时,才有 N 1唯一存在,法方程才有唯
测方向网
测角网
测角网
三角网
测边网
测边长
测边+测方向
边角网
(导线网) 测边+测角
三、三角网的布设--从高级到低级逐级布设 四、三角网平差的方法 1。严密平差 ----遵守VTPV=min原则 ; 2。近似平差
5.3 测角网条件平差
独立网(经典自由网)---只有必要起算数据d。
非独立网(附合网)---已知条件超过必要起算数据。
3 图形条件: n=12 t=2×2+4=8 r =4 1 极条件:
v2 v1 v6 v5 v11 v10 W1 0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第五章政务内网ppt课件(全)

第五章政务内网ppt课件(全)

二、政务内网的平台与功能
(二)政务内网的功能
1.规范部门管理 政务内网的建设实现了政府部门从单纯的公文业务处理向政府系统的办公信 息综合处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政务内网对于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起到了 促进作用。
2.提高办事效率 政务内网为建立高效能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支撑。政务内网的发展进一 步推进了办公自动化水平,以电子智能协助日常工作,优化政府工作流程。 同时,实现了信息的内部共享,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 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做出各项指示,极大地提高了政府 内部的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
电子政务在提供电子邮件、文档共享等异步协作的手段的基础上,提供 在线感知和讨论等实时同步协作的手段。同时,提供对移动通信设备无线 接入访问的支持,具有进行移动办公;提供短讯提醒等功能。
三、政务内网的发展与问题
(二)政务内网的发展趋势 3.数字化
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 系统RS)在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深度开发、整合 和应用各种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使得电子政 务系统成为“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数字地球”大 家族的重要成员。 4.提供网上培训、远程教学
三、政务内网的发展与问题
(三)政务内网的问题
2.我国政务内网发展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如“重电子、轻政 务;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导致信息 开发使用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开发利用是信息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增值的最大引擎,从国外信息化进程的成功经验 看,往往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信息开发使用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电子政务服务 水平低下的状况。
二、群体办公自动化
(一)公文处理

第五章 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

第五章 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

E:\proe-course\8-2.prt.2
§5.2 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 两立体相交称为相贯,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 两立体相交称为相贯,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 1、相贯线的性质:①相贯线一般是封闭的空间曲线或折线;②相贯线是两形体表 、相贯线的性质: 相贯线一般是封闭的空间曲线或折线; 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一定是两形体表面的共有点。 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一定是两形体表面的共有点。 2、求相贯线投影的方法:①利用有积聚性的投影求相贯线;②作投影面平行的辅 、求相贯线投影的方法: 利用有积聚性的投影求相贯线; 助平面求相贯线; 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 助平面求相贯线;③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
相贯线为圆
E:\proe-course\p8-13.prt.1
(3)画法 ) 辅助球面法还是根据三面共点的 原理来作图。 原理来作图。 ①先确定辅助球面的最大与最小 半径: 半径: 在一般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球心到两回转面 轮廓交线(相贯线) 轮廓交线(相贯线)较远的一个 点的距离,就是最大球面半径; 点的距离,就是最大球面半径; 最小球面半径一般为内切于较大 回转面的球面半径。 回转面的球面半径。 ②在最大与最小球面范围内作若 干辅助球面球求一系列交点。 干辅助球面球求一系列交点。 判断可见性,连点。 ③判断可见性,连点。
[例]求直线与立体的交点 并将被立体遮住的线段画成虚线。
利用有积聚性投影求交点
E:\proe-course\8-1-1-b.prt.2
[例]求直线与立体的交点 并将被立体遮住的线段画成虚线。
用辅助平面法求交点
E:\proe-course\8-1-2-b.prt.1
[例]用换面法求直线
与圆球的交点。

《鲁滨孙漂流记》第五章

《鲁滨孙漂流记》第五章

主题分析
从这部小说的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奇迹般的历险故事, 但是,故事背后却隐含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也隐藏着人们 所普遍渴望和梦想的东西,如向往的自由、孤筏重洋、英雄梦 想、敢于行动、自立于世、勇于担当等等。这部小说也启示读 者: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 冒险的乐趣。小说内容里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勇敢无畏、机警 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属于男子汉的阳刚、冒险精神和 顽强意志,这种意志,无论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男孩子来 说,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处在多变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 可能发生,即使是“假设”的灾难和艰险,也随时都有可能显 灵。重要的是,当意外的事情来临了,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 该像鲁滨逊一样,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看待世界,去对世 界和明天抱有美丽的渴望、期待与信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五回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丹尼尔· 笛福(1660—1731)—— 在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中, 笛福名列第一,被誉为“英国小说 之父”。 笛福生于伦敦一个商人 家庭,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成功的 商人。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他还从 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 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册 子,并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 开始创作小说。写《鲁宾逊漂流记》 时,他已59岁了。此后,他又创作 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 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 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艺术特色
《鲁滨逊漂流记》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小说中 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丹尼尔· 笛福用生动 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 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的第一章简要叙述了丹尼尔· 笛福当生活 的那个时代的英国,交代了一下当时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通 过对英国当时的社会变革和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的介绍,使读 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所了解。第二章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中 鲁滨逊的殖民活动,阐述了鲁滨逊的殖民条件、动机和其新教 思想。第三章剖析了鲁滨逊的殖民者的形象,鲁滨逊具有一个 早期殖民者所必须的特征,他是一个真正的殖民者。第四章讲 述了殖民者鲁滨逊对野蛮人星期五的文化改造,并分析了星期 五丧失文化身份之后的困窘,从而体现了殖民者的殖民手段。 第五章探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对非洲、美洲土著者的妖魔 化,将非白人、非基督徒的文明视为“他者”加以异化是殖民 者的殖民统治策略。

第五章-孙子兵法《军形篇》

第五章-孙子兵法《军形篇》

• 1、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创造条件 以弱制 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本篇的主导 和能动制胜思想。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 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 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 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
• 【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释义】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创造出不会 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 【论评】 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攻与守。攻与守的目的都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但是,在战场上,在许多情况下,敌人的兵力、物 力或敌人所拥有的天时、地利往往要强于己方,己方 不被消灭就不错了,奢谈战胜强敌,谈何容易! 孙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 积蓄作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战胜敌人 的客观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战机,以弱 制强。
• •
实例2~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自保而全 胜的用兵之法
在朝鲜战争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其强大的兵器优势,狂妄自大。南韩李承晚 的部队在美军的指导和装备下,战斗力亦十分可观。而中朝军队在第四次战役前,重武器 几乎没有,对付敌空中优势的武器只有一个团的36门高炮。 因此,对付敌强大的空军和装甲兵的优势,中朝军队几乎是无计可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 察和分析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指导下,各级指战员采取了“善守者,藏于九地 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策略。加紧地下工事的构筑,把军队深深地埋藏在地下, 并且把地下工事全部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坚固的地下长城,不让敌人知道我们有多少人, 都在哪里。等敌人步兵攻上来之后,我们部队突然冒出地面,狠狠地打击敌有生力量。 另外,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多采用夜战的方法。首先利用夜暗的掩护偷偷接敌,不让敌人知 道我们的战略战役部署,神不知鬼不觉地对敌实行攻击。这些似天上掉下来的神兵神将打 得敌人晕头转向,很多美国鬼子在梦中就死去了。利用挖地下工事,对付敌坦克也是行之 有效的办法。 我爆破兵利用地下工事的掩护,躲过敌坦克的视角、射角,秘密接敌,像天兵一样突然出 现在敌坦克左右或后侧,打死坦克内敌人或炸毁敌坦克。对这种防守方法,毛泽东在 1952年8月评价说:"能不能守,办法就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 就钻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 给他极大杀伤。" 就是这样,我志愿军既减少了伤亡的人数,又逼着美国佬乖乖地回到谈判桌上来签字。

第五章 政策执行

第五章 政策执行

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2、执行队伍的互补:取长补短。 执行队伍的互补:取长补短。 (1)知识互补 :交流、沟通、促进。 交流、 知识互补 交流 沟通、促进。 (2)能力互补 :各尽所能,发挥潜力。 能力互补 各尽所能,发挥潜力。 (3)年龄互补:老、中、青相结合。 年龄互补: 青相结合。 年龄互补 (4)性别互补:刚柔相济。 性别互补: 性别互补 刚柔相济。 (5)个性互补 :取长补短、各得其所。 取长补短、 个性互补 取长补短 各得其所。
第三节 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施反馈控制 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 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反馈 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和 新情况,预期效果与执行效果之间的误差 新情况, 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应根据反馈的情况, 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应根据反馈的情况, 不断调整原来所选择的策略, 不断调整原来所选择的策略,逐步达到或 接近既定的目标,万万不可“金口玉言, 接近既定的目标,万万不可“金口玉言, 一劳永逸,不管对错,执行到底” 一劳永逸,不管对错,执行到底”。
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1、什么是政策执行?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对 此有哪些分歧? 2、政策执行具有哪些特征? 3、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条件? 4、如何处理好政策执行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5、举例说明政策执行手段的有效利用。 6、沟通障碍如何影响政策执行? 7、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阐述政策执行 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8、如何克服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问题?
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一、必要的、充足的政策资源 必要的、 1、经费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物质资源

第五章 海洋环流

第五章 海洋环流
极 地 高 压 带 东 风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西 风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低 纬 信 风 风海流 赤 道 低 压 带 低 纬 信 风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西 副 极 风 地 低 带 压 带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的存在, 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极 地 高 压 带

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性、海水 的运动,以及海水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 律。
§5.1 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
什么叫海流(currents)?
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 形式之一。 流速和流向比较稳定,少变;季节性变化不明显,流速 一般为0.2 - 1海里;
由于受这种力作用,在北半球海水运动向右偏
离风向,在南向左偏离风向。
主要的两类驱动力

Primary Forces--start the water moving

The primary forces are: 1. Solar Heating


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
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也称漂流。风力作用
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 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 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风海流开始运动后,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深海表面海流方向偏
离原风向约45°左右,在北半球偏右,南半
球偏左。
风海流的形成
目前研究洋流使用海流计和人造卫星。但漂流瓶仍在 使用中。 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每年向海洋投放数以万 计的漂流瓶,每年能回收10%。
中国玩具“鸭子舰队”漂流15年抵英国
在这2.9万只塑胶玩具中,有黄色的小鸭 子、蓝色的小乌龟和绿色的青蛙等,其 中黄色的小鸭子居多。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3、良心既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又是判别知识真伪的标准。 4、良心是内心体验到的意志的能动力量。 5、人的本质(人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良心。
(四)宗教观
1、上帝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信 仰者的心中。 2、宗教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3、用“上帝的道德论”代替“上帝的知识论” 对康德影响极大。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生平: (1694-1778) 1.出身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 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歧视。 2.文笔犀利,对宗教和封建制度 的批判惊世骇俗,闻名天下, 其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 3.两次被捕和流放,流放英国后, 第一个引进英国的先进思想。 4、代表著:《哲学通信》
一、经验论
四、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的逻辑线索
分两个阶段: 1、早期启蒙学者是温和的批判者: 代表: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理论特征:理神论(自然神论)
2、后期启蒙派则是激进的批判者(即百科全书派) 代表:狄德罗、孔狄亚克、拉美特里、霍尔巴赫 特征特征:以机械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
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兴起:自然神论
卢梭的生平
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
“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4、代表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 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 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 卢梭
自然状态
社会状态
民主共和国
平等
自然天性 文明
不平等
私有制 丑恶
新平等
签订社会契约 文明的确立
私有制是人的自我完善化的结果,是不平等的起 源 • “人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1、凡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劳动资料,应将其列为(A )A 低值易耗品B、包装物C 原材料D工程物资2、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应(B)A 记作进项税额予以抵扣B 计入所购固定资产成本C 记作已交税金予以抵扣D 计入企业经营成本3、企业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不论采用何种安装方式,固定资产的全部安装成本(包括固定资产买价、包装运杂费和安装费等)均应通过(B)账户进行核算A、固定资产B、在建工程C 工程物资D 长期投资4、某企业购入机器一台,实际支付价款85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4450元,支付运杂费1500元,安装费1000元,则该企业设备入账的原值为(D)A 87500B 99450C 101845D 1019505、一项固定资产以20000元价格转让出售。

该固定资产已提折旧25000元,出售时获得净收益4000元,发生清理费用1000元,则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A)A 40000B 41000C 39000D 350006、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先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方法是(C)A 年限平均法B 工作量法C 双倍余额递减法D 年数总和法7、无论使用与否均需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是(A)A 房屋及建筑物B 机器设备C 仪器仪表D 运输工具8、企业销售固定资产按规定应交纳的营业税,应计入(B)A 营业税金及附加B 固定资产清理C其他业务成本D营业外支出9、固定资产清理结束后,应将净损失转入(C)账户A 管理费用B 制造费用C 营业处支出D 营业处收入10、在建工程耗用生产用原材料涉及的增值税,应(B)A 借记“应交税费”账户B 贷记“应交税费”账户C 借记“原材料”账户D 贷记“在建工程”账户11、年数总和法下的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为(C)与以逐年递减年折旧率的积A 固定资产原值B 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C 固定的折旧基数D上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12、双倍余额递减法下的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为(B)与以双倍直线折旧率的积A 固定资产原值B 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C 固定的折旧基数D 上年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13、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B)账户A 固定资产B 在建工程C 工程物资D 累计折旧14、接受投资的固定资产应按(C)入账A 固定资产的原值B 固定资产的账面折余价值C 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D以上任选15、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是(D)A 闲置的房屋B 融资租入的设备C 临时出租的设备D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设备16、与年限平均法相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使(A)A 计提折旧的初期,企业利润减少,固定资产净值减少B 计提折旧的初期,企业利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减少C 计提折旧的后期,企业利润减少,固定资产净值减少D 计提折旧的后期,企业利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减少17、对于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应先通过(B)账户A 固定资产B 在建工程C 管理费用D 累计折旧18、某企业出售一幢办公楼。

该办公楼账面原价370万元,累计折旧115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

出售取得价款360万元,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支付营业税18万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企业出售该幢办公楼的净收益为(B)万元A 11B 77C 95D 10519 、某企业2005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设备,入账价值9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6万元,按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该设备2007年计提的折旧额为(C)A 16.8B 21.6C 22.4D 24三、多选1 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当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B D)支出A正常的 B 合理的 C 标准的 D 必要的2 可以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内容有(ABCD)A 安装成本B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设备价款C 支付的增值税D 运杂费和包装费3 固定资产在购建时需记入“在建工程”账户的有(BC)A 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B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C 固定资产的改扩建D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4、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固定资产在(ABCD)A 管理用具B 招待所的房屋C 职工食堂的设备D专设科研机构的房屋5 固定资产按其使用情况不同,可分为(ABC)A 使用中的固定资产B 未使用的固定资产C 不需用的固定资产D 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6 外购固定资产发生(ABC)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A 实际支付的买价B 实际支付的运输费C 实际支付的增值税D 实际支付的前欠运输费7 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算的业务是(ABC)A 出售固定资产B 固定资产报废C 固定资产毁损D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8 “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贷方登记的项目有(BD)A 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B 变价收入C 结转的清理收益D 结转的清理净损失9 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的处理,不会涉及的贷方科目有(ACD)A 固定资产清理B 营业外收入C 管理费用D 营业外支出10 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的处理,不会涉及的借方会计科目的有(ABC)A 固定资产清理B 营业外收入C 管理费用D 营业外支出11 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是(ABD )A 季节性停用的B 大修理停用的C 经营租入的D 融资租入的12 计提折旧核算可能涉及的借方会计科目有(ABD)A 制造费用B 管理费用C 财务费用D 其他业务成本13 第一年度提取折旧时,就需要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折旧方法有(ABD)A 年限平均法B 工作量法C 双倍余额递减法D 年数总和法14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共同点有(AC)A 属于加速折旧法B 每期折旧率固定C 前期折旧高,后期折旧低D 不考虑净残值15 不能在“固定资产”账户核算的有(AB)A 购入正在安装的设备B 经营性租入的设备C 融资租入的不需安装的设备D 购入的不需要安装的设备16固定资产租赁按其性质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CD)A 一次租赁B 多次租赁C 经营租赁D 融资租赁17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使用的加速折旧方法主要有(CD)A 平均年限法B 工作量法C 年数总和法D 双倍余额递减法四判断题1企业对经营租入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拥有所有权,故租入时均不必进行账务处理,只需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 X )2购置的不需要经过建造过程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不应包括安装成本这一支出。

(√)3采用出包方式进行自制、自建固定资产工程时,预付承包单位的工程价款通过“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

(√)4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只需考虑固定资产有形损耗,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 X )5企业一般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当月照提,当月减少的当月不提。

( X )6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否交付使用,都应计提折旧。

(√)7无论固定资产是融资租入还是经营租入,其租入方均需计提折旧。

( X )8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等所发生的支出。

(√)9对于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应借记“销售费用”账户。

( X )10固定资产的后续支也一律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 X )11所有固定资产的减少均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 X )12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特点是每年提取的折旧额相等。

( X )13年数据总和法是一种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快速折旧方法。

( X )14固定资产盘亏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实训一目的练习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资料某企业发行以下经济业务1 购入不需安装的机床一台,价税款85000元,包装费4500元,运杂费1500元,款项尚未支付,机床已交付生产车间使用。

2 企业开出转账支票一张,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买价250000元,增值税42500元,包装费2000元,运杂费2500元。

该设备由供货商负责安装,安装费为2600元。

3 上述需要安装的生产商务安装完毕,交付生产车间使用。

4 收到某投资者投入的大型设备一台,该设备账面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旧250000元经评估确认价值650000元,投资双方同意按评估价值确认投资额。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会计分录。

实训二目的练习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资料某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一座厂房,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购入工程用设备一套,买价800000元,增值税136000元。

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已验收入库。

2 购入工程用材料一批,买价600000元,增值税102000元,运杂费2000元。

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3领用全部工程用专用设备和工程用材料。

4工程领用生产用原材料4000,应转出的增值税680元。

5发生应付安装工人工资250000元。

6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实训三目的练习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资料长江公司4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生产用设备类固定资产:3月应折旧额为50000元,3月增加设备应计提折旧额6000元,3月减少设备应计提折旧额7000元。

2管理用房屋:3月交付使用的一幢新办公楼,原值8000000元,预计可使用30年,预计净残值260000元。

要求:1列式计算生产用设备4月应计提的折旧额,并编制相应的分录。

2根据平均年限法列式计算该办公楼的年折旧额、年折旧率、预计净残值率以及4月应提取的折旧额,并编制相应的分录。

实训四目的练习固定资产的折旧的计提。

资料1某企业一台汽车原值18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

2某企业大型车辆一台,原值220000元,预计净残值10000元,预计工作总时数2000小时,一月实际作业10小时。

3某煤炭公司采矿设备原价150000元,预计净残值6000元,该设备预计采矿量800000吨,本月实际采矿12000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出各项固定资产本月应计提折旧额。

实训五目的练习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资料2007年12月,长江公司购入一台设备,当月投入使用。

该设备的原值为158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8000元。

要求分别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列式计算各年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实训六目的练习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资料2007年1月1日,某公司所持有的一条生产线原价为120000元,已计提折旧额为70000元,账面价值为50000。

现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2007年1月1日至6月30日,经过6个月的改扩建,完成了对这条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共发生支出30000元,其中领用原材料实际成本10000元,增值税率17%,应付工程施工人员工资4300元,其余款项用银行存款支付。

2007年6月30日该生产线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交付使用。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