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合集下载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想一 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节水小窍门?
材料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污染 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危害。 节水小窍门: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能力,要循环利 用水、安装节水用具等。
另一方面,我国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 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 境的基本原则
看看我们居 住的环境
我不要这样 子!!
想一想
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环境 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国家颁布一系列 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宪法
根本大法
庄严宣布:国家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
环境保护 法
环保基本法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 有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难度 大,许多地区严重缺水。据调查表明,90年代初,全 国缺水城市已发展为近300个,较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80%以上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已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 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水标 准。 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 步减少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 生存,影响着工农业的发展。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 环境的好环,关系到 生产发展和人民的健 康。环保工作是全民 的事业。保护既是公 民的权利,也是公民 的义务。必须贯彻党 的群众路线,紧紧依 靠群众搞好环境保护 工作。
小结
根本大法 系列法律 基本法律
宪法 环境保护法
环保基 本原则
专门性单行法规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成为了必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做好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新思维,新举措。

本文对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保护;战略;原则要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

必须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通过各种措施方法提高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互动发展。

1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现状1.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

环境保护问题关系着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不高,有时只针对生活的环境进行维护,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参与治理,对污染防治重视不够。

比如当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源、土地出现严重污染。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膜、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村地区的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不断增加,大多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1.2环境管理忽视源头注重末端。

环境管理中还存在对末端治理比较重视对源头污染监管有所忽视的现象,源头对原料的消耗控制不严,中间环节监管的不够,导致资源废物排放量依然没有降低,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上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当前依然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怪圈,导致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显著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1.3形势严峻成为社会共识。

当前大形势下,局部环境整体恶化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雾霾重,沿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一些如噪声、扬尘等局部性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区域性污染等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的污染种类和问题相继出现,粗放发展的方式显现出一系列后遗症,总的来说,我国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叠加,出现农村环境叠加城市环境、生态退化叠加环境污染、国际环境叠加国内环境特征。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31 “ . 环境 库兹 涅 茨 曲线”
回答 以上 问题我 们首 先 充 分探 究 这种 发 展道 路 的规 律 , 这
里我们 介绍一下 “ 境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这 种 发 展规 律 的概 括 环 对
( 图 1。 见 )
替 望
螭 蟋
人走路 困难 。烟雾 事件 使 呼吸道疾 病 患者猛 增 。 日本 由于人 口 激增 , 资源过度开发 , 生态环 境和产业发展 的极度 不平衡 , 从而 使 得大气 , 土壤 , 水源等 自然环境遭 受到严重 的污染 和破坏 , 以致 出 现 了富 山骨痛病 案 , E市 烟 害案 , 四 t 熊本水 俣病 以及 千叶 铁公 害
定程度 的生态退化 , 土地荒漠化 , 水土流 失 , 被破坏 等现象严 境 利 益 。 植 问题二 : 环境 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 后是否 能随着 经济 的发展 重, 整个 经济 的快速发 展受 到严 峻 的挑 战 , 民的福利 在一 定程 人

度上为环境污染所 削弱 甚 至抵消 。未 来社 会 的发展 的模式 存在 自然改善 。 问题三 : 先污染后发展 ” “ 的道路对于处于快 速发展 中的 中国 着一定程度上 的争论 。
经济发展模式仍 然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0 年 我 国单位 今天 的物质 财富 的社会生 产能力 和成果都 可能 远远超过 了这一 2 5 0 。如果 中国能 源 消耗 水平 像美 国一样 , 球 根本 难 以 为 地 G P的耗能不 降反 升 ,0 6年上半 年重 点控 制 的河流. O D 20 C D和 大 限度 j 继, 现在 的发达国家 的发展 方式并 不是 全人类 的标 准 , 而且 也难 气 中 S : 然在上升 , O仍 都是 很好 的说 明。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

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

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

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

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反方二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那请问对方一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正方一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

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强调: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

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选择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态优化、环境美化、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浅析我国环保政策

浅析我国环保政策

浅析我国环保政策环境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而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

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

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

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

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过去的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简称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这一原则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对协调的内容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前,侧重于发展经济,基本是环境保护附属于经济建设;侧重于当代人发展而未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后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赋予了这一原则新的生命力。

这一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环保法也相继出台。

新环保法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所谓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在社会的生态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社会的生态利益,满足生态安全的需要,做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管理决定。

新版环保法确立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由原来规定环境保护工作要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到现在的坚持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同时亦是立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其原因如下: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继续扩大的空间已经不断在缩小,基于资源和环境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了使国家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有必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方向过渡。

为此,如何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出发,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成为下一步的改革和转型重点,这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自身需求。

新版环保法适时提出了经济发展如何为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值得全社会探讨和探索的发展方向。

对这一原则实行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制定政策要考虑环境影响。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班级:学号:作者: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

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是技术因素。

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

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

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

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我国对待环境问题能否采用“先污染-后治理”

我国对待环境问题能否采用“先污染-后治理”

我国对待环境问题能否采用“先污染,后治理”赵璟坤(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0703班 0)摘要:本文分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在我国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将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力图通过揭示“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说明我国不能再重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

引言: 阐述污染的原因,从污染现状和趋势,以及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国际社会约束来分析,我们都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中国今天根本就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1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2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

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归根结底,污染的产生、环境的恶化来自于资源利用不当。

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节约资源的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

“绿色技术”通常都是资源节约型的,一般都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

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

在多数情况下,资源节约伴随着资源的综合利用,这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这种综合知识经常是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企业力所不能及的,要借助来自企业以外的帮助。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第一篇: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正方: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论点: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

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

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

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

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

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

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问题: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

(百度文库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 ,其实背后的是联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

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

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

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

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

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

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 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

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 GDP ,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先污染后治理原因分析

先污染后治理原因分析

一是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

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及到人们的生活人们才开始重视。

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尤其是那些有叫客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当局的保护与纵容。

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行程制约。

四是其他原因,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抬完善,执法力度不严。

其次,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企业恶化的原因之一1.法律手段:通过税收这一杠杆,进行奖善罚恶。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染物道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对顶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

此外,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

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2.经济手段: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3.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

4.社会手段: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惊醒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

环境管理ppt

环境管理ppt

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第二,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在一些地方,长 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污 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
质量的呼声高涨。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
术发展,环境质量改善。
同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参与者日益重视环境质 量,对施加环保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银行对环保不力的企 业拒绝贷款。
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商品生产,产生 了污染;一部分用于减污,充足的减污投资改 善环境质量。
低收入阶段所有的资本用于商品生产,污染 重,并影响环境质量;收入提高后充裕的减污 投资防止了环境进一步退化。环境质量提高需 要充足的减污投资,而这以经济发展过程中积 累了充足的资本为前提。
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
术不断开发和取代有污染的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 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
• (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
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 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 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 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改善
(三) 国家应该积极引进国外一些优秀的保护环境的技术和
方法,向国外多学习。另外,可以提供一些资金来帮助企业 来应对治理环境污染,多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 (四) 加强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大力来普及环境科学和 环境的保护的法律知识。
(1)只有当环保技术作为主体技术以外的附加技术时,才
会产生“先污染后治理”问题,必须使控制污染技术内部

环保先导意识——环保意识与治理(1)

环保先导意识——环保意识与治理(1)
本 文仅 限于 P CB工 业 领域 的环保 先 导 意 识加 以 评论 。
大 量排放 CO )是 “ 严重 ”韵 cO 已经达 到非 治不可的地步 了。其中 ,在 2 0 0 7年我 国 C 的排 O,
放 量 已经 超 过 美 国 , 成 为全 球 第 一 。 这 些 都 说 明 。
短 评 与 介 绍.
但 是 , 我 们 必 须 看 到 , 我 们 所 走 “先 污 染 ” 搬 出 繁华 的城 市 区 域 ,迁 移 到 离 繁 华 城 市 区 的 “ 非
“ 治 理 ”的 老 路 是 付 出重 大 而 沉 重 代 价 的 , 大 好 后
的天 空 、 山河 、湖 泊 和近 海 等 都 受 到 了不 同程度 和

se dlf o iy fr n a t l e p c
( ad r) s n ad。 t
t v K ywo d e vrn e rs n i me t l o s iu n s ; o t mia ie h r e s e t r r e mo ig c n a o na n co s e s c na n t e n s ; ne p i vn ; o t mma ie c v s

L/ J n. u N / d

A src T e a e eci s h tI riyo ecna n t nb fr en s e fr a dt bt t a h pr sr e a l moa t fh o t ai eoe res nt om +e p d b t te i t mi o h i hr e n h
大 起 来 的 , 其 耗 能 和 污 染 ( 污 染 、 空 气 污 染 和 水
持续生产 ”Βιβλιοθήκη 要 求与发展 。这就是说 ,从产 品设计

《环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环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3、贯彻
• 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 •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 •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 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 –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 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 要正确处理 • –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 • –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 • –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 •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 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⑸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 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 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 据。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 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 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 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 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 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 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原 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废渣、 废水、废气)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 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 –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旨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 期,即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 和环境的有害影响。
2、意义
• (1)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 必须遵循 • 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 –以人为本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吉林大学胡玮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今年来被公认为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企业政府还是认为先发展经济,有经济实力再治理。

原因有很多,一是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落后,治理污染需要大笔的费用。

工业项目的建设如果环保要达标,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的国家和一些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二是以前国民环保意识落后,消除意识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是工业项目的建设如果环保要达标,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的国家和一些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四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和GPD的增长忽视环保的建设和监管。

所以以上几个原因造成了空气,水质,土地以及生物都被污染,最后的结果就是治理成本更高,国家为污染花的代价更大,辛苦换来的GDP增长将得不偿失。

有人曾经说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降低。

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经过传统工业化这一阶段,可以先污染后治理。

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好办。

但是从我国实际国情来看,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从6亿到13亿,增长了1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减少了一半。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600万吨,超出环境容量1倍;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的1/3;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

潘岳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随着15年后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至5倍。

浅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治理对策

浅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治理对策

浅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治理对策朱文静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两方面制度因素入手,分析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阐述了政府、企业和公民三种角色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产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我国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原因是复杂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保护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正处于经济腾飞,摆脱贫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时期,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所产生的副产品“废水,废气,废渣”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正是环境污染之源。

发达国家大多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目前正处于环境治理阶段;而我国目前承载工业化的环境能力已趋于饱和,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矛盾尖锐。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比重较大,为了满足短期的物质需求从而无暇顾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必然导致对环境的过度索取,结果是环境资源退化,资源依赖性很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一旦脱离了资源这一原材料,就受到很大限制,最终导致贫困。

这就形成了“贫困——过度挖掘资源——资源短缺——贫困”的恶性循环。

因此,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之发达国家更加严峻,主要是受经济差距的影响。

而影响经济进而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是制度。

制度根源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一产权不明晰带来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制度根源,界定明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治理环境。

制度是规范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规则安排。

经济制度是影响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产权,科斯的描述是,产权指人对物所拥有的权力,所有权派生出的一系列权能;阿尔钦(Alchian)的描述是,产权是一个社会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力,是人们由于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完整word版)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完整word版)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王政霞.浅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J].法制与社会,2008.11张燕,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电力环境保护.2002(2).曹东, 杨金田 , 葛察忠. 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 J] .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 12(6): 1- 3王绍棠 , 宋秀杰 , 丁庭华 . 中国 21 世纪的绿色科技[ J] . 环境科学 , 1999 , 20( 5) : 109- 111葛大陆 , 张超英 , 罗宗泽 . 我国锅炉 2000 年起始执行的环境标准[ J] . 环境科学研究 , 2000 , 13( 4) : 30 - 33潘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市场报. 2007-6-11.温家宝.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民网. 2008-3-14.有鉴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我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要设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但从近 30 年的环境管理及效果来看,似乎并未能避免。

我国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尽管它们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造成的环境损害也是有目共睹。

它们本应成为主要的环境管理对象,可是管理难度很大。

另一原因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

可以看出,这些制度均以污染存在为前提,执行这些制度本身就是“先污染后治理”。

因此,要真正避免“先污染后治理”,需对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而且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

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

二、“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成因(一)含义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一: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
资料: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
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

3月文章展示了下面这幅图,足以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

连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但雾霾、PM2.5只是近两年才成为热词,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

(如未说明,以下图表均来自上述报告)本周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该报告显示,2013年: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东南部地区。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在中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持平2012年,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由2012年的14.7%升至15.0%,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由69.4%降至66.4%。

·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现在在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方面,信息公开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像水方面的指标,如果也能跟大气标准一样跟国际接轨,也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空气质量一样超标率极高的情况,但这也是必须去推动做的。

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二:政府环保管理的不作为
资料一:最高检:部分干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
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今日指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
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第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第二,部分企业以重点项目为借口,罔顾公益、蔑视法律,大肆非法侵占、毁坏林地等资源环境,随意污染环境。

有的企业明明是有治污的设备,但是开一下就要花钱,为了降低成本,他宁愿不开,直接排污。

这是企业家的问题。

三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动物及盗伐林木等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暴利,因此部分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铤而走险,大肆猎捕、砍伐、攫取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是部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处刑较轻,震慑力度不够。

如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司法实践中,毁
坏草原、林地未达1000亩的人员多处以缓刑,罚金仅数万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资料二:闹剧何时了?
中新网报道称,2014年4月14日河北邢台柏乡县君和化工有限公司存在烟囱外排黑烟现象,有关媒体向环保局举报后,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长陈玉申、三中队长吴会波、一中队长郭征华赶到现场进行执法。

看到陈玉申进入被举报企业执法,郭征华不顾同事阻拦追上去,发生争吵后对陈玉申实施拳打脚踢。

资料三:城市污水治理乱象:污水处理厂变排污主体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京津蒙多地水务界专家、企业家,他们表示,各地普遍“重供水轻排水”,把污水处理厂当成是“化粪池”,有的地方干脆上级来检查了才开工处理污水,实际处理率与污水处理能力相差甚远。

而因为处理标准低,污水处理厂本身就成了最大的排污主体。

资料四:黄河非法采砂猖獗,水务局称:管不住
黄河内蒙古和林段非法采砂猖獗,水务局称:管不住。

皆因“采砂厂都是乡政府批出去的,采沙厂的老板们,都是‘有关系’的人。


来源:中新网
三:污染治理现状
资料一: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
新污染物仍在不断生成,治污难度日益增大。

环保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分析显示,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治污在经历了最初的投入产出高效期后,难度日益加大。

来源:中国财经报
资料二:环境治理成本没有着落
如何处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治理环境的掣肘。

在不少地区,财政是“吃饭”财政,前几年承接“污染”产业,如今环境治理成本没有着落。

“如果不发展经济,既无法提高财政收入、向上级政府‘交代’,也难以解决群众就业。

”河北省一位县级环保部门官员说。

曾任原国家环保局污控司司长的王汉臣长期调研全国钢铁基地。

他坦言,不同于公安、审计、税务,环境体制并无独立性,地方环保局的婆婆是地方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肚皮”都没照顾好,哪会情愿搞环保?
来源:中国清洁门户
四:总结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走的是“实质性污染,象征性治理”“只指标不治本”的道路。

五:中国和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道路
1.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或世界各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
好型社会,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
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4.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
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