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培养方案-华南理工大学
最新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与新能源科学和工程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1.储能与动力电池2.燃料电池3.光电化学能量转换4.绿色纳米催化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5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公共选修课(含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现代实验技术课程、人文社科经管艺术类课程)至少选2.0学分。
五、学位论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并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定期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
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2学分)。
每次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硕士生参加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英文论文,可视为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定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定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定摘自研究生手册(请以最新版的纸版为准)第一条培养目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开创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具有中外文互译、撰写论文摘要和初步听说的能力;熟悉现代化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胜任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工作或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专门技术工作。
(三)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格。
第二条学习年限“2+2+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硕创新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其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申请延长学习期限。
“2+2+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硕创新班硕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期限为4年,其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期限为5年。
要求研究生尽早从事科学研究。
第三条培养计划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两周内制订好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应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也要适合硕士研究生本人的实际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经导师同意后执行。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式四份,研究生本人、导师、学院及研究生院各存一份。
第四条培养方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贯彻课程与论文并重的原则,既要系统学习理论,又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或深入生产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特别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硕士培养方案-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数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学科进展和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交叉渗透研究,以问题驱动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该专业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图像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高级实际应用技能,并获得理论与应用研究训练的高级专业人才。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外文学术论文。
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大规模计算、数据分析、图象处理、软件开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如移动、电信、银行、证券、软件开发等。
二、研究方向
1. 科学计算及其应用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3. 图形图象处理
三、学习年限
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最低总学分:34,必修课学分最低值:22,选修课学分最低值:12
五、学位论文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末制定出论文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必须在有ISBN/ISSN/CN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或公开发表1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会议论文。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翻译专业硕士领域名称MTI翻译专业(日语笔译)领域代码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适用年级2015级填表日期 2015年06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公章):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
二、研究方向1.文学作品的日汉、汉日互译。
2.非文学作品(实用文体、专门用途文献等)的日汉、汉日互译。
3.中国典籍日译。
三、学习年限学制为2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期限后,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1.实行学分制。
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教学。
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3.重视实践环节。
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外贸等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领导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编审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五、学分要求课程最低总学分:38学分。
必修课学分最低值:23学分;选修课学分最低值:15学分,其中,《基础翻译(一)》和《基础翻译(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期末组织考试。
笔译实践3学分。
六、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七、入学环节要求MTI学生自被录取之日始到入学前(即9月1日)这段时间必须完成10-15万字的翻译习作(日译汉、汉译日皆可),此翻译习作务必在注册时一并缴交。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计划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学院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基础知识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方法,精通一门或多门计算机相关学科知识,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高级工程实践。
二、培养导向
本院研究生培养的导向是:以学科创新培养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师资构成以计算机学科带头人为主,实施渗透式教学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写作以及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三、培养模式
本院采取以课程教学为主导,以科研训练为辅助的培养模式。
包含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与研究生必修专业课程、选修专业增选课程以及研究生论文等环节。
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在校学习1-3年,期间需要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及撰写毕业论文。
四、就业前景
本院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有高校教学工作岗位、科研岗位,如软件行业、互联网行业等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岗位、项目管理等工作。
未来五年,计算机相关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本院研究生培养项目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以上内容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大致描述了一个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如有需要,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领域名称工程管理领域代码125600学院名称土木与交通学院适用年级2014填表日期2017年10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公章):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工程管理--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工程管理领域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掌握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3三、研究方向1、工程项目管理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3、工程经济与工程造价管理4、工程建造技术方向5、其它建设管理四、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管理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2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6个月。
工程学位论文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工程管理硕士应在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课程设置中“工程管理类课程”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项目计划与控制(时间成本资源)》《建设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建设管理案例研究》《风险管理》《工程项目融资》《组织行为学》《工程系列讲座》(管理部分)。
“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大型复杂工程建造技术与安全技术》《建筑生态学》《工程系列讲座》(技术部分)。
华南理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
3
简弃非
其他
S0807022
制冷空调过程的节能新技术
32
2
3
梁荣光
其他
S0807029
现代制冷空调技术
32
2
3
巫江虹
其他
S0807030
高等工程热力学
32
2
3
吴坚
论文
S0807065
内燃机燃烧学
32
2
2
陈育训
笔试
S0807066
内燃机增压器设计计算
48
3
3
陈育训
笔试
S0807067
内燃机摩擦学
二、学制
学制为三年制(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五。
三、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01、动力机械工程高效节能技术
2、02、车辆动力机械环保科学与新能源技术
3、0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4、04、汽车发动机混合动力技术
5、05、制冷与空调技术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硕士生应在入学后两个星期内制定出培养计划,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于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社会实践环节。硕士生的中期筛选按《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实行。
32
2
3
王惜慧
其他
S0807016
动力机械环境保护学
32
2
3
吴坚
笔试
S0807017
动力机械可靠性分析
32
2
3
陈晓伟
其他
动力机械能源研究
32
2
3
梁荣光
2014级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培养方案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军
1
S0001076
细胞生物学i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付晓玲
1
S0002029
实用英语写作
36
1.0
外国语学院
姚楠
2
S0002030
商务英语
36
1.0
外国语学院
赵淑梅
2
S0002034
学术交流英语
36
1.0
外国语学院
仓兰菊
2
S0002037
英美文化
36
1.0
外国语学院
曹晓东
2
S1072001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方立明
1
S1072002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付晓玲
3
1
S0805255
聚合物材料加工原理与应用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何慧
1
S0805265
聚合物分析与表征
48
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童真
1
S0831049
组织工程学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曹晓东
2
必修课分组3 ------最少选课数:1
S0805254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16
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2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捷
2
S0805076
生物医用材料的评价与监督管理
32
2.0
最新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与新能源科学和工程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1.储能与动力电池2.燃料电池3.光电化学能量转换4.绿色纳米催化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5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公共选修课(含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现代实验技术课程、人文社科经管艺术类课程)至少选2.0学分。
五、学位论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并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定期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
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2学分)。
每次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硕士生参加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英文论文,可视为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
华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华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附件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汇总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2 -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 - 7 - 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13 - 关于制订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 18 -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21 -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26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39 -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42 -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45 - 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 - 48 -二、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汇总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 - 51 - 制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 54 -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 57 -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 - 58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一、培养目标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定(暂行)

附件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定(暂行)第一条培养目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第二条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在校年限(含休学)最长不超过5年。
第三条培养方式以双导师或导师组的形式指导,主要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第四条课程及环节设置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或工程实践类课程。
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工程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
课程设置应包含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等。
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类课程(含数学类课程、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类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类课程和人文管理类。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
各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保证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附件10: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一、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类别(领域)应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使导师与研究生有一定的主攻目标。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学习年限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如下: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为2.5年;2.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为2年;3.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为3年;4.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为2.5年;5.在职工程硕士(除“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
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中期考核。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利用周六、周日来校学习,或者学校选派老师到异地教学。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两周内由学院为其制定出培养计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转入论文工作并按时进行开题报告。
2017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硕-华南理工大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代码0810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代码081001适用学位类别学术型硕士适用年级2017学院名称电子与信息学院填表日期2018年04月09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分会主席签名(学院公章):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系统设计的能力,了解现代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方向,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及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研究方向1.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2.计算机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3.近代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4. 图像处理与视频信号处理5. 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与模式识别6. 水下通信与超声探测7. 移动计算与智能终端技术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三、学习年限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课程学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25学分,必修16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 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
实践学分:社会实践作为学术型硕士生的必修环节,计1学分。
该环节具体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纳入培养环节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可免修社会实践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
每次应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讲座)考核表”。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英文论文,可视为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
五、学位论文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要求执行。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全日制硕士专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工程硕士领域名称环境工程领域代码085229学院名称环境与能源学院适用年级2013级填表日期2013年 5 月 21 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公章):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一、培养目标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环境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二、研究方向1. 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2. 生产过程与环境管理3.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2.5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超过4.5年。
四、培养方式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一般在1年内完成,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其中校内导师来自培养学校,校外导师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第三学期结束前选校外导师)。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五、学分要求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六、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内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备注必修课S00010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0 1 郭厚佳笔试S0001025 自然辩证法概论18 1.0 2 陶建文笔试S0002033 英语听说72 2.0 1 左鸣放笔试必修课分组1(最少选课数:1)S0002027 英语读写32 1.0 1 左鸣放笔试S0002028 现代英美社会文化32 1.0 1 左鸣放笔试S0002029 实用英语写作32 1.0 1 左鸣放笔试S0002030 商务英语32 1.0 1 赵淑梅笔试S0002031英语视听说-新闻与影视欣赏32 1.0 1 左鸣放笔试必修课分组2 (最少选课数:5)S0003004数值分析(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54 2.0 2 雷秀仁笔试S0830022 环境化学32 2.0 1胡芸、吴锦华笔试S0830023空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32 2.0 1 叶代启笔试S0830024 固体废物处理资源化32 2.0 2朱能武、杨志泉笔试S0830030 环境生物技术32 2.0 2郭楚玲、秦玉洁、周少奇笔试S0830041 区域环境规划32 2.0 2 潘伟斌笔试S0830046 给水排水技术32 2.0 2 陆少鸣笔试S0001062 专业英语(环境)32 2.0 1 尹华笔试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教师考核方式备注S0830071 废水生物处理32 2.0 2 李平、周兴求笔试Z0001029 环境分析技术实践32 2.0 1 党志、宋小飞笔试选修课Q0004001研究生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32 2.0 2 宋广文笔试至少选1学分S0002018 第二外语(日)64 2.0 1 朱林笔试S0004034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引16 1.0 1 刘淑华课程论文S0710024 微生物生理学48 3.0 1 罗立新笔试+课程论文S0817019环境功能材料及其表征技术32 2.0 1 夏启斌笔试S0830026 水资源与水回用32 2.0 2 韦朝海课程论文S0830027 膜法水处理技术32 2.0 2张小平、秦玉洁课程论文S0830032 环境有机化学32 2.0 3杨琛、黄伟林课程论文S0830035 水处理药剂32 2.0 1 汪晓军课程论文S0830036 混凝技术32 2.0 2 程建华课程论文S0830039 环境数据处理与建模32 2.0 1 吴纯德课程论文S0830040 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32 2.0 2 吴纯德课程论文S0830042 生物修复技术32 2.0 1 潘伟斌笔试S0830045 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32 2.0 1 黄碧纯课程论文S0830049 绿色能源与环境保护32 2.0 1陈礼敏、付名利课程论文S0830050 人工湿地技术32 2.0 3周少奇、秦玉洁课程论文S0830051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32 2.0 2 吴平霄课程论文S0830054 粘土资源与环境修复32 2.0 1 吴平霄课程论文S0830057 环境统计学32 2.0 1 郑君瑜笔试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教师考核方式备注S0830063 环境微生物资源技术32 2.0 1 朱能武课程论文S0830072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32 2.0 2 陈兵课程论文S0830073 工业清洁生产概论(环境)16 1.0 1万金泉、王艳课程论文S0830075 典型工业废水处理32 2.0 2黄瑞敏、马邕文课程论文S0830076 污染物构效关系32 2.0 2 卢桂宁课程论文S0830085 光谱色谱理论与实验技术48 3 2罗汉金、宋小飞笔试S0830084 大气环境与模拟32 2 2郑君瑜、赖森朝、张颖仪课程论文S0830083 应用生态工程32 2 2张太平、潘伟斌课程论文S0830082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32 2 2 彭彦彬笔试S0830087 先进能源技术于器件概论32 2 1黎立桂、周伟家环境与能源学S0830086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32 2 1杨成浩、周伟家环境与能源学七、必修环节(一)专业实践(3学分)从第二学期末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1年。
全日制硕士专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工程硕士领域名称环境工程领域代码085229学院名称环境与能源学院适用年级2013级填表日期2013年 5 月 21 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公章):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一、培养目标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环境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二、研究方向1. 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技术2. 生产过程与环境管理3.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2.5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超过4.5年。
四、培养方式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一般在1年内完成,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其中校内导师来自培养学校,校外导师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第三学期结束前选校外导师)。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五、学分要求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六、课程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七、必修环节(一)专业实践(3学分)从第二学期末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数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学科进展和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交叉渗透研究,以问题驱动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该专业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图像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高级实际应用技能,并获得理论与应用研究训练的高级专业人才。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外文学术论文。
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大规模计算、数据分析、图象处理、软件开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如移动、电信、银行、证券、软件开发等。
二、研究方向
1. 科学计算及其应用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3. 图形图象处理
三、学习年限
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最低总学分:34,必修课学分最低值:22,选修课学分最低值:12
五、学位论文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末制定出论文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必须在有ISBN/ISSN/CN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或公开发表1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会议论文。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