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材解读】《驱遣我们的想象》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都是文艺论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厘清概念,理清思路,领会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积累“拘泥”的音形义,了解想象的重要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主要观点,厘清核心概念,理清论证思路,把握鉴赏文艺作品的主要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到想象力在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运用想象力,进而学会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教学重难点】明确主要观点,厘清核心概念,理清论证思路,把握鉴赏文艺作品的主要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认识到想象力在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运用想象力,进而学会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教学方法】1.问题导学法: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章重点及思路。

2.交流讨论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路后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思维,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品读感悟法:在解读文本示例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读诗文,进而感悟到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走近作者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天才吗?你觉得生活中天才多吗?98%与2%,你觉得天才的占比应该是哪个数据呢?1968年,美国著名的通用系统科学家George Land博士受NASA之托,帮他们设计了一套想象力测试题,以筛选能胜任登月任务的第一批宇航员。

阿波罗计划成功之后,NASA把那套题广泛应用到了对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招募中,并由此挑选了数以万计的拔尖人才在测试题被验证有效之后,George Land博士脑中又冒出一个问题——我们筛选了这么多天才科学家,但是从来没搞清楚,他们的想象力从哪儿来,是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创造力?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于是他发起了Head Start program,招募了1600多个3~5岁的普通孩子,题目都没怎么改,就让那些小朋友来回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包括“想象”、“驱遣”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想象,想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如何,写作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文章、案例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八、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想象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后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思考。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新人教版
2.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示例:
驱遣我们的想象
+----------------------------------+
|理论介绍实验操作小组讨论|
+----------------------------------+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实践活动中,课堂时间安排可能会显得紧张,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创作。
2.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课堂整体效果。
(三)改进措施
1.调整课堂时间安排: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实践活动环节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创作。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教学用纸、文具等。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
3.信息化资源: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软件、教学视频、电子书籍、在线文章等。
4.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写作练习、问答、案例分析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通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运用想象进行文学创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语文沟通与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驱遣我们的想象”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在于理解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想象进行写作。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2.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明白想象在写作中的实际应用;3.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五单元《探究文学的奥妙》中的第一篇课文《无限可能的想象》。

本文的主题是想象力,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想象力有多么重要,当我们把多种元素结合到一起启发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的大脑会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发掘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想象力的表现和重要性;2.能够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3.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4.学会借助多种元素创造自己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1.文学作品中想象力的表现和重要性;2.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如何教会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方法1.阅读法:学生独立完成课文阅读;2.讲解法: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3.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4.创作法:借助多种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与学生探讨想象力相关的题材、名人等进行复习导入。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无限可能的想象》一文,并通过文本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对全文的主旨进行理解和把握。

3. 阅读解析教师结合文本对“想象力的表现”及“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进行解析,并且对生动的例子进行点拨,体现他的思维和创作能力。

4. 讨论练习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一些主旨性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

5. 创作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向他们提供一些素材,通过创作,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所得到的素材与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6.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想象力表现和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1.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做好笔记;2.进行模仿创作,仿写一篇有关想象力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发掘潜在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案

教案设计:《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驱遣想象”的概念,掌握通过想象理解和深化文本内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索文学世界的习惯,以及通过想象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关于文学阅读与欣赏的指导性文章。

文章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指出想象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情感、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桥梁。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想象力,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片段)、想象练习纸。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尝试找出文中关于想象重要性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无声电影片段(如《大话西游》的经典场景),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请几位同学描述他们脑海中想象出的对话和背景音乐。

之后,播放有声版本,对比之前的想象与实际音效、对话的差异,引出“想象”在构建故事情境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

今天,我们将跟随叶圣陶先生的步伐,一起探讨如何在阅读中“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整体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小组讨论:文章中哪些段落直接阐述了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教师总结:叶圣陶先生通过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境和深层含义。

三、深入研读(约20分钟)•分段解析:1.第一段至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的比喻,讨论为什么想象是跨越这道桥梁的关键。

2.第四段至第六段: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想象重构场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加点字的字音:桥堍(tù)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 苟安(ɡǔ) 拘泥(jū)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3.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总体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问题。他们对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举例说明。然而,部分学生在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环节呈现出不同的成果。大部分小组能够围绕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其中,有一组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象征手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展示了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小组在讨论中显得有些迷茫,需要更多引导和启发。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驱遣我们的想象》相关文学作品:
- 鲁迅:《呐喊》
- 茅盾:《子夜》
- 巴金:《家》
- 老舍:《骆驼祥子》
- 曹禺:《雷雨》
相关文学理论著作:
- 鲁迅:《文学论》
- 茅盾:《文学论》
- 钱钟书:《文学评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文化传统,理解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增强文化自信。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论点、论据以及可能的反驳意见。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论点、论据及反驳意见。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想象力,提高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质疑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想象力的运用,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4.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认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学会运用想象力进行写作,能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创意的想象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阶段,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成长时期。《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如何运用想象作文的方法,启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篇课文为载体,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将是一次富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探索。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运用想象力,独立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2.收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情感的移入”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想象力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较低,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力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视频资源:寻找一些关于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如国家地理频道的《地球脉动》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自然之美。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选择至少一篇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自然美的。
-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相关的自然景观纪录片,观察并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和表达自然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文描述,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解决办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激发想象力。结合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自然美的感悟,互相启发,以解决难点。同时,设计创意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突破重点。此外,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6.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等)表达自然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7.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文,并鼓励他们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调查和了解本地自然环境的特点,结合课文中所学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撰写一篇介绍本地自然景观的短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自然美的认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运用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文段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细腻的情感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预习本文且了解议论文的文体;但不会用相应的方法鉴赏文艺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文中文艺鉴赏的方法,即如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难点: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两个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这篇文章,大家觉得难吗?生答:难/不难经过大家的预习,首先我们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主要论点——读文章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请同学黑板图示全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先于人生体验,把自身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读者又通过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并驱遣他们的想象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美的经验感受,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

其实啊,这是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中的一篇实用性比较强的自读课文。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七年级,但是就像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学一篇文章或读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体验。

相信今天这节课也一定能收获到现阶段,我们读这篇文章而得到的收获体验。

所以,请进入今天的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学以致用,来鉴赏。

第一个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如何做呢?文中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自主探究:推荐你最受启发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展示时,请先明确信息所在位置,再进行分享阐述)交流展示:1.第八段、九段: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推敲、景物的配合(找方法时先找上一层级的,再找下一层级的)2.第十二、十三段: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明确相应的鉴赏方法后,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来鉴赏鉴赏一:诗歌(一)PPT展示《鸟笼》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小组合作:请运用第一部分的鉴赏访法来鉴赏交流展示:刚才的鉴赏用了什么方法?——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和重要性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探讨想象力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通过写作练习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想象力的思考,例如:“你认为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作用?”2. 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 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的重要性。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估。

2. 学生对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创作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较为被动,不够积极发言。

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微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微课教学设计
(二)教学结构设计:
1.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主题设定基调。
2.新知讲授:介绍《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文本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主要内容,讲解想象力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想象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想象技巧的运用。
4.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小组讨论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协作学习和知识共享。
(三)技术手段利用:
-在线投票:使用在线投票系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投票,实时收集并展示结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教学的互动性。
-实时反馈系统:利用实时反馈工具,如即时问答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实时提问和回答,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以下具体知识点:
-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熟悉作者的创作背景及风格。
2.技能目标:学生应能完成以下操作或任务:
-概括文本大意,提取关键信息;
-运用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评价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应培养以下态度或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通过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确保教学内容既不简单也不复:
-讲授法:用于介绍《驱遣我们的想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和深度学习。
六、课程总结与拓展资源
(一)微课总结环节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 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预计汇报时长
本次汇报内容概要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汇报内容长度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1184字符
总页数
23个
3个
20个
x页
目录
01 二、研读课文——把 握内容
03 四、拓展延伸
02
三、品读课文——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言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01
1.歌谣先于 文字出现, 说明了什么?
02
2.为什么说 “从外表说, 就是一篇稿 子,一...
03
3.文盲能唱 出未记录的 歌谣说明了 什么?
04
4.文字一定 能够将作者 的感悟传递 给读者吗...
06
6.“假如死 盯着文字而 不能从文字 领会作者...
05
5.为什么说 读者“看到 文字并不是 他们的目...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艺的创作 1
决不是随便取 许多文字来集...
2.如何理解
2
“假如死盯着
文字而不能从
文字...
3 3.谈谈你对
“改取海燕的 态度,这是一 种受...
4 4.阅读第8—
10自然段,说 说作者是如 何...
5 5.请你根据前
面的探究,总 结本文的论证 思...
四、拓展延伸
3、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2、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1、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感谢观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
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
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
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
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
——(感悟)意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