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学案
2021年有关《蜀相》教案3篇
2021年有关《蜀相》教案3篇《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蜀相》的诗意、结构和韵律。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会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的把握。
杜甫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含义。
提问:“蜀相”在杜甫的诗中代表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知诗文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蜀相》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考深度等。
4.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作业,如诗文解析、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杜甫《蜀相》原文。
相关杜甫诗文的选集。
5.2 多媒体资源: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古典诗词朗诵视频。
5.3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生平、诗歌评论的网络文章。
古典文学鉴赏的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并能正确默写。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3.体会诗人借古人表达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学习流程】1.熟读成诵,小组内展示。
(给颈联,尾联划分节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了解作者。
【平行训练】1.本诗的作者是,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代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背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被后人称作“”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其诗被称为“”2.这首诗出自《》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2.体会本诗,作者抒发的感情。
【平行训练】1.翻译诗的意思。
2.古诗鉴赏。
(原文填空)①自问自答,点明武候祠的位置的句子是:②写武候祠内碧草映阶,隔叶禽鸣的景象的句子是:③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抱负功业的句子是:④以史实为内容,讴歌诸葛亮高洁品格的句子是:⑤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竟,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的句子是⑥写尽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悲愤心情的句子:⑦“出师未捷”的成语出自诗句:也是诗中千古名句(主题句,主旨句)⑧诗中写景的(近景)的句子是:⑨诗人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的句子⑩表现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危时艰之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的句子是1.赏析(修辞、写法、内容、思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主旨:这首诗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表达对他的惋惜之情。
也表现诗人借古人抒发了自已的抱负。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篇1: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祝宇李朝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某年6期)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蜀相》这首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通过朗读和解析《蜀相》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语言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发三千丈”、“青天四五尺”等。
探讨诗中的寓意和情感,如对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蜀汉政权的兴衰。
探讨李白创作《蜀相》的动机和意图,如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小组讨论,了解和分析李白创作《蜀相》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对忠诚、智谋等传统美德的赞美。
分析《蜀相》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蜀相》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蜀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蜀相》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蜀相》学案 (人教版高二)共3篇
《蜀相》学案 (人教版高二)共3篇《蜀相》学案 (人教版高二)1《蜀相》学案 (人教版高二)导言《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长诗,全篇通过详细、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唐代名相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伟大事迹。
本学案围绕着这篇诗进行教学和学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唐代历史人物、文化及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2. 通过学习《蜀相》一诗,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忠诚、孝亲和牺牲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唐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2. 诗歌结构和形式分析。
3. 诗歌内容和意义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忠诚、孝亲和牺牲精神。
2. 如何准确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文化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蜀相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差异和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格。
3. 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探究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程实施方案1. 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与背景解读(1)呈现“蜀相”这一词汇,了解其来源和意义。
(2)讲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及蜀汉的兴衰变迁。
(3)介绍蜀相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2. 第二课时:诗歌结构与形式分析(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如何把握韵律、格律等要素。
(2)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内容与意义分析(1)带领学生理解、解读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内涵,准确把握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探究诗歌中诸葛亮的忠诚、孝亲、牺牲精神、才华横溢等品格和特质。
4. 第四课时:学习提高与评价(1)学生分组展开文学交流研讨,总结不同的阅读体验,分享对唐代历史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课文《蜀相》的教案(精选10篇)
课文《蜀相》的教案课文《蜀相》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蜀相》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蜀相》的教案篇1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蜀相》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蜀相》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b.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c.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d.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4.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理解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蜀相》全文及其注释、翻译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b. 提问学生对唐代诗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特点2. 文本解析(15分钟)a. 讲解《蜀相》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b.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c.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3. 诗歌鉴赏(15分钟)a. 学生自主欣赏《蜀相》,感受诗歌的美b.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创作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蜀相》的描写手法,进行即兴创作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b.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四、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歌的翻译和解析3. 搜集有关唐代诗歌的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风格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蜀相》。
2. 分组进行蜀相文化探究,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 开展一次“我为蜀相写简历”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描述蜀相的一生。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蜀相》教案(精选8篇)《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杜甫《蜀相》教案最新
杜甫《蜀相》教案最新杜甫《蜀相》教案最新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非常讲究起承转合,留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探讨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倒戈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白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复原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无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老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像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像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探讨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厚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悲观,并透露客居京华的后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假如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美丽动人,富于情趣。
蜀相杜甫优秀教案
蜀相杜甫优秀教案蜀相杜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相杜甫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的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导入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识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困穷。
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
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X X一X X一X一X X。
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四、基础荟萃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①黄鹂.( ) ②三顾频. ( )fán( ) ③未捷.( )④祠.堂( ) ⑤柏.森森( ) ⑥空好.音( )2.辨形组词。
①⎩⎨⎧ 祠 伺 ②⎩⎨⎧ 锦 绵 ③⎩⎨⎧ 襟 噤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难点】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
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
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
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
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篇1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古体诗:古诗、乐府诗古典诗歌绝句(四句)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杜甫【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体味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胸怀锦绣破万卷,万里江山隽秀,在你眉间。
或许今生最安处,卧龙岗下半亩田。
说好要归去,为何你一去,便不返。
待早梅发斜窗前,踏白雪三顾蹄声频繁。
满腔碧血早酬知己,隆中对出天下宽。
丈夫生此世,兴邦继绝世,风云翻。
宏论傲惊三吴江川,火生东南焚尽千帆。
纵庙堂舌灿珠莲,生灵涂炭,几时安。
酒奠故人当风临岸,三千青丝任江涛拍乱。
风流如云烟过眼,青史简书添几转。
握山河旧豪杰换,荆州入毅,蜀道蜿蜒连绵。
夷陵岸连营烧断,白帝城高月色寒。
半世君臣分,中道绝分,哽难言。
二、解题
三、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他诗难以企及的。
2.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赏析诗文
识幼主孱朝堂变,整伦常按剑只手回天。
平南疆初策马扬鞭,七擒七纵若等闲。
出师一表显,问千载谁堪,伯仲间。
街亭恨败旌麾血染,至交新斩泪洒军前。
养生息厉兵秣马,再遣征鞍,度祁山。
出师未捷魂梦杳然,动地悲风过五丈荒原。
志未竟此生犹憾,身后无人可交管。
诫子书存宁静致远,千秋道义题词上匾。
谁又道宽严皆误,自古知兵非好战。
兴衰存亡独担双肩,斯人不复令英雄扼腕。
行路难我自清廉,忠名长不没人间。
回眸但笑江湖远,功过后人传。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①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联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
五、比较阅读
《蜀相》与《武侯庙》比较阅读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昏。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六、拓展延伸
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贫穷何以成就伟大/困窘怎样坚守内心/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