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MR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侧脑室室管膜囊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_附10例报告_李坚
图 3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及体后部室管膜囊肿。横断面增强 T1WI 示右侧侧脑室体后部椭圆形囊样低信号灶,无增强,增强 的脉络丛受压前移
Figure 3 Ependymal cyst lay in triangular areas and posterior body of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Transverse contrast - enhanced T1- weighted MR image shows oval capsular low signal lesion in the posterior body of right lateral ventricle was not enhanced and the enhanced choroids plexus were compressed with displaced forward.
13 mm,除 1 例外其余病例病变长径均大于 20 mm,信 号均匀,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即 T1WI、T2 FLAIR 呈低 信号,T2WI 呈高信号,5 例增强病例病变均无增强,相 邻增强的脉络丛受压移位,位于囊肿边缘。4 例见同 侧颞角略为扩大,1 例颞角显著扩张,侧脑室前角均 无扩张。相邻的脑实质无明显水肿带。未合并颅内其 他异常。1 例术后病理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提示 GRAP(+)、S- 100(+)。
- 110-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8 年 3 月第 12 卷 第 2 期 BME & Clin Med, March 2008,Vol.12,No.2
图 5 矢状面 T2 FLAIR(同图 4 病例)示囊肿呈均匀低信号 Figure 5 Sagitta T2 FLAIR (same case as figure 4)showed that cyst was observed homogenous low signal.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 表现。
结果:15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平均33岁,其中女性14例(14/15),男性1例(1/15)。
肿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本组14例(14/15),侧脑室体部1例(1/15)。
例病理均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12例(12/15),纤维上皮型1例(1/15),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1/15),过渡型1例(1/15)。
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85-02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胶质瘤而居第二位,为颅内最常见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其中侧脑室脑膜瘤较少见,但却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室内肿瘤[1]。
笔者收集了15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整理了2009年至2012年进行MRI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例,女14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而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MRI资料。
1.2 检查方法采用1.5T或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均行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增强扫描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注射流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
9例行DWI,采用SE-EPI序列,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行横轴面成像,扫描参数为:TR7000ms,TE80ms,b值取0s/mm和1000s/mm,矩阵128×128。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
鉴别8-转移瘤有肿瘤Fra bibliotek史,多来自肺癌、肝癌 MR: ①T2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②脑室内转移瘤常不向脑室外侵犯 ③早期发生种植转移
转移瘤病例
男,59岁 肢体活动变差2天,抽搐2小时 2天前功能锻炼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变差,胸闷,出
汗,2小时前左侧口角抽搐
4月前左侧顶叶出血,术后恢复可
(-),VIM(+),KI-67(25%),SYN(+), CGA(+),CD99(±),Desmin(-),CD117(±),NF(-),NeuN( 灶+)。
鉴别2-星形细胞瘤
起源于室管膜基质的神经胶质细胞 好发于中、青年人,男多于女,幕下(12岁),幕上
(28.6岁)
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 肿瘤囊变较多,边界不清
病理
影像表现
CT:
①平扫示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 ②第四脑室内肿瘤后方或侧方围绕带状、新月形脑脊液,前方与
脑干境界不清。 ③幕上肿瘤常发生于脑室周围,多位于顶叶、枕叶或颞顶枕交界。 ④约62%可发生钙化,多呈散在沙粒样、斑点状钙化。 ⑤肿瘤常合并囊变、坏死,囊腔大小不一,壁光滑。 ⑥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中等强化。
(具体不详)后好转,后仍间断呕吐,近一周感头痛
既往体健
MR平扫:轴位T1WI、T2WI、T2Flair、DWI、矢状位T1WI
MR增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MR表现
平扫:第四脑室内可见一大小约5.9cm×4.6cm团块状
长T1、稍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DWI呈明显高信号, 病变前缘见弧形脑脊液信号区,第四脑室明显扩大, 病变向下疝入枕骨大孔。
下结节T1WI显示较T2WI清晰,脑实质内结节T2WI显示较 T1WI清晰。
(整理)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1、脉络丛乳头状瘤: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肿瘤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其内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肿瘤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内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脑积水。
肿瘤多局限于脑室内,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肿瘤多呈实质性,和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见于脑室系统及脑桥小脑角等处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这主要由于肿瘤过多地分泌脑脊液,阻塞脑脊液循环,或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
2、间质瘤: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间质肿瘤,多\肿瘤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和胃窦部。
在胃肠道中占2.5%,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发生在40岁之前,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比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肿瘤多见,平滑肌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蛋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胃肠道间质瘤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肿瘤有包膜,故一般边界清晰。
肿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多呈膨胀性生长,分腔内型、腔外型和混合型(同时突向腔内外),以腔外型多见。
最大径小于5 cm的肿瘤,多为良性,一般呈类圆形,平扫密度多数均匀,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大于5 cm的肿瘤,多为恶性,一般呈分叶状,平扫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有的可与胃腔相通,增强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淋巴结。
间质瘤恶性者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间质瘤应与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
进展期胃癌主要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常有梗阻征象,局部侵犯明显,伴有胃周、肝门区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胃淋巴瘤胃壁增厚更显著,范围更广,腔外生长少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多见。
胃间质瘤与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MR鉴别诊断
水肿:肿瘤周围血脑屏障破坏并相邻
血管功能异常,
血管通透
性增加
信号:长T1长T2为主的不均质信号, 是由于瘤细胞的间变性,发育不成熟,
坏死:肿瘤的不均匀快速增长使得中心 部位缺血、缺氧而坏死;
出血:供瘤血管多不成熟,功能不全, 故出血后易导致局部含铁血黄素沉积
肿瘤多为不规则形, 边缘不光滑或呈分 叶状,与侧脑室室 壁之间常有广基底 相连或跨壁生长
常侵犯邻近脑实质。
钙化常见。
男,2岁,右侧肢体无力 2个月,抽搐1次
密度/信号不均匀是室管膜瘤的特 点,其原因与肿瘤内钙化、囊变、 出血、坏死有关。
肿瘤实性部分: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 高密度,斑点状钙化很常见,约占 50%。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 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
➢ 病灶内含有不同阶段的出血是信号不 均匀的原因;T1WI呈高信号,是海绵 状血管瘤的特征。
➢ 增强可明显强化,也可强化不明显。
神经上皮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发生于脑室内一般为室 管膜囊肿,以侧脑室三角区为最常见。
肉眼观囊性病灶,境界清楚;镜下可见 囊肿壁衬以上皮细胞样细胞。
室周围机械性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及压力差致使水渗透出至脑实质所致; 亦有认为是肿瘤合并局部脑室压力升 高致室管膜水肿或脑脊液通过破裂的 室管膜向白质逆流所致。
特点:文献报道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增强扫描与脉络丛关系密切,这是重 要特征之一,类似与脑膜尾征,或可 称之为“脉络丛尾征”。
本病例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右侧侧脑 室脉络丛关系密切,基底部附着于局部脉
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 肉眼观肿瘤呈不规则乳头状结构,多
侵犯邻近脑实质,脑水肿明显,与正 常脑组织边界不清。
医影在线--CNS疾病MRI诊断(6)
吕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材料与方法 ۩ 本组15例均为女性,年龄32~63岁,平均43岁。主要临床表现 为头痛、复视、眼外展受限、视力下降、眼睑下垂、共济失调等。 ۩ MRI检查使用Siemens Vision Plus 1.5T高场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SE序列;MRI增强检查对比剂为Gd-DT PA,剂量为0.1mmol / kg体重,肘静脉推注后即行常规矢、冠、 轴位检查。成像参数:T1WI序列TR552ms,TE12ms;T2 WI序列TR5000ms,TE128ms;层厚5~8mm,层间距2 mm,矩阵184×256。 ۩ 结果 ۩ 15个病例中,肿瘤主体位于右侧鞍旁11例,左侧鞍旁3例,右侧鞍 旁跨中颅窝1例。肿瘤呈类圆形或类哑铃形,最大直径约2.5cm~ 7.2cm,有明显占位效应。病灶一般T2WI呈明显高信号,如肝血管 瘤的亮灯征,T1WI呈低信号。T1WI增强扫描示鞍旁类圆形或哑铃状 病灶,呈较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清,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鞍区血管受压推 移,而病灶内血管未见显示;病灶可侵入鞍内压迫垂体,致垂体柄移位,或 贴近眶尖累及视神经,一般视交叉正常(图1a-2c)。
吕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讨论 ۩ 近年来研究证明,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 ioma,CA)是较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为不完全外显性的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 倾向[1]。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脑外硬膜血管系统或是微动脉的扩 张,由许多薄壁血窦状腔隙组成,其间隔由纤维组织构成,不是脑组 织,也无肌纤维存在,缺乏弹性,容易破裂[2]。位于中颅窝底的 脑外病灶,因其前邻前颅窝,后及岩骨和后颅窝,内侧达海绵窦、垂 体、下丘脑和视神经,而分别表现为头痛、动眼、外展及三叉等颅神 经功能障碍。有报道称该病例位于此部位65%有动眼神经麻痹,4 4%出现视力改变,有些还可伴有内分泌表现和癫痫。病变在中颅窝 以外部位极少见,以占位效应为主[3]。
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价值
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
11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
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
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影像可做出初步诊断并帮助选择合理手术路径。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脑室内脑膜瘤效果满意。
关键词:脑膜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45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71-01脑膜瘤(meningioma)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发病部位多见于额、顶、枕区大脑凸面、窦镰旁、蝶骨嵴、颅前窝溴沟等位置,而发生于脑室内的脑膜瘤很少见[1]。
本文收集我院2002~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室内脑膜瘤的患者11例,回顾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11例,男性4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42岁;均有颅内压增高和头痛表现;呕吐3例;强迫头位4例;视力障碍2例;精神障碍1例,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癫痫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侧脑室、三脑室内肿瘤,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
肿瘤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5例,右侧脑室三角区2例,三脑室内2例,位于透明隔区1例,位于四脑室区1例。
肿瘤最大者6.0×5.0×4.8cm,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最小者约1.5×2..0×2.5cm,位于四脑室。
1.2mri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1.5tphilips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普通及增强扫描;10例t1w见病变脑室受压、变形与移位,可见等或稍低信号的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界光滑,增强扫描信号明显增高,t2w呈等、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
dw及flair为等、低混杂信号改变;1例呈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其内见斑片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影,flair上呈等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肺 癌 脑 转
移
左肺癌脑转移
T1WI平扫 多发脑转移癌
T2WI
男,55岁,头痛10天。
T1WI增强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病程长 圆形、哑铃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锐利,水肿
相对较轻 广基与颅骨或硬膜相连,可有颅骨反应性增生和或压
迫 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部分可见硬膜尾征 位于好发部位可提示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脑干、丘脑及基底节
区)或脑室旁白质区多见,病灶可位于脑实 质表面。 病灶形态: 团块状、类圆形,边缘清晰但多不 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典型呈 握拳征。 病灶大小: 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5mm~80mm, 平均20.5mm。
影像学表现
信号: 平扫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 呈低信号、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 号最为特征,坏死或囊变少见;
男,42岁,椎管肿瘤术后,双侧肢体麻木半年
(L2-4椎管内)符合间变性室管膜瘤伴坏死(WHOⅢ级)。
室管膜瘤
部位:脊髓圆锥部、马尾及终丝、颈髓 形态:长圆形,球形,分叶状 信号:T2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种植转移和脊髓空洞形成是其较特征改变 出血较星形细胞瘤多见。
矢状位T2WI
冠状位T2WI
矢状位T1WI--C+
冠状位T1WI--C+
病理组织片—脊膜瘤
T1WI
T2WI
T2WI
女,62岁,左下肢无力。T3-4水平椎管内髓外硬 膜下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
横断面T2WI
肿块上方层面
肿块层面 平扫横断面示肿块部位蛛网膜下腔 消失,肿块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 为髓外硬膜下病变的共同特征。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及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 表现长 T1 长 T2 信号(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AVM (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 长T2 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 呈高信号。
MRA :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I、U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I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H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I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H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i、n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川、W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 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I级)、占位征象重(n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 )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 、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 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 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 长T2 信号区(囊变)。
侧脑室局部扩大、一侧脑室扩大、双侧侧脑室扩大、三脑室及侧脑室同时扩大等脑室扩大病变鉴别及影像表现
侧脑室局部扩大、一侧脑室扩大、双侧侧脑室扩大、三脑室及侧脑室同时扩大、脑室全部扩大等脑室扩大病变鉴别及CT、MRI影像表现一、侧脑室局部扩大1、局限性脑萎缩:外伤后脑萎缩,感染后脑萎缩,脑梗死后脑萎缩CT可见扩大的脑室部分附近的脑实质呈片状低密度灶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同时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增宽。
2、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通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囊壁薄,通常显示不清由于囊内含脑脊液,所以CT及MR都表现为脑脊液信号。
3.解剖变异。
特点为附近脑实质内无病变存在,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扩大或脑结构异常4.孤立性侧脑室颞(下)角。
是侧脑颞角的脑脊液流动受阻所致.常因侧脑室病变所致,包括室管膜内出血、脑膜瘤和脉络膜从乳头状瘤等,也可为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病变压迫所致。
二、一侧脑室扩大1.正常变异。
正常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双侧侧脑室大小不一致.不对称一侧侧脑室明显大一于另一侧。
临床上,智力及精神发育正常,无临床意义。
2.一侧大脑半球萎缩。
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如脑梗死、外伤、出血及感染等。
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闭塞引起大面积脑。
CT和MRI 现为患侧侧脑室扩大、脑组织量减少,中线向患侧移位,严重者脑沟和脑回消失不见。
2.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又称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CT 平扫以一侧半球脑实质内脑回样、轨道样、弧带状或锯齿状钙化为特征。
由于受累侧血供障碍,常引起脑实质萎缩.所以可以表现有患侧侧脑室扩大,颅腔变小,颅板增厚。
脑内典型钙化及临床三叉伸经分布区有紫红色血管痣。
3、一侧室间孔阻塞。
脑脊液主要产生于脑室的脉络膜丛。
当一侧室间孔阻塞时,同侧侧脑室脉络膜丛产生的脑脊液不能进入三脑室,脑脊液在侧脑室内聚积,CT和MR检查表现为一侧侧脑室扩大,扩大明显时可有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主要原因有室间孔附近的肿瘤、囊肿、囊虫及炎性粘连。
确定一侧侧脑室扩大为室间孔阻塞所致的要点包括:一侧侧脑室扩张明显,有张力.透明隔向对侧移位;扩一大的侧脑室周围没有能够导致该侧侧脑室扩大的其他可以解释的原因。
住院医师规范化考试-医学影像学-习题试卷4
住院医师规范化考试习题试卷4医学影像学(祝大家考试成功!)(1分)1、脑外伤性颅缝分离,诊断标准:正确答案为:CA.颅缝宽度小于2mmB.颅缝宽度超过1mmC.颅缝宽度超过2mmD.颅缝宽度超过3mmE.颅缝宽度超过4mm(1分)2、正常人体软组织的内部回声最强的是正确答案为:AA.肾窦B.肝脏C.脾脏D.肾皮质E.静脉血(1分)3、肠梗阻X线检查的目的,最困难的是()正确答案为:EA.明确梗阻类型是机械性或动力型B.机械性者确定梗阻部位C.确定梗阻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D.确定梗阻是单纯性或绞窄性E.确定梗阻的原因(1分)4、男,8岁,头痛,CT示小脑桥脑角池、桥前池、右侧大脑角池、脚间池和鞍旁不规则密度病变不增强,诊断为()正确答案为:CA.皮样囊肿B.蛛网膜囊肿C.表皮样囊肿D.脑萎缩E.脑囊虫病(1分)5、下列因素中与组织T1值有关的是()正确答案为:DA.组织分子的大小B.晶格的物理状态C.组织的温度D.组织纵向磁化的时间E.组织所处磁场的强度(1分)6、脑脓肿壁的外层为()正确答案为:DA.炎症细胞带B.肉芽和纤维组织C.水肿带D.神经胶质层E. 脓液单项选择题(1分)7、CR摄影和常规X线摄影相比正确答案为:DA.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俱佳B.时间分辨力好,空间分辨力不足C.时间分辨力不足,空间分辨力好D.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不足E. 以上都不是该题单项选择题(1分)8、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处理原则哪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AA.边抢救边尽早完成介入治疗B.面罩給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C.轻度兴奋者静脉给予镇静,惊厥者予以抗惊厥治疗。
D.循环抑制时需快速有效补充血容量。
E.立即停止给药。
(1分)9、心血池显像所计算的参数中,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的参数是正确答案为:AA.LVEFB.PERC.TPED.PFRE.TPF(1分)10、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排列的顺序为:正确答案为:AA.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B.肺癌、胃癌、肾癌、乳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C.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肾癌、结肠癌、D.甲状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肺癌E.胃癌、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肾癌、甲状腺癌(1分)11、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特异性标志物是正确答案为:CA.铁蛋白B.PSAC.AFPD.CA19-9E.CEA(1分)12、输尿管结石正确答案为:BA.多为原发于输尿管的结石B.多为肾结石落入输尿管不能下行而成C.多为膀胱结石逆行至输尿管所致D.多为输尿管创伤后血肿钙化所致E.多为输尿管结核的钙化灶所致(1分)13、脑肿瘤强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正确答案为:AA.血脑屏障破坏程度B.肿瘤大小C.使用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造影剂D.患者年龄E.肿瘤部位(1分)14、肾上腺皮质显像的正常影像为正确答案为:AA.双侧肾上腺放射性分布较稀疏B.单侧显影C.双侧明显提前显影D.双侧影像不对称E.异位显影1分)15、出现以下哪些表现需警惕麻醉药毒性反应? 正确答案为:EA.耳鸣头晕B.口舌麻木C.多语好动D.心率加快E.以上都是(1分)16、只引起左心室负荷加大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答案为:BA.肺循环高压B.体循环高压C.右心回心血量增加D.三尖瓣关闭不全E.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1分)17、腹部正位片发现右上腹一圆形致密影,为了进一步定位诊断,最简单的首选方法是( )正确答案为:BA.B超检查B.侧位腹部平片检查C.静脉尿路造影检查D.CT检查E.MRI检查(1分)18、鉴别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正确答案为:CA.肿瘤大小和外形B.肿瘤内密度C.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D.发病年龄E.是否出现临床症状1分)19、患者王某,膜部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用超声检测,要了解其峰值跨隔压差,应检测下列什么参数正确答案为:CA.分流血流的平均速度(Vm)B.分流血流的收缩期、舒张期速度比(S/D)C.分流血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D.分流血流的阻力指数(RI)E.分流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VTI)(1分)20、硬膜外血肿()正确答案为:DA.右侧内囊前支卵圆形高密度造影B. 环池内高密度影C.右眶额回斑片状高密度,周边伴水肿D.左侧颞部颅板下梭形高密度E.左侧额部颅板下新月形水样密度(1分)21、下列肾上腺解剖知识,哪项不对()正确答案为:CA.右侧肾上腺位于肝的内后方B.左肾上腺位于左肾上极脾与腹主动脉之间C.右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前方D.肾上腺可呈倒“V”或倒"Y" 形E.肾上腺侧支厚度<10mm(1分)22、关于隐睾说法错误的是()正确答案为:CA.隐睾可并发肿瘤B.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C.超声检查常以股血管为解剖标志D.大部分未降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腹股沟隐睾需与淋巴结鉴别E.精索存在未发现睾丸者,应进一步做MRI 检查(1分)23、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疗效分析131I全身显像常用剂量为正确答案为:DA.370~740MBqB.3.7~7.4GBqC.37~74GBqD.74~185MBqE.370~740GBq(1分)24、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3天,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右上腹压疼,莫菲氏征阳性。
脑室肿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蓝岚【摘要】目的分析脑室肿瘤的MRI影像特点,提高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表现.结果不同脑室肿瘤的MRI表现有所不同,部分肿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表现.而大多数肿瘤具有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特征.如脑膜瘤及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而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瘤则好发于儿童.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而室管膜瘤则好发于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则好发于侧脑室前角.结论 MRI影像学表现结合肿瘤的发病年龄及部位等可以提高脑室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1【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脑室;肿瘤;磁共振成像【作者】蓝岚【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脑室肿瘤是指起源于脑室、大部分或全部位于脑室内的一类肿瘤。
脑室肿瘤发病率低,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8%~1.6%[1]。
但肿瘤种类繁多,可起源于室管膜、脉络丛组织、透明隔或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等[2]。
尽管大部分肿瘤可通过MRI检查发现,但由于肿瘤缺乏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征象,所以往往难以在术前对肿瘤的病理类型做出准确的诊断。
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的影像特点,以期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5.6)岁。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行走不稳、肢体乏力等。
1.2 设备与方法2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S检查。
MRI扫描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标准头颈正交线圈,层厚5 mm,层间距1 mm。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年第 23 卷学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 MRI 诊断
任爱军 , 高培毅
【摘要】 目的 研究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 MRI 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神经放射学认识 。 资料与方法 搜集 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 ,男 5 例 ,女 3 例 ,发病年龄 16~47 岁 ,平均 32. 9 岁 。着重分析肿瘤的好 发年龄 、部位 ,MRI 信号特点 ,肿瘤增强情况 。 结果 左侧脑室内 4 例 ,右侧脑室内 3 例 ,双侧脑室内 1 例 ,除 1 例 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外 ,其余病例皆发生于侧脑室室间孔附近 ,肿瘤漂浮在侧脑室中 。肿瘤最大直径 4 cm , 最小 1 cm。T2WI 肿瘤呈均匀高信号 ;T1WI 肿瘤呈等 、低信号 ,肿瘤内部可见小囊状低信号区 。增强扫描 ,肿瘤无强 化或有轻微强化 。 结论 室管膜下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征性 ,术前 MRI 检查可以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室管膜下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MRI Diagnosis of Lateral Ventricular Subependymomas
REN Aijun 3 , GAO Peiyi 3Department of Radiology , General Hospital of Navy , Beijing 100037 , P. R. China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李秀梅 佘德君 熊美连 郑婉静 刘颖 陈锦
侧脑室三角区
• 侧脑室的三个主要部分体部、颞角和枕角的交界 处呈三角形,称侧脑室三角区。
• 侧脑室体部向后延续为三角区,三角区向后外伸 入枕叶形成枕角,向下突入颞叶形成颞角。
• 富有血管的软脑膜突入侧脑室,被覆有室管膜, 形成侧脑室脉络丛,侧脑室含丰富脉络丛,尤其 是三角区脉络丛最发达,常呈球状,称脉络丛球
女,74岁,反复头痛2年余,加重2个月。
• 周围脑实质可见轻-中度水肿。 • 瘤周水肿是由于瘤体体积较大时对脑室周围机械
性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及压力差致使水渗透出 至脑实质所致;亦有认为是肿瘤合并局部脑室压 力升高致室管膜水肿或脑脊液通过破裂的室管膜 向白质逆流所致。
• 儿童发现侧脑室脑膜瘤应注意是否存在神经纤维 瘤病可能。
号,有钙化时表现为低信号。
侧脑室脑膜瘤
• 增强扫描为中等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可强化不均。 • 边缘光整,境界清楚。 • 不向脑组织内侵袭,较小的肿瘤多无周围脑水肿。 • 肿瘤常引起侧脑室颞角扩大和局部脉络丛钙化移位 • 氢质子波谱可见Cho峰明显增高,缺乏NAA峰和Cr
峰(脑外肿瘤),可出现Ala(丙氨酸)峰。
侧脑室脑膜瘤
• 成人侧脑室内最常见肿瘤,占所有脑膜瘤的0.7% • 30岁以上,高峰年龄30-60岁,女性好发。 • 起源:起源于侧脑室内脉络丛组织内的蛛网膜颗
粒内帽状上皮细胞。 • 由于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组织比较丰富,所以侧
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三角区,左侧稍多于右侧。 • 侧脑室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文献报告以纤维型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 是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脑室的脉络丛上 皮细胞
• 好发于10岁之内的儿童,成人少见。 • 好发部位:儿童最常见的是侧脑室三角区,成人
最常见第四脑室 • 脉络丛乳头状瘤因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脑脊液引
起脑积水。
影像学表现
• 肿瘤常呈类圆形,边缘常 为绒毛颗粒状、乳头状、 小结节状等,凹凸不平;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包括—— • 原发于侧脑室本身结构的肿瘤:
起源于脉络丛的肿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起源于室管膜的肿瘤:室管膜瘤 • 起源于侧脑室周围结构长入脑室的肿瘤: 多为脑实质的肿瘤累及脑室,且肿瘤大部分位于 侧脑室内。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
• 较小儿童最常见脉络丛乳头状瘤,罕见脉络丛乳 头状癌。
• 较大儿童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 成人最常见脑膜瘤。 • 成人可见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和淋巴瘤等。 • 海绵状血管瘤。 • 神经上皮囊肿。
实质,脑水肿明显,与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 • 镜下乳头状结构不规则,细胞分化不良,可见明
显的有丝分裂,可出血、囊变,坏死多见。 • 可发生蛛网膜下腔种植。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鉴e别pen诊dym断oma)WHOII级
Ø 室管膜瘤约占颅内肿瘤5%,其中约8%发生于侧脑 室。主要发生于5岁前,也可发生于较大儿童。
• 非典型(WHO II级) • 透明细胞型(WHO II级) • 脊索样(WHO II级) • 横纹肌样型(WHO III级) • 乳头状 (WHO III级) • 间变型(恶性) (WHO III级)
• 5%~10%的脑膜瘤属非典型型(WHO II级) • 1%~3%的脑膜瘤属恶性(WHO III级)
多见。
侧脑室脑膜瘤
• 供血动脉来自脉络膜前动脉和/或脉络膜后动脉。 • 生长缓慢,由于侧脑室三角区空间较大,一般有
症状患者肿瘤体积均较大。
• 肿瘤较小时呈类圆形,较大时可不规则或分叶状 • CT平扫显示为均匀一致等或稍高于脑组织密度的
肿块,约50%出现钙化,可见囊变,罕见出血。 • 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一般呈等信
• 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 • MRI上T1WI多呈等或稍
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 号。
• 可分泌脑脊液,引起全 脑室扩张,不同于其他 肿瘤压迫引起的局部脑 室扩张。
• 产生脑脊液远远超过正 常每天450ML脑脊液量
• 肿瘤中心位于脉络丛 • 周围脑脊液多,肿瘤可
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
• 其内颗粒状、乳头状混杂 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
• 肿瘤内可见囊变,出血或 钙化。钙化为散在局灶性 针状,也可累及整个肿块
• 有血管蒂附于脉络丛。 • 脉络膜动脉增粗。
• 富血供,平扫可见血管流空。
• 由于脉络丛含有较多穿支血管且无血脑屏障,增强 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
脉络丛乳头状癌
脉络丛乳头状癌
• 极为罕见,多由脉络丛乳头状瘤恶变而来。 • 多见于2-4岁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26个月。 • 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 • 肉眼观肿瘤呈不规则乳头状结构,多侵犯邻近脑
• 特点:文献报道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增强扫描与 脉络丛关系密切,这是重要特征之一,类似与脑 膜尾征,或可称之为“脉络丛尾征”。
本病例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右侧侧脑室脉络丛关系 密切,基底部附着于局部脉络丛并骑跨脉络丛两侧生长
Ø 幕上以侧脑室三角区最为常见,其次为侧脑室体部 Ø 肿瘤生长较缓慢。因多位于三角区,早期不易引起
脑积水,故发现时肿瘤往往很大。
• 肿瘤多为不规则形,边 缘不光滑或呈分叶状, 与侧脑室室壁之间常钙化常见。 • 易囊变,但较脑实质内
室管膜瘤少见。
男,2岁,右侧肢体无力 2个月,抽搐1次
脑膜瘤
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膜瘤分类
低复发和低进展危险的脑膜瘤WHO I 级,80%~90% • 脑膜皮细胞型(合体细胞型) • 纤维(母细胞)型 • 过渡型(混合型) • 沙砾体型 • 血管瘤型 • 微囊型 • 分泌型 • 富于淋巴浆细胞型 • 化生型
高复发和高进展危险性的脑膜瘤
• 密度/信号不均匀是室管膜瘤的特点,其原因 与肿瘤内钙化、囊变、出血、坏死有关。
• 肿瘤实性部分: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斑 点状钙化很常见,约占50%。MRI平扫T1WI呈稍 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
患者女,2岁6个月,行走不稳,右下肢无力10余天
Ø CT和MR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不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