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一、引言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具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
本文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
二、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农田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田植被覆盖有利于土壤固结和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其次,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根系能够增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此外,农田植被能够降低降水冲击,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亦十分重要。
在传统农田中,多样的作物种植和生态断面的设置,有助于吸引和维持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例如,农田中的花卉和花粉植物吸引了大量的昆虫和鸟类,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四、气候调节与碳固定农田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和碳固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其次,农田植被能够吸收和蓄存大量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洪涝风险。
五、农田景观与文化价值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农田景观和文化价值。
农田景观的多样性和美观性,吸引了许多人参观和观赏。
此外,一些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和农耕文化也体现了人类对土地的感恩和敬重之情。
六、经济效益农田生态系统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不容忽视。
农田种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口粮需求。
同时,农田经营也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七、结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与碳固定、农田景观与文化价值以及经济效益等丰富的服务功能。
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推动农田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李华, 李明.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建设[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5): 126-127.- 张雷.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 43(2): 237-241.- 郝莉. 农田治理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研究[J]. 北方园艺, 2020(2): 16-18.。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生物多样性、陆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
它既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农田: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农田的土壤和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2. 作物: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部分。
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决定了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多样化的作物种植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农业系统的风险。
3. 动植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土壤肥力的改善、病虫害的控制以及传粉和授粉作用起着关键作用。
保护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多样性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
4. 农业活动者: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是决定其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农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
农业活动者应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平衡发展农业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需求。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以下列举几个重要功能:1. 保持土壤和水资源: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被保护和循环利用农田中的水和养分,减少水土流失和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农田的植被覆盖也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对维持食物链、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生境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农业经营和管理能够保障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3. 提供食物和营养:农业生态系统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农业活动。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指其内在组成和运作机制。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家畜、微生物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农田的生物群落。
非生物要素包括土壤、水、空气等,这些要素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首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和家畜对土壤的养分和水分需要具有影响,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又会影响作物和家畜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因此,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影响,而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合理处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促进农田的有机循环和资源利用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此外,农田中各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植物所需的养分,而作物的残体和动物的粪便又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
这些过程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太阳能作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所转化,并在食物链中不断向上传递。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提供了生物的能量来源;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则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流动网络。
因此,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合理解决能量供给和转换问题,促进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平衡。
1.3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自 然环境组分之外,还有人工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 包括由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光照、降水、温度等,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 质和土壤水分等因素。这些环境组分通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甚至大气成分 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是水体、土体、气体,甚至辐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都 或多或少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广义的人工环境包括所有受人类活动影响 的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1.人工影响的环境 人工影响的环境是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为因素促使其发生局 部变化的环境。 2人工建造的环境 人工建造的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进 行模拟或塑造的环境。 (1)无土栽培环境。 无土栽培通过人工创造根系环境取代土壤环境。 (2)大棚﹑温室环境 通过建造大棚和温室来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3)集约化养殖环境 通过建造畜舍、 禽舍控制饲养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 湿 度和光照条件、最大限度地节约饲料能量、提高家畜、家禽的生产力。
根据各种资源的时间节律和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时间上合理搭 配各种类型的农业生物,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形成农 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结构,这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时 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根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节律与环境因子的节律性变化安排农 业生产,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良好的时间结构,从时间方面有利于更 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面。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复杂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产物。
农业生态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探讨。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
1. 生物群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由作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组成。
其中,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既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也包括油料、纺织作物以及草地等。
动物则包括家禽家畜和昆虫等,它们在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隐形农民”,它们参与了土壤肥力的维持、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等多种生态过程。
2. 生物圈: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土壤、水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它与作物的栽培、土地利用和养分循环等密不可分。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农业生态系统的水灌溉和水循环对农作物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和降水等对作物生长季节、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3. 人类社会: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运行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农民的种植耕作到市场上的流通销售,都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交织。
同时,人类社会也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着影响,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土地开垦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等都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生态服务等。
1.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它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提供人类所需的粮食和食物。
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和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2. 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水循环和土壤保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

农学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农作物、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者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其目的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农作物和生态环境。
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生产效益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则包括了土壤、水、气、光等物理环境,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
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一系列的生态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指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物质循环、生态平衡、景观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
其中,物质循环是指植物和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利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同时将养分和水分吸收,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土壤中并分解成养分。
养分的循环使得土壤具有健康的生物活性,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农业生态系统还对生态平衡具有积极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所采取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态势。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保护并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性。
景观美化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景观质量会促进人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协作。
种植具有观赏性的植物,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布,提高景观的美观度和价值。
同时,景观美化也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大气污染,并促进土壤保护和生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繁荣和繁殖,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旨在寻找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路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骆世明考研题库是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经典题库,涵盖了该学科的各个方面,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农业生态学基础知识1. 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寻找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路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农田、作物、农业生物多样性、土壤、水资源等组成。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第二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维持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如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措施。
3.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方法?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包括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建立生态廊道、保护自然栖息地等。
第三部分: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1. 农业生态学如何保护环境?农业生态学通过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等措施,保护环境。
2. 农业生态学对水资源的保护有哪些措施?农业生态学对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合理利用灌溉水、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
3. 农业生态学如何减少农业污染?农业生态学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染。
第四部分: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生产效益1. 农业生态学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是什么?农业生态学通过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提高作物产量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土壤、作物、农业机械、水源、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物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所有生态系统中最受欢迎的之一,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
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由土壤、作物、农业机械、水源、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组成部分的作用。
土壤土壤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植物生长的场所,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土壤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组成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对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的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改进土壤肥力,储存和释放水分和养分,调节土壤酸碱度等作用,从而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物植物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包括了大量的水果、蔬菜、谷物、树木等,它们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和适应能力,同时,植物也需要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才能得以保持生长和发展。
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包括了用于种植、收获和加工农产品的设备和机器。
这些设备和机器通常是由燃油、电力或其他能源提供能量,它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设备和机器的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源水源是生命之源,对农业生态系统同样非常关键。
水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农业活动需要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管理方式来节约水资源的消耗。
动物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动物是人类食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物排放的尿液和排泄物在土壤成分和循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流动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 作物。
(2)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3)碳素沿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体流动, 再由人畜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4)土壤向大气排放CO2 。 (5)土壤向大气排放CH4 。 (6)人为施入土壤中的碳量,主要包括有 机肥和化肥(尿素)中的碳量。
光能自养型(硫化细菌)
(二)初级生产力与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掌 握)
1、漏光损失影响光能利用率 2、光饱和限制造成光能浪费 3、呼吸消耗造成光合产物的耗损 4、光能利用率受环境条件及生理状况的限 制
(三)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重点掌握)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
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 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
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 应。
(三)氮循环: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气相循环 1、氮的贮存库 (1) 岩石圈 :93.8% 参与循环很少 (2) 大气圈 :6.2%为 N 循环的主要贮存库 2、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 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
(7)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 生产的可能影响
(1)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 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海
平面上升,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的 总称。
(2)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影响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 化二氮、臭氧、氯氟碳( 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 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
闪电、宇宙射线、损石、火山爆发
生物固氮:主要有共生固氮作用、自生
固氮作用和联合固氮作用三种类型,其中, 共生固氮作用贡献最大。
(2) 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 ,渗漏
3、氮循环 氮的循环与碳的循环大体相似,但很多环节
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
4、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1) 含氮有机物燃烧产生 NOx 污染大气温室气体 (2)过度耕种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 (3) 工业固氮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积和 氮循环 失调(水体富营养化)
(四)物质循环的类型
1. 基本形式: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学元素在生物圈内从环 境 - 生物 - 生物 - 环境的流动和 循环。包括: (1)地质大循环:在五大自然圈(大气圈、 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进行循环。
特点:时间长,范 围广,闭合式。
(2)生物小循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
特点:时间短、范围 小、开放式。(如下图) 2. 物质循环的类型:根据贮存库可分为: (1)水循环:
(四)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和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经济价值。 (五)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
1.次级生产依赖初级生产。 2.合理的次级生产促进初级生产。 3.过度放牧破坏初级生产,使草原退 化。
2、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输入项:降水(R) 、灌溉(I) 、地下水上升(U) 输出项:蒸发蒸腾 (ET )、渗漏 (P) 、侧漏 (S) 、
排水 (D) 以及农田持水 (O) 。
3、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1)水循环由日光能驱动:太阳能使冰雪融 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进入大气。太阳辐射所 引起的大气环流导致水汽的移动及水汽受冷凝 结致雨,从而在海洋、大气、陆地、地表水和 地下水之间形成循环流动。 (2)生命必需的元素除碳、氧、氮外,多种 营养元素是通过水进入生态系统的。
能流、物流、信息流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起来。
(三) 物质循环的特征 (一般了解)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时刻进行的,并与能 量流动
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共
同构成及其复杂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网络系统,从而维 持了生态系统的存在。
物质循环是双向流动,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 的,是 不可逆的。
对位置有关,动能是物理学上所主要讨论的 能量形式。
2、形态:日光能、化学能、动能、热能 3、单位:度量卡或千卡、 焦耳
(二) 能量来源 1.太阳能:占 99% 以上 2.辅助能:生态系统中除太阳能以外的一切
其它能量输入称为辅助能。
(1)自然辅助能:如 地热能、潮汐能、核 能等占 <1%
(2)人工辅助能:人畜力、燃料、电力、肥 料、农药等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一)能量 1、能量:在物理学上指的是物质具有作功
的能力。 一般把能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潜能和动能。 潜能是静态能量,它是存在于物体内部的
化学能量,具有作功的潜在能力。 动能则与物体本身的质量、运动速度和相
生物辅助能:来自生物有机体或生物有机
物的能量。
工业辅助能包括直接辅助能和间接辅助能
潮汐畜力风能煤矿
畜力
畜力
潮汐
风能
煤矿
(三) 能量流动的基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进入农
业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和辅助能,不会自行消
灭,而是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 换成另一种形式。
即Δ E=ΔQ+ΔW。ΔE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 ΔQ表示系统吸热或放热,ΔW表示自身做功 或系统对外做功。。
(六)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重点掌握)
1.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 次转化
⑴发展食草动物
⑵充分利用水面等非耕地,开发非耕地生产 能力
⑶充分利用腐生食物链进行物质生产 ⑷有效利用分解能 2.协调饲养量和饲料量的关系,提高转化效率 3.选择和生产优质饲料 4.科学的饲养技术 5.控制家畜的非生产性消耗
而那些生命必需元素和无机化合的移动,则称之 为养分循环。
养分循环一词被更多地称做矿质养分循环或矿质 循环,而不用于碳、氧、水等这样一些生命必需的、 非矿质的元素成分或化合物的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一)生命活动中的营养元素
1. 基本元素: >1% : C 、 O 、 H 、 N 、 K 2. 大量元素:0.1-1%Ca 、Mg 、P 、S 、Cl 、Fe 、Cu 3. 微量元素: <0.1% : Al 、 B 、 Br 、 F 、 I 、 Mn 、 Mo 、 Si 、 Zn 等 (二)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4) 不合理施肥造成氮素流失污染地下水、蔬菜硝 酸盐中毒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 水分利用率
(3) 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 发展节水农业
(4)防治水体污染 (5)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统 一调度
(二)碳循环:全球循环也是典型的气相循环 1、碳的贮存库 (1) 大气圈( CO2 ) (2) 生物圈(有机分子) (3) 土壤 ( 有机质) (4) 岩石圈(化石燃料和沉积岩) (5) 水圈(溶解 CO2 和碳酸钙) 2、碳循环过程 (1) 细胞水平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 个体水平上:大气 CO2 和植物之间 (3) 生态系统水平上:大气 CO2--- 植物 --- 动物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 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 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 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 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二、几种重要的物质的循环 (一)水循环: 1、水循环过程:从全球范围看,水循环主要由四大过程
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对一个地区而言,降水进入陆地生态学系统后将发生以 下一系列过程:
①植被截流:这使部分降水随后蒸发汽化,部分养分随 淋洗液进入土壤;
②蒸发蒸腾:水分进入再循环; ③入渗:即降水渗入地下; ④渗流:入渗的水渗流到土壤深层直至地下水中 ⑤滞留:即多余的水停蓄于地表洼陷处; ⑥坡面流:即水分沿地面向低处流动; ⑦壤中流:水分在土层内顺坡向流动并引起地下水运动 ⑧径流:将水最终导入河流入海。
1. 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 1 )贮存库 (storing sink) :容积较大,交换慢,
一般为 环境库。如土壤库、大气库、水体库等
( 2 )交换库 (exchange sink) :容积小,交换快, 一般为 生物库。如植物库、动物库等。
2.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递减:进入农 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转换时,
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能部分地被下一营养级 生物有效利用。
(四)能量流动的特征 1 .能流是单向流动 2 .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3.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
物链和食物网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重点)
(一)生产力的概念
1、物质生产力的概念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多少
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是任何生态系统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标志着 能量转化效率和物质循环效率的高低,是生态系统功 能的具体体现。
衡量生产力高低的两个指标:
一是总物质生产量 指包括呼吸和消耗在内的 同化总量;
二是净物质生产量 指除去呼吸消耗后,以生 物有机体组织或贮藏物质的形式体现出的生产量,如 植物干物质生产量、产量,动物产品数量等。
(2)气相型循环:
贮存库:大气圈或水圈,以气体的方式 参与循环,循环迅速、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