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合集下载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G.E.帕拉德(美国人)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1901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6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8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3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0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4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6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七)】1982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七)】1982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12月10日第八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威尔逊因提出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肯尼斯·威尔逊,(KennethG.Wilson1936年6月8日—)美国物理学家。

因建立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即重正化群变换理论,获得了198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1936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Waltham)。

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化学教授。

在上高中之前,就在父亲的帮助下学习物理和数学。

他当时学的数学是微积分,而物理是采用微积分的。

他从这时起就决心当一名物理学家。

在上大学前,K.威耳逊就跟父亲学习符号逻辑。

他父亲还试图教他群论,但不太成功。

生平1952年,这时K.威耳逊才16岁,就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主修数学,但同时也学了许多物理,几个暑假都参加课题组研究。

他的研究生阶段在加州理工学院渡过,其中有两年是在核物理实验室里工作,并跟随盖尔曼做博士论文。

在加州理工学院肯尼斯·威尔逊和物理系一位名叫马休斯(J.Mathews)的助教很谈得来,马休斯教他使用学院的计算机。

有一个暑假他参加通用原子能公司,从事等离子体工作。

第二年回到哈佛,当一名临时工作人员,然后再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论文。

当时哈佛的理论活动较少,于是K.威耳逊就去了MIT,以便利用那里的计算机做理论工作,在那里和MIT的理论组成员联系很多。

1962年肯尼斯·威尔逊来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参加肯德尔和布约肯的小组,研究场论和粒子物理学,他的兴趣在于用重正化群方法来处理强相互作用的模型。

1963年9月肯尼斯·威尔逊到康奈尔大学当助理教授,1965年受聘为副教授,1971年升教授,以后他就一直在康奈尔大学,除了几次休假和访问。

有一次是去SLAC,有一次是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又有一次是去加州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还到IBM苏黎世实验室工作过一年。

1971年,他把重正化群的方法用于统计物理学中的临界现象的研究,建立起二级相变理论。

历年Nobel生理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信息(1961~今)

历年Nobel生理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信息(1961~今)

历年Nobel生理学奖获得者及其研究信息(1961~今)1961----197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1971----198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1981----199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1991----2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2001-------今: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注,划下划线的年度有PPT文件,可作链接)196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G. von Békésy1961年G.V.贝凯西(Georg von Békésy,1899~1972)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简介乔治·冯·贝克西,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

1899年6月3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972年6月13日猝死于夏威夷。

贝克西是一个外交官的儿子。

他曾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学习,1920年毕业,随后入布达佩斯大学继续深造,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以后,贝克西几乎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从事匈牙利电话系统的声学研究工作。

同时他又在布达佩斯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贝克西的工作未曾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

战后,苏联军队占领了这个国家,他认为再在匈牙利住下去是不明智的,便于1946年来到瑞典,1947年来到美国,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工作。

他设计了一台用于测量听觉功能的听力计。

同时,还提出了有关听觉的理论,从而替代了首先由黑尔姆霍兹提出的理论。

最关键的听觉组织是内耳的一个盘涡状管,通常称为耳蜗。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发现-精选资料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发现-精选资料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prostaglandins and related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Sune K. Bergströ m 1/3 of the prize Sweden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Sweden b. 1916 d. 2004
1946 - 47
1947 - 58 1958 - 80 1963 - 66
Research Fellowship, Basel University, Basel
Professor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 The University of Lund, Lun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Dean of the Medical Facult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1983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Bengt I. Samuelsson –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in Halmstad, Sweden, on may 21, 1934.After attending public schools I studied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Lund where I met my wife Karin (Bergstein). We have one son (Bo) and two daughters (Elisabet and Astrid). After a few years in Lund I moved to Karolinska Institutet in Stockholm in order to do graduate work in biochemistry in parallel with medical studies. In 1960 I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and became docent in medical chemistry. A year later I also obtained my MD degree from Karolinska Institutet. In 1967 I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medical chemistry at the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in Stockholm, and after a few years I moved back to Karolinska Institutet to become professor and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 Concurrently with my research positions I have also held administrative posts. I was dean of the medical faculty from 1978 to 1983, and is presently rector of Karolinska Institutet. Memberships and Honors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81) Foreig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82) Honorary Member, Swedish Medical Association, Stockholm, Sweden (1982)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年~1917年,德国医学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1857年~1932年,英国细菌学家,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1860年~1904年,丹麦医学家,因率先使用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因在消化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因关于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米洛〃戈尔吉(Camillo Golgi),1844年~1926年,意大利医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1852年~1934年,西班牙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年~1922年,法国医学家,因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作用的研究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1845年~1916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因发明“606”药品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01年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Hermann)Koch1915年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1924年荷兰病理学者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1932年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1939年多马克发现磺胺1945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1949年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学者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物模型》,宣告了当代科学中的一个伟大成果,他们发现了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重大发现,将生物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上升到了分子水平,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重要学科。

由于揭开了DNA的结构之谜,科学家们有可能把一种生物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于是产生了今天在农业、生物学中有巨大价值的遗传工程研究。

沃森、克里克的伟大发现,使得分子生物学成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的重要方法,并指出了利用生命规律造福人类的广阔前景。

许多著名科学家把自这一发现而产生的生物学的重大成就,称之为“生物学的革命”,将它列为20世纪物理学革命之后的一次科学革命。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

这一发现将会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们预言,如果认为20世纪是电子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分子生物学时代。

1976年美国病毒学家DanielCarletonGajdu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virusinfection致病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格特鲁德·B·埃利恩 乔治·希青斯 迈克尔·毕晓普 哈罗德·瓦慕斯 约瑟夫·默里 唐纳尔·托马斯
国家
美国 美国 瑞典 瑞典 瑞典 英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得奖原因
“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
“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 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
英国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澳大利亚 美国 英国
英国
得奖原因
“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发现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 “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 用” “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 的发现” “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今年的单项诺贝尔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
时间
2001年 2002年
得主
利兰·哈特韦尔 蒂姆·亨特 保罗·纳斯爵士 悉尼·布伦纳 H·罗伯特·霍维茨 约翰·E·苏尔斯顿 保罗·劳特伯
国家
美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 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 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 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 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 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 医学奖
—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的发现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prostaglandins and related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Sune K. Bergström –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January 10th, 1916 in Stockholm, Sweden. 1944 1946 - 47 1947 - 58 1958 - 80 1963 - 66 D. Med. Sci., Biochemistr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Research Fellowship, Basel University, Basel Professor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 The University of Lund, Lun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Dean of the Medical Facult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Rector of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Nobel Foundation, Stockholm Nobel Laureat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Stockholm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完整版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完整版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西班牙1907年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德国1909年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加拿大“发现胰岛素”加拿大1924年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英国1933年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美国1935年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地利1937年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丹麦“发现维生素K”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美国1945年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美国瑞士1951年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美国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德国美国1957年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美国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美国1960年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英国1961年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美国英国1963年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英国1964年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德国1965年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法国法国1966年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美国美国1968年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美国美国1969年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美国美国1970年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瑞典爵士英国1971年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英国1973年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奥地利英国1974年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美国美国1976年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美国1977年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美国美国1979年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英国1980年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法国美国1981年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瑞典1982年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德国英国1985年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美国“发现生长因子”美国1987年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美国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美国1990年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美国1991年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德国1992年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美国1993年英国“发现断裂基因”美国1994年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美国1995年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瑞士1997年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美国美国1999年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美国美国2001年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英国爵士英国2002年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美国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爵士英国2004年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美国2005年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澳大利亚2006年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美国2007年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爵士英国美国2008年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法国2009年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美国英国2010年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日本(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机制”2017年杰弗里C ·霍尔(Jeffrey C.Hall )美国“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W·扬(Michael W.Young)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本庶佑日本。

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

AA的生理代谢
游离的AA在环加氧酶(CO)的作用下,先形成不稳定的 环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然后进一步形成前 列 腺素(PG)、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烷素(TXA2)
TXA2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很快降解为TXB2,PGI2的性 质不稳定,在中性溶液中可水 解成6-K-PGF2,然后在肝 脏中进一步代谢为6-K-PGE1。
抑制
可的松(cortisol)抑制磷酸酶A2 活性,减少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从而抑制前列原素的合成,阿 司匹林(aspirin)和保泰松 (phenylbutazone)抑制前列腺素 内过氧化物合成酶活性使前列 腺素和血栓素生成减少。
甲壳类激素 无脊椎动物激素 昆虫激素 生长素类
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
脱落酸
乙烯
脂肪族激素
在人体和高等动物体中,目前只发现前列腺素(代 号PG)属于这类激素。前列腺素有A、B、C、D、E、 F、G、H等几类,是环C20-羟-不饱和脂肪酸类物 质。哺乳动物的多种细胞都能合成前列腺素,精 囊的合成能力更强,其次为肾、肺和胃肠道。
前列腺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不同结 构的前列腺激素,其功能亦不相同。它们对肌肉、 心血管、呼吸、生殖、消化、神经系统都有关系, 亦或引起和治疗某些疾病。
化学本质
命名
命名
命名
花生四烯酸AA
AA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器官、肌肉和血液组织 中,在血液、肝脏、肌肉、神经等器官系统中作 为主要的与磷脂结合的结构脂类起重要作用。
S.K.贝里斯特伦
他首先分离并鉴定了广泛分布在生物体内 的天然化合物的一个家族—前列腺素,系统 阐明了它们在生物学上的意义,为治疗心血 管疾病、哮喘、胃溃疡等开辟了广阔面前 景。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20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资料

1901-20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资料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评选过程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

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现在,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最初人们认为疟疾是沼泽湿地散发出的秽气──瘴气所致。

19世纪时疟疾流行,印度每年死于疟疾者达百万人。

热带病学先驱A.拉韦朗1880年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疟原虫;P.曼森1893年提出疟疾由蚊传播的假说。

1895~1898年罗斯为证实曼森的假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曼森的帮助。

他首先证明饮用污染了受感染成蚊或幼虫的水不会患疟疾。

他学会鉴定蚊种,让蚊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他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的配子体和囊合子。

进而研究疟原虫在鸟体内的生活周期,在蚊的唾液腺中观察到疟原虫子孢子,证实蚊是鸟类疟疾的传播媒介。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总结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总结
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他 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出 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癌 基因必然源自病毒之说。 毕晓普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 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 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 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 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的 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0年诺贝尔: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
源” 获奖者: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毕 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马萨诸塞州总 医院(MGH)作了2年住院医师,然后 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病毒。 1962年毕晓普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美 国西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Levintow领 导的实验室工作至今。
1981—199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主讲人:邹高溪
10年诺贝尔:
1981年:大卫· 休伯尔(David Hunter Hubel,1926年2月27日-2013年9月22
日)是一位加拿大神经科学家,与瑞典神经科学家托斯坦· 维厄瑟尔(Torsten Nils Wiesel,1924年6月3日-),由于对视觉系统的讯息处理过程之研究,而和研究 左右脑半球的罗杰· 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 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年诺贝尔:
1983年:发现了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
芭芭拉·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6.16-1992.9.2),出生于美国康涅 狄格州,是美国科学家和世上杰出的细胞 遗传学家,她因在1951年提出“移动的控 制基因学说”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单独获得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舞:从染色体的一个 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 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 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 “转座子”,transposon)

1982年诺贝尔医学奖

1982年诺贝尔医学奖

1982年诺贝尔医学奖简介诺贝尔医学奖,是诺贝尔奖项的一部分,旨在表彰对医学和生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研究团队。

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是在1982年10月4日宣布的,该年的奖项颁发给了两位科学家,分别是斯坦利·科恩和里塔·列维-蒙塔尔。

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Stanley CohenStanley Cohen斯坦利·科恩,生于1922年11月17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

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因为对生长因子的研究。

科恩与他的同事罗斯利·沃顿一起,成功分离出一种名为生长因子的蛋白质,它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长因子是一组蛋白质,能够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

科恩和沃顿通过样本的逐层分离纯化,首次分离出了生长因子,从而奠定了研究细胞通讯和调控的基础。

这项重要的发现使得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细胞增殖的机制,对于癌症治疗等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恩的发现有助于人们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了解更深入,为后续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里塔·列维-蒙塔尔(Rita Levi-Montalcini)Rita Levi-MontalciniRita Levi-Montalcini里塔·列维-蒙塔尔,生于1909年4月22日,是一位意大利神经科学家。

她因对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而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列维-蒙塔尔的研究致力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她通过对鸡胚进行实验,发现了一种名为神经生长因子的蛋白质,它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这项发现打破了以往对神经系统发育的理解,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维-蒙塔尔对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促使科学家们对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理解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她的研究为后续的神经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结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斯坦利·科恩和里塔·列维-蒙塔尔,分别表彰了他们对于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

1982年2022年,父子先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2022年,父子先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2022年,父子先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北京时间17时30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

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获奖。

斯万特·帕博的获奖理由是“在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642.8万元人民币)。

斯万特·帕博1955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他的父亲为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典生物化学家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 Bergström)。

斯万特·帕博苏恩·伯格斯特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到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2次。

没有颁发的9年分别是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年。

从1901年至2021年,共224人获奖。

112次颁奖中,39次为单独获奖者,34次为2人共享,39次为3人共享。

最年轻和最年长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发现胰岛素”获奖,时年32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佩顿·劳斯(Peyton Rous),1966年因“发现肿瘤诱导病毒”获奖,时年87岁。

父子均获诺奖,太少见在诺贝尔奖一百余年的历程中,共有两对父子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在斯万特·帕博教授获奖后,他和他的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成为第三对“父子诺奖”组合。

斯万特·帕博教授的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是瑞典生物化学家,他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与萨米尔松以及约翰·范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 医学奖
—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的发现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prostaglandins and related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John R. Vane 1/3 of the prize United Kingdom The Wellcome Research Laboratories Beckenham, United Kingdom b. 1927 d. 2004
1982年十月十一日星期一,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洛琳斯卡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正式宣布將本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給两位瑞典籍及一位英国籍的科学家,推 崇他們在前列腺素(prostagladin)方面的研究所作的贡献。这三位得奖者是英国的范恩 (J. R. Vane),五十五岁,现任英国威尔康研究所(Wellcome Research Laboratories) 主任;瑞典的塞缪尔森(B. Samuelsson),四十八岁,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院长及卡洛琳 斯卡研究院院长以及今年六十六岁的柏格斯壮(S. Bergström)。柏格斯壮博士同时还身 兼诺贝尔基金会的董事长,不过那只与基金会的行政业务有关,与得奖者的选拔过程无涉。
I went to Burn's department in 1946.If anyone can be said to have moulded the subject of pharmacology around the world, it is he. His laboratory became the most active and important centre f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U.K. and the main school for training of young pharmacologists. It was his energy and inspiration that set my career into one of adventure in the fields of bioassay and pharmacology. After qualifying for a B.Sc. in pharmacology, I spent a few months in Sheffield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worker in the pharmacology department but then went back to Oxford to the Nuffield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study for a D. Phil. with Dr. Geoffrey Dawes. In 1953 I complete my doctorate . Oxford was also an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it was there that my wife and I made our first home, and it was there that my daughters Nicola and Miranda were born. In 1953, I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a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Pharmacology, but after 2 years we returned to the U.K, where I started work with Professor W. D. M. Paton at the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 stayed there for 18 years, progressing from Senior Lecturer to Reader to Professor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In the mid-1960's, our attention was focused on prostaglandins, leading in 1971 to the forging of the link between aspirin and the prostaglandins. In 1973, I was offered the position of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or for The Wellcome Foundation. 1974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1977 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1982 Nobel Laureat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Stockholm
Sune K. Bergström 1/3 of the prize Sweden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Sweden b. 1916 d. 2004
Bengt I. Samuelsson 1/3 of the prize Sweden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Sweden b. 1934
Sune K. Bergström –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January 10th, 1916 in Stockholm, Sweden. 1944 1946 - 47 1947 - 58 1958 - 80 1963 - 66 D. Med. Sci., Biochemistr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Research Fellowship, Basel University, Basel Professor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 The University of Lund, Lun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Dean of the Medical Faculty,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Rector of Karolinska Institutet, Stockholm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Nobel Foundation, Stockholm Nobel Laureat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Stockholm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69 - 77 1975 1982 1983
Bengt I. Samuelsson –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in Halmstad, Sweden, on may 21, 1934.After attending public schools I studied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Lund where I met my wife Karin (Bergstein). We have one son (Bo) and two daughters (Elisabet and Astrid). After a few years in Lund I moved to Karolinska Institutet in Stockholm in order to do graduate work in biochemistry in parallel with medical studies. In 1960 I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and became docent in medical chemistry. A year later I also obtained my MD degree from Karolinska Institutet. In 1967 I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medical chemistry at the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in Stockholm, and after a few years I moved back to Karolinska Institutet to become professor and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ical chemistry. Concurrently with my research positions I have also held administrative posts. I was dean of the medical faculty from 1978 to 1983, and is presently rector of Karolinska Institutet. Memberships and Honors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81) Foreig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82) Honorary Member, Swedish Medical Association, Stockholm, Sweden (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