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硫酸亚铁()4FeSO 和硫酸铁()243Fe SO ⎡⎤⎣⎦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
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46%
B .31%
C .66%
D .无法确定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 1、t 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10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2 21 2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 可能是催化剂
B .a 、b 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 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 .b 物质可能是单质
D .反应后a 物质的质量为3g
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
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5.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CO通入氧气点燃
B Cu粉C粉在空气中灼烧
C NaCl KNO3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D CaCl2溶液HCl加过量CaCO3粉末,过滤
A.A B.B C.C D.D
6.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7.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8.下列一些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定
C.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10.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 27.6g,其中水为10.8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 9.2g
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2.8g
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 4:1
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 0.8g 氧气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
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2.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13.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14.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该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可生成3.6g水和4.4g二氧化碳,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15.某密闭容器中有X、O2、CO2和 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的质量/g 1.68 2.2 1.8
反应后的质量/g0 1.6待测 5.4
A.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B.表中“待测”数据为 4.4
C.反应中的X 与 O2变化的质量比是 1:4 D.X可能是乙醇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探究MnO2
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反应前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34.3g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18.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19.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20.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X O2CO2H2O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21.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A B.B C.C D.D
22.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1.6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c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过程中a与d的质量比为7:11
23.从石油中得到的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
(C3H6)、丁烯(C4H8)等。
某液化石油气可能由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4种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测其成分,取一定量该气体样品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浓硫酸增重45g,氢氧化钠溶液增重88g,无剩余气体排出(每步完全吸收)。
下列对该液化石油气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液化石油气中一定含有丁烷B.该液化石油气可能只由丙烷和丙烯混合而成
C.该液化石油气一定是纯净物D.该液化石油气不可能同时含有4种气体24.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100g(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87.6g,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2NaHCO3Na2CO3 + H2O + CO2↑)
A.33.6% B.40% C.47.3% D.60%
25.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D.若有17g 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
26.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水的通电分解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C.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D.电解水
27.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8.在3A+B=3C+4D反应中,已知84gA与16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32gC,A的化学式量为28,则D的化学式式量为()
A.28 B.144 C.112 D.56
29.洁厕灵、84消毒液是两种常见的清洁、消毒用品,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如图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有毒气体是Cl2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D.84消毒液、洁厕灵能混合使用
、CO和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对于这些反应下列说法正确30.相同质量的C、CH
4
的是
A.C2H5OH生成的CO2质量最少B.C消耗O2质量最多
C.CH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D.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下图是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在实验室进行的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
(说明:图中A1、A2、A3、B1、B2、B3均为溶液编号)
根据上图实验,请你与甲、乙同学一起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环节甲同学的探究乙同学的探究
提出问题
A3溶液为什么不变红?B3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酚酞不
计)
作出猜想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HCl
实验验证
(1)取少量A3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
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甲同
学的猜想(填“成立”或“不成立”)。
(2)你认为,在常温下A2溶液测出的pH
应(填“>”、“=”或“<”)7。
取少量B3溶液加入盛有少量铁粉的试管
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
据此,你
认为乙同学的猜想(填“一”或“二”)
成立。
交流反思
(1)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2)A3溶液未变红,你认为原因是A2溶液中较多,加入的NaOH溶液未将其
完全中和。
(3)甲、乙同学经过实验对比探究,一致认为做化学实验时应注意药品用量的控
制。
32.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
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这说明了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
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具有挥发性。
33.某校学生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她将带火星的某种材质小木条插入盛满氧气氧气瓶
中,发现木条复燃,取出吹灭后,再次将将带火星木条插入,发现小木条又能复燃,多次
重复上述操作后发现,木条最后不再复燃。
于是她与小李等其他同学决定探究能使带火星
的该种材质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少的体积分数。
(假设此时空气中氮气、氧气的体积
分数分别为79%、21%)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1、2、
3、4、5,并分别使集气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
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集气瓶中
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集气瓶内的水排尽,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见下表)
编号12345
现象微亮亮很亮复燃
(1)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5的集气瓶,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能够顺利完成,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性质。
(3)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指某气体的体积与总混合气体的体积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4的集气瓶前,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提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4)小李认为实验到此还没有得出结论,他决定继续进行研究。
为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你认为他应该使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试用微粒观点解释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______(填仪器或装置的标号),实验室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5.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
请回答:
(1)指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上A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
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3)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A装置,符号表达式为______,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将CO2和CO(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液体药品均足量),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
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滴入广口瓶中,此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符号表达式为______,欲收集该气体,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5)为了证明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有CO2气体产生,某校兴趣小组的学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室只用嘴吸气和呼气)。
回答:
①图中瓶Ⅱ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中若猛吸猛呼,会造成不安全后果。
猛吸时会使装置Ⅰ中的溶液进入口腔,猛呼时会使装置Ⅱ中________。
36.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
(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应选用__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已知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2),则应选用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3) 有一名同学欲用F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
另一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O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
(4)实验室若用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时,往长颈漏斗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F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
_________进入(选“a”或“b”) 。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4FeSO 和()243Fe SO 的化学式,发现其中都有硫酸根,4FeSO 和()243Fe SO 不论按怎样的比例混合,S 与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一定是1∶4,质量比一定是1∶2,则混合物中的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质量分数比.设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 ,则32:16=23%:x ,解得x=46%.所以铁的质量分数为1﹣23%﹣46%=31%。
故选
B 。
【点睛】
本题还可运用平均值法求解。
因4FeSO 中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为6∶32,()243Fe SO 中的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为56×2∶32×3=56∶48,故混合物中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介于二者之间.设混合物中Fe 元素创质量分数为x ,则有
56x 56>>3223%48
,解得40.3%>x>26.8%,只有B 选项正确。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甲反应前的质量为6g ,反应后为1g ,质量减少了5g ,属反应物;乙反应前为4g ,反应后为2g ,质量减少了2g 属反应物;丙反应前为3g ,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1g ,反应后为8g ,质量增加了7g ,属生成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表示为:甲+乙→丁。
【详解】
该反应为:甲+乙→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
丙反应前为3g ,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2:7,错误。
故选D 。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差,可得该物质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质量增加的物质在生成物中,质量减少的物质在反应物中,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分析表中数据,b反应后质量减少,在反应物中,b参加反应的质量=10g-2g=8g,c反应后质量增加,在生成物中,生成c的质量=21g-10g=11g,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可能是催化剂。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应在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11g-8g=3g,故反应后待测a的质量=10g-
3g=7g。
即:
a+b=c
3g8g11g。
A、由上述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故A选项叙述正确;
B、a与b反应生成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选项叙述正确;
C、b物质在反应物中,与a反应生成c,b物质可能是单质,故C选项叙述正确;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是7g,不是3g,故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1)因反应中氧气为气体,则氧气质量为30g-20.4g═9.6g,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所以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y则
2KClO3二氧化锰、加热2KCl+3O2↑
245 149 96
y x 9.6g
149/x=96/9.6g 245/y=96/9.6g
解得x=14.9g, y=24.5g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14.9g,
则反应后剩余氯酸钾的质量为0.5g,即反应后有剩余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及催化剂二氧化锰三种物质。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是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
选C
5.D
解析:D
【解析】
除杂的原则是只除杂,不引杂。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不能除杂;在空气中灼烧,铜会反应生成氧化铜,不符合除杂的要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所以除掉氯化钠中的硝酸钾时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选D
6.D
解析:D
【解析】2KClO3 MnO2 2KCl + 3O2↑,所以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氧气的量是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达到一定值,不再改变;由于氯酸钾中氧元素以氧气的形式逸出,所以反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选D
7.B
解析:B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2.2+16.2+0.9=a+4.4+8.1+1.8,故
a=15.3,正确; B、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错误;
C.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故Z 为化合物,正确;
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正确。
故选B。
点睛:在一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8.B
解析: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B。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表现在图像上应是一横线,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锰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恒定,锰元素质量分素也就不变了,图像应该是从大于零的某位置开始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直至反应结束,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不符合题意。
图像题是考查的难点。
图像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有两个:一是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二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
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醇中,10.8g 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2
18
=1.2g ,含有1.2g 氢元素的乙醇的质量为;1.2g÷
6
122616
⨯++=9.2g ,故正确;
B 、由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H 2O 的质量为10.8g ,其物质的量为
10.8g
18g/mol
=0.6mol ,则n (H )=0.6mol ×2=1.2mol ,乙醇中N (C ):N (H )=2:6=1:3,故CO 、CO 2
的总的物质的量为
1.23
mol
=0.4mol , CO 、CO 2的总的质量=27.6g-10.8g=16.8g ,令CO 、CO 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 、ymol ,则: x+y =0.4
28x+44y =16.8
解得:x=0.05、y=0.35,故CO 的质量为0.05mol×28g/mol=1.4g, CO2的质量为0.35mol×44g/mol=15.4g,故错误;
C 、燃烧产物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等于乙醇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
122
6
⨯ =4:1,故正确; D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6g-9.2g=18.4g 。
设9.2g 的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4696
9.2g x
= x=18.2g 18.4g-18.2g=0.2g 故正确。
故选B.
11.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Q、P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N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同理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和P,生成物是N,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反应的M的质量为5g,则X的值为18g﹣5g=13g,故B正确;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
25g:20g=5:4,故C正确;D、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2.B
解析:B
【解析】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盐酸的增多而增多,当碳酸钙反应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生成物中没有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为零;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比铁活动性强,反应快,由于镁粉和铁粉足量,酸反应完反应结束,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
选B
点睛:结合反应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变化和图像表达的变化比较,重点是起点、变化趋势、终点,同时要看清坐标对应的量,和反应物的量
13.C
解析:C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B的质量为15克,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15克,B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的质量为6克,则A、B、C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2,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0克,生成D的质量为50克.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故A不正确;B、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5:3,故B不正确;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的质量为50克,故C正确;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