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省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已经知道用火。
(属于长江流域)
2. 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他们的生活:①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②群居生活(因为自然环境恶劣);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生活:①
换生活用品;④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
美;⑤过着氏族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
活在一起)。
4. 注意:①最早用天然火的是元谋人,大规模
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
顶洞人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 河姆渡原始居民:①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
年;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住干栏式的房子(P8图片),过定居生活。
④懂得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2. 半坡原始居民:①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③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P9图片),种植蔬菜。
④制造精美的彩陶,上面出现了刻画符号,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⑤会纺线、织布、制衣。
(掌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
图片名称:
知识链接: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上图)半
坡半地穴式房屋(下图)
房屋主要是由于
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
异。
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
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
对人的危害。
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
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
图
解
历
史
图片名称:半坡居民
的彩陶(上)和纺轮(下)
知识链接:半坡的原
始手工业,彩陶上的
一些刻画符号,被认
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
雏形。
2008年奥运福
娃头上花纹的灵感即
来源于此。
图
解
历
史
第三课华夏之祖
1. 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为华夏族(今汉族主干)的形成奠定基础(炎黄子孙)。
2. 孙中山评价黄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毛泽东的《祭黄帝文》提到:“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两则材料都是在赞颂华夏之祖
——轩辕黄帝。
3. 传说和黄帝有关的发明(P13图片):(1)衣食住行:建
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
住行奠定了基础。
(2)属下发明: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
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
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
孙”。
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最早活动在渭水流域,
相传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会了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4. 黄帝后,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注意:我们所说
的禅让制,只存在于尧、舜、禹时期。
)
5. 禹(P14图片)带领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6. 注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
的是奴隶社会开始的世袭制。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
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
山顶洞人以及他们使用的骨针、他们的生活
知识链接: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已经基本相似,距今约3万
年左右。
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是掌握了磨光和钻孔
技术,使用骨针缝制衣服,而且他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而结成氏族里。
:北京人
知识链接:距今约70万至
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过着
群居生活,制造和使用工
具,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
知识链接:黄帝的主要贡献有
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炎帝、黄帝部落经过
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②
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后人尊称黄帝为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启继承父位,从
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最后一个暴君是桀。
2.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汤带领下,战胜夏桀,建立商朝。
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使得商朝强大起来。
3.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多次迁都。
直到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因此,商
朝又被称为殷朝(重要文物:甲骨文、司母戊鼎均出自于此)。
4. 最后一个暴君是商纣王,修建“酒池肉林”、炮烙之刑。
(小说《封神榜》即以此为背景)
5. 姜尚辅佐周文王,使得周国迅速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西安)。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君主与贤臣一一对应: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姜尚;齐桓公—管仲;
秦孝公—商鞅)
6.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P 23地图、P 24图片)。
积极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周朝
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但是,后来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导致春秋战国的混战。
7. 我们现在所说的齐鲁大地、《齐鲁晚报》、
1.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石器时代”和
“铁器时代”之间。
在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都被称作“青铜文明”。
包括: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等。
2. 商朝是青铜文明灿烂时期,西周青铜用于祭祀。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
3.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规模最大,殷墟出土)四羊方尊(造型精美);西周的代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毛公鼎(出土铭文最多)。
4. 与商周同一时期,四川成都平原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代表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5. 夏、商、西周的陶瓷业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明瓷器的国家。
6.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整个古代社会都是
“重农抑商”)。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知道了选种、施肥和治虫害;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西周时期,青铜贵重主要用来祭祀,农业中很少使用);主要家畜、家禽齐备最早是商朝。
7.
奴隶的悲惨生活: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可随意转让和买卖;祭祀时做贡品;奴隶主死后用来殉葬。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戎族入侵,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即平王东迁),
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
前475
--
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东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先后顺序是:齐桓公、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
阖闾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3. 齐桓公最早称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主要原因有:①位置优越,盛产鱼盐;②任用管
仲为相改革(最主要原因)。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改革军制,建立强大军队;③策略是“尊王攘夷”。
称
霸方式是通过诸侯会盟,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图片名称:图片名称:司母戊鼎(左)、
四羊方尊(右)
知识链接:①都是商朝青铜器代表;②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青铜器;③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毛公鼎
知识链接:西周青铜器代表,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图
解历史
4.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迅速强大。
称霸方式是: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
齐
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共同原因是:以变求强(改革)。
5.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也形成了较大国家,实现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融
合,同时,各国不断进行改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6.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战争频繁。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
南西北上中下(记住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
注意:①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重点。
图片名称: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
图解历史
知识链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最终形成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东、西、南、北)。
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主要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最终秦国统一东方六国。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长平之战战影响典故交战国战役时期晋文公称霸退避三舍晋VS 楚城濮之战春秋抵御秦国进攻
纸上谈兵
秦VS 赵
(公元前260年)
齐国强大减灶计魏VS 齐马陵之战魏国重创围魏救赵魏VS 赵齐桂陵之战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1. 铁农具在春秋时开始出现,战国时范围扩大,(铁器时代)。
牛耕在春
秋末年出现,战国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器、牛耕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非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建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造福人民两千多年。
后人诗赞:“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
3.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展开变法。
⑴背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⑵内容: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社会形成,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②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国富,重农抑商)③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兵强,受到守旧贵族强烈反对)。
④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开始,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影响(意义):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最本质的变革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变革,即奴隶社会的
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牛耕的推广。
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战国时期。
5. 如何理解春秋战国的变革?
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
政治上: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
兵,纷纷展开变法运动,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③思想文化上:各个学派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④军事上:各诸侯国战争连绵不断,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基础。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 文字的演变先后顺序:甲骨文(商朝)—金文(铭文,商周时期,西周毛公鼎铭文最多)—大篆(西周晚
期)—小篆(秦始皇统一)—隶书(秦朝)—楷书(魏晋时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甲骨文开始。
2.
战国时,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 天文:夏朝有关日食的最早记录,周朝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
春秋时世界最早记载哈雷彗星. 4. 历法:① 相传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② 商朝时,逐步完备,出现大小月、闰月:一
年12个月;③ 战国时 出现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5. 神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历代中医沿用。
图片名称:
铁器牛耕的推广知识链接:
铁器牛耕都是春秋末期出现,战国时期广泛推广。
铁器牛耕的推广是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图解
历
史
图片名称:图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知识链接: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反映了他不因循守旧,勇于改革的精神。
解历史
6.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7. 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是“钟鼓之乐”的代表。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出现原因:社会急剧变化(即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铁器牛耕的推广),许多学派发表不同看法。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百家争鸣受到一次致命的打击。
)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
1.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思想:① 提出仁的学说;②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③ 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教育:① 教育对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②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 ③学习态度:老老实实,谦虚好学;④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文化:①整理古籍编写《春秋》;② 弟子将其言论整理成《论语》(非孔子所著)。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老子: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
观点:①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乐极生悲,因祸得福,以柔克刚);②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 墨子:墨家创始人。
主张: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② 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4.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代表。
①“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② 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③ 合
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美
丽中国”。
)。
5.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的代表。
主张治理国家要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 法家的代表是韩非。
①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
仁义;② 提倡法治;③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受到秦国赏识。
(① 商鞅、李斯等人都属于法家代表。
② 春秋战国时期符合时代特征,受到国君赏识的学派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纳的就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
7. 春秋晚期,兵家鼻祖是孙武(东营广饶人),
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此书。
8.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
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的学说,关于教育的主张(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
老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孟子:“仁政”,轻徭薄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可持续发展。
墨子:“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韩非子:改革、法制思想
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用“仁政”治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要求统治者轻徭
薄赋;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战国孟子教育: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
的学习态度,经常复习,温故知新。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统治
者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春秋
孔子
儒家
主要思想
时代代表学派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著《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春秋孙武兵家主张改革、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战国
韩非
法家
墨家创始人。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
战国墨子墨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庄子,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
转化;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春秋老子道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 秦统一六国:
(1)原因:①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兵强,战国后期最强大(最主要原因)。
②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进攻。
③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④ 人民渴望统一,形成局部统一(客观条件,顺应时代潮流)。
(2)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后期); 人物:嬴政; 都城:咸阳; (3)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李白诗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主要表现秦始皇横扫六国、完成统一的贡献。
(最大贡献))
2.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1)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思想来源:法家韩非子)。
① 皇帝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 中央:设三公,即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 地方:推行郡县制 (注
意:① 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割据的教训,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② 秦国的商鞅变法推行县制) (毛泽东说:“百代皆行秦政治”,后世继承的制度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
)
(2)经济上:①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② 统一度量衡。
作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流行简单的隶书。
作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4)思想上:① 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②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③ 影响: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① 北方: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移民戍边;修筑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意义: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② 南方:统一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意义: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促进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3. 秦朝疆域:西至陇西(注意:长城西至临洮),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南海 。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1. 秦的暴政的表现:① 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陵墓、长城);②沉重的赋税(收成大部分上缴);③ 残
酷的刑罚;④ 秦二世和宦官赵高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 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人物:陈胜、吴广。
陈胜在陈建立政权;
直接原因:遇雨失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 ①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 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3. 项羽、刘邦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只有一次,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陈胜、吴广领导; 第二阶段:项羽、刘
邦领导。
) (1)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① 成
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②决定秦王朝成与败的战役是分别是: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 (2)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战争性质:统治者内部争夺地位的战争,不属于农民起义),进
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相关典故:① 鸿门宴,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② 四面楚歌。
③ 象棋的楚河汉界。
④ 约法三章等。
)
5.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他就是汉高祖。
图片名称
图:大泽乡起义知识链接: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魄,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
解历史
图片名称: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知识链接:由法家韩非子提出来。
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推行郡县制。
图片名称:秦始皇知识链接: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横扫东方六
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图片名称:经济上统一货币知识链接:圆形方孔钱,又称秦半两,奠定了以后铜钱的基本形状。
图片名称:文化
上统一文字知识链接:秦始
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官方标准。
后来流行隶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 文景之治:(1)背景:汉初经济萧条 (2)措施:① 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奖
励耕织。
②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汉文帝); ③ 提倡“以德化民” (注意:文景之治的出现不是儒家
思想,而是采纳的道家黄老之学,顺其自然,休养生息。
) (3)表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
2. 汉武帝的“大一统”(大一统:高度中央集权):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1)原因:① 文景之治奠定经济基础;②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① 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 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③ 文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
④ 经济: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⑤ 军事:夺取河套、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
(1)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即高度中央集权。
(2)政治上: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 皇帝制度 ② 中央政府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汉武帝(地方):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4)军事上:都反击匈奴。
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汉武帝: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
(5)秦始皇和汉武帝最大的不同在于:如何对待儒家思想。
(焚书坑儒VS 独尊儒术)
4. 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1. 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河。
2. 农业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 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
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4. 商业:西汉的都称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畜牧业、冶铸业发达,铁器广泛运用;匈奴
进入鼎盛时期。
2.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汉国力强盛。
夺回了河套
地区和河西走廊 (为张骞通西域奠定基础) 。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打败了匈奴。
意义: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一部向汉称臣,并请求和亲,西
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意义: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董必武(P 77页导语)。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P 80页)。
两句都是讲述昭君出塞,胡是指匈奴,首领是呼韩邪单于,汉朝的皇帝是汉元帝(西汉时期)。
意义:带来了较长的和平,促进了汉匈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图片名称:汉代讲学图
知识链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
同时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作为主要教材。
讲学内容:儒家思想;教材:儒家经典
图解历
史图片名称:图昭君出塞知识链接:西汉汉元帝时期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大大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