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三大规律

合集下载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

善于把 握重点 和主流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对病状相似的 病人,能诊断出病因各异,所以;“治之宜 殊”。病人按药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这 件事启示我们( )
①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②只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只要抓住事物矛 盾的特殊性,就能解决问题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矛盾特殊性
含义: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侧面 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②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③解决矛盾形式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区别
普遍性即共性, 特殊性即个性。 其次,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两点论
要 全 面 抓 重 点
两点是有重 点的两点
重点论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统 一
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坚 持 矛 盾 分 析 的 方 法
事物都 是一分 为二的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对具体 问题具 体分析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原因,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隐藏在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 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 感性、知性和理性。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一、两大观点: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全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互为基础与反映关系。

2. 唯物辩证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量变为质变的辩证规律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发展。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即通过对矛盾的辨证分析和综合统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二、三大规律:1.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新的质变。

2. 总量变化规律:事物的总量变化是通过事物的量变积累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新的质变。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的。

即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经过否定被新的事物取而代之,新的事物又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新的否定。

三、五大范畴:1. 联系(或互相对立):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具有对立的矛盾关系。

2. 内部矛盾(或矛盾运动):事物自身内在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质量(或性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性。

4. 过程(或发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量变实现质变。

5. 基础和上层建筑:事物的基础是物质世界,而上层建筑是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制约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一种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三大规律,它们分别是: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依存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特点,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2.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不断解决矛盾和对立,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3.事物的发展的飞跃性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它具有一定的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过程,而是通过一个飞跃的过程,从一个质的层次跃向另一个质的层次。

这三大规律相互关系紧密,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

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依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事物的发展的飞跃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高级阶段。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三大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 1 -。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认识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认识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认识一、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武器。

唯物辩证法中有三大规律,即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唯物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认识。

二、矛盾规律1. 矛盾的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两个或多个方面。

在任何一个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又是事物发展的限制。

2. 矛盾的基本特点(1)普遍性: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2)特殊性:每个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矛盾。

(3)斗争性:矛盾必然会引起斗争,而斗争又促进了事物发展。

(4)转化性:矛盾不断地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矛盾的主要形式(1)对立统一矛盾:事物内部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方面,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2)同一性矛盾:事物内部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如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等。

4. 矛盾规律的作用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斗争性和转化性。

了解矛盾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质量互变规律1. 质量互变的概念质量互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内部质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其它方面也发生相应改变。

质量互变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2.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1)质量互变是事物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质量互变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3)质量互变具有渐进性和突变性两种形式。

3. 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事物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1.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内部某一方面被否定后,又通过新的形式得到肯定和发展。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他为认识自然界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指事物在经历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包含着大致相同的规律,这三大规律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转化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复合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规律。

1、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转化规律是指在自然界,物质的发展都是从简单的发展到复杂的,同时也是从容易的发展到难的的规律。

一切事物都会发展,而发展是有次序的。

它可以从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前进。

物质的发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不会一直发展下去,因为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他会遇到阻碍,以及最终会面临消亡。

2、辩证唯物论的复合规律表明,在自然界或社会,一切事物都是有内在原因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只有当这些统一性得到表达的时候,自然界或者社会才能够达到最终的均衡。

因此,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或者一种物质的变化,都是经过一定的折衷之后出现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规律是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着相同的特征和影响,即使在未来,这些事物也是不太可能完全一致的。

它是一种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把它们综合起来,从而得到比较完整而有说服力的认识和解释。

通过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一贯贯穿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做出任何一个正确判断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事物,而且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它们,从而得出有效的解释。

通过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的活动中,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20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

2.20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

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2、内因和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的哲学谚语】①两点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②重点论: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打铁先得本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好酒不怕巷子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

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和度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2、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辩证法三条规律

辩证法三条规律

辩证法三条规律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

2.质量互变。

3.否定之否定。

一、什么是对立统一?以后说矛盾论,就知道说的是对立统一。

关于矛盾有个典故: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

这个典故说的就是矛盾的对立性,矛盾本身是不可调和的,但是这种互相对立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统一的。

那什么是矛盾呢?如:天和地、高和低、强和弱、美和丑、前和后、战争和平都是一对对矛盾,相反而对立。

再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物理的作用和反作用、生物学中遗传和变异、电力的正电子和负电子等等,都是成矛盾存在的。

传统文化易经“阴阳”,道德经的“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说的都是矛盾。

什么是矛盾?也很好理解,只要有一存在(事、物、概念),就一定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存在,和它相反。

自然、社会、思维普遍都是矛盾的存在。

得出一个结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存在。

事物就是矛盾,事物的运动就是矛盾斗争,矛盾具有普遍性,贯穿在一切事物的中,贯穿在一切事物从头至尾的过程中。

所以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世界没有了矛盾,世界不存在,矛盾就是运动,就是生命体,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对立而存在,互相斗争,所以我前面的文章说,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呈矛盾存在的,这是哲学一直发展的内在动力。

既然矛盾是对立存在,为何又说统一呢?虽然矛盾都是对立的,斗争的,这是绝对性的,但是我们说矛盾又是统一的,这说的是相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统一起来。

举例说明:生和死是一矛盾,对于我们整个生命来说,没有生不存在死,没有死也就不存在生,生死本身就是生命,人的生命不是生的状态就是死状态。

对于整个生命过程来说,生和死这个矛盾是一个统一体。

高中政治逻辑记忆口诀

高中政治逻辑记忆口诀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逻辑记忆口诀是一种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口诀示例:
哲学部分:
唯物论:世界本质是物质,“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记心间。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律),质量互变(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律)。

政治经济学部分: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如同商品两面旗,没有使用价不存,没有价值走不移。

资本循环公式:“货币-资本品-增殖货币”,G-W-P-W'-G',购买生产销售回,资本循环不停歇。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上仅为示例,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考试大纲来制定和记忆,建议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易记的形式。

辩证法三大规律之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之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个三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涵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②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B.实践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进而解决矛盾。

③党的十七大深入系统阐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正是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 ③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种解决形式。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①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实践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进而解决矛盾。
③党的十七大深入系统阐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正是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

辩证法三个基本规

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
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在学习和实践中就要高度重视质变,敢于破旧立新
《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是一非常热情好客的人。有一次他邀请 了一批客人到家里作客,用鲜美的鱼汤招待。他一 盆接着一盆的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 无可忍,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上门。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在哲学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 又统一的关系又称作矛盾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事物内部
事物之间
矛盾双方相互排 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吸 引、相互联结的 属性、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 ②推动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交织、交融, 共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 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毛泽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 :失马 儿腿残
福: 得马 免兵役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事物显著的变化 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
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什么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主要方面
事 物
内部矛盾
斗 争 、 依 存
次要方面
量 变
力量上的增减
(矛盾双方的斗争还在统一体内进行)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案例分析1

“肥皂水”哲学 约翰· 卡尔文· 柯立芝 与女秘书 戴尔· 卡耐基的利弊分析
讨论题



本案例中介绍的柯立芝和卡耐基取得成功的共 同点是什么?“肥皂水”哲学的深层寓意是什 么?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是怎样得到具体运用的? 你是如何看待“以退为进”和“知己知彼”的? 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获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取 得事业的成功? 从案例中你能体验到成功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吗?
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在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成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 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 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持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清· 顾嗣协《杂兴》) 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 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 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 “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谢道韫(349-409),东晋著名才女。谢安“白雪 纷纷何所似?”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 “未若柳絮因风起。” 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 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 让吹毛求疵的去当质检员;让谨小慎微的当安全 监督;一团和气者负责民事调解;求胜好强者去 抓生产;让好出风头的去搞市场公关;让斤斤计 较的去管仓库。 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唯物史观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唯物史观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普遍: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横向-纵向-横向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2)要坚持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3)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4)要坚持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5)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的分析方法。

质变量变规律《》(1)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多个,根本质一个,非根本质多个(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凡质必有物,凡物必有质)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会转化为他物。

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

第二,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水变为水蒸气是质变”(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

(原理背诵)(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

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

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实质)。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

(原理背诵)(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选择);第三,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①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②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