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杂志分析

合集下载

《碎片化阅读要“量中求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碎片化阅读要“量中求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碎片化阅读要“量中求质”书箱里一直保存着过去纸媒盛行时代喜欢的几本杂志,既有《十月》这样的纯文学刊物,也有像《今古传奇•武侠》、《看电影》这样的通俗读物。

那时候,杂志多是半月刊,有的甚至是双月刊,信息相对匮乏和迟缓,等新一期杂志上架的心情,用望穿秋水来形容并不为过。

依靠纸媒支撑起的阅读生活,阅读量不可能太大,这既有阅读速度的问题,也有内容供应的问题。

有一种论调,认为当代人阅读量较古人太少,担心社会将变成“文化沙漠”。

事实上,人们觉得阅读少了,只是像传统阅读那样,抱着一本书读的情况少了。

现代人每天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渠道,接触大量信息。

单论文字量,今人的阅读总量恐怕要数倍高于古人,也多于过去的纸媒主导时代。

然而,从阅读的“质”来说,我们的阅读效率正在面临大面积滑坡。

从社交网络、移动媒体获取的碎片化文本,很难系统、深入地学习知识、获得感悟。

近年来,笔者微信里的订阅号不断增加,已经达到 100 多个,阅读的数量不少,能被笔者记住的却不多,大都是走马观花,一掠而过。

而多年前的纸媒阅读,一些精彩的文章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那种纯净的阅读时代?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社会,向往山林的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极少能在深山里搭一座木屋终老。

信息时代,很多人怀念纯粹、传统的阅读生活,但离开手机,我们还是会寸步难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碎片化信息中,提升阅读的质量呢?我们需要在碎片化阅读中培养“拼接意识”。

相对于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则更加灵活、丰富,能够即时把握最新动态。

涉猎各个层面的“浅阅读”也十分必要,只是,这种涉猎并非被动接受,散漫选择,随心所欲。

而是应该建构在知识结构完整性和系统性之上,从而产生“化学作用”。

例如,钟爱时政类新闻的读者,在每天接收网站、客户端、社交平台新闻推送的同时,也要变被动为主动,搜集一些相关的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经济等信息,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的信息结构,在“浅阅读”中增强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

电影理论总结

电影理论总结

1,法国电影理论家、评论家,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新浪潮的精神之父”。

2,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

发现并阐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

他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所以提倡按照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

他的美学思想和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本体论体系;二是电影语言史的进化。

4,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理论的实践。

1,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的写实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法国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

2,他们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记录功能,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的作用,认为只有在记录和揭示了实际现实的时候,电影才获得自己的生命。

3,巴赞列举了长镜头的三大优点,即保持时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保留生活内涵的暧昧性和丰富性,饱赏多角度看动作的“眼福”;他抨击蒙太奇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方法,以考分且、组合,割裂完整的时空,破坏电影的时空真实和感性真实。

4,长镜头理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别树一帜的电影理论体系,对当代影视本性、影视新观念等理论问题的建树,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纪实派电影提供了理论基础。

1,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

按照长镜头(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即“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而后才是一种美学立场”。

2,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目录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阅读
能够
电影
意义
魅力
深入
领略
齐宏伟
读者
齐宏伟 艺术
通过
看电影
文化
思考
人生
内涵
剖析
看电影
内容摘要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是一本由齐宏伟撰写的电影评论集,通过深入剖析电影的内涵和意义, 引领读者领略电影艺术的魅力。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的目录设计独具匠心,既符合一般书籍的结构规范, 又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齐宏伟如何通 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电影,以及他如何将电影艺术与人生哲学相结合。这本书 不仅适合电影爱好者阅读,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电影艺术和人生哲理的人来说也同 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开始思考电影与人生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达思想和情感。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不 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鼓励读者参与到电影的解读 中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书中,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和参与感。我也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理解电影,从而培养了自己的思 考能力和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
这是《牛人看电影齐宏伟篇》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电影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感悟。”
“电影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 生活。”

《当代电影》杂志

《当代电影》杂志

刊名:当代电影Contemporary Cinema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2-4646CN:11-1447/G2邮发代号:2-760复合影响因子:0.541综合影响因子:0.24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当代电影创刊时间:1984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当代电影》杂志期刊简介《当代电影》杂志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办的电影理论期刊。

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当代电影》以敏锐、活泼而又严谨、厚重的学术素质和办刊特点而著称,在国内外具有权威影响。

本刊字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当代性、学术性的办刊特点,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新动向和学术成果,为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繁荣,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理论体系服务。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1269292199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电影观后感人物塑造分析

电影观后感人物塑造分析

电影观后感人物塑造分析电影观后感:人物塑造分析近年来,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媒体,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更通过人物塑造展现了各种角色的丰富内心世界。

在观看电影时,我深深被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所吸引和感动。

本文将结合几部电影,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以及对我产生的影响。

首先,人物塑造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好的人物塑造能够增强电影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受。

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情感上与电影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因此,人物塑造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人物塑造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努力。

导演通过剧本和细致的布局,带领演员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演员则通过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合适的演员选角也是人物塑造成功的重要环节。

只有演员与角色高度契合,才能够真实地将角色的特质和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的人物塑造令人难以忘怀。

安迪被错误判决入狱,但他在狱中却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冷静的心态。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蒂姆·罗宾斯出色的表演,呈现给观众一个乐观、善良且充满希望的角色形象。

观众不仅看到了安迪的坚持和智慧,也被他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甘是一个智力有限的男孩,但他却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和非凡的毅力。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通过托马斯·汉克斯的精湛演技,将阿甘这个角色诠释得栩栩如生。

观众看到了阿甘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性的温暖。

除了塑造正面形象的角色,一些电影也通过塑造反面人物来增加剧情的张力。

电影《教父》中的主角小尼诺·科莱昂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黑帮首领。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通过马龙·白兰度的出色演技,将科莱昂这个角色刻画得深入人心。

我国电影期刊70年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

我国电影期刊70年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

我国电影期刊70年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作者:孙佳路来源:《出版广角》2019年第18期【摘要】电影期刊作为电影的衍生物,不仅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主要建设者及见证者,也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记录者。

文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历程,并以《看电影》为例,探究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期刊未来的发展策略,以期对电影期刊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影期刊;发展历程;策略;《看电影》【作者单位】孙佳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9.18.011“一个杂志支配了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动向,一个刊物直接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思想秘密。

”[1]电影期刊作为传播媒介,承载着电影的艺术探索和理论发展,记录着电影在不同时期的产业动态及理性思索,成为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来,尤其是“双百”方针提出后,电影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

纵观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态下,呈现不同的特征。

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今天,电影期刊应不断探寻新的出版形态,以便更好地传播电影艺术,引导电影理论的发展,使之继续做好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

一、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电影期刊是伴随电影发展的重要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看电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虽然中国电影发展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它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电影期刊亦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1966年)1949年后,电影逐渐进入大众社会文化生活,影视艺术类期刊也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电影期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新创刊物多,展现新时代风貌,凸显大众趣味。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气象的电影期刊陆续創刊,其中几本影响力非常大——1950年6月创刊的《大众电影》,是我国创刊最早、出刊数量最多、拥有读者最多的电影期刊;1957年8月创刊,以图片表现影片及电影活动信息的《上影画报》;1960年11月创刊,虽然出刊仅21期却深受影迷喜爱的《上海电影》等,成为缓解人们战后文化饥渴的源泉。

电影分析:经典电影的深层含义

电影分析:经典电影的深层含义

电影分析:经典电影的深层含义电影,作为一种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经典电影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这些含义往往超越了表面的情节,触及了人性、社会、哲学等更为深远的主题。

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这部影片在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与自由的故事,但深层次上,它探讨了人性的坚韧与不屈。

主人公安迪在监狱中遭受了种种不公与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他的智慧、勇气和坚持,最终帮助他逃离了囚笼,也启示了观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内心的希望和信念都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再如《教父》系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黑帮家族的史诗,更是对权力、家庭、忠诚和背叛的深刻剖析。

影片通过教父维托·柯里昂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复杂的人物性格,他的权威、智慧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都让观众对权力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典电影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激发情感共鸣。

《阿甘正传》通过一个智力有限但心地善良的人物阿甘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阿甘的纯真与坚持,以及他无意中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让观众反思了命运、机遇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电影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需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细心体会,甚至在多次观看后才能领悟。

《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通过宏大的宇宙场景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讨了人类起源、进化和未来的可能。

影片中的黑石板、星门等象征性元素,以及对人工智能HAL 9000的描绘,都引发了关于科技、人性和宇宙命运的广泛讨论。

总之,经典电影之所以经典,不仅因为它们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这些电影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激发情感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它们是电影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看电影》杂志伴我成长

《看电影》杂志伴我成长

《看电影》杂志伴我成长
小时候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没有丰富的影视资讯,那时候很爱看电影经常去音像店去租影碟看电影,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碟片,不知道选哪一部好。

那时候音像店老板经常把一本《看电影》杂志和碟片一起放到书架上,我会翻阅一下,然后觉得杂志中对某影片的描述很精彩,插画(就是电影镜头)很刺激,就租某个碟片来看。

这就是《看电影》杂志最早给我的印象——电影指南。

2001年我看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很是震撼,但对于电影中的一些对白和镜头甚至整个电影的寓意不甚明白,尼奥到底死没死?史密斯为何会复生?西安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尼奥在现实中也能用超能力抵挡电子乌贼?我偶然在杂志铺官网上看见《看电影》中关于《黑客帝国》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那篇解读现在转载到了豆瓣网,成为解读《黑客帝国》的经典文章,正是因为《看电影》杂志,让我读懂了很多电影的本质与寓意,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了解,电影指南升级为电影导师,让我步入电影世界的奇幻殿堂。

《看电影》杂志期刊对电影的评价算是国内比较专业的,从电影前期制作,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奇闻趣事,明星家属探班,再到电影杀青与宣传,杂志从头到尾跟踪报道,让读者充分了解一部电影的完成过程,其中的辛酸与欣喜,跃然纸上。

另外,《看电影》杂志也会将电影分门别类,评比出十大喜剧,十大动作片,十大战争片等等,让读者跟随文章指引,通过电影来进入一个个惊心动魄,嬉笑怒骂的神奇世界,体会自己体会不到的人生。

《看电影》后期出了午夜版,专门讲述七八十年代美国的黑白电影和一些小电影,这些电影有的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有的汇聚着小导演别具匠心的观点,成为我现在的独特的精神食粮。

《电影故事》月刊:电影杂志介绍10

《电影故事》月刊:电影杂志介绍10

《电影故事》月刊:电影杂志介绍10《电影故事》1952年5月创刊于中国最大的电影基地——上海,是一本介绍国内外电影剧情、创作人员、创作状态、创作背景、发行放映信息的月刊。

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

《电影故事》月刊以“讲故事”这种中国的传统方式,来讲述委婉动听、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并以此入手,推介即将上映的新片。

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非常成功。

《电影故事》刊物除了讲述生动的电影故事之外,还开辟有《国内外电影演员介绍》、《观众之家》、《演员谈创作体会》等栏目,甚至还有《电影猜谜》这样的小专栏,刊物办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深受电影观众喜爱。

《电影故事》的封面、封底、彩色插页的设计也很具特色:封面一般为即将上映的国产影片中有代表性的镜头,或者著名电影演员的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1959年第五期的封面为故事片《狼牙山五壮士》中马保玉、葛振林等五壮士英勇跳崖前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感人镜头;而1958年第二期的封面则是风华正茂、充满青春气息的《护士日记》中王丹凤的特写镜头;封底大多为外国名片的剧照,如1958年第二期和1959年第五期的封底分别为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奥赛罗》和《烽火里程》。

虽然当时的印刷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纸张质量也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比较低劣,但《电影故事》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高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景象,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电影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该刊的发行量并不很高,仅在19万 37万之间。

1979年月1月,《电影故事》杂志复刊。

32K本,复刊第一期封面是越剧电影《祝福》的照剧,同时刊登了“编者的话”以说明《电影故事》月刊复刊的原因及刊物宗旨。

杂志讲述银幕上的故事、银幕背后的故事。

几十年来,几代电影明星与《电影故事》在交往中结下友谊。

以上是《电影故事》月刊1979年第1期的封面和封底及目录。

电影批评中的香港意识与主体构建——论《hkinema》的批评风格

电影批评中的香港意识与主体构建——论《hkinema》的批评风格

12019第17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香港电影,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香港电影批评仍是学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HKinema》。

这是一份年轻的电影季刊,创办于2007年12月,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简称“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

每期设有独立专题,起初随《香港电影》杂志附送,第八期起转为免费派发,每年1、4、7、10月出版,每期印量5000册。

正如创刊词所言,HKinema是“一个仿拉丁的自造字,拆出来便是Hong Kong Cinema。

指涉着香港电影,一个脱魅同时又重新建魅的文化权力场”[1]。

标识性的概念命名,是自我得以确认的基础,目的在于彰显“香港意识”。

本文认为,《HKinema》承续了香港电影批评的优秀经验,笔者尝试从“学会”的视角来理解其批评风格,并结合具体的编辑形态、批评策略来对批评中的香港意识与主体建构进行分析。

一、承续传统香港电影批评的历史脉络源远流长,早在1924年4月19日,香港的《华字日报》就设有“影戏号”专栏,这是香港报纸上的第一个电影专栏[2]。

同年6月26日,香港出版了第一本电影刊物——《新比照映戏录》,这是新比照电影院出版的免费读物[3]。

1926年11月25日,香港出版了第一本电影杂志——《银光》。

应该说,早期的批评主要是为电影宣传服务,“国内外最新的制片消息、新片评介”“中外电影明星的评介及近照”[4]均有所涉及,但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关注与对批评行为的反思还显不足。

抗战胜利后,“七人影评”[5]式的风格一度成为主流,批评中的国族意识开始凸显。

与此同时,香港也有大量由电影公司创办的刊物,如《南国电影》《长城画报》等,但这些刊物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这一时期的批评都共同强调电影的功利性,对本土观众的重视或多或少会引导批评的“香港意识”。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学生周报》电影版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电影批评进入到了迷影文化阶段,批评者较多关注外国电影,并纷纷学习西方电影理论。

《看电影》杂志研究的开题报告

《看电影》杂志研究的开题报告

《看电影》杂志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电影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文化大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优秀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引领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同时也给影迷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和文化感受。

作为电影评论与研究的重要载体,《看电影》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电影评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观影需求。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影迷们也需要更加便捷、实时的电影资讯服务。

因此,对于电影杂志《看电影》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与评估《看电影》杂志在电影评论和资讯服务方面的表现,并尝试提出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案和建议,力求为电影杂志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1. 分析《看电影》杂志的历史发展、目前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形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基于《看电影》杂志现有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时下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更好的服务理念和经营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 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探索并实现《看电影》杂志的跨平台体验,让影迷们更加方便、快捷、实时地获取电影评论和资讯。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看电影》杂志的历史发展、现有内容和服务形式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分析。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影迷、读者的调查,了解其对于《看电影》杂志的评价和期望,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3.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电影杂志的对比分析,探求《看电影》杂志的优势和不足。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看电影》杂志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提出更好的服务理念和经营策略,帮助电影杂志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观众满意度。

同时,实现跨平台体验,为影迷们提供更实时、便捷、高品质的电影评论和资讯服务。

_看电影_的_七年之痒_

_看电影_的_七年之痒_

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9日/第020版刊物《看电影》的“七年之痒”本报实习记者赵芳七年在婚姻里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或许我们可以将读者和杂志的关系比作一场婚姻,七年之痒,冷暖自知。

1999年11月,《看电影》(原名《LOOK看电影》)靠翻译外刊起家,这本以介绍欧美电影为主的杂志很快在影迷圈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今岁正是《看电影》走过的第七个年头,读者和这本“中国影迷第一刊”的关系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对于中国的电影杂志而言,还有漫长的一个又一个七年需要经过,如何调整和修正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1999年11月,《看电影》(原名《LOOK看电影》)靠翻译外刊起家,这本以介绍欧美电影为主的杂志很快在影迷圈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2001年6月《LOOK看电影》刊登启事,正式更名《看电影》,将出版周期改为半月,从原来的64版变为72版。

而今,《新电影》早已销声匿迹,《世界电影之窗》刚刚起步,空留下《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与《看电影》分庭抗礼。

而《看电影》的影响力却为另外两家杂志所远远不及。

“中国影迷第一刊”《看电影》以新片报道、专题策划和影评见长。

而其新片报道则以好莱坞和国产大片为主。

在这一点上,《看电影》没有走出中国电影杂志的怪圈——对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的关注度很高,而对小成本电影和纪录片的关注却很少。

定位为“中国影迷第一刊”的《看电影》希望它的刊物受到多数买电影杂志读者的欢迎,而显然大片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这就必然导致其文章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的电影、热点的问题。

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质量高的图片,这样的图文配置会更加吸引读者。

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是不无忧虑的,香港《电影双周刊》编辑阿木就认为:“我觉得没有真正自己的电影杂志,我们的电影杂志偏向于介绍海外的电影,对于国内每年的两三百部电影,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而且,很多资讯也并非第一手的资讯,而是通过翻译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资讯。

”但这并不影响《看电影》“中国影迷第一刊”的位置。

《现代电影》的现代性研究

《现代电影》的现代性研究

第一章自由与超脱:《现代电影》的办刊思想与内容设置研究第一章自由与超脱:《现代电影》的办刊思想与内容吸直研九设置研究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全面的成熟和繁荣时期,电影作品从产量到质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专业电影人才应运而生。

上海作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的培养皿中,中国电影谱写了黄金时代的电影传奇。

与此同时,上海也笼罩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暗处涌动,延伸至电影领域,针对各种电影思潮、电影理论、电影艺术本质、电影大众化属性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空前活跃。

在这一段时间里,专业的电影期刊也成为传播电影理论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电影刊物从20几种扩展到百余家,那么就上海一地就有《现代电影》、《明星月报》、《时代电影》、《电声》、《联华画报》等一些知名的电影杂志。

这些杂志在传播先进电影理论,指导中国电影实践,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其中《现代电影》杂志因其独立超脱的办刊思想,和自由开放的内容设置而备受瞩目。

《现代电影》是一本比较纯粹的电影理论杂志,它以介绍中外的电影理论、电影技术、电影知识以及动态的影讯和星讯为内容;以督促中国电影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为目标;以广大热爱电影的同人及一般男女为主要受众群体;以独立、自由、开放、进步、科学、理性为宗旨,表现出了超脱的文化立场和自由的文化表达,同时彰显出现代性的主导价值观,指向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现代的办刊思想:独立超脱的文化立场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现代化,它是东方的巴黎,它是远东的第一大都市,它已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化和都市化水平。

无论是从北京南下的,还是从广州北上的,还是从海外归来的,大批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富商巨贾、华侨华裔、外国人、殖民者都聚集到上海来。

上海成为新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由此新的社会市民群体慢慢形成,五四新文化的种种价值观念渐渐普及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明星的面部特写照片、中国明星的全身照片、中国电影剧照(详见表1_4)。

《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

《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

《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100 一个字头的诞生。

韦家辉。

1997。

99 十三太保。

张彻。

1970。

98 祝福。

桑弧。

1956。

97 爱情万岁。

蔡明亮。

1994。

96 早春二月。

谢铁骊。

1963。

95 色情男女。

尔冬升。

1996。

94 哪吒闹海。

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

1979。

93 血战台儿庄。

杨光远。

1986。

92 女人四十。

许鞍华。

1995。

91 半斤八两。

许冠文。

1976。

90 刀。

徐克。

1995。

89 纵横四海。

吴宇森。

1991。

88 半边人。

方育平。

1983。

87 喜剧之王。

周星驰。

1999。

86 甜蜜蜜。

陈可辛。

1996。

85 林则徐。

郑君里。

1959。

84 青春之歌。

崔嵬。

1959。

83 似水流年。

严浩。

1984。

82 喋血双雄。

吴宇森。

1987。

81 千言万语。

许鞍华。

1999。

80 地道战。

任旭东。

1966。

79 第一类型危险。

徐克。

1980。

78 南海十三郎。

高志森。

1996。

77 A计划。

成龙。

1983。

76 大话西游。

刘镇伟。

1995。

75 夜店。

黄佐临。

1947。

74 暗花。

游达志。

1997。

73 92黑玫瑰对黑玫瑰。

陈善之/刘镇伟。

1992 72 巴山夜雨。

吴永刚,吴贻弓。

1980。

71 精武英雄。

陈嘉上。

1994。

70 卧虎藏龙。

李安。

2001。

69 枪火。

杜琪峰。

1999。

68 细路祥。

陈果。

1999。

67 监狱风云。

林岭东。

1987。

66 重庆森林。

王家卫。

1994。

65 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

1998。

64 野兽刑警。

陈嘉上。

1998。

63 双旗镇刀客。

何平。

1990。

62 万家灯火。

沈浮。

1948。

61 倩女幽魂。

程小东。

1986。

60 牧马人。

谢晋。

1983。

59 人海孤鸿。

李晨风。

1960。

58 茶馆。

谢添。

1982。

57 棋王。

严浩。

1982。

56 红楼梦。

岑范。

1995(1962?)55 本命年。

谢飞。

1982。

54 孩子王。

陈凯歌。

1987。

感知历史画卷——电影《鸡毛信》赏析

感知历史画卷——电影《鸡毛信》赏析

感知历史画卷——电影《鸡毛信》赏析作者:刘殿波来源:《快乐作文(小学3、4年级)》 2020年第9期2020年《快乐作文》中版开设“一起看电影”栏目,旨在培育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期待爸爸妈妈陪伴孩子一起看有意义的好电影。

杂志特约儿童阅读推广专家刘殿波老师,全年为大家解读、赏析十部经典好电影。

作者简介刘殿波,教育管理者,儿童阅读倡导人,学校文化建设和儿童阅读研究者。

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等报刊发表大量儿童阅读研究和学校管理的文章,并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上百场公益儿童阅读讲座,颇受欢迎。

被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刘殿波大概是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看了电影《鸡毛信》。

可能是孩子与孩子之间心灵相通,我对影片中主人公海娃身处的险境简直是感同身受,观影时攥紧拳头的手心里满是汗渍,心中充满了仇恨。

后来自己识字了,又找来同名连环画阅读,仍然如看电影般感到惊心动魄,一会儿为鸡毛信可能被敌人发现担心,一会儿又为海娃的命运担忧。

不同的是,读书的时候,字里行间更能体会海娃的心理活动。

《鸡毛信》的故事结构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描写了十二岁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异常生动。

你看,一开始海娃接受当民兵队长的父亲交给的任务,只要翻过山把鸡毛信交给八路军张连长就可以了,够简单吧?没想到海娃刚出发就迎面遇到了进山“扫荡”的日军。

怎么办?要知道粘着三根鸡毛的信代表着十万火急的非常情况,落在敌人手里可就糟了!海娃急中生智,赶紧扯一根布条将鸡毛信拴在领头绵羊的尾巴底下。

果不其然,抓到海娃的日军第一件事就是搜海娃身上有没有重要东西,够惊险的吧?看,紧张的还在后边呢!穷凶极恶的敌人从海娃身上只搜出一块红薯,于是把他推到一边,要把他的羊全部赶走吃掉,这可不得了呀,羊被敌人抢走也就算了,可是鸡毛信还在头羊屁股底下,绝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呀。

危急之时,海娃把手放在嘴里一声呼哨,羊群转身就跟着自己跑,把赶羊的两个敌人撞了几个跟头,看着真解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电影》杂志视觉设计分析
一.杂志介绍
《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

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
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

1999年11月,改名为《看电影》并开始向全国发行。

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

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被称为“中国影迷第一刊”。

外文名:movie view
主管主办:峨眉电影制片厂
编辑出版:看电影编辑部
总编辑:邓家慧策划指导:老轲
副总编辑:赵红 ISSN:1671-2374
单期定价:普通版12.8元/午夜场16元
发行日期:每月5日、20日、30日
二.杂志定位
《看电影》既然被称为“中国影迷第一刊”,它所针对主要受众自然是中国广大影迷,而影迷大多为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或二三十岁成年人,这些人主要是学生、中产阶级、白领等。

这类人大多有个共同点就是极其关注好莱坞电影与国产大片。

定位为“中国影迷第一刊”的《看电影》自然希望它的刊物受到多数买电影杂志读者的欢迎,而显然大片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这就必然导致其文章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的电影、热点的问题。

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质量高的图片,这样的图文配置会更加吸引读者。

作为一本休闲的、随意性较强的杂志,其阅读环境大多为休闲午后,在饭后随手翻开,在图片与文字间享受电影带来的愉悦。

广告是每本杂志中都可见到。

《看电影》也不例外,每本杂志中大概有5个左右的广告,总共页数大都控制在10页左右约占总内容的8%。

广告内容也是一些主要针对年轻人的产品和活动如伊利优酸乳大学生音乐节,肯德基以及一些不是而别高档的化妆品或者是相关电影活动如中影影视人才储备计划。

三.系统分析
1.版面式样
该杂志总体为随和性杂志,版面设计主要为自由市场型。

随和性版面设计主要分为软市场型、方版市场型和自由市场型三种。

软市场型版面图片不以传统的矩形展示多为大小不同的圆形组成加以适量的文字,版面较简约,放版市场型的图片主要以多个矩形排列而成图片旁有文字叙述,自由市场型图片主要是矩形有些边框为圆角他的文字较前两者更多,它介于实用性版面的网格型、均等型的规规矩矩和精神性版面的卫星型、流水型和破对称型自由简约之间。

我手中的这本2008年第371期《看电影》的版面设计符合总体随和性风格,间杂有白底大照片型精神性版面,还有全是文字的实用性版面。

再来看看版面分栏数,这本杂志主要为三栏每栏22个字也有部分版面鉴于图片大小分为两栏字数最多的一栏有35个字左右也有分为四栏的每栏15个字。

后两者都是极少数的,这样的设计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可以避免阅读的疲劳。

版面设计以明亮的黑色、红色、橙色、黄色来突出文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段落行间距和字体相比同类杂志都较小。

文章标题均为宋体颜色也不局限于黑色,小标题为加粗黑体颜色用多彩,正文主要为黑体,有些部分为楷体,颜色主要黑。

文字与图片大都对齐,也有图片会跨栏分布,文字则分布图片周围。

背景色因栏目而异,封面故事的背景色不同于其他版面的白色,这是这本杂志的特色,使其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信息量
随和性杂志的信息量在精神性与实用性之间,《看电影》这本以新片报道、专题策划和影评见长。

文本信息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该杂志的图片信息也不少,图片不仅多而且较大。

虽然信息量较大但是这本这本杂志用不同的文本底色将不同的栏目分开,用图表分析,彩色小标题,小图标,项目符号、文本分隔线或分隔框等形式使得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不至于头晕目眩。

3.静动率
静动率指的是图片与文字的动态效果强烈度。

通常以图片或文字的摆放方式,边缘处理方式,图片中的人或物展示形态来表达。

随和性杂志的静动率也是在精神性与实用性之间,这还与图片类型、栏目类型相关《看电影》的图片多为电影人活动照、电影海报或剧照。

这些图片本身的静动率就各不相同,不同的版面效果要求决定了静动率的高低。

在这本杂志中有的动作类电影版面图片静动率较高,也有的温情类电影版面静动率较低,静动率的高低并没有固定的要求,他还是要依据设计要求来调整。

静动率高的图片给人以动感与激情,静动率低的图片适合给人安静祥和的享受。

4.图文率
图文率就是图片量与文字量的比例。

不同类型杂志图文率从高到低的排列大概是实用性,随和性,精神性。

实用性一文字为主题常见,随和性则图文各半,精神性以图片为主题。

《看电影》中不同栏目的图文率也不同,如“封面故事”,“专访”等栏目的图文率较高而各类影评则以文字为主。

5.跳跃率
跳跃率指的是文字与图片,文字与文字,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大小变化。

《看电影》的跳跃率因版面而异,“封面故事”和“专访”的静动率较高,审片室的较低。

跳跃率高的版面更能突出图片主题,适合于人物专访,大片介绍,而跳跃率低的版面主要以文字为主。

总之,跳跃率都是通过对比突出占版面多的元素,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