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游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博物院游记

距上次去南京博物院已有半年有余,今日回想,有些文物依旧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仿佛自己就站在它们面前,不禁让人感慨古人工匠巧夺天工,手法精湛。不过当时只看了一天,浏览文物众多,,不能一一详述,所以只好选几个印象深刻的写写。

记得当时去的时候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镇馆之宝之一的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清乾隆官窑外蓝釉金彩如意云纹内牙雕粉彩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简称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是乾隆官窑的新品佳作,也是一件与乾隆皇帝东巡行围有关,并充满怀旧之情的纪念性作品。据说(展板上)转旋瓶结构奇巧,造型端庄,外装饰华美,内装饰精妙。它的制作借鉴了珐琅、绘画、青铜、玉石、园林、牙雕、小木作、机械技巧等工艺手法,使转旋瓶富有时空变幻的艺术观赏效果,不过由于此物乃镇馆之宝,极为重要,所以这瓶离游客们相当远,当时正在下雨光线也暗,我只能远观而不能端其祥,实在可惜。不过转念一想,这么重要的文物,如此保护也是应该的。

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件正在展出的金缕玉衣,看简介规格最高的一件是第三代楚王刘戊死后下葬时用的,此金缕玉衣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金丝重约800克,据说古人认为死后穿着此衣可保持肉身不会腐烂,不过现在看来此乃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效果呢。

这学期文物鉴赏课我主要学习了玉器,那就不得不说说南京博物院的玉器馆。玉器馆按照时间线顺序展出了总共六百余件精美玉器,有玉饰,也有宫廷传世的奢华玉件。“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钺驰骋;中古玉器,变化中求统一,推陈出新;近代玉器,发扬传统,与世界文化融合”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玉文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早期墓葬里的的大堆玉璧陪葬品,早期的玉器大多如此,由于生产力水平受限,造型比较单一,也没有复杂的纹饰,仅能靠数量来显示墓主人的富贵身份。再到后面,玉壁上面开始有了简单的纹饰,造型上也有了变化,开始出现玉玦,玉佩、玉环等。尤其到了清代玉器更是登峰造级,纹饰造型极其复杂。清代的翡翠东坡赤壁夜游插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长27.6厘米,高22.1厘米,厚1.15—1.2厘米。由翡翠琢磨制成,正面琢刻描金人物山水图,利用黛、绿、青、白等色块,顺色巧设。画面取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核舟记》中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场景。《核舟记》我初中时曾经学习过,观看此翡翠插屏时,联想当时学过的《核舟记》,丝丝入扣,可见作者工艺精湛。巧夺天工。

另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件玉蝉,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七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润泽。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全长仅长4. 8厘米。作者竟能在如此方寸之间雕刻一只栩栩如生的蝉,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不得不让人叹服。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玉器,为明代的金蝉玉叶,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出土,此玉器与上一个不同,蝉的部分由纯金打造而成,惟妙惟肖,可见当时的冶金技术与金属雕刻技术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玉器部分是他的叶子,叶子由玉雕刻而成,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暇的玉页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不得不让人感慨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后是一件玉冠型器,看介绍是良渚文化早期,高2厘米,上宽4.9厘米,

下宽4.6厘米,厚0.2厘米,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出土,玉呈淡绿色,作扁平倒梯形,上端中部作半圆形,下端琢有一道浅凹槽,糟内对钻有三个等距小孔。看起来很像是古人们用绳子穿过小孔然后把它戴在头上作为地位的象征,这也揭示了皇冠的进化之路。

南京博物院有“一院六馆”,由于本学期只学了玉器这一块,其他馆也只是看看,不能言语太多,顿时感觉学生还是才疏学浅,还要继续学习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